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敬铭宅院花墙壁挂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8
王家大院的木、石、砖雕艺术“国宝、无价宝、人类之宝”,是古建筑大家郑孝燮先生参观王家大院后的留言。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广为人知,迄今已开发建筑面积达51000多平方米,是研究晋商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料。
静升王氏自元仁宗皇庆年间迁徙到这里,已有近700年的历史,这期间,王氏家族共建起五堡五巷一条街,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现在开发的只有五分之一,就这也够雄伟气派,一般的大户人家难以与之相比。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四大特点:其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依山建堡,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
建筑借山势的高低起伏,使平面结构立体化,正面看是层层楼房,侧面爬山而上则是一间间平房,山借建筑的韵律也平生气势,形成山抱堡、堡抱村、村抱田、田抱水、山环水绕、堡叠联珠的格局;其二,堡墙高筑,四门俱全。
整个大院由三道防卫线四道封闭圈组成,既丰富了封闭的空间层次,又增强了安全防范功能,可以说,这里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处处设防,步步为营,使主人的生命财产有了可靠的安全保证;其三,气势雄伟,中轴对称。
院内套院,门内有门,书院、花院、厨院、围院齐全配套,木雕、石雕、砖雕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集民俗民艺于一体,使大院既有儒道佛的仙气,又有民间美术的俗气,还有文人士大夫的雅气,成为清代“纤细繁密”风格的典范;其四,完全按封建典章制度规定和封建礼教观念建造,体现出“秩官品位有大小,建筑档次分高低”的观念。
居住则是按“长幼尊卑有序,男女内外有别,前堂后寝分等”进行分配,充分显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等级理念。
木雕、石雕、砖雕传统艺术体现着不同时代的风貌以及人们的寄托与追求,这些雕刻有节奏地安排布局于王家大院建筑的各个角落,通过富有寓意的各种雕刻图案纹样,把主人的思想融汇其中,营造一个理想氛围,来陶冶情操,教化子孙,其功能不可小觑。
王家大院三雕艺术中,木雕窗棂、石刻匾额尤为引人注目。
这不仅缘于文人士大夫和画家、民间雕刻艺人的介入,更在于有美学家理论上的指导。
MING RI FENG SHANG141人 文 科 学文|周 敏浅析晋中大院建筑装饰语言之砖雕石刻摘要:本文以山西晋商大院为背景,主要从分类、应用、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晋商大院中重要的建筑装饰语言——砖雕石刻。
关键词:晋中大院;砖雕石刻“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磐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在考古学家的《晋文化颂》一诗中就充分体现了山西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平遥古城的古朴素华,晋中大院的繁荣富丽,云岗石窟的辉煌灿烂,五台山的佛教禅意,都无不将山西古建筑丰富全面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晋中大院概述虽说民居建筑与寺庙、道观、宫殿相比朴实无华,但也是山西这个古建筑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思成先生当年在考察山西民居时,曾在记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子上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想象到当时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
”其通常是高墙深院,讲究防御性,常以四合院的基本结构聚落形成,每个院子相通而又自成一体,是黄土高原上全封闭式的城堡。
二、晋中大院砖雕石刻的产生中国民居素有“北山西,南安徽”一说,而与徽派建筑的清新朴实不同,晋中大院以深邃富丽著称于世,“深邃”是说其面积规模宏大,院落一进接着一进给人以深邃之感,而“富丽”则是说建筑的装饰精美,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由于明清时期社会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于是匠人们在等级要求不那么森严的建筑装饰中将其才华发挥到了极致,对各个细节进行艺术的加工,使得晋中大院气势恢宏,精美细致。
建筑装饰是建筑与装饰艺术的结合,建筑装饰不能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它依附于建筑之上,而又有其自身的功能。
建筑装饰主要在以下几个部位:梁架装饰、门头装饰、山墙装饰、屋面装饰等。
在建筑装饰中最常采用的语言就是砖雕石刻。
建筑装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由物质到精神上的升华,反映了晋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这些装饰语言的内容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礼制、佛道、风俗、风水等方面的影响,导致雕刻装饰图案都极具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天工|2022年第5期[摘 要]晋南民居建筑结构精美、数量多且面积大、地理位置上间隔小,在建筑界享有一定的盛名。
民居中砖雕是主要的构件,其用途广且样式多,可用于建筑的不同部分。
砖雕装饰是一门精美的艺术,表现出建造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风格,使晋南民居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使建筑平添了独有的艺术特色。
对晋南传统民居中的砖雕艺术进行了具体分析,就其文化表达进行阐述,并思考了新时代如何进行砖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传统民居;晋南建筑;砖雕艺术;文化表达[中图分类号]J314.9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5-005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韩瑞婷.晋南传统民居建筑砖雕装饰艺术及文化表达[J].天工,2022(5):52-54.晋南传统民居建筑砖雕装饰艺术及文化表达韩瑞婷 运城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运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晋南传统民居建筑砖雕装饰纹样研究”(项目编号:YQ—2021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瑞婷(1986—),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黄河流域建筑景观装饰设计。
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对砖雕最早的使用可追溯到西周,随后在砖瓦等建筑材料中迅速得到应用,在秦汉时期的应用尤为广泛,直到宋辽时期出土的墓室中,可看到有大量的砖雕用于墓室建造。
明清时期是砖雕发展的鼎盛期,该时期砖雕的种类样式繁多。
同时期山西民间房屋建造需求量大,需要多种构件用作建造和装饰,该时期,砖雕的样式和种类受到的局限性少,等级社会制度减少了对民间砖雕样式制造和应用的限制,因而民居建筑使用砖雕的题材和建筑材料十分广泛。
晋商崛起以后,民间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推动了民居建筑建造和砖雕艺术的发展。
建筑构件形式多样,种类丰富,装饰精美,纹样设计繁复[1]。
出现了很多典型的晋南民居建筑,这些建筑规模宏伟,气势庞大,比如李家大院。
本文就以这类民居为代表进行砖雕装饰艺术的研究。
名字关中民俗什么院砖雕艺术考察
魏瑞娟美术学四班 2013071422 指导教师:
连生贵子图:波涛汹涌的水面上数颗莲花,荷叶删的这种童子希望多添子孙,后辈像童子样可爱。
年年有鱼:多子枝繁叶茂,主人多子多孙,柴夫打柴归来,渔夫打渔归来,收获情节,以此告诫后人做事有肯付出,付出就有回报
两侧墙体上有两个字,福和寿。
关中第一幅和关中第一寿。
字中有画,画中有字。
福:有只鹤组成,一只昂首挺胸,仰望天空。
另一只在它身旁。
寿:福和林组成。
福代表富贵,佛家以慈悲为怀。
多子多孙,子孙后代繁衍不断。
清代后部书院(偏院,砖雕-仆人住址)
宅院两进两院式
连年有余砖雕(右侧):雕刻细致,反映主人生活连年有余。
梅花双木图:招财进宝,生意兴隆
右上方:子女所居住的东西厢房,前院有两间门房,相当于现在保卫科,客人来了在里面喝茶等候才可以等主人见面。
砖雕细致精美,主要是身为份地位的体现和象征
在左右两侧子女所住有东西厢房。
东厢房住长子,西厢房住次子或女儿。
由于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东西厢房净身比西厢房大。
偏侧有一般古名宅的秘密性。
有道隐蔽墙。
隐蔽俗称照壁。
从风水学来讲,他有挡住湿气,晦气。
正中间是全封闭式砖雕图,在上方可以看到蝙蝠,下有竹子,喜鹊,梅花,还有属啥石与鱼海。
他分别喻有五福临门,步步高升,喜上眉梢,名冠进禄,福寿延年,文化内涵丰富。
麒麟望月图:
两侧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可见的主人有很高的雅兴。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
”漫步三晋大地,无论是豪华的晋商大院,还是幽雅的民间古宅,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
一处处古建筑犹如凝固的音乐,而砖雕则是这音乐中最美妙的旋律和篇章。
砖雕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是手工技术,当然要用手,用力,用技;是手工的艺术,则更要用智,用情,用心。
因此,每一幅砖雕作品,都有手的温度,力的印痕,技的精妙,更有人的智慧,情的化育,心的灵性。
地处晋商故里腹地的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新庄村的“晋韵砖雕”传习所,就代代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延续着这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图1)图1 晋韵砖雕跌宕从容的砖雕技艺初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徐砖雕国家级传承人韩永胜,是在2015年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上,砖雕展厅内精致绝伦的青砖瓦当和照壁,在光影的折射中,尽情展现着砖雕独特的雕凿之美。
韩永胜先生是一位酷爱文化的企业家,从小热爱且钟情当地的民间文化。
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他毫不犹豫地抢抓机遇,申报国家级项目——砖雕技艺,投入巨资建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传习所,与新、老艺人们一起,开始对砖雕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
前几图4 《农家和乐》图2 砖雕艺人图3 砖雕艺人协作走进砖雕园内,扑入眼帘的是一个砖雕的博览园。
偌大的院子里摆满了各种成品砖雕,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吉祥屏幅,件件古朴自然;花瓶台屏、古建构件、陈设摆件,块块画面精致,仿佛穿梭于砖雕历史的隧道。
跟着砖雕传习所的李锁文师傅进到工作间,几面宽大的墙壁上全都是砖雕作品,青灰色的砖石透着几分古朴,精致细腻的刀工让人赞叹。
李师傅随手拿起一块月形“农家和乐”的小型砖雕让我细看,方寸之间,有播种的、拉犁的、赶骡的,还有欢叫的小鸟,不大的砖面上几个形象栩栩如生、饱含乡土气息的清徐砖雕延续着“秦砖汉瓦”的精工细作,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它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
一幅砖雕的成型,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十几道工序,30多个环节,且每道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
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特色分析研究得益于明清时期政府开明的经商政策,晋中地区巨贾云集、商业繁盛,晋商经商足迹更是遍布全国,成了当时全国十大商帮之首。
受中国传统“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许多在外经商的商人在功成名就之后会荣归故里,倾尽心力修建祖宅。
其丰厚的财富资本使其有能力选用最好的建筑材料、工匠师傅来修建规模宏大、艺术考究的民居大院。
与此同时,晋商的不断外出经商也使其在无形当中接触到全国各地乃至外国文化,从而对晋商的审美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的外物表现体现在晋商大院装饰艺术中。
而其中的三雕装饰艺术更是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尤其是晋商大院三雕装饰精美的图案、考究的雕刻工艺更是极为罕见,极具艺术观赏以及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三雕装饰艺术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更是为我们对三雕装饰艺术的赏析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指导,使我们能够从装饰图案表象看到其中蕴藏的风水、宗法、礼仪、风俗、佛道等传统精神,由此在内外的联系之下使晋商大院在三雕装饰的作用下形成了外雄内秀、纤细繁密的装饰风格。
1 晋商大院三雕装饰概述三雕装饰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物中起装饰作用的砖雕、木雕、石雕,这三者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物表面装饰的主要方式,极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受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三雕装饰在构图、雕刻手法、题材内容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集中展现了一个地区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对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特色的分析要以当地著名的晋商大院为主,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包括常家庄园、曹家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
这些大院的修建以及其中的三雕装饰艺术,虽然因主人的喜好以及见闻等,在具体细节上各有所不同,但总体风格、特色以及构图、雕刻手法是一致的。
从整体来看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无论是在造型、构图还是工艺上都精巧绝伦。
其中不仅融入了当地传统建筑艺术精髓。
如乔家大院的修建严格采用撕缝、淌白的砌砖方法,更在大院内设土地祠砖雕建筑,以示对山西古老神祇的尊敬;同时也融入了我国南方建筑装饰特点。
砖雕艺术调研报告砖雕艺术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砖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在我国历史悠久,并且在欧洲、亚洲等地也有着一定的发展。
本次研究旨在了解并探讨砖雕艺术的发展现状、技艺传承和应用前景,为保护和传承砖雕艺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砖雕艺术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艺术家代表作品。
同时,我们还亲临砖雕工坊,亲自体验制作过程,并与砖雕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三、研究结果1. 砖雕艺术的历史渊源砖雕艺术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砖雕艺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特点之一是运用对称和对比的原则,以及丰富的图案和装饰元素。
砖雕艺术还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砖雕作品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2. 砖雕艺术的技艺传承砖雕艺术的传承一度面临困境,主要原因是传统技艺传承不足和现代化的冲击。
然而,在近年来,砖雕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砖雕艺术家开始将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独具创意的砖雕作品,同时也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传播和传承砖雕艺术。
3. 砖雕艺术的应用前景砖雕艺术在当代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除了传统的建筑装饰,砖雕艺术还被运用于城市雕塑、园林景观和室内设计等领域。
由于砖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和喜爱砖雕艺术,这为砖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潜力。
四、研究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砖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2. 砖雕艺术的传承面临挑战,但通过创新和传播,砖雕艺术得到了广泛发展。
3. 砖雕艺术在当代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因此,我们建议在保护和传承砖雕艺术的同时,加强对砖雕艺术家的培养和支持,同时积极开展研讨会和展览等活动,提升砖雕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还可以加强砖雕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推动砖雕艺术在建筑和室内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徽州砖雕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作者:仰静来源:《书画世界》2019年第05期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徽州地域性传统砖雕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安徽地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民俗等多角度的分析,阐述其历史渊源与成因、独特的视觉审美价值以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徽州砖雕;古建筑;传承;创造;精神内涵徽州砖雕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语言。
它是一种古建筑外在的装饰手段,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徽州砖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生状态、民俗文化,其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素养、社会经济状态以及徽商遍布世界各地对徽州砖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徽州砖雕雕工精良,艺术审美独特,地方特色浓郁,使得徽州这片区域人杰地灵,孕育出灿烂而又文明的徽文化。
笔者对区域性的徽州砖雕藝术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了较长时间,其间走访了徽州地区的手工艺人作坊、相关的博物馆,考察徽州古建筑村落等,以下便从徽州砖雕的历史渊源与成因、多重价值等多角度来探索徽州砖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与创新。
一、徽州砖雕的历史渊源与成因清乾隆时著名诗人黄仲则道:“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这里的“新安”指的就是钱塘江源头的徽州。
徽州古代称为新安,北宋时更名为徽州,一直沿用至今。
徽州始于宣和三年(1121),由歙县、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绩溪县所组成,形成一府六县的格局,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
现今古徽州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还在安徽省境内,婺源县划至江西省。
徽州地区山川秀丽,自然环境独特,涓涓山泉汇聚了徽州的灵气。
中国明清时期徽商和徽文化在徽州地区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砖雕艺术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农耕社会后期,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徽州文化,“徽州区域文化是中华大文化中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标本”。
徽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深厚的地域文化沉积物。
灵石王家大院门墩石雕艺术特征考察灵石王家大院门墩石雕艺术特征考察摘要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十二公里处的静升镇。
王家大院石雕造型生动,工艺繁复,内容十分丰富,柱础无一重复雷同,有深厚的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灵石王家大院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以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本文就其传统的构图形式,精湛的雕刻技术,丰富的造型手法对王家大院柱础石雕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关键词:灵石王家大院;柱础石雕;建筑艺术;题材;雕刻手法;LingShiWangfamilycourtyardgatepierstonecarvingar tcharacteristicsName:Theinstructor:AbstractThewangs courtyardislocatedinShanxiProvinceLingShiXiantwelve kilometerseastquiettown.Thewangscourtyardstonecarvi ngvivid,heavyandcomplicatedprocess,thecontentisvery rich,columndevelopmentwithoutrepeatingthesame,hasap rofoundconnotationandtheextremelyhighartisticvalue. InthevastChinesetraditionallocal-styledwellinghouse sbuilding,LingShithewangscourtyardadmiredbypeoplefo rheavensamplingoncreation,DiaoYisuperbintheworld,withitslargescale,momentummagnificent,adornmentissubt le,clever,sendoutthespiritoftheChinesenationtraditi onalculture,temperamentandverve.Inthispaper,thecomp ositionofitstraditionalform,theexquisitecarvingtech nology,richmodellingtechniqueforthewangscourtyardga tepier,theartofstonecarvingcharacteristicswereanaly sed一一大院石雕艺术山西人有着一种对家乡独特的眷恋感,明清时候很多山西人因为生计而外出做生意,发家后都纷纷将自己所挣的钱带回家用来家园的营造。
独具匠心堪称一绝——山西民居砖雕《画说山西》●“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山西的历史中,民居砖雕具有丰富的山西文化内涵,它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山西民居砖雕广泛应用于砖瓦建筑中,主要存在形式有:脊领、影壁、花墙、墀头、门楼等。
在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太谷曹家大院的建筑中均有精美的砖雕制品。
砖雕在民居中的大量运用又与晋商的崛起密切相关。
经济富裕后的晋商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
砖雕装饰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
民居砖雕的装饰纹样大致为:人物神祇、祥禽瑞兽、花草山水、器物、锦纹鹤字符等等。
装饰主题可概括为祈福纳吉、伦理教化、驱邪禳灾三类。
砖雕成品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它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
2008年砖雕(山西民居砖雕)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作为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艺术,由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熔铸而成的砖雕,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
砖雕对整座建筑起着点题作用,不仅突显着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也载负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时代深深的烙印。
综观山西古民居砖雕,其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各种人物故事图:有“和合二仙”、“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神话人物、“桃园三结义”、“拾玉镯”等戏曲人物、“五子夺魁”、“五子进宝”等儿童游戏图、“燕山教子”、“陶渊明爱菊”等古典文人等。
民间吉祥动物图: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松鹤延年”、“五福(蝠)捧寿”、“麒麟送子”、“三阳(羊)开泰运”、“马上封侯(猴)”、“ 封(蜂)侯(猴)将相(象)”、“凤凰牡丹”、“喜鹊登梅”、“猫蝶(谐音耄耋)秋菊”等,另外还有龙、凤、麒麟等“脊兽”,反映民间希望延年益寿、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山西砖雕调研报告山西砖雕调研报告一、引言山西是中国著名的砖雕艺术发源地之一,其砖雕艺术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山西砖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山西砖雕的历史渊源以及传统工艺技术;2. 调查山西砖雕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3. 探究山西砖雕的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4.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砖雕产业的繁荣。
三、调研方法1. 图书馆调研:通过查阅与山西砖雕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整理总结相关信息;2. 实地考察:前往山西地区的著名砖雕工艺村、专业展览场所进行实地考察;3. 专家访谈:与山西砖雕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四、调研结果1. 砖雕历史与传统工艺:山西砖雕起源于古代建筑的装饰,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工艺技术。
山西砖雕以其精湛的刻制技术和精美的造型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 传承与发展情况:近年来,山西砖雕的传承形式多样化,包括培训班、工艺村等。
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砖雕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
3. 市场需求与发展前景:尽管砖雕市场需求有所减少,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砖雕在市场上仍具有较大的潜力。
通过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多样化的应用领域,山西砖雕有望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建议与措施1. 传承与创新并重:继续弘扬传统砖雕工艺,同时注重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创作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作品。
2. 多元化推广与应用:将砖雕作品应用于建筑装饰、艺术品收藏等领域,提高作品的使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 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设立相关专业课程、组织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砖雕从业人员和传承人才。
4. 促进文化旅游与产业融合:山西砖雕可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推动砖雕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5. 加强保护与维护:加强对砖雕作品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其能够代代传承下去。
六、结论山西砖雕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
关于山西砖雕的调研报告山西砖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源自山西这片古老而独特的土地。
砖雕技艺在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唐代,达到鼎盛于明清时期。
砖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山西砖雕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砖瓦制作工艺,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山西砖雕艺术风格。
山西砖雕的材料主要是红砖和白瓷,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塑性,方便雕刻各种样式。
而山西砖雕的主要工艺有浮雕、透雕、圆雕、平雕等多种形式,多数作品以人物、鸟兽、花鸟等为主题。
在山西的寺庙、园林和民居等地,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绝伦的砖雕作品。
例如,山西壶口瀑布附近的木塔,这座古老的木质建筑上饰有大量的砖雕作品,这些砖雕作品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同时,平遥古城也是山西砖雕的一片热土,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其中不乏砖雕的身影。
而广灵寺是山西砖雕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寺庙之一,充满了山西砖雕的独特魅力。
山西砖雕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湛的功夫赢得了广大人民的青睐。
它不仅可以用于建筑的装饰,还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山西砖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融合了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山西砖雕风格。
而闻名于世的平遥砖雕正是山西砖雕的代表之一,它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达,展现了山西砖雕的独特之美。
然而,山西砖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传统砖雕技艺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工艺正在逐渐消亡,山西砖雕也不例外。
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砖雕技艺,这导致了砖雕工艺的丧失。
其次,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也给砖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现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效益,而不注重艺术表达和人文内涵,这使得砖雕在建筑中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为了保护和传承山西砖雕这一传统工艺,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砖雕技艺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砖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砖雕调研报告模板1. 前言砖雕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当前砖雕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2. 调研方法2.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砖雕行业的基本信息、市场需求、技术要求等数据。
2.2 实地访谈:走访多家砖雕工作室或企业,与从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实际情况。
2.3 文献资料:查阅相关行业报告、研究文章等,获取砖雕行业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信息。
3. 调研结果3.1 砖雕行业概况据调查显示,砖雕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如河南、山西等省份。
砖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然而,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砖雕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逐渐减少。
3.2 市场需求根据调查问卷,多数消费者对砖雕艺术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其应用范围和价值认知不足。
此外,砖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审美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不太相符合,因此市场需求相对较低。
3.3 技术要求砖雕作品的制作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雕刻、烧制等环节。
调查显示,大多数砖雕工艺师在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4. 发展趋势4.1 现代与传统结合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砖雕艺术中,可以使作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等,提高制作效率,降低成本,有助于砖雕行业的发展。
4.2 保护与传承砖雕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加强保护和传承。
通过开展培训班、建立砖雕艺术学院等措施,培养更多的砖雕人才,保证砖雕技艺的传承发展。
4.3 拓宽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建筑装饰领域,砖雕还可以应用于城市雕塑、园林景观等领域。
发掘多种应用场景,增加市场需求,有助于砖雕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5. 建议5.1 创新设计鼓励砖雕师创新设计,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砖雕艺术相结合,创造更具时代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闫敬铭宅院花墙壁挂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摘要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
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闫敬铭宅院的花墙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花墙壁挂的图案、结构和造型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花墙砖雕艺术图案构图造型概述:1、闫敬铭(1817-1892),清代陕西朝邑人(今陕西大荔)。
1881任户部尚书,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称于世,被称为“求时宰相”。
2、阎敬铭宅院原址位于陕西朝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
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
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
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颇具气象。
该宅院于上世纪50年代末因修三门峡水库被拆。
1997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经多方查考,从其后人手中征购保存下来的房屋构件及砖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测量数据及构件实际尺度,在该院复建。
3. 砖雕(tilecarving)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砖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砖雕主要流派有:1、北京砖雕;2、天津砖雕;3、山西砖雕;4、徽州砖雕;5、苏派砖雕(苏州砖雕);6、广东砖雕;7、临夏砖雕(河州砖雕)。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
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砖雕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
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
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
砖雕: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美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伴随着建筑的发展,砖制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而出现的,是在满足当时人们朴素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审美要求等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
砖雕ATR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指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典故等图案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作为建筑的重要装饰艺术,由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熔铸而成的砖雕,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
砖雕对整座建筑起着点题作用,不仅突显着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也载负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时代深深的烙印。
朴素生动的砖雕赋予建筑以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了房屋主人的气质、修养、兴趣爱好和社会地位。
清代中期以来,无论在佛教建筑还是民居建筑中,砖雕均呈现繁缛化倾向,其中以北方和岭南民居为典型。
晋陕一带的清代民居砖雕几乎是木雕艺术的翻版,而闽粤民居砖雕更追求戏剧情节的表现,往往层层堆砌,显得喧闹热烈。
人们在惊叹砖雕工艺卓绝的同时,不能不看到这种繁缛化手法不仅违背了砖瓦作的基本材料特性,也束缚了民居砖雕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落入一味堆砌的窠臼,难免显出俗态。
因此,和园林、小木作以及家具等传统艺术形式一样,民居砖雕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一、历代砖瓦发展概述砖雕源自古典建筑中的砖瓦作。
我国传统建筑艺术自古就有“秦砖汉瓦”的说法。
砖瓦烧作的工艺早在西周就有了。
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使用和木模加工技术的进步,许多建筑已大量使用青砖、城砖等。
两汉时代的砖作叠涩穹隆形墓室代替传统的木制梁式墓穴。
此外,屋舍建筑中瓦作日益成为主流,其排水筒、拉杆的瓦作雕饰、压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南北朝时期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佛教建筑,以砖造密檐式佛塔为最佳。
今存河南开封崇明寺塔除塔刹部分为石制之外,全由砖砌筑而成,塔上的门、佛龛、角拉和垂莲柱头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北魏石窟造像的风格,是我国早期砖仿石构建筑的实例。
北方传统民居照壁砖雕艺术研究及个案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和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民居照壁砖雕艺术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种
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为我们了解和保
护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路。
传统民居照壁砖雕艺术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兴起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房屋门窗、角落拐角、屋檐翘角等部位的砖雕装饰上。
砖雕的形式多为人物、花鸟、神话传说等题材,造型独特、构图精美,不仅富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价值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民居照壁砖雕艺术的研究和探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为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1)民居照壁砖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民居照壁砖雕艺术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3)民居照壁砖雕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及其问题与对策。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民居照壁
砖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民居照壁砖雕艺
术形式和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地区的代表性民居照壁砖雕案例,揭示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预期成果:
(1)通过对民居照壁砖雕艺术的研究和探讨,深刻了解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揭示民居照壁砖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保护和传承建议;
(3)形成研究论文,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影壁北京四合院的灵魂所在早些年走在北京的胡同里,往各家门里看,不管门大门小,看到的多是一方整整齐齐的影壁。
考究的影壁满布砖雕花饰,富丽而雅素,中不溜儿的也颇别致。
就是门小一点的,进去之后小院只够转过身的地方,在对着门的山墙面上,画也得画出一块勾着边的白长方形的影壁来。
所以简直可以说,影壁有如北京四合院的“灵魂”。
影璧的历史很悠久,古代叫它“门屏”,文献上多有记述。
实物则以陕西周原遗址那座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四合院大门外的影壁为最古,距今已有 3100 多年了。
陕西周原遗址影壁一直流传到现代,不仅住宅有影壁,还有不少建筑群都设有影壁。
帝王的宫苑、寺观、衙署等等几乎都有,可以说影壁已成为中国建筑共有的特色了。
北京住宅的影壁,从所处位置上说有大门内的与大门外的两大类。
大门外的又有立在大门对面胡同另一侧的与大门两边上的两种。
大门内影壁又可分为独立式的与跨山式的两种。
大门之内地方宽敞的,设独立式影壁,尤其是倒座房前院子进深大的,必须在合适的位置建独立式的影壁,不然厢房的山墙离大门过远,形不成所需的空间。
独立式影壁从地下往上用砖砌成,下边设须弥座,中为墙身,用磨砖做出枋、柱、磉礅等模拟木构屋架的形象。
两柱与枋之间为影壁心。
上面则檐椽屋顶等样样俱全,俨然是一座砖雕的压扁了的屋宇。
独立式影壁结构跨山影壁则是在正对大门的厢房山墙上砌出影壁的形象,有的也具有底座、影壁心、屋檐等全部内容,有的只在墙面上用磨砖砌出枋柱影壁心等,上边出檐,没有基座。
所谓“占天不占地”,是大门入口处地皮不宽裕的一种节约用地的权宜做法,这种影壁也能做得十分精美。
最简朴的影壁就是在厢房的山墙上粉刷一块白色墙面,边上用青灰勾个边框就算是影壁了。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要跨在或画在厢房山墙上?那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全是偏开在左前方的,不开在轴线上。
朝南的门,开在东南角上,即八卦的“巽”位上。
一进门,正对着东厢房的南山墙;若是朝北的大门,开在西北角,即八卦的“乾”位上,一进门看到的是西厢房的北山墙。
闫敬铭宅院花墙壁挂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摘要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
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闫敬铭宅院的花墙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花墙壁挂的图案、结构和造型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花墙砖雕艺术图案构图造型概述:1、闫敬铭(1817-1892),清代陕西朝邑人(今陕西大荔)。
1881任户部尚书,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称于世,被称为“求时宰相”。
2、阎敬铭宅院原址位于陕西朝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
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
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
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颇具气象。
该宅院于上世纪50年代末因修三门峡水库被拆。
1997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经多方查考,从其后人手中征购保存下来的房屋构件及砖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测量数据及构件实际尺度,在该院复建。
3. 砖雕(tilecarving)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砖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砖雕主要流派有:1、北京砖雕;2、天津砖雕;3、山西砖雕;4、徽州砖雕;5、苏派砖雕(苏州砖雕);6、广东砖雕;7、临夏砖雕(河州砖雕)。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
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砖雕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
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
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
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
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
4、城市的发展建设,如何保护古民居,保留古城的人文记忆,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考察记录:阎敬铭宅院阎敬铭(1817-1892),清代陕西朝邑人(今陕西大荔),1882年任户部尚书,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
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称于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阎敬铭宅院原址位于陕西朝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
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
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
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颇具气象。
该宅院于上世纪50年代末因修三门峡水库被拆。
1997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经多方查考,从其后人手中征购保存下来的房屋构件及砖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测量数据及构件实际尺度,在该院复建。
闫宅大门阎宅左偏门外西侧寿山图,为突兀耸立造型奇特的山石,呈灵芝状,图中线条明快,锋回路转,变化无穷,寓意寿比南山,长生不老。
阎宅左偏门对联:知事忍事勿多事,存心动心莫欺心。
反映宅主人对仆人的教诲:要懂得事理,不讲不该讲的话,不管不该管的事;要做有心人,动脑思考问题,做事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
院内右侧墙体砖雕“渔樵归来图”,图分为三部分,上层为长方形,边框饰有斜着串联的“卍”字纹和博古等纹饰;中间为条框内饰杂宝与夔龙纹;下层为圭台饰有瑞兽纹。
图中左右两侧为突兀耸立的山石,下方有一老者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头戴蓑笠,肩扛鱼竿,背驭鱼网。
左侧山石顶上有个童子背一捆柴。
右侧山石间生出一棵葡萄,藤枝粗壮互相缠绕而上,果叶丰茂,引来四只松鼠。
葡萄多籽谐音“多子”,渔夫打渔归来,樵夫打柴归来,寓意任何事只要肯付出就会有回报,也是丰收的象征。
院内左侧墙体砖雕“莲生贵子图”,图分为三部分,上层为长方形,边框一周串联的“卍”字纹;中间是条框,边框一周饰莲纹,内饰杂宝纹;下层为圭台。
图中为波浪翻滚的水面,水中生长数棵莲花,相继盛开,其中一朵莲花上站立一个童子,童子左手持长枪,右臂直挥,左腿直立于莲花上,右腿弯曲抬起,孩童寓意多子,主人希望多添子孙,后辈兴旺。
院内门楼两侧砖雕:雕刻“福、寿”二字,显现主人祈盼“大福大寿,福寿双全”的美好意愿。
砖雕寿字砖雕福字院内左侧砖雕“长安八景图”:图案分别描绘了长安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草堂烟雾,雁塔晨钟,曲江流饮,太白积雪,咸阳古渡。
古有诗赞“华岳仙掌首一景,骊山晚照光明显,灞柳风雪扑满面,草堂烟雾紧相连,雁塔晨钟响城南,曲江流饮团团转,太白积雪六月天,咸阳古渡几千年。
”院内左侧砖雕“一路清廉图”:雕刻有鹭鸶和莲花,“鹭”与“路”谐音,“莲”与“廉”谐音,故称为一路清廉,反映宅主人清明、廉洁的高尚品质。
院内左侧砖雕“三羊开泰”、“鹿鹤祝寿图”:三羊开泰,鹿鹤祝寿图,此图为宅主人祝福祝寿,大吉大利。
砖雕莲生贵子图砖雕渔樵归来图阎宅为二进院,上房为七间大殿,主殿门楣上雕有龙凤呈祥,金蝠献瑞等吉祥图案,雕梁画栋,图案与镂空木雕的映衬,虚实结合,融为一体,体现出了关中民居的大气磅礴,砖、木、石三雕精美绝伦,从容雅致,不曾因为岁月而失色。
大殿两侧的马头墙,又称“ 封火墙”,主要功能为防火防盗,墙体砖雕细致精美,是宅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和体现。
阎宅二进门楼阎敬铭任宰相期间,在今天陕西的大荔县主持兴建的“丰图义仓”占地20多亩,储粮800多万斤,被慈禧太后御笔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在建仓十年之时,陕西就遭遇了大灾荒,阎敬铭及时开仓救济,被人们称之为“救时宰相”。
在阎敬铭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期间,正值国家财政困难,聚敛国库,以装练海军、增强国力的时候,慈禧太后强令光绪皇帝下诏,动用大量国库银两,为其修筑“颐和园”。
光绪皇帝不敢违抗,立即按照太后懿旨,任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为统领,即日筹划动工修建。
阎敬铭闻知内情,便以库银缺少,坚决不予支付,并多次上奏皇帝、太后,缓建颐和园,但没有奏效,遭到了革职之罚。
阎敬铭宅院见证百余年的历史沧桑,也见证了民族兴衰变迁,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活教材。
古民居的保护西安是一座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古城,除了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和大气磅礴的古塔寺庙,在西安地区还保留着大量古代民间建筑,有不少堪称经典之作。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如何保护古民居,保留古城的人文记忆,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但是,习惯了一件事物的常态后,人们往往就忽略了它的存在,更别提它的历史韵味了。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冯骥才先生曾经说:“江浙一带大部分沿海地区的村落建筑以及格局已经改了三四遍了:先盖个香港式的建筑,又改成美国式的,又拆了改成西班牙式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本民族风格的村落拆了以后按外国形式盖的。
”他强调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DNA。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家族的逐渐衰落,这些古宅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旧城改造和道路扩宽,许多古宅院面临就地拆迁的命运。
自1985年起,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筹建者王勇超倾尽财力,组织人马,兵分六路,先后去了澄城、合阳、蒲城等渭北八县,走村串乡,对存在的明清古民居进行考察,抢救。
斥巨资将渭北明清遗留下来的40院民居整体迁移到博物院。
1.异地迁移建明清街区距离西安20多公里的南五台山下,有一条古街,这里排列着数十幢保存完好的关中古民居。
这些院落是通过异地迁移,把40幢座落于渭北不同地方的古民居原样复原,组合为乡风浓郁的明清街区。
这些原物组合而成,亦旧亦新的别致街区成为陕西古民居的珍贵标本。
2.陕西古民居多为四合院整体搬迁从陕西的澄城县迁移复建的崔家槐院,是博物院第一个迁移复建的院子。
崔家槐院的主人崔圪塔,陕西澄城人。
乾隆年间,崔家搬到澄城县北一户人家的旧房,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共建成13院房子,因其宅院周围多有槐树,当地人称为崔家槐院。
3.“不改变古建”原则古建筑是历史的实证,“不改变文物原状”,是古建筑维修的重要原则,它既包括不改变它们原来的形制、原来的布局、原来的材料和原来的工艺技术,这四不改变也是国际上对古建保护工作的准则,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古建工程人员都在坚守着这一原则。
总论: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
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
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
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
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
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
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1,陈世民;“民族形式”与建筑风格[J];建筑学报;1980年02期2,徐尚志;建筑风格来自民间——从风景区的旅游建筑谈起[J];建筑学报;1981年01期3,木雅·曲吉建才;;藏式建筑的历史发展、种类分析及结构特征[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