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共读西厢记、牡丹亭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29
宝玉黛玉共读的是《会真记》又说成西厢记?暗含宝玉抛弃黛玉结局《红楼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主要讲的是宝玉手拿一本《会真记》在看,被黛玉发现了,并夺过去看了。
那明明回目是用的《西厢记》,可宝玉拿的却是《会真记》,这两本书说的是一个故事吗?简单说,《会真记》好比《三国志》,《西厢记》如同《三国演义》。
一个是原著,一个是戏曲改编。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作者为唐人元稹。
叙述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结局是个悲剧,虽张生和崔莺莺在红娘的撮合下,结合了,但张生最后进京赶考,却又抛弃崔莺莺,反而还诬陷崔莺莺是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等语。
《西厢记》则不同,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
书中的男女主角虽也是张生和崔莺莺。
但结局是二人终成眷属。
故事大家太过熟悉,不做赘婿。
那曹雪芹这里为什么用了两本书名呢?二十三回这个回目要连起来看,即《西厢记》和《牡丹亭》两个故事合并,就是会真记,就是一个悲剧了,《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
故事大意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份,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兼具,她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同样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三年以后,这个书生赴京考试,借宿于梅花庵中,在太湖石下就捡到了杜丽娘的画像,当即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那位小姐。
后面就发生了杜丽娘魂游后园,和书生又再度相会的故事。
这样就会发现《西厢记》的崔莺莺喜剧结局到《牡丹亭》就演变成了杜丽娘,消瘦成疾,一病而亡。
艳曲警芳心,既是警示黛玉,预示黛玉最终因情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只能以死会宝玉了。
红楼梦后面四十回,高鹗续的虽多处不恰当,但宝玉因故离黛玉而去,至黛玉病亡还是有根据的。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赏析部分原文: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自主学习:1、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与“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意思?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林黛玉一种怎样的心境?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知识链接:1、本回主要内容:元春编次大观园题咏,贾政领命勒石。
周氏央事,凤姐遂意,贾芹得管铁槛寺。
元春再谕众姐妹入园,宝玉随进读书。
贾政传,宝玉为难,金钏奚落。
贾政严词叮嘱。
众人分派入住,宝玉整日作诗画外务。
因宝玉静中生烦,茗烟寻外传传奇。
桃花树下读《会真记》,宝玉逢黛玉葬花。
被宝玉引书中语做比,黛玉气恼。
袭人觅宝玉回房请安,黛玉独听戏文,神痴落泪。
2、作品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
黛玉是美女加才女。
贾母、刘姥姥等一干人游大观园,来到潇湘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说:“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
”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外孙女儿的屋子。
”刘老老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后来香菱到大观园中与宝钗作伴,向黛玉学做诗,黛玉让她先读读前人诗作:先读王维的五言律一百首,然后老杜的七言律、李白的七言绝句各读一二百首,再看陶渊明等人的作品。
于是叫紫鹃拿出王维的五言律递给香菱,叫她读自己画过红圈的......可见那书架上磊得满满的书,黛玉都认真看过,还有所圈点。
黛玉好像没什么财产,可是诗书就是她的财富。
她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聪颖过人,才思敏捷,连小厮兴儿都知道她有“一肚子文章”呢。
咏白海棠时既规定了“门”“盆”“魂”“痕”“昏”的韵,又限定了一炷香的时间,众人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她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全然不当回事,让宝玉很是为她担心。
待得众人都有了,她才提笔一挥而就,而且赢得众人叫好,“都道这首为上”。
虽然后来屈居第二,但黛玉的才情和敏捷可见一斑。
《菊花诗》十二首,名列榜首的前三首都是她的作品。
平时感事抒怀自由发挥的诗作就更多了,如《葬花吟》《桃花行》等等。
宝玉平儿等生日,大家聚宴红香圃,饮酒取乐,宝玉尤氏等划拳输了,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云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
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宝玉一时想不出,黛玉替他说道:“落霞与孤骛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说得大家笑了,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
”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都说黛玉嘴巧,她的能说会道是有知识含量的,即宝钗称赞的:“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读西厢与听艳曲:林黛玉的文艺思想其实挺前卫的文/富鸿雪在古代,《西厢记》与《牡丹亭》都属于淫书,唱出来便是艳曲。
书上对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以及林黛玉梨香园外听《牡丹亭》的描写,足以看出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在文艺方面是个相对比较前卫的人,也是典型的反传统的人。
当时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也都十三四岁,情感世界刚刚萌芽,尚未受到任何社会俗气的沾染,所以冰清玉洁,如雪如霜。
为了取悦贾宝玉,茗烟从书坊买了大量的禁书。
从茗烟很容易就买到这些书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尽管不鼓励读这些书,但依然无法禁止。
贾宝玉将《西厢记》故意说成是《大学》《中庸》,这里是很有很深刻的寓意的。
在曹雪芹眼中,《大学》《中庸》这些圣贤经典,尚且不如《西厢记》。
贾宝玉拿到这些书之后,如获至宝,读得如醉如痴。
他读《西厢记》时,被林黛玉撞见,于是上演了兄妹二人共读西厢的好戏。
林黛玉在骨子里是个反传统的人,她写诗从来不遵循古法,而是有自己的发散思维与创意。
所以,在整个大观园中,林黛玉的诗文水平是最高的。
她的这种天分,也为她理解《西厢记》提供了便利。
她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读完自己就“悟道”了。
离了贾宝玉,走到梨香园旁,听到从姑苏买来的十二个丫头在练戏,恰好唱的是《牡丹亭》,里面的诗句让林黛玉又一次“悟道”。
她本就早熟,在《西厢记》《牡丹亭》的催化下,她的情感世界大门彻底打开。
她为此害羞,但并没有为此悔恨。
曹雪芹这样写是有深刻的寓意的。
读《西厢记》是“非礼而视”,听《牡丹亭》是“非礼而听”,是对儒家思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强烈反叛。
林黛玉是文艺世界的普罗米修斯,是反叛者,是盗火者,是艺高人胆大的典型代表。
读西厢听牡丹之后,林黛玉的情感变化是:“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宝黛共读《西厢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①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
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
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
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
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
”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园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
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②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①,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③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④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情节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午后,贾宝玉在大观园里闲着没事,就拿出《西厢记》来看。
刚好,林黛玉也闲逛到了这里,看到宝玉在看书,就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
没想到,两人都被书里的故事深深吸引了。
宝玉看到黛玉这么感兴趣,就开玩笑地说:“你看,我们就像张生和崔莺莺一样呢!”黛玉一听,脸上微微一红,假装生气地说:“你胡说什么,我可不像崔莺莺那么娇气。
”宝玉一看黛玉的反应,赶紧求饶,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打闹起来。
这个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亲密无间和纯真的感情。
他们在大观园里自由自在,像两个顽皮的小孩一样。
共读《西厢记》也成了他们美好回忆中的一部分,预示了他们之间将要发生的情感故事。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宝黛共读西厢记》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①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
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
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
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
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
”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园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
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②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①,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③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④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红楼梦(节选)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中旬),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元妃回宫后,贾政想让和尚、道士到各个庙里去分住。
贾芹的母亲周氏想给儿子找一个差事,她就带礼物来找凤姐。
凤姐看她素日不拿班作势就同意了,跟王夫人说:“这和尚、道士,娘娘出来还要承应,若打发了,咱们再去请,岂不费事?不如送到家庙,不过是一个月拿几两银子买点柴米就完了。
”王夫人问贾政,贾政同意了。
派人来叫贾琏,凤姐拉住他,说:“如果为了小和尚们的事,你就按着我的话来说。
”贾琏说:“芸儿求了我好几次,我已经叫他等着了,出来这个你又要抢了去。
”凤姐说:“你放心,等种树的事出了,我叫芸儿管。
”名正言顺的管家是贾琏,真正当家的是凤姐,贾琏成了一个傀儡。
贾琏竟不再吭气,他只关心风花雪月的事,说:“这也罢了,只是昨晚,我不过改个样儿,你就扭手扭脚的。
”这真是不可救药。
凤姐啐了一口,低头吃饭。
贾琏根据王熙凤的交代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贾芹,又先支给他三个月银钱。
贾芹顺手拿了块银子,叫小厮拿回家,他马上雇了车,把和尚道士接出来了,他的举动被贾芸的母亲看到了。
这里轻描淡写的情节埋伏了贾府将来寅吃卯粮。
元妃下令,让家中姐妹进大观园居住,宝玉随进去读书。
宝玉喜的不得了,这时听到老爷叫他,当头打了一个焦雷,吓得脸色都变了,扯着贾母像扭股儿糖一样,趴在贾母身上,杀死也不敢去。
贾母说:“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你,娘娘叫你进去住,你爹不过是吩咐你几句,他说什么,你答应着就是了。
”又吩咐老妈妈:“你们带了宝玉去,别叫他老子吓着他。
”贾宝玉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金钏儿、彩云在廊下站着,一看宝玉来了,抿着嘴笑。
金钏儿一把拉住他,说:“我这嘴上才擦的胭脂,你这会子吃不吃?”这预伏金钏儿跟贾宝玉开玩笑,最后丢了性命。
彩云推开金钏儿,说:“你还奚落人家,人家心里正不自在,趁着老爷高兴,快进去吧。
”赵姨娘打起帘子,宝玉只得挨进门去,炕上贾政和王夫人坐着说话,地下椅子上坐了四人。
除迎春外,探春、惜春、贾环见宝玉进来,都站起来。
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记》是一个著名的情节。
故事中,宝玉和黛玉在夜间私自阅读《西厢记》。
他们沉浸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感情逐渐升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内心。
在读完这个故事后,他们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他们认为,人生短暂而珍贵,应该珍惜每一刻,尽可能地创造美好的回忆。
这个场景不仅展示了宝黛之间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和人生哲学。
- 1 -。
戏剧历史知识:《西厢记》与《牡丹亭》——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剧本在中国文学史上,戏剧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两部经典剧本,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不可或缺的两部代表作。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奇书之一,作者为明代文学家王实甫。
该剧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女主角李娘娘与文秀公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王实甫通过插科打诨、诙谐幽默的手法,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礼教的扭曲和落后。
相比之下,明朝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更加注重人性的表现,对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艺术表达达到了高峰。
该剧通过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感人故事,表现出了爱情的坚贞,同时也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
其中尤以梁山伯的长达十年的坚贞爱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传颂的佳话。
在剧本创作上,《西厢记》的情节简单,主题明确,并以少量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生动的故事,具有写实的特点。
而《牡丹亭》则已经进入了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并重的阶段。
作者使用多重线索、流畅的语言表达、暗示、预示、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准确地刻画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令人深受触动。
除了剧本本身的质量之外,这些戏剧所代表的时代背景也值得关注。
《西厢记》的创作年代是明朝中期,封建礼教在社会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都遭受不公平对待,王实甫反映了这种形势。
而《牡丹亭》的创作年代是明朝晚期,社会正朝着自由开放的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洪武朝政治乱局的原因,明朝文化逐渐升华,因此文化创新得到了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文人在文学和戏剧领域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不仅如此,《西厢记》和《牡丹亭》都采用了中式的艺术手法,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
《西厢记》以诚实、谦虚、自制、礼节、孝顺的传统美德为主题,突出了纯朴、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人生观。
而《牡丹亭》则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强调独立创作,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综上,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两部经典剧本,《西厢记》和《牡丹亭》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浅议共读西厢对宝黛爱情的重要意义1共读西厢指的是贾宝玉跟林黛玉在一起读《西厢记》, 这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宝黛爱情通过共读西厢变得明朗而且更有内涵和诗意。
共读西厢发生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进入大观园之后,一方面因为大观园具备诗情画意的背景,另一方面,进入大观园之后贾宝玉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
1、贾宝玉的青春心理贾宝玉是根据贾元春的旨意搬进大观园的,贾政不得不安排贾宝玉进入大观园时,曾把贾宝玉叫来宣布:贵妃娘娘要“禁管”你在园中读书。
贾政用的字是“禁”和“管”,有牢头看管囚犯的意味。
但贾政这个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他经常对贾宝玉怒吼,嫌贾宝玉不上进,但是如何促使贾宝玉上进?如何落实“禁管”贾宝玉读书?他一点儿具体措施都没有。
贾政其实也是个败家子,他对如何保护家庭传统,一点儿办法都拿不出来,好像他也不去想,只是整天跟清客下棋、聊天,比整天跟小老婆喝酒的贾赦也强不了那里去。
贾政用几句淡话吓唬贾宝玉一阵后,放贾宝玉进入大观园。
贾宝玉进入大观园后好好读书了吗?根本没有,他干脆连学都不上了。
好像贾宝玉上学就是为了闹学堂。
闹完学堂就不再上学。
贾宝玉在大观园完全过起了“富贵闲人”生活。
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说,他过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跟劳动人民一点儿也不沾边。
每天跟姐姐妹妹读书、写字、下棋、作画。
估计他这时读的书,不会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可能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
他跟姐姐妹妹们一起读,姐姐妹妹们都不需要读科举考试的书。
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使得贾宝玉心满意足,写了组四时即事诗。
即事诗就是写自己眼前事的诗。
我们看看《春夜即事》最后两句:“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什么意思?小丫鬟在大观园里都娇懒惯了,早早就钻到被窝里想睡懒觉,贾宝玉还高高兴兴嘻嘻哈哈地聊个没完。
贵公子的生活,贾宝玉的没有等级概念都写得活灵活现。
再看《冬夜即事》最后两句:“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什么意思?怡红院的丫鬟都知道不同的茶叶得用不同火候来烹,她们把刚下的雪取下来烹茶。
红楼梦(片段)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中旬),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