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力(考点知识梳理+中考典例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939.50 KB
- 文档页数:23
九年级物理9章知识点第一节:力和速度九年级物理的第9章主要涉及力和速度两个方面的知识点。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推动或阻碍运动的因素,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来表示。
而速度是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一般用米每秒(m/s)来衡量。
1. 力的概念和特点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者状态。
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特征。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产生的效果来确定,方向可以表示为物体受力的作用方向,作用点则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
2. 力的计算方法力的计算需要考虑力的大小和方向。
当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我们可以通过合力来表示其总和。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方向则根据力的相对方向决定。
3. 弹力和重力弹力是一种复原力,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相反的力来恢复原状。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所有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4.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当多个力合成的合力为零时,我们称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而当合力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会产生加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力的合力为零的情况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保持静止状态。
5. 速度的计算和图示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等于物体所运动的距离除以所花费的时间。
物体的速度可以通过位置-时间图示来表示,图示上的斜率为物体的速度。
第二节:动量和力的作用九年级物理第9章还介绍了动量和力的作用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发生碰撞或相互作用时,物体的动量总和始终保持不变。
2. 冲量和力的作用时间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是改变物体动量的大小。
冲量等于力乘以作用时间。
根据冲量的变化,能够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 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质量的比值。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第九章《力与运动》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性质:a.力的物理性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发生力的作用是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是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的。
b.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两个物体之间产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我一的作用力,必定也要反作用于另一个物体。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必定也是受力物体。
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间力的作用同时发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
d.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作用,如手提桶、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等。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之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为:N。
4、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3种情形:速度的大小发生改变;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速度的大小方向都发生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他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a.定义: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叫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线段末端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b.画力的图示时要做到:定作用点、定标度、定方向、定长度:标箭头、标力的数值和单位。
(2)力的示意图a.定义: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做力的示意图。
b.画法:画力的示意图时,一般是从受力物体起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即可,不要标度,也不要刻度,有时也注明力的大小。
7、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1)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调零(2)调:调零(3)读:视线与刻度尺表面垂直,读数等=挂钩受力。
初三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例题详解
一、位置和位移
1. 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
2.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
二、速度和加速度
1.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变化量。
2.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三、力的概念
1. 力: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变形的作用。
2. 力的单位:牛顿(N)。
3. 力的方向:力是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产生物体的运动。
2. 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力的分类
1. 接触力: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推、拉、摩擦力等。
2. 非接触力: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六、重力
1. 定义:物体受到地球或其他天体的吸引力。
2. 特点: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七、弹簧的弹性
1. 定义:弹簧受外力作用后发生变形的特性。
2. 特点:弹簧的变形量与外力大小成正比。
八、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反射: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
2. 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折射。
例题一:
小明用力推一个物体,物体开始运动。
这个现象是由什么力引
起的?
答案:接触力
例题二:
一根弹簧的弹性常数为10 N/m,受到的外力为5 N,弹簧的变形量是多少?
答案:0.5 m
例题三:
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了什么现象?
答案:折射
以上是初三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例题的详解。
希望对你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本文将对初三上册物理学科中有关《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力量的量度。
理解力的概念对于学习物理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力的定义和特点力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它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单位是牛顿(N),符号为N。
力的特点包括: - 力有大小和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 -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 - 力的方向由箭头的方向表示; - 多个力的合力等于它们的矢量和。
2. 力的分类根据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性质,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接触力:在物体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 引力:由于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 重力: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重量; - 弹力:由于物体被压缩或拉伸产生的力; - 摩擦力:物体相对滑动时产生的阻力; - 浮力:物体浸没在流体中时受到的支持力。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规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 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其上。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了力的作用效果: >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该定律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F = m * a其中,F表示合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力的相互作用: > 作用在物体A上的力与物体A对物体B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意味着力是成对存在的,两个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向量的几何法或三角法进行,力的分解可以使用三角函数进行。
初二物理期末复习(一)第九章力和运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期末复习(一)第九章力和运动二. 重、难点:1. 对惯性的理解。
2. 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三. 知识点分析:(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1.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事实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 知道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二力的平衡1. 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
(三)摩擦1.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例如:在倾斜的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就是靠摩擦力的推动。
2. 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 知道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典型例题】[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正在运动着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B.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C. 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D. 物体速度的大小不变,则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或受平衡力的作用E. 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一定改变答案:E方法指导:解答这类问题,一定要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由于物体具有惯性,所以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物体受的合力为零,与不受力的作用是等效的,此时,物体可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究竟处于哪种状态,还取决于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力》考点解析考点一:如何理解力学中的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力不开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两个物体,剂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接触的物体可能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可能也有力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不是一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1: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B.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C.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D.两个物体学会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解析】:解答习题的关键是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表明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就必存在两个物体,故选项B 正确,选项C错误,当两个物体间有学会作用时,就会产生力,不一定要求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如磁铁间的引力等,而相互接触的物体,若没有相互作用,则不能产生力,故A、D答案均错误,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B。
跟踪巧练: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有可能有力的作用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2009.福建泉州晋江.2分)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
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还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
考点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使用前来回轻轻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看看是否复原及避免指针被秤壳卡住。
(2)测量前必须调零。
(3)认清最小刻度及量程。
(4)测量时,拉力及弹簧的伸长方向与外壳平行,避免摩擦。
例题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拉弹簧的力只能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B.拉弹簧的力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C.测量前应先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在零点D.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解析】:因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不一定仅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测量,例如还可以测量在斜面上运动的小车受到的拉力等。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而力则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初三上册物理的力学部分,是学生们初次接触力学的内容。
在这个阶段,对于力的概念、特点、作用等方面的理解,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初三上册物理《力》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力学。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简单来说,力就是物体相互作用时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物理学中,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俗地讲,力是控制物体运动和静止状态的“开关”。
二、力的特点1.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而且是标量的倍数和矢量的方向。
2.力的作用对象是物体,而不是本身。
3.力有多个种类,包括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三、力的测量力的测量使用的单位是牛(N),它是一种导出单位,在标准国际单位制中,牛是力的基本单位。
常用的力计是弹簧秤,它能够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
四、力的作用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和加速度等。
2.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形态。
3.使物体发生变化,比如使物体加热或冷却等。
五、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产生一个合力的过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多个力的合成来计算得出。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然后将这些力合成为原来的力,比如分解加速度成为水平加速度和竖直加速度。
六、力的叠加原理力的叠加原理指的是,当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如果有多个力作用于它,那么物体会受到这些力的合力作用。
这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来计算得出。
七、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定律,它是力学的基础。
它包括以下三个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速度不会改变,除非有一个外力作用于它。
2.牛顿第二定律:当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将加速,而且加速度与力成比例,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系,可以用公式F=m*a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