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33.52 KB
- 文档页数:8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一、古文词汇1.常用的古文词汇1.瘦:动词,指人体瘦弱。
2.硕:形容词,指人高大。
3.耿:形容词,明亮的样子。
4.贪:动词,指人对财物等过分追求和爱护。
5.怜:动词,同情抚慰。
6.婉:形容词,温顺委婉。
7.淑:形容词,品德美好。
8.肃:形容词,严肃庄重。
9.悼:动词,悲痛哀悼。
2.生僻的古文词汇1.侑:助动词,表示请客或相劝。
2.旷:形容词,指空旷、空虚。
3.僇:形容词,指傲慢自大。
4.诎:形容词,指狭小、狭隘。
二、文言文语法1.句式1.兼语句:在一个谓语下面,有两个或以上的宾语,如“吾赏古人言非其人之言,即其迹之高也。
”2.排比句:由多个词、句相同、结构相似的分句构成,表达强烈的语气,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修辞手法1.夸张:用夸张的语言表达一个事物的特征或达到一种情感的效果。
2.比喻:通过比较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形式相近的物品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情感或启示读者。
3.借代:在文章中,将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
常用的代表是“指事字”。
3.句意成分1.主语:句子的中心,动作的发动者。
2.谓语:动作的执行者或完成者。
3.宾语:接受动作的对象。
4.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语。
三、课内知识1.课文题目1.《孔乙己》:讲述了一个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无赖拿起了琴,为大家奏起了感人的音乐。
2.《韩愈自叙》:讲述了韩愈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创作心得。
2.课文概括1.《孔乙己》:一名酒店的熟客孔乙己因为如厕久而被勒令离场,无奈之下拿起了掌中的一把琴,弹奏起悲凉激昂的曲子,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
2.《韩愈自叙》:韩愈在自叙中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如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四、名言警句1.唐代名句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袁中郎诗》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卜算子•咏梅》2.宋代名句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可见蚁穴之可凌也。
—《林则徐全集•学政篇》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篇1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鸿门宴》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二、词类活用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9、臣活之:活:使……活;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为”1、用作动词音wéi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用作介词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用作助词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 何辞为?(二)虚词“因”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4、介词: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三)虚词“而”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5、表递进: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劳苦而功高如此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拨剑切而啖之(四)实词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抬起;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举荐,推荐范进中举: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克,占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全、尽2、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动词,谢罪、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道歉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劝诫四、重点句式(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籍何以至此;2)沛公安在?3)大王来何操?4)客何为者?(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归去来兮辞》知识点一、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词类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一词多义: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1 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语文必修五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特点是注重修辞和意境的表达,以古代汉字为主,并使用古代语言风格。
文言文具有多义性,需要通过上下文进
行推断和理解。
2. 古代典籍和名篇: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是熟悉古代典籍和名篇,如《论语》、《孟子》、《诗经》、《楚辞》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学习古代文化、哲学思
想和审美观念。
3. 词语和短语:文言文使用的词语和短语具有独特的古代汉语特色,需要了解和掌握。
例如,“脱颖而出”、“一代文宗”、“囊括群籍”等。
4. 词序和语法:文言文的语序和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掌握。
例如,文
言文的主谓宾语一般按照“主宾谓”的顺序排列。
5. 修辞手法:文言文注重修辞,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用法和效果。
6. 古文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线索的把握和上下文的推断。
有时候要通过对
整个句子或段落的理解,才能理解其中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7. 忠告考生多读书,多阅读古代典籍,多练习文言文阅读题目,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
和运用能力。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归去来兮辞一、重点词解释: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二、通假字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三、一词多义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感吾生之行休(将要)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引壶觞以自酌(端起)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引用、征引)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聊乘化以归尽(顺应)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策扶老以游憩(拄着)退而论书策(竹简)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四、词类活用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五、古今异义词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是。
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六、特殊句式1、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七、难句翻译1、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2、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必修五本单元课文篇目有:《鸿门宴》《陈情表》《段太尉逸事状》《游褒禅山记》《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节选)》知识整理一、通假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内,通“纳”)2.置之坐上(坐,通“座”)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7.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8.夙遭闵凶(闵,通“悯”)9.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10.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11.常在床蓐(蓐,通“褥”)12.不嗛,辄奋击(嗛,通“慊”)13.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14.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15.庄公寤生(寤,通“牾”)16.佗邑唯命(佗,通“他”)17.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18.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19.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20.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21.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昵”)22.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23.无庸,将自及(庸,通“用”)24.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25.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26.若阙地及泉(阙,通“掘”)27.永锡尔类(锡,通“赐”)28.其次剔毛发(剔,通“剃”)29.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30.及以至是(以,通“已”)31.及罪至罔加(罔,通“网”)3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33.太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3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1.幸(1)妇女无所幸(宠幸)(2)故幸来告良(幸亏)2.善(1)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好)(2)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3.故(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连词,所以)(2)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的)(3)故遗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副词,特意)(4)无缘无故(缘故)(5)故非有志者不能至(所以)(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7)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8)故人具鸡黍(旧有的、原来的)(9)中原遂多故(事故)4.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2)今昔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心意)5.如(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像,如同)(2)沛公起如厕(往,去)(3)固不如也(不及,赶不上)(4)如今人方为刀俎(现在,双音词)6.辞(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辞,告别)(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4)无伤也,请辞于军(致辞)(5)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辞却)(6)太尉判状,辞甚巽(言辞)7.置(1)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2)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8.谢(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2)乃令张良留谢(辞谢,辞别)(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9.当(1)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介词,在……的时候)(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1)行年四岁(动词,经历)(2)九岁不行(动词,抵挡)11.矜(1)犹蒙矜育(动词,怜惜)(2)不矜名节(动词,自夸)(3)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12.至(1)至微至陋(副词,极其)(2)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13.见(1)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2)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动词,看见)14.拜(1)拜臣郎中(动词,授官)(2)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15.过(1)是谁之过与(过错)(2)幸勿为过(责备)(3)过故人庄(经过)16.夙(1)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2)夙夜忧叹(名词,早晨)17.状(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陈述事实的一种文书)(2)太尉判状,辞甚巽(判决书)(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逸事状)18.注(1)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附着)(2)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敷上)19.市(1)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集市,名词)(2)市谷代偿(买,动词)20.固(1)尚书固负若属耶(难道,副词)(2)泚固致大凌三百匹(坚决,坚持,形容词)(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坚固)(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7)蔺相如固制之(坚决)(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本来)(1)有碑仆道(道路,名词)(2)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名词)(4)传道授业解惑(规律、法则、道理,名词)22.名(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字、名称,引申为命名、称名)(2)名不正,言不顺(名义、名分)(3)山不在高,有仙侧名(名望、名声,引申为闻名、著名)(4)莫名其妙(说出)(5)不名一文(占有)23.观(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24.克(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2)克勤克俭(动词,能够)25.鄙(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庸俗,浅陋)(2)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动词,轻视,看不起)26.乘(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动词,登,升)(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动词,趁着,凭借)(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名词,战车)27.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2)齐师伐我(军队)(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4)若望仆不相师(效法)28.望(1)任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2)先辈德隆望尊(名望)(3)吾尝跂而望之(眺望)(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指望)(5)若望仆不相师(责备)三、虚词1.以(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介词,凭借……身份)(2)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介词,因)(3)天子以生人付公理(介词,把)(4)又以刃刺酒翁(介词,用)(5)今不忍人无冠暴死,以乱天子边事(连词,因而)(1)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2)沛公然其计,从之(对的,引用为“认为对”,动词)(3)杂然相许(形容词、副词词尾)(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连词)(5)太后曰:然(好、对的,表应答之辞)3.其(1)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代词,代自己)(2)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那,那些)(3)公问其政(代词,其中)(4)北风其凉(形容词词头)(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连词,如果,假设)(6)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语气)(7)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8)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9)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助词,不译)(10)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代词,那)(11)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高中必修5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滕王阁序》知识点梳理一、一词多义梳理故: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⑦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尽: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以下读shǔ)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即: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且: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1、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2、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3、形容词作动词。
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精选3篇)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篇1《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宇1.所赖君子见机 (通“几”,预兆)2.俨骖騑于上路 (通“严”,整治)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消”)二、词类活用1.一言均赋(名词用作动词,铺陈)2.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像星)4.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5.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三、古今异义1.穷且益坚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2.一介书生古:量词,个今:介绍,介于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古: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4.盛筵难再古:第二次。
今:又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古:语气词,用在句尾今:无意义。
6.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7.识盈虚之有数古:定数今:数量 8.彩彻区明古:日光今:彩色9.序属三秋古: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三个秋季 10.路出明区古:过今:向外走四、一词多义1.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潦人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完了、没有2.胜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3.穷响穷彭蠢之滨副词,尽穷睇眄于中天副词,尽穷且益坚名词,因厄、处境艰难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到头的4.临临别赠言副词,将要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篇2《逍遥游》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征一国者(通“耐”,能力)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二、词性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异的事物)2.名词作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行) 不过数仞而下 (降落) 3.使动用法彼于致福者(使……到来)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使……满意;使……信任)三、古今异义的词1.虽然,犹有未树也古: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一、《归去来兮辞》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2.景翳翳以将入二、一词多义1、会①会有四方之事②相如闻,不肯与会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④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2、行①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赵王畏秦,欲毋行④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策①策扶老以流憩②振长策而御宇内③执策映长明灯读之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4、时①时矫首而遐观②善万物之得时③寓形宇内复几时5、非①觉今是而昨非②富贵非吾愿6、寻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②既窈窕以寻壑7、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求之靡途③会有四方之事④悟已往之不谏8、而①门虽设而常关②觉今是而昨非③时矫首而遐观④鸟倦飞而知还三、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古义:;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人事:古义:;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3.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4.悦亲戚之情话情话:古义:;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5.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古义:;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古义:;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乐琴书以消忧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3.时矫首而遐观 4.情在骏奔,自免去职5.倚南窗以寄傲 6.幼稚盈室,有酒盈樽7.审容膝之易安8.眄庭柯以怡颜9.审容膝之易安10.乐琴书以消忧11.悦亲戚之情话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1.遂见用于小邑。
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3.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乐夫天命复奚疑。
6.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7.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10.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二、《滕王阁序》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2.俨骖騑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4.所赖君子见机二、一词多义1、故: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③桓侯故使人问之④既克,公问其故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潦水尽而寒潭清③则智者尽其谋④聊乘化以归尽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即: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②胡天八月即飞雪③且壮士之不死即已5.引:①控蛮荆而引瓯越②恭疏短引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④引次江北6.穷:①穷岛屿之萦回②穷且益坚③日暮途穷④不忍穷竟其事 7、数:①识盈虚之有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⑤而公子亲数存之8、趋:①他日趋庭②入而徐趋③今背本而趋末④使者驰传督趋⑤趋令销印9、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0、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②前人之述备矣③敬诺,年几何矣三、古今异义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逢迎:古义:;今义:奉承、拍马屁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上路:古义:;今义:走上路程。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复习——《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3.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京城。
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
《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4.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5.东隅..非晚..已逝,桑榆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7.无路请缨..,慕宗悫之长风..,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投笔:指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8.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9.不过数仞.而下仞:古代长度单位。
一仞为八尺。
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11.前太守....臣荣举.臣秀才..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察举制:又称举荐制。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开始的。
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1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为宫中的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后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13.当侍东宫..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14.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亦作“后土皇天”。
1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该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大夫魏武子临终时,嘱咐其子魏颗将其爱妾杀死殉葬,魏颗没有从命,而是把她嫁了出去。
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位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
魏颗夜里梦见老人,老人自称是那名爱妾的父亲,特来报恩。
后世用“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6.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乃瞻衡.宇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曷.不委心任去留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所赖君子见机.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俨.骖于上路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北冥.有鱼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知.不及大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此小大之辩.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而御六气之辩.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征一国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夙遭闵.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零丁..孤苦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横”横木,横木为门(2)“何”为什么(3)“几”预兆(4)“严”整齐的样子(5)“消”消散(6)“溟”海(7)“智”智识、智慧(8)“辨”分别(9)“变”变化(10)“耐”能(11)“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12)“伶仃”孤独的样子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会.有四方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径就.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识盈虚之有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气凌.彭泽之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时运不齐..,命途多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行年四岁,舅夺.母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凭借(2)恰逢(3)不久(4)接近(5)补救(6)姑且(7)定数(8)超过(9)时序(春夏秋冬)(10)有蹉跎,有坎坷(11)旋风(12)游动的雾气(13)拼命追求的样子(14)改变(15)授予官职18.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腹犹果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之二虫.又何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虫子。
(4)九岁不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表示否定。
(5)至于..①成立..②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理论、意见)有根据。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7)臣之辛.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