网络安全与保密(第二版)第10章
- 格式:pptx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16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复习资料第1章(P27)一、选择题1. 狭义上说的信息安全,只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介绍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
2. 信息安全从总体上可以分成5个层次,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中研究的关键点。
3. 信息安全的目标CIA指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4. 1999年10月经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将计算机安全保护划分为以下5个级别。
二、填空题1. 信息保障的核心思想是对系统或者数据的4个方面的要求: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act),恢复(Restore)。
2. TCG目的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Trusted Computing Platform,以提高整体的安全性。
3. 从1998年到2006年,平均年增长幅度达50%左右,使这些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和网络安全脆弱性(Vulnerability)层出不穷,这些安全威胁事件给Internet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 B2级,又叫结构保护(Structured Protection)级别,它要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的对象都要加上标签,而且给设备(磁盘、磁带和终端)分配单个或者多个安全级别。
5. 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可以把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体系:攻击和防御。
三、简答题1. 网络攻击和防御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答:①攻击技术:网络扫描,网络监听,网络入侵,网络后门,网络隐身②防御技术:安全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网络安全协议。
2. 从层次上,网络安全可以分成哪几层?每层有什么特点?答:从层次体系上,可以将网络安全分为4个层次上的安全:(1)物理安全特点:防火,防盗,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露。
(2)逻辑安全特点:计算机的逻辑安全需要用口令、文件许可等方法实现。
(3)操作系统特点: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软件。
第10章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习题(P257-258)一、复习题1、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面临哪些威胁?答:由于黑客的攻击、管理的欠缺、网络的缺陷、软件的漏洞或“后门”,还有网络内部的威胁(比如用户的误操作,资源滥用和恶意行为使得再完善的防火墙也无法抵御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也无法对网络内部的滥用做出反应)等安全问题的根源。
网络信息安全主要面临以下威胁。
非授权访问:非授权访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假冒、身份攻击、非法用户进入网络系统进行违法操作、合法用户以未授权方式进行操作等。
非授权访问的威胁涉及到受影响的用户数量和可能被泄露的信息。
入侵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它将动摇人的信心。
而入侵者往往将目标对准政府部门或学术组织。
信息泄漏或丢失:指敏感数据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泄漏出去或丢失,它通常包括,信息在传输中丢失或泄漏,信息在存储介质中丢失或泄漏,通过建立隐蔽隧道等窃取敏感信息等。
具有严格分类的信息系统不应该直接连接Internet。
破坏数据完整性:以非法手段窃得对数据的使用权,删除、修改、插入或重发某些重要信息,以取得有益于攻击者的响应;恶意添加,修改数据,以干扰用户的正常使用。
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不断对网络服务系统进行干扰,改变其正常的作业流程,执行无关程序使系统响应减慢甚至瘫痪,使合法用户被排斥而不能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或不能得到相应的服务。
利用网络传播病毒,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其破坏性大大高于单机系统,而且用户很难防范。
2、简述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
答:通常将为加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及对抗安全攻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为安全服务。
ISO7498-2中定义的5类安全服务是:数据完整性,鉴别,数据保密,访问控制,不可否认,这5类安全服务同面的安全目标的5个方面基本对应。
安全机制是实现安全服务的技术手段,表现为操作系统、软硬件功能部件、管理程序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
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为了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可以采用多种机制。
网络安全基础应用与标准(第二版)复习题答案(完整版)——sogood复习题答案1、什么是OSI安全体系结构?(P6)安全攻击:任何可能会危及机构的信息安全的行为安全机制:用来检测、防范安全攻击并从中恢复系统的机制安全服务:一种用了增强机构的数据处理系统安全性和信息传递安全性的服务。
这些服务是用来防范安全攻击的,它们利用了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来提供服务。
2、被动和主动安全威胁之间有什么不同?(p6)被动攻击的本质是窃听或监视数据传输,被动攻击非常难以检测,因为它们根本不改变数据,因此,对付被动攻击的重点是防范而不是检测;主动攻击包含数据流的改写和错误数据流的添加3列出并简要定义被动和主动安全攻击的分类?(p6)被动攻击:小树内容泄漏和流量分析;主动攻击:假冒,重放,改写消息,拒绝服务4、列出并简要定义安全服务的分类?(p9)认证:确保通信实体就是它所声称的那个实体访问控制:防止对资源的非授权使用数据机密性:防止非授权数据的泄露数据完整性:确保被认证实体发送的数据与接收到的数据完全相同不可抵赖性:提供对被全程参与或部分参与通信实体之一拒绝的防范5、列出并简要定义安全机制的分类?(p11-12)加密:使用数学算法将数据转换为不可轻易理解的形式。
这种转换和随后的数据恢复都依赖与算法本身以及零个或者更多的加密密钥数字签名:为了允许数据单元接收方证明数据源和数据单元的完整性,并且防止数据伪造而追加到数据源中的数据或者是以上数据单元的密码转换访问控制访问控制:强制执行对源的访问权限的各种机制数据完整性:确保数据单元或者数据单元流完整性的各种机制可信功能:相对应某个标准而言正确的功能(例如,由安全策略建立的标准)安全标签:绑定在资源(可能是数据单元)上的记号,用来命名或者指定该资源的安全属性事件检测:与安全相关的事件的检测安全审计跟踪:收集可能对安全审计有用的数据,它对系统记录和活动记录进行单独的检查和分析认证交换:通过信息交换以确保一个实体身份的一种机制流量填充:通过填充数据流空余位的方式来干扰流量分析路由控制:支持对某些数据的特定物理安全通道的选择,并且允许路由改变,特别是当安全性受到威胁时公证:使用可信的第三方以确保某种数据交换的属性安全恢复:处理来自机制的请求,例如事件处理和管理功能,并且采取恢复措施。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二版)参考答案第一篇网络安全基础 (1)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低层协议的安全性 (4)第三章高层协议的安全性 (4)第一篇密码学基础 (4)第四章单(私)钥密码体制 (4)第五章双(公)钥密码体制 (4)第六章消息认证与杂凑函数 (4)第七章数字签名 (4)第八章密码协议 (4)第二篇网络安全技术与运用 (4)第九章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 (4)第十章网络加密与密钥管理 (4)第十一章无线网络安全 (4)第十二章防火墙技术 (4)第十三章入侵坚持技术 (4)第十四章VPN技术 (4)第十五章身份认证技术 (5)第一篇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章引言一、填空题1.信息安全的3个基本目标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是:合法使用。
2.网络中存在的4种基本安全威胁有:信息泄漏、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和非法使用。
3.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划分为:强制性访问控制策略和自主性访问控制策略。
4.安全性攻击可以划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5.X.800定义的5类安全服务是: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6.X.800定义的8种特定的安全机制是: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和公证。
7.X.800定义的5种普遍的安全机制是:可信功能度、安全标志、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和安全恢复。
二、思考题1.请简述通信安全、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通信安全是对通信过程中所传输的信息施加保护;计算机安全则是对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施加保护,包括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库安全两个子类;网络安全就是对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施加保护。
在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时,需要对通信信道上传输的机密数据进行加密;在数据存储和共享时,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安全的访问控制和对访问者授权;在进行多方计算时,需要保证各方机密信息不被泄漏。
这些均属于网络安全的范畴,它还包括网络边界安全、Web安全及电子邮件安全等内容。
⽹络安全(第⼆版)课后习题答案胡道元闵京华编著-供参考⽹络安全(第⼆版)课后习题答案胡道元闵京华编著第⼀章1-1 计算机⽹络是地理上分散的多台()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联的系统。
A. 计算机B. 主从计算机C. ⾃主计算机D. 数字设备1-2 ⽹络安全是在分布⽹络环境中对()提供安全保护。
A. 信息载体B. 信息的处理、传输C. 信息的存储、访问D. 上⾯3项都是1-3 ⽹络安全的基本属性是()。
A. 机密性B. 可⽤性C. 完整性D. 上⾯3项都是1-4 密码学的⽬的是()。
研究数据加密 B. 研究数据解密C. 研究数据保密D. 研究信息安全1-5 假设使⽤⼀种加密算法,它的加密⽅法很简单:将每⼀个字母加5,即a加密成f, b加密成g。
这种算法的密钥就是5,那么它属于()。
A. 对称密码技术B. 分组密码技术C. 公钥密码技术D. 单向函数密码技术1-6 访问控制是指确定()以及实施访问权限的过程。
A. ⽤户权限B. 可给予那些主体访问权利C. 可被⽤户访问的资源D. 系统是否遭受⼊侵1-7 ⼀般⽽⾔,Internet防⽕墙建⽴在⼀个⽹络的()。
内部⼦⽹之间传送信息的中枢B. 每个⼦⽹的内部C. 内部⽹络与外部⽹络的交叉点D. 部分内部⽹络与外部⽹络的接合处1-8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 TCSEC)共分为()⼤类()级。
A. 47B. 37C. 45D. 46第⼀章1、⾃主计算机。
2、信息的载体,信息的处理,传输,信息的存储访问,以上三项2、机密性,可⽤性,完整性,以上三项。
4、研究数据保密。
5,、对称密码技术。
6、可给于那些主题访问权利。
7、内部⽹络和外部⽹络交叉点8、4⼤类7级9、运⾏⾮UNIX的Macintosh机。
10、存储介质。
第⼆章2-1 对攻击可能性的分析在很⼤程度上带有()。
A. 客观性B. 主观性C. 盲⽬性D. 上⾯3项都不是2-2 ⽹络安全最终是⼀个折衷的⽅案,即安全强度和安全操作代价的折衷,除增加安全设施投资外,还应考虑()。
网络安全期末复习题型:1、选择、判断、简答(45%)2、分析题(55%)注:如有发现错误,希望能够提出来。
第一章引言一、填空题1、信息安全的3个基本目标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是:合法使用。
2、网络中存在的4种基本安全威胁有:信息泄漏、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和非法使用。
3、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划分为:强制性访问控制策略和自主性访问控制策略。
4、安全性攻击可以划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5、X.800定义的5类安全服务是: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
6、X.800定义的8种特定的安全机制是: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和公证。
7、X.800定义的5种普遍的安全机制是:可信功能度、安全标志、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和安全恢复。
二、思考题2、基本的安全威胁有哪些?主要的渗入类型威胁是什么?主要的植入类型威胁时什么?请列出几种最主要的威胁。
答:基本的安全威胁有:信息泄露、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非法使用。
主要的渗入类型威胁有:假冒、旁路、授权侵犯。
主要的植入威胁有:特洛伊木马、陷门最主要安全威胁:(1)授权侵犯(2)假冒攻击(3)旁路控制(4)特洛伊木马或陷阱(5)媒体废弃物(出现的频率有高到低)4.什么是安全策略?安全策略有几个不同的等级?答:安全策略:是指在某个安全区域内,施加给所有与安全相关活动的一套规则。
安全策略的等级:1安全策略目标;2机构安全策略;3系统安全策略。
6.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的区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区别:被动攻击时系统的操作和状态不会改变,因此被动攻击主要威胁信息的保密性。
主动攻击则意在篡改或者伪造信息、也可以是改变系统的状态和操作,因此主动攻击主要威胁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真实性。
主动攻击的例子:伪装攻击、重放攻击、消息篡改、拒绝服务。
被动攻击的例子:消息泄漏、流量分析。
9、请画出一个通用的网络安全模式,并说明每个功能实体的作用。
网络安全(第二版)答案网络安全是指对网络系统中的信息进行保护和防御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用户信息的安全。
在网络空间中,各种威胁和攻击都可能危及到网络的运行和用户的信息安全,因此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以下是本书《网络安全(第二版)》中的一些答案解析。
1. 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如何实现网络安全?答: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包括:机密性(信息只能被授权的实体访问)、完整性(信息不能被非授权的实体篡改)、可用性(信息系统需要时随时可用)、身份验证(确认用户的身份)、授权(提供访问和使用资源的权限)、不可抵赖性(用户不能否认其发送或接收的信息)等。
实现网络安全可以通过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安全策略、安全审计等方法。
2. 什么是网络攻击?常见的网络攻击有哪些?答:网络攻击是指有意地侵入、破坏或篡改网络系统的行为。
常见的网络攻击包括:拒绝服务攻击(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恶意软件(如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钓鱼攻击、网络钓鱼攻击、ARP攻击、DDoS攻击等。
3. 如何识别和防止网络攻击?答:识别和防止网络攻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等设备来监控和检测网络流量中的异常活动。
- 部署安全补丁和更新,及时修复系统中的漏洞。
- 采用强密码和多因素身份验证来保护用户账户。
- 教育用户提高安全意识,警惕钓鱼邮件和恶意软件。
- 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网络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4. 什么是网络隐私?如何保护网络隐私?答:网络隐私是指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个人信息和行为的保护。
保护网络隐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强密码和多因素身份验证来保护个人账户的安全。
- 不随意泄漏个人信息,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 注意合理的隐私设置,限制他人对个人信息的访问。
- 在使用公共网络时,避免敏感信息的传输。
- 尽量使用加密通信协议来保护数据的安全。
5. 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有哪些规定?答:网络安全法强调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
安全与保密1. 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已成为每个组织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保护网络系统、数据和信息资源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网络保护策略,以确保组织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 网络保护策略2.1 风险评估在制定网络保护策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这包括识别潜在的网络威胁和漏洞,评估其可能对组织网络造成的影响,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
风险评估应定期进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
2.2 网络安全措施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应采取相应的网络安全措施来保护网络系统。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防火墙配置:设置防火墙以控制进出网络的流量,并阻止潜在的恶意访问。
- 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部署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以实时监测和阻止恶意活动。
- 加密技术:使用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 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敏感信息和系统资源。
2.3 数据保护与备份保护数据是网络保护的关键组成部分。
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数据泄露。
- 数据备份: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 数据恢复计划:制定并实施数据恢复计划,以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迅速恢复。
2.4 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网络保护不仅取决于技术措施,还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应定期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其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应包括识别网络威胁、防范社会工程学攻击、使用安全的密码和行为准则等。
2.5 合规性与监管组织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网络保护策略的合规性。
此外,应定期接受外部审计和监管,以评估网络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3. 保密性保密性是网络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保护组织的敏感信息和商业秘密。
以下措施有助于确保网络的保密性:- 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敏感信息和系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