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韵琴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12
古琴简单介绍
嘿,朋友,今天想跟你聊聊古琴呢。
古琴啊,那可是咱中国特别古老又超级有韵味的乐器。
它的样子就很独特,长长的,窄窄的,琴身就像一位优雅的君子,安静地躺在那儿。
琴面上有七根弦,就像七条灵动的小蛇,可别小看这几根弦,在琴师的手下,它们能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呢。
这古琴弹起来的声音啊,那可真是妙不可言。
有时候像山间的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清脆又悦耳,感觉能把人的心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有时候又像一位老者在慢悠悠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带着岁月的沉淀。
在古代啊,古琴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弹的。
那都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才能玩得转的东西。
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在自己的书房里摆上一张古琴,心情好的时候就弹上一曲,或者和朋友相聚的时候,以琴会友,多有格调啊。
而且,古琴背后的文化内涵那是相当深厚。
每一首曲子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意境。
就比如说《高山流水》,你听着那曲子,就仿佛能看到巍峨的高山和奔腾的江水,那种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现在啊,虽然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现代乐器,但古琴依旧有着它不可替代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精灵,带着历史的气息,在现代社会里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不管是在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中,还是在一些小型的音乐会里,只要听到古琴的声音,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大家都沉浸在那美妙的琴音之中。
你要是有机会能亲耳听到一次古琴演奏,那可真是一种享受。
那声音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的心灵,让你忘掉所有的烦恼和疲惫。
古琴形制的发展及寓意古琴科普琴制的定型是在汉代完成的。
现所发现古琴的最早实物,是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位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琴、湖南长沙五里牌木享墓出土的战国九弦琴和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汉代七弦琴。
琴制都是短小、长形的音箱,首宽尾窄,而圆底平,构造简笔,没有琴徽,代表着古琴发展的最初阶段。
早期的古琴,不但造型有别,弦数亦不壹致,但都具有壹弦多音之特点,且长度不断在增加。
唐宋两代则是造琴技术最主要之时期,所造出之琴大都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发音优美宏亮。
在自然文化图腾等崇拜下,流传了伏羲、神农等三皇五帝圣贤造琴的神话,固不可信,但由其传说内容可知琴定型是逐步发展形成的。
伏羲氏的琴有五弦、二十弦,神农氏琴有五弦,尧琴有五弦,舜琴五弦,禹夏承舜制,殷商则有壹弦琴,到了周代,则已有七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远古的琴制已不可得见,但见之于着述的,有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杨雄的「清英」等音响卓出、琴名美丽的名琴,有的琴还有琴铭,如「绿绮」的铭文记载了「桐梓合精」,可知这时造琴已知用桐木做面,梓木为底的方法。
《广博物志》记述:「列子尝游泰山,见霹雳伤柱,因以制琴,有大声。
」这是最早应用霹雳木制琴的记载,汉末蔡邕用烧焦的木料做焦尾琴,传至六朝齐明帝时还在使用,并出现了绝好的仿制品,这时的焦尾琴已与后世琴制大体相同了。
晋代顾恺之的《斲琴图》保存了古代制琴的珍贵资料,经过南北朝与隋代的不断丰富,唐代的制琴技术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优秀的制琴家与传世名琴,如雷霄的「九霄环佩」、雷威的「鹤鸣秋月」,以及「轻雷」、「大圣遗音」、「飞泉」等。
宋代虽有官办造琴局及统壹形制,但仍以仿雷、张等名家的古琴为主,形制上的差别为,唐琴面底都呈拱形,琴体浑圆,宋琴只面横而弧度宽扁。
我国最早载有古琴样式的琴论专着,是南宋田芝翁所辑的《太古遗音》(宋人摹本),上有三十八图。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传统民族乐器古筝的认识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族民族乐器,一共10级,它的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传统民族乐器古筝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筝的介绍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
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
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
或曰蒙恬所造。
历代古琴大赏,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属于八音中的丝。
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大量诗词文赋绘画中都有琴的身影。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唐周昉《调琴啜茗图》清刘彦冲《听阮图》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五弦琴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七弦琴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藏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七弦琴湖南省博物馆藏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筑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伶官式、鹤鸣秋月式。
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焦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伶官式鹤鸣秋月式历代存世古琴是古琴爱好者及收藏家的深爱之物,以下是从网络搜集的宋至清的部分存世古琴介绍,供大家了解欣赏!南宋龙吟虎啸仲尼式王世襄旧藏此“龙吟虎啸”古琴为仲尼式,以虫蛀古桐材所制,通身髹以黑漆,久经使用,手指袍袖磨擦处露栗壳色漆,蛇腹断满布其上,古气盎然。
琴背池上刻隶书“龙吟虎啸”四字,其下嵌一片古玉。
琴通长122厘米,额宽19厘米,尾宽14厘米,四五徽间最厚处达6.5厘米。
传统文化琴(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介绍)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琴,以及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介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古琴是什么2、中国十大古琴3、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琴”,分别指的是哪四大?古琴是什么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十大古琴中国十大古琴分别为:1.周代“号钟”(“号钟”是传说中周代的名琴,居古代四大名琴之首,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荡胸生云。
)2.春秋“绕梁”(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
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3.汉“绿绮”(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
)4.东汉“焦尾”(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
)5.唐代“春雷”(「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
)6.唐代“九霄环佩”(“九霄环佩”是古琴中的精品,为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是公元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上用的。
古代琴的种类古代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琴被视为高雅艺术的代表,是文人雅士们最喜欢的乐器之一。
古代琴的种类繁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琴。
1. 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王”。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古琴的基本形态。
古琴的音色清幽悠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灵魂”。
2. 琵琶琵琶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另一种重要乐器,起源于汉代,经过多次改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琵琶的基本形态。
琵琶的音色柔和婉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乐器之王”。
3. 琵琶鼓琵琶鼓是一种结合了琵琶和鼓的乐器,起源于唐代,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琵琶鼓的音色独特,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常用于伴奏舞蹈和戏曲等表演形式中。
4. 琵琶筝琵琶筝是一种结合了琵琶和古筝的乐器,起源于宋代,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琵琶筝的音色清新婉转,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常用于伴奏歌曲和诗词等表演形式中。
5. 琵琶琴琵琶琴是一种结合了琵琶和古琴的乐器,起源于明代,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琵琶琴的音色清幽悠扬,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常用于伴奏诗词和古曲等表演形式中。
6. 琵琶箫琵琶箫是一种结合了琵琶和箫的乐器,起源于清代,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琵琶箫的音色清新婉转,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常用于伴奏歌曲和诗词等表演形式中。
7. 琵琶笛琵琶笛是一种结合了琵琶和笛子的乐器,起源于清代,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琵琶笛的音色清新婉转,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常用于伴奏歌曲和诗词等表演形式中。
古代琴的种类繁多,每一种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传统。
在现代,虽然古代琴的种类已经不如古代那么繁多,但是它们依然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古琴的形制古琴为狭长形的⽊质弹弦乐器,造型精美,款式繁多,结构简单,但却极为科学合理。
现今通⾏的古琴式样,远在东汉末年就已基本定型,其形制为:琴⾝通常长约 120厘⽶,宽约20厘⽶,厚约6厘⽶,由底板和⾯板合成,所谓⾯桐底梓。
琴⾯通常⽤桐⽊或杉⽊刨剜,刨成约60度的弧形,内⾯剜成槽腹;再⽤⼀块平整的梓⽊、椿⽊、桤⽊或其他杂⽊作成底板,将琴⾯与底板胶合在⼀起,使通体成为⼀个共鸣箱,再安上各种附件,打磨成型,涂上⼀层坚硬重实的漆灰,⼲透磨光,髹以薄漆,就是⼀张传统的古琴了。
琴⾝较宽的⼀端叫琴⾸,⾯板上嵌有岳⼭及承露,底板上有凫掌及轸池,轸池内有七个琴轸;琴⾝较窄的⼀端叫琴尾,镶有硬⽊制成的龙龈及龈托。
尾端两侧,上有冠⾓(⼜叫焦尾),下有托尾。
琴腰中部底⾯,安装两⽀雁⾜,⽀撑琴体,拴系琴弦。
琴⾯从岳⼭到龙龈,张有七弦,⾃外⽽内,由粗到细,依次为⼀到七弦。
紧傍第⼀弦外侧,安有蚌壳做的圆形标志,叫琴徽或晖,从岳⼭到龙龈,依次为⼀徽到⼗三徽。
七徽以下为下准,七⾄四徽为中准,四徽以上为上准。
今以最常见的仲尼式为例,绘图说明古琴各部分的名称和结构。
(⼆)唐琴的造形琴界有⾔:“唐圆宋扁。
”唐琴与宋朝等琴形相⽐,造形较为浑圆,⼀般⼜在颈、腰内收部分作圆⾓处理。
唐琴的造形,各处⽐例均⽐较合理,既美观⼜便于弹奏。
唐琴的琴形主要有: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师旷式、⼦期式、仲尼式、霹雳式。
(三)北宋的琴形北宋初年的琴形,基本是模仿唐琴。
后来,琴⾯的弧度渐渐⾃浑圆向扁平变化,形成了唐圆宋扁的风格。
在长度与宽度上,宋琴的标准范围较唐琴⼤。
有的宋琴明显短于唐琴,也有的明显长于唐琴;在宽度上也是如此。
⽽由于理教在宋朝的风⾏,⾃北宋开始,琴的外形则主要以仲尼式为主。
(四)南宋的琴形到了南宋年间,琴形仍以仲尼式为主流。
⽽同为仲尼式,外形⼜有了⼀定的变化。
其主要变化,在于除北宋琴形的流形外,⼜流⾏出肩耸⽽形狭的式样,其形状更渐趋扁平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音乐乐器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丰富多样,其中的传统音乐乐器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传承中,乐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通过声音传递了古代人们的情感和生活哲学,也成为了人们交流的媒介。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音乐乐器进行一番探讨。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七弦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王”和“文人之器”。
古琴起源于古代中国,音色温婉悠扬,它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代,古琴常常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工具,他们通过弹奏古琴来陶冶情操、沉淀思想,将其视为人生修行的一部分。
古琴以其兼容并蓄的音色和独特的音韵美感,一直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古筝,又称为“秦筝”,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有古代琴、瑟的影子,具有千年来的历史和演奏技巧。
古筝的共鸣音色轻柔悠扬,给人以宁静和深邃的感觉。
古筝常被用于伴奏和独奏,既可以演奏纯音乐,也可以演奏配合古诗词的曲目。
古筝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现代音乐中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笛子,在中国音乐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种木管乐器,古代被广泛应用,现代则在中国民间音乐中仍然活跃。
笛子音色宽广,音域广阔,音色纯净,能够表达出中国人民淳朴的情感和独特的生活气息。
在传统音乐中,笛子常被用来伴奏戏曲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感动。
二胡,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拉弦乐器之一。
它是一种双弦乐器,配有马蹄蹄铁,演奏时用琴弦擦弦发声。
二胡有优美的音色和广泛的音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二胡常常用于独奏和伴奏,既可以演绎悲壮的曲调,也可以表达欢快的旋律。
二胡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饱满的音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所述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传统音乐乐器。
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人们的情感、思想以及审美追求。
这些传统音乐乐器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风格。
远清秋古筝简介背景
摘要:
一、古筝简介
二、古筝背景
三、古筝发展历程
四、古筝的流派与特点
五、古筝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正文:
【古筝简介】
古筝,又名汉筝,是我国传统乐器中的拨弦乐器,源于古代弦鸣乐器“瑶琴”。
古筝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筝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古典音乐,也能演绎现代流行歌曲,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古筝背景】
古筝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至汉代发展成熟,成为宫廷雅乐的主要乐器。
古筝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成为了民间音乐、诗词、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伴奏乐器。
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曲目逐渐丰富,产生了许多流派,如山东筝、河南筝、浙江筝等。
【古筝发展历程】
古筝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战国至汉代的初创期,古筝的形制和演奏技巧逐渐成熟;二是唐宋时期的繁荣期,古筝音乐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演奏技巧和曲目不断丰富;三是明清至现代的传承期,古筝音乐在民间得
到了传承与创新,逐渐走向世界。
【古筝的流派与特点】
古筝有多个流派,各具特色。
山东筝以技法丰富、表现力强烈著称;河南筝以音色醇厚、曲调高亢见长;浙江筝以演奏细腻、曲调优美闻名。
古筝的演奏技巧包括滑音、颤音、泛音、按音等,使得古筝音色丰富,表现力强。
【古筝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社会,古筝音乐得到了传承与创新。
一方面,古筝教育逐渐普及,许多学校开设了古筝课程,培养了一批批古筝演奏人才;另一方面,古筝音乐家们不断探索古筝的新技法和表现力,将古筝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使古筝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
小学生关于古筝的说明文古筝说明文1我爱古琴古筝,大家都不陌生吧,它可以弹出优美的音乐,可以跳出优美的舞蹈!我爱古筝,我的梦想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古筝演奏家。
古筝是一个很古老的乐器了,韩国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玄琴,最晚也在200秦朝以前。
在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古筝有24根琴弦,其中有4根是绿色的,现在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古筝又名"秦筝"。
弦乐器,木制长形。
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
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zu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
在我很小的时候,听到电视里传出空灵的古筝曲是,就会被深深吸引。
每次从古筝教室门前走过,我就会被美妙的声音勾住脚步。
一个个音符就像小精灵似的蹦出教室,飞入我的耳朵里。
于是我梦想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筝演奏家,在宽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熟练的演奏技艺!古筝的说明文2人生在世,匆匆的来,匆匆的走,生命再长也不过一百年的功夫,人生一代一代地过去,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一些称为“人文”的历史产物,经过几代的发展,又成为了供人类把玩的东西。
筝,恐怕就是如此而来的。
对于筝的起源,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有人说瑟即是筝,有人说古琴即筝,种.种诸如此类的说法,在这个华夏大地上争执了将近几百年。
筝的历史不长,不过几千年,不过由于流传较广,渐渐划分为两大派:南派和北派。
又细分为:山东、潮州、湖南、客家、蒙古、朝鲜、河南、浙江等九大流派。
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支,应是后起之秀——浙江筝派。
浙江筝派历史很短,但经过几代浙派传人的努力,浙江筝派在北派、南派技法的基础上移植,融汇,创新,逐渐由衰败走向兴盛,成为在百家争鸣的筝坛“一枝独秀”的筝派。
古琴是什么乐器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汉族弦鸣乐器,擦弦类,大家有听说过这种乐器吗?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古琴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古琴的基本介绍使用材质: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
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乐器特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为中国最重要的汉族传统乐器之一。
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
演奏技巧复杂,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丰富。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
在古代,我国文人雅士几乎家家都有古琴。
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是必修乐器,孔子是想通过古琴来陶冶人的情性。
约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
现存琴曲、《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
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
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
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
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
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
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
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
琴弦用丝制缠弦。
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
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
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标记音位。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
伏羲式:属于圣人托古之作,伏羲是华夏文明的始祖,居三皇之首。
《琴书》中有'伏羲削桐为琴'的记载。
其琴音能使人心感到宁静祥和。
仲尼式:又称孔子式,夫子式。
相传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创制。
颈腰亦圆有方,造型简洁,声音纯净,圆润。
神农式: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中国的太阳神,三皇五帝之一。
相传神农氏削桐为琴,以怡民情。
他从两种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亲手制作第一件乐器“五弦琴”又名“神农琴”。
连珠式:《汉书》连珠,连接成串的珠子人们用此比喻连续不断的事物等。
“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连珠式”古琴造型为隋逸士李疑所制。
相传“连珠式”珠联璧合典故,寓意,杰出的人才和美好事物结合在一起。
蕉叶式:因琴体象一片蕉叶而得名,相传为闽人刘伯温所创制,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底仿蕉叶之茎,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圆润雅致。
落霞琴名初见于《洞冥记》汉武帝见:“庄女从东来,弹落霞之琴”。
“落霞”是古代名琴之一,汉郭宪《洞冥记》卷三中有句曰:“握凤管之箫,抚落霞之琴。
”该式琴两侧边作对称的波状曲线,现存最早的落霞式琴是唐雷威所制“彩凤鸣岐”。
师旷式:琴书都称月式琴师旷创制。
该式琴翅作月形,与常琴不同。
琴音松透宛如击磬。
竹节式:又名此君式,此君式是清朝晚期创制的一种琴制,形如竹节,典雅,清秀。
文人雅士取竹正直虚心高节之意,将其当作君子的象征。
造型古朴典雅,琴音空灵苍远,颇具君子雅清风范。
将竹称作“此君”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任诞》。
混沌式古琴 ---此琴造型古朴圆润,取天地混沌初开之意,无始无终、周而复始,绵绵不绝。
何明威独创混沌式古琴名为“照寂”。
意为明月皎皎,羁旅情怀;琴韵悠长绵远,惹人无限遐思。
取意王维诗“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中国古代琴的种类1.七弦琴:又称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七弦琴的琴身有直板式、檀板式和拼板式等多种形状,琴面上有山水、花鸟、诗文等图案,寓意着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
七弦琴因其温婉悠远的音色,被誉为“乐中之王”。
演奏七弦琴需要用指甲撮拨琴弦,旋律雅致、婉转悠扬,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琵琶:又称“琵琶曲”,是中国古代最早传入的外来乐器之一、琵琶有四弦和十三弦两类,最早的琵琶只有四弦,后来才逐渐增加弦数。
琵琶形状呈半球形或扁圆形,琴身上有许多音饰,如蝶、龙、凤等。
琵琶演奏时需要用指甲拨弦,演奏技法独特,音色宏亮、婉转动听。
3.古筝: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以拨弦为主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筝有16弦、21弦和25弦三种形式,琴盘上有丝弦和铜弦之分,古筝的琴旁装饰多样,常见有云头、凤尾、浮雕等。
古筝演奏时需要用指甲拨弦,音色悠扬、明亮,旋律悦耳动听。
4.阮咸:又称阮琴,是唐代时期从中亚传入的乐器之一、阮咸的形状类似于弯曲的长颈瓶,琴身分为头、项、颈、肩、腰、扇等七部分。
阮咸的音色宏亮、圆润,演奏技法灵活多变,旋律高亢激昂,常被用于奏鸣曲、唱支离曲等曲目。
5.筚篥:又称笛箫,是中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之一,形状狭长,有多个音孔。
筚篥的音色明亮高亢,演奏时需要用口吹奏,演奏技法多样,既可演奏婉转悠扬的曲调,也可演奏激昂奔放的旋律。
6.箫:又称竖笛,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形状细长。
箫的音色悠远、婉转,演奏时需要用口吹奏。
箫的演奏技法独特,旋律优美动听,常被用于伴奏器乐、独奏等。
除了以上几种,中国古代琴种类还有很多,如扬琴、洞箫、柳琴、豆角琴等。
每一种琴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法,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独特成就。
这些琴不仅是演奏乐器,更是文人雅士表达情感、追求艺术的重要工具,至今仍被广泛演奏和传承。
楚汉乐器发展历程楚汉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楚汉乐器就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楚汉乐器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楚汉乐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国和汉朝。
楚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一带,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楚国的文化和音乐在当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楚乐之国”。
楚乐以律呂制度为基础,乐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琴、瑶琴、竽、筚篥等。
琴是楚汉乐器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乐器。
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古琴有七弦,音色深沉悠扬。
古琴的制作工艺极其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琴的演奏技巧也非常独特,演奏者需要用指尖弹拨琴弦,通过不同的手势和技巧来表达音乐的情感。
古琴在楚国和汉朝时期广泛流传,并成为当时士人和文化人的必备乐器。
瑶琴是一种竖琴类乐器,也是楚汉乐器中的代表之一。
瑶琴有十二根音弦,构造和弦位与现代钢琴相似,音色纯净悦耳。
瑶琴在楚国和汉朝时期被广泛使用,常用于伴奏诗歌和歌曲演唱。
竽是一种吹奏乐器,楚国时期就有竽乐的记载。
竽的形状像洋葱,有一端较宽而另一端较窄。
竽的演奏需要通过将气息吹入竽体,用指间控制音高和音色。
竽的音色粗犷有力,既可以独奏,也可以用于合奏和伴奏。
筚篥是一种吹奏乐器,古称为“籔”。
筚篥是由竹制成的,形状像长笛。
楚国时期就有筚篥的使用记载。
筚篥的演奏主要通过吹气发声,音色清脆高亢。
筚篥通常用于军乐和宫廷乐演奏。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乐器外,楚汉乐器还有丰富多样的其他种类。
例如骨笛、铙、钲等。
这些乐器不仅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还常常与其他乐器合奏,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
楚汉乐器在汉朝以后的历史中逐渐衰落,但其影响力却一直保留下来,并在现代音乐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现今,楚汉乐器常常被用于中国民乐演奏和古典音乐中,为人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享受。
总而言之,楚汉乐器发展的历程丰富多彩,其音色和演奏技巧独特,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家风骨汉家冠,
韵里春秋知几般?
琴案曾留河畔月,
心弦挑动古城关。
--同袍学长题
南京财经大学汉韵琴社,原名古琴社,隶属于会计学院,成立于2010年6月23日,于2013年正式更名为汉韵琴社。
琴社是在全校范围内,由热爱古琴及古琴文化的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学生社团,聘请著名古琴家刘正春先生为名誉社长,王震、谢坤芳先老师为指导老师。
琴社的宗旨是:七弦传古韵,承引中华情。
旨在以降低古琴学习的门槛,吸引优秀大学生学习古琴,传承古琴艺术,在艺术活动中陶冶情操,将来为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更在于希望以古琴为切入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社标
部门划分:
琴艺部:主要负责日常的古琴教学活动、与外校琴社的古琴交流以及古琴表演
礼艺部:负责传统文化的研习,包括传统节日的了解、汉礼的学习、传统挂饰的制作等,并分为三个小组:汉服组、装束组、汉舞组。
汉服小组负责汉服的管理及租赁,汉服知识的内部普及
装束小组负责传统妆容的学习和应用
汉舞小组负责汉舞的学习和展示
雅集部:负责活动的策划及执行
宣传部:负责管理人人、微博等平台,及时发布各种活动消息,对活动过程的记录以及活动开始前的海报、横幅、传单等的设计
秘书部:进行平时资料整理,对外文书起草,文字宣传起草、收录社团成长照片,选举工作组织,培养各部部长(副部长),干部档案管理、团队建设。
外联部:加强与校内社团、外校相关社团以及社会上的古琴社、汉服社的联系,与相关单位争取到一定的社团经费
活动介绍
日常活动:1、古琴教学每周由学姐教古琴至少2-3小时,空余时间内,若想要练琴,可到学姐处签字取琴进行练习。
(目前社里有一把公用琴,学姐一把,学妹一把,
公用琴可以直接签字取琴)
2、手工制作如:宫绦、纸汉服、荷包等
3、汉舞、妆容的学习
4、传统节日社内小聚,也会在春光大好时外出踏青(游梅花山、明长城等),并
有专人外拍(任学姐或菜菜学弟~~~)(附:社员是免费的哟)
校内活动:1、古琴讲座
2、依托传统节日进行的活动,如:成人礼等
校外活动:1、雅集(与校内社团或外校友好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