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仪器校验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15.73 KB
- 文档页数:3
计量仪器校验记录1. 校验概述本文档记录了对计量仪器进行的校验过程和结果。
校验的目的是确保计量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所测量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校验对象本次校验的对象为XYZ公司实验室常用的计量仪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设备:•电子秤•温度计•压力表•长度测量仪•电压表•频率计3. 校验方法校验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方法:3.1 外观检查首先,对每个计量仪器进行外观检查,包括检查仪器的外壳是否完好,显示屏是否有损坏,按键是否灵活等。
确保仪器在外观上没有任何问题。
3.2 零位校准对于能够进行零位校准的计量仪器,进行零位校准。
零位校准的目的是确保仪器在无测量物体时的读数为零。
3.3 线性度校验对于具有测量范围的计量仪器,进行线性度校验。
校验的方法是在不同的测量值下进行测量,并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判断仪器的测量结果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3.4 稳定性校验对于需要测量一段时间的计量仪器,进行稳定性校验。
通过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测量同一物体的数值,并对比结果,判断仪器的稳定性。
3.5 重复性校验对于需要多次重复测量的计量仪器,进行重复性校验。
通过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并对比结果,判断仪器的重复性。
3.6 其他校验对于特定类型的计量仪器,如温度计和压力表,还需要进行其他特定的校验,例如温度计的湿度校验和压力表的真空校验等。
4. 校验记录校验过程中记录了以下数据:仪器名称校准日期校准结果电子秤2022-01-01 合格温度计2022-01-02 0℃误差:0.5℃压力表2022-01-03 0~10MPa范围内误差:±0.2MPa长度测量仪2022-01-04 误差:0.1mm电压表2022-01-05 误差:±0.05V频率计2022-01-06 误差:0.01Hz5. 校验结论通过对计量仪器的校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电子秤、长度测量仪、电压表和频率计的校验结果均符合要求,可以继续使用。
计量设备检定操作规程一、引言本规程旨在规范计量设备检定过程,确保检定结果准确可靠。
凡参与计量设备检定的相关人员均应按照本规程执行。
二、检定前准备1. 检定人员应对待检计量设备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其测量原理、技术参数等。
2. 检定人员应检查待检计量设备的外观,确保其无损坏、污渍等现象。
3. 检定人员应查阅相关标准规范,并准备好相应的检定仪器和工具。
三、检定操作流程1. 检定人员应按照检定标准的要求,连接待检计量设备和检定仪器。
2. 检定人员应按照检定标准的要求,对待检计量设备进行零点调整。
3. 检定人员应按照检定标准的要求,对待检计量设备进行校准。
4. 检定人员应按照检定标准的要求,记录待检计量设备在各个测量点上的检定结果。
5. 检定人员应对检定结果进行评估,判断待检计量设备是否合格。
6. 如发现待检计量设备存在问题,检定人员应及时报告,并进行相应的修理或更换。
四、检定结果处理1. 检定人员应根据检定结果,填写相应的检定报告,并签名确认。
2. 检定报告应包括待检计量设备的信息、检定结果、评估结果等内容。
3. 检定报告应报送给相关部门或单位,并留存备案。
五、检定记录管理1. 检定人员应将检定过程中的所有记录进行归档,包括检定报告、原始测定数据等。
2. 检定记录应按照规定的时限进行保存,以备后续查阅。
3. 检定记录应进行保密处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六、设备维护与定期检定1. 检定人员应定期对已检定的计量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2. 检定人员应按照规定的周期和要求,对计量设备进行定期检定。
3. 检定人员应及时修理或更换故障的计量设备,确保其正常可靠运行。
七、附则本规程是对计量设备检定操作的详细规定,凡涉及略有不符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但必须保证检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总结本规程从检定前准备、检定操作流程、检定结果处理、检定记录管理、设备维护与定期检定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通过严格执行本规程,可以确保计量设备检定工作的有效进行,提高检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计量设备的正常使用。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此文件确立本公司之仪器校验程序以确保所有用作计量的仪器都在正确和良好的应用状态下使用。
2.0范围表列于仪器校验一览表上之计量性仪器。
3.0定义3.1内部校验:根据相关之校验指引及基准件于公司内由品保部执行之校验工作。
3.2外部校验:由外间之认可机构或制造商执行之校验工作,此等校验应可追溯至有关之国际标准,公司内之基准件或一些仪器(不能或不宜内部校验)应根据仪器校验一览表限期送到供货商或外间之认可机构进行校验工作。
3.3仪器校验一览表:一份列明所有应校验计量性仪器之总表,表上列明仪器编号、校验日期、下次校验日期及其它按需要列明的数据。
3.4基准件(CALIBRATION MASTER):用作进行内部校验之基准仪器或设备,基准件须经制造商或外间之认可机构校验(校验应可追溯之相关之国际标准)。
3.5仪器校验指引:用作执行相关之内部校验,应包括相关之校验点,校验公差校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
3.6免校:不影响产品品质的仪器设备,将不纳入内校计划。
4.0权责4.1品保部4.1.1负责制定有关之仪器校验程序和校验指引4.1.2负责协调有关之外部校验工作和执行内部校验工作4.1.3内校人员:须经专业或国家培训合格人员,并持有资格证书4.2生产部及各相关部门4.2.1确保所有在应用之相关仪器都校验合格,附上校验标签及未过期4.2.2确保所有过期和附上停用标签之仪器不被使用4.2.3将所有新仪器、过期仪器及已修好之仪器送至品保部进行仪器校验工作4.2.4修务课须定期对免校仪器设备做保养。
5.0内容5.1仪器的订购5.1.1请购时机:1)当需配合新的检验计划或新的检验方法时;2)现有的检测工具无法满足检验需求时;5.1.2仪器的采购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部门主管审核,再交仪校人员。
5.1.3仪校人员确认是否有闲置仪器,如有闲置仪器,校验合格后将转拨给申请单位。
5.1.4所有新购之仪器由采购部门送往品保部仪校室做校验,校验合格后贴上校验合格标签,再给使用部门,校验不合格之仪器交还采购退供应商。
计量设备检定工作流程一、引言计量设备的检定工作是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对于各行业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计量设备检定的工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检定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二、准备工作1. 确定检定目标:根据设备的用途和精度要求,明确检定范围和检定目标。
2. 资源准备:包括检定设备、标准器具和测试软件等。
确保设备完好、准确,并具备相应的校准证书。
3. 制定检定计划:根据设备数量和优先级,合理安排检定时间和人力资源,并编制检定记录表格。
三、检定方法1. 校准准备:将待检设备连接至标准器具,根据设备特点选择适当的校准方法。
2. 校准检定:依次进行各项测试和校准工作,包括量程测试、灵敏度测试、线性度测试等。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多种校准方法,如对比法、电桥法、宽带法等。
3. 检定数据采集:使用数据采集系统或仪器记录检定过程中所得的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四、数据处理1. 数据整理:将检定过程中得到的原始数据整理成统一的格式,包括设备编号、检定仪器型号、检定日期、测试结果等。
2. 数据校验:根据检定标准和设备规格,对检定结果进行比对和校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 数据存储:将检定数据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或其他存储介质中,以备日后查询和分析使用。
五、结果分析1. 结果评定:根据检定数据和标准规定,对设备的检定结果进行评定,判断设备的合格性或不合格性。
2. 不确定度评定:根据不确定度评定要求,对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和计算。
3. 结果记录:将检定结果和相关数据整理成检定报告,包括设备信息、检定过程、结果评定、不确定度等内容。
并在报告中标明检定人员的签名和日期。
六、质量控制1. 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检查检定工作是否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外部认可:定期联系检定机构,接受外部认可审核,确保检定工作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
3. 持续改进:根据内外部审核结果和用户反馈,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检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校验制度1. 简介计量器具是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在保障计量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国家建立了计量器具与仪器仪表校验制度。
2. 计量法规中国计量法规管辖计量器具的生产、使用、检定和维护等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法规:•《计量法》:规定计量物和计量单位的使用,以及计量器具的管理和监督等•《计量器具管理条例》:对计量器具的生产、销售、使用、检定和维护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计量技术规范》:规定了各种计量器具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等3. 计量器具分类计量器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容积类计量器具:用于药品、化妆品、食品、饮料等行业中的液体或粉料的计量,如注射器、试管、天平等2.电子类计量器具:用于电子工业中对电压、电流、频率、电阻等电性量的测量,如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等3.光学类计量器具:用于光学工业中对光波长、光强度、透过率等光学量的测量,如光电测量器、光栅扫描仪等4.机械类计量器具:用于机械工业中对力、液压、温度、功率等量的测量,如压力表、温度计、测功仪等5.线性尺寸类计量器具:用于线性尺寸的测量,如卡尺、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摄影测量仪等4. 计量器具管理企业在采购计量器具时必须注意器具的选型、采购、验收、上岗使用和维护等各个环节。
为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度,企业在使用计量器具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按计量器具的规定周期送检校验,以保证计量器具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目前,国家对计量器具管理实行强制等级检定制,对于一些关键的计量器具,如电子秤、烟气分析仪、走航测量仪等,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段内进行证书检定,以保障其测量准确性及稳定性。
5. 校验制度计量器具校验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计量器具进行集中检查和测量,判断其准确度是否达到标准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和修理,维护其准确度和稳定性的过程。
计量器具内校规程一、引言计量器具是用于测量和检验各种物理量的工具,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各行业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内校(内部校验)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
本文档旨在规范计量器具的内校工作,确保内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内校的目的内校的目的是检验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其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通过内校,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计量器具的偏差,确保其在测量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内校的方法1.选择校验设备:根据被测量的计量器具的种类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校验设备。
校验设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准备校验材料:根据内校的要求,准备相应的校验材料,例如标准样品、校验盘等。
校验材料应具有相对准确度较高且稳定的特性。
3.内校流程:按照内校规程,进行内校的具体操作流程。
包括以下步骤:–准备工作:检查校验设备的状态和准确性,保证其正常运行。
准备被测量的计量器具,确保其处于可内校状态。
–校验:根据内校要求和被测量的计量器具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校验操作。
记录校验结果,并与标准要求进行比对。
–处理不合格:对于校验结果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应及时进行维修、调整或更换,确保其符合内校要求。
–记录与报告:记录内校的相关数据和过程,编制内校报告,包括校验结果、不合格处理情况等。
报告应存档备查。
4.内校周期: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确定内校的周期。
常见的内校周期有日常内校、定期内校和验收内校等。
不同的计量器具可能需要不同的周期来进行内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四、内校的要求1.计量器具的内校应由经过培训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
内校人员应熟悉内校的操作流程和要求,具备相应的仪器操作和维护能力。
2.内校应在符合相应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避免干扰和误差。
内校环境应具备相对稳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3.内校应严格按照内校规程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量仪器管理流程图
图1:计量仪器申购、验收、校验、领用流程
注释:一、计量仪器申购流程
1)提出需求:由使用部门提出。
2)计量评审:主要对使用目的,使用范围,技术要求进行评估。
3)采购:采购部采购计量仪器务必按请购单上的技术要求购买,并符合我公司生产要求,同时应
选择带“CMC”标志和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仪具。
4)仓库:量具的统一收集整理,来货时通知计量室验收。
二、计量仪器报废流程:
1)部门领导意见:上至部门经理审批。
2)计量评审:主要对使用性,技术误差,使用时间很长的老旧仪器,主要结构和部件不同程度损
坏,仪器效能达不到工艺最低要求,无法修复或无修复改造价值。
仪器换型、型号变更而淘汰
的专用设备,不宜修改利用;按照国家计量政策规定应予淘汰的高耗能仪器;已超过使用年限,技术性能已达不到国家计量局的规定要求。
只对 1 万元以内的计量仪器进行评估。
3)现场评审:超出1 万元以上的计量仪器需招开会议对其进行现场评估。
与会部门为:报废提出
部门,技管部,机电部,分管副总。
第三方计量机构的校验流程一、引言第三方计量机构是指独立于生产和销售双方的中立机构,负责对产品、服务或过程进行计量校验,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校验流程是第三方计量机构进行校验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二、准备工作1.确定校验目标:第三方计量机构需要明确校验的对象是什么,例如产品、设备或系统等。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与校验对象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了解校验的目标和方法。
三、校验计划制定1.确定校验方法:根据校验对象的特点和校验要求,选择适合的校验方法,包括非破坏性检测、测试、测量等。
2.制定校验方案:根据校验方法,制定具体的校验方案,明确校验的步骤、工具和仪器设备的选择。
四、校验过程1.准备仪器设备:根据校验方案,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并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执行校验:按照校验方案的要求,进行实际的校验工作,包括测量、测试、观察等。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规定进行操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记录数据:对校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记录,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记录的数据应包括校验的时间、地点、人员、仪器设备的编号和校准信息等。
4.数据分析:对校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标准和规定进行比较,判断校验对象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存在偏差或问题,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和处理,确保校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编制校验报告:根据校验结果,编制校验报告,包括校验对象的相关信息、校验方法、校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校验报告应具备规范的格式和清晰的结构,以便用户理解和使用。
五、报告发布和反馈1.审核和审批:校验报告需要经过内部审核和审批,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核和审批的过程应符合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程序要求。
2.报告发布:经过审核和审批后,校验报告可以发布给用户。
报告的发布可以采用邮件、纸质文件或在线平台等方式,确保用户能够及时收到和使用。
3.用户反馈:用户收到校验报告后,可以对报告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反馈。
检测设备校验计量和操作规范流程设备校验是企业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设备校验需要进行计量和操作规范流程检测,以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设备校验的计量和操作规范流程。
设备校验的计量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校验目标:校验目标是设备校验的基础,需要明确所校验的设备和校验的要求。
校验目标可以根据设备的特点和使用要求进行确定,例如设备的准确性、精确度、稳定性等。
2.选择校验方法:根据校验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校验方法。
通常可以采用标定法、对比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设备校验。
在选择校验方法时,需要考虑校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准备校验设备:在进行设备校验之前,需要准备校验设备和相应的校验工具。
校验设备包括校验仪器、校验样品、校验标准等。
校验工具包括测量工具、计量仪器等。
4.执行校验操作:根据选择的校验方法和校验设备,执行相应的校验操作。
校验操作需要按照要求进行,确保校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执行校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细节操作,确保校验的准确性。
5.记录和分析校验结果:在进行设备校验之后,需要记录校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校验结果可以以数值、曲线、图表等形式进行记录和分析。
根据校验结果可以判断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设备校验的操作规范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制定操作规范:制定设备校验的操作规范是确保校验结果准确和可靠的基础。
操作规范需要明确校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校验条件、校验要求等。
操作规范可以根据设备的特点和使用要求进行制定。
2.培训操作人员:在进行设备校验之前,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设备校验的操作规范和技能要求。
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使用方法、校验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要求等。
3.执行校验操作:根据操作规范进行设备校验操作。
在执行校验操作时,操作人员需要按照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校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