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教授2014脉诊班讲课稿.
- 格式:ppt
- 大小:569.00 KB
- 文档页数:2
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中医书友会 2022-01-09 06:30I导读:本文是李士懋老在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的授课内容,题目是“脉学心悟”,原讲座非常的长,本文为节选整理内容。
李老讲的非常有条理,很精彩!(编辑/楚笛)李士懋——脉学心悟(节选)作者/李士懋我今天讲的是脉学心悟。
实际上脉学心悟在这里有一个伸缩性,我就叫悟多少就讲多少,悟成什么样就讲成什么样,这就是心悟的好处。
一个动摇的过程:由舌诊转脉诊我现在形成这样一个以脉诊为中心的诊断、辨证方法,也有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
我前十几年主要以舌诊为主,因为舌诊比较直观,蒲辅周曾讲,望舌可以洞观五脏六腑,一看舌头就好像看见你内脏了。
但是临床时间长了,就发现了很多舌与证不符的情况,碰过很多钉子。
病例1:舌淡的再障患者,补气补血治疗无效我治过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病人,是个女孩子,28岁。
她的面色是苍白的,舌质很淡,手伸出来就好像蜡烛似的,没点血色。
并有心慌、气短、乏力、头晕的情况,而且下肢瘀斑很多,一层退了一层又起,整个腿都发暗了。
我认为这是血虚,是正气不足,就用很多补气补血、填精益髓的药物。
人参、鹿茸、鹿角胶、龟板胶,都给她用上了。
治了好长时间,毫不见效。
舌质淡,应该是虚证,但用了那么多补药都不见效,看来只依靠舌诊治疗是不够的。
病例2:脉洪大的再障患者,清瘟败毒饮治愈我还治过一个再障的病人,来就诊时高热、出血、脉洪大,这显然是一种热盛表现,所以用大剂的清瘟败毒饮。
不到一个月,发烧、出血都停止了,而且血象也上来了,三个月左右,血象就恢复正常了。
这种病人是贫血晚期,舌质很淡,如果按照舌象治疗就适得其反了,根据脉象,用凉血活血的方法,病人才能好转。
通过这些类似的例子,我发现脉、舌与证不一致的病例并不罕见。
我开始动摇了,从以舌诊为主要指征的这样一种诊断方法,逐渐转向了以脉诊为重的方法。
那以脉诊为重有没有依据呢,有。
举个例子,比如说躁脉,脉摸起来是躁动不安的,“汗出而热不衰,脉尚躁盛者死”,这个叫“阴阳交者死”。
李士懋教授“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概论杨阳【摘要】Professor LI Shi-mao ,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 has established his own analysis system ,“going back to the origi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normal pulse” after his experience of reading classics and practicing clinically for 58 years, which em-phasizes on classics and clinical as origin.Syndrome i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 while pulse the soul , which is object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6 points as clinical guidance:1 ) taking TCM theory as guidance; 2 ) tak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normal pulse , with pulse to explain the syndrome and the tongue without definite formula or law;3) taking holism as guidance;4) initially distinguishing deficiency and excess;5) tak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ynamically;6) advocat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s.%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58年的读经典、做临床的磨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李士懋教授临床经验浅述王金榜 梁保丽(050091) 李士懋教授35年来集教学、临床、科研、著书立说于一身,呕心沥血、孜孜以求、潜心脉学,颇有心悟,倡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验之临床,疗效卓著。
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
1 疾病诊断,重视脉诊关于疾病的诊断,传统中医学认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达到诊断的目的。
以其望闻问切的顺序作为诊断的价值取向。
李老师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倡导四诊之中,脉诊对疾病的诊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谓:“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脉诊为先”。
在临床过程中,无论是对疾病的性质和病位的判断,还是对疾病程度、转归和预后的判断,老师大都以脉为凭。
111 病性的判断 老师认为,疾病的性质主要分虚实两类,而虚实之分,主要依据脉象,脉实则证实,脉虚则证虚。
如患者陈某,畏寒肢冷,脉沉,某医以虚证予以温阳散寒数剂不愈且日重。
经老师诊其脉,虽沉但燥数有力,遂以热厥实证投升降散加味清透而愈。
112 病位的判断 老师认为主要以脉为据,结合经络脏腑的症状作出判断。
如寸口脉象变化,又出现心经症状,则病位在心;若出现肺经症状,则病位在肺。
对那些上部有病状而脉变化在尺或下部有病状而脉变化在寸等复杂证候,更须依赖脉诊来确定病位之所在。
如一头痛患者,老师诊其脉尺浮,以相火旺;淫于膀胱经,循经上灼,遂予以知柏地黄汤而愈。
113 疾病轻重程度的判定 老师认为以脉测知。
如热证脉数,脉越数实有力,热就越重,反之则热轻等,进而决定清热药物的量。
如临床上对清瘟败毒饮的应用,老师倡言以脉为凭,而用重剂、中剂和轻剂,常收效恰当。
114 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老师认为在疾病的过程中,病因病机是不断变化的,而脉象的变化最为灵敏和准确。
而且可以先知。
如湿温病始受湿邪,蕴而化热,病由湿重热轻转化为湿热并重、热重湿轻,湿热又可以化燥伤正,首先可以以脉象上得以准确反映,脉由濡而濡数而滑数而洪数,进而出现芤、虚或细数或微脉等变化。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李士懋,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年获河北“大名医”称号。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学术上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尤重脉诊;擅长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急症、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症。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耳濡目染,受益颇多,现总结其平脉辨治高血压临床经验如下。
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李士懋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血压是气血冲和,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虽没有高血压病名,但在历代典籍记载之眩晕、头痛、心悸等病中也可略见其端倪,这些古人治验,虽非特指高血压,但对今天高血压的治疗仍有重要启悟。
高血压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内经》认为其因有三:一曰肝风;二曰气虚;三曰髓亏。
《金匮》则多从水饮立论;丹溪倡痰;景岳主虚;至清代以降,养阴之风大兴,多以阴虚阳亢立论。
近现代各个医家则又各衍其说,争鸣喧嚣。
对高血压的平脉辨证论治前人有云:“先议病,后议药。
”李士懋认为治病不效,由不识病者多,由不识药者亦不少,所以他提倡“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在临床上,他治病独重脉诊。
以脉诊为核心,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平脉辨证”则是他在张仲景思想的启悟下延伸出来的治病大法。
李士懋引《四言举要》之言“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认为一切疾病均可以从脉象上找问题,也都可以从脉象上找方法。
基于平脉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自是胸有全局,运筹帷幄全于方药之间见文章。
他治疗的很多病人可以达到停用西药、血压正常的效果。
下面就针对“邪实”与“正虚”两类病人从脉象和方药上介绍其治疗高血压的经验。
邪实案例一:脉象弦滑诊为痰蕴化风董某,女,29岁。
2010年12月22日初诊。
血压不稳定一年,波动在140~170/90~100mmHg之间。
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讲述者:杨阳
导语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的弟子杨阳老师为大家讲述李老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
李老曾说:脉是辨证论治的灵魂,脉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杨阳老师从脉的形成原理,脉的重要性,脉的真假从舍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学习李老平脉辨证体系的感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聆听讲座。
专家介绍主讲人:杨阳
杨阳,女,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副主任,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
原景重现8播放54s
我们来看脉的形成原理,血管中的脉或者说脉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把脉,关键是把握脉象,注意是脉象,上节课也说过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的问题。
迹是痕迹的迹。
关键是把握象而不纠结于哪种具体的词汇去描述这个脉。
李老还经常说,诊脉宜粗不宜细,初学者可能会感到迷惑,我不诊细点脉象能说清楚是什么脉吗?
20播放61s
李老诊脉发现脉的尺脉是浮的,尺脉、肾脉正常应该是略沉,脉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因为肾阴不足,相火妄动,鼓荡了气血,尺脉才浮了起来,相火妄动,盈于膀胱经,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向上,上灼于后头,才导致了头痛。
选用的方子是知柏地黄丸,病人服用后头痛痊愈。
所以如果我们不看脉象,单纯从症状描述来说,我们很难想到用滋肾阴、清相火的知柏地黄丸来治疗头痛。
38播放21s......。
教学诊脉分享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有关诊脉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首先,我想起了我自己在学习诊脉的过程中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刚开始学习中医诊断的时候,对于脉象的识别还感到非常困惑,总觉得自己难以抓住其中的奥妙。
直到有一次,我偶然间听到一位老中医的讲座,他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我对脉象的理解有了突破。
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诊脉,不断提升自己的诊断水平。
今天,我想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的诊脉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诊脉的意义和目的。
诊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和感受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诊脉的目的是确定病情,找出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诊脉,首先要掌握脉搏的基本知识。
在诊脉的过程中,我们常用到的脉象有十种,包括脉搏的弦脉、滑脉、结实脉、细脉、散脉、浮脉、沉脉、疾脉、代脉和数脉。
这些脉象在中医理论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和意义,我们需要通过触摸和感受患者的脉搏,来识别出其中的特点和变化,进而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位。
要想正确地诊断脉象,我们还需要注意脉搏的触诊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位置来触摸患者的脉搏,常用的位置有寸口、关门、尺脉和足跗等。
在触摸脉搏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力适度,既要能够感受到脉搏的变化,又要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触诊的时间和频率,不同的病情和病位需要不同的触诊频率和时间。
在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脉象的变化和意义。
比如,当我们感知到患者的脉搏比较细弱时,我们可以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气虚。
而当我们感知到患者的脉搏比较有力时,我们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实证等。
因此,只有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我们才能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和病位。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诊脉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和方法,更是一种艺术和智慧。
第三章李士懋阴阳脉诊类型及其意义第三章李士懋阴阳脉诊类型及其意义阴阳脉诊类型繁多,为清晰起见,分三类分别论述:1.因阴脉之改变,而导致阳脉变化者;2.因阳脉之改变,而导致阴脉变化者;3.阴脉和阳脉独自产生变化,无相互因果关系者。
一、阴致阳失和对于阴阳病脉来说,阴致阳病,是下部病影响致上部出现症状,在脉上是阴位脉影响阳位脉或整体脉象。
临床常常出现因虚致虚,使整体脉象相似的情况,如肾阳虚时的寸口脉沉而迟,肾阴虚时的整体脉弦细。
而若此时阴脉和阳脉表现出截然不同脉象,或是阳旺阴弱,或是阳弱阴旺,则是阴阳气血病理性攻冲或是阻滞的结果。
阴阳气血病理性攻冲于上,阳脉则旺。
“旺”乃浮取有余之象,类似仲景以脉象定阴阳中阐释的“阳脉”:“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张仲景提出脉诊纲要曰:“脉当取太过与不及。
”同时《医宗金鉴》指出:“三因百病之脉,不论阴阳浮沉迟数滑涩大小,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
”李老以沉取定虚实,认为: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阳证,浮取脉亦为洪数的阳脉,但只要按之指下无力,就是阴证、虚证。
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阴证,脉见沉迟细涩等阴脉,但只要按之有力便是阳证、实证。
故“旺”则有虚有实,例如下焦不敛而阳气浮越,则阳脉当旺而按之不足;若实邪、气机攻冲于上则寸脉按之有力。
阴阳气血病理性阻滞,阳脉则弱。
弱”乃浮沉皆不足之象,应虚候。
寸脉按之不足,临床多见为虚证,有肺气虚、心气虚、心阳虚等上焦本证。
心阳虚者以桂枝甘草汤温振心阳;心气虚者多用桂枝新加汤等补气养心;肺气虚者,多加黄芪、党参等。
而临床亦多见阳位心肺无碍而阴位有恙致寸弱者,称为“清阳不升”。
若中焦、下焦邪气郁滞或气机痹阻而清阳不升,则阴阳脉象显有差异。
清阳不升则寸不足,介于正常脉象和无力之间稍有不足李老称为“减”,不足甚则为沉弱。
(一)阴位弱影响阳脉1.阴位阴虚阴虚则热,其脉为数,亦为虚数。
虚数者,数而不任重按也。
此必因虚致数,不可妄以寒凉药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