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象三位一体论鲁迅杂文的艺术魅力
- 格式:pdf
- 大小:273.18 KB
- 文档页数:3
[键入文字]
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
本文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
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诗的特质。
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
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
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
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
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
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
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
1。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与重大意义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对鲁迅杂文的意义,可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也就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同时,因为对民俗、民魂、民性、民情有真实生动的描绘,又可看做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史”。
要知人论世,最好读鲁迅杂文。
其二,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的文体,充分发挥了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具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品。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首先应理解鲁迅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而深刻的战士,其人其文所具有的反叛性与异质性。
然后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的特征。
第一是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源于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使命的理解,即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也源于鲁迅“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
第二是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的犀利与刻毒。
批判锋芒常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把国人的落后根性看得太透彻了。
而且思维也总是另辟蹊径,对读者的惯性思维构成挑战。
第三是“贬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相类型形象(共
名)。
第四是主观性,释愤抒情,无不是作者的心灵歌哭。
第五是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语言,常用“拗体”,突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
总之,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体会鲁迅的人格与精神,才能真正读懂鲁迅的杂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而他的杂文作品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思考和文艺创新性质的文学体裁。
鲁迅的杂文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
他的杂文从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角度去探讨和描摹,从而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艺术经典。
例如《伪自由书·序》中所写,“尊重人的自由,是常常认为民主的各界共同之点”。
这一语句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态度,也蕴含了关于人类自由的价值理念。
其次,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利用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社戏》中写到,“痴人谈梦的时节,这场饶了的社戏,,还有玩饥抱饱的农民和青年。
”这一段文字将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主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面貌。
最后,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动性。
他通过尖锐的批判和严厉的斥责,针砭时弊、直指社会弊病,有力地呼吁着人们要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狂人日记》中“我不能够变成别的,只能够‘疯’”这一语句,反映了主人公对现实无望的绝望和对社会弊病的控诉。
总之,鲁迅的杂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不可替代的印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成就了一个文学经典。
了解《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鲁迅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思想与艺术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批判精神、现实关照和文学表达为主线,探讨《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
一、批判精神的体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之一,他对封建传统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鲁迅文集》中,他通过小说、杂文等多种文学形式表达了他的批判精神。
首先,《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祥子对封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反叛,展现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祥子的疯狂和愤怒代表了鲁迅对社会的不满,他通过讽刺和冷嘲热讽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其次,《阿Q正传》是鲁迅对中国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通过对阿Q的个人命运和社会境遇的描写,鲁迅批判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软弱和无能。
他通过讽刺和黑色幽默的手法,让读者触动内心,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现实关照的呈现《鲁迅文集》中的作品几乎都从现实生活出发,关注社会问题,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关切。
鲁迅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呈现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流氓孔乙己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道德沦丧。
孔乙己在社会中备受歧视和辱骂,他的悲惨命运代表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羞辱和死亡的描写,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文学表达的特点《鲁迅文集》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鲁迅的文学才华和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故乡》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作品,描写了他对乡村环境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美丽和迷人之处,同时也透露出对乡村社会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其次,《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录,通过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展现了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命运。
他以真实的感受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人物形象的鲜活与个性,使读者产生共鸣。
总之,《鲁迅文集》中的作品不仅是对封建与旧社会的深刻批判,也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杂文作品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鲁迅杂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他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人们改变现状,反对封建主义、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
他的杂文作品大都表达了强烈的思想观点,有深刻的批判意义,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警醒。
第二,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深刻,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他采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第三,鲁迅杂文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批判社会不公和人类的苦难。
他的杂文作品充满了人文精神,是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和关注。
第四,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他的作品反映了民族历史的重要时期和社会变革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遗产。
总之,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遗产。
他的杂文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 -。
鲁迅重视杂文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杂文的重视在他的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鲁迅对于杂文的认识、对于杂文的创作和对于杂文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对于杂文的重视。
鲁迅对于杂文的认识非常深刻。
他认为杂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观察,直观地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矛盾。
对于鲁迅来说,杂文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娱乐读者,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在杂文创作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文字风格,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融入到杂文中。
他的杂文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语言简练生动,引人入胜。
通过对于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对于人性的揭示,鲁迅的杂文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鲁迅的杂文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杂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鲁迅的杂文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更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他的杂文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对于杂文的重视体现在他对于杂文的认识、杂文的创作和对于杂文的影响上。
他认为杂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可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矛盾。
他在杂文创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使自己的杂文既内容丰富多样,又语言简练生动。
他的杂文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摘要】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杂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堪称“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浓郁的抒情性、强烈的讽刺性、语言的独创性。
【关键词】鲁迅杂文形象性抒情性讽刺性鲁迅是现代杂文的奠基人,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之一。
他的杂文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深邃,理论含量异常丰富。
他的前期杂文分别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十本杂文集。
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也有许多杂文。
鲁迅的杂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散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互相统一和有机的融合,在思想内容方面堪称“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在艺术特色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生动的形象性、浓郁的抒情性、强烈的讽刺性和语言的独创性。
一针砭和隽永―生动的形象性鲁迅曾对自己杂文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基本的说明:“我的坏处,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因此,他的杂文并不局限于描写这一个具体的人与事,而使它具有历史的概括性和普通性,成为这一类人和事的图象和标本,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常取类型”。
他的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借助想象、联想创造出那些带有比喻和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如“落水狗”、“叭儿狗”、“夏三虫”、“二丑”等形象。
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
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
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惟妙惟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
论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犀利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散文作品,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品味。
鲁迅散文的语言简洁而有力。
他善于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最深刻的思想,没有冗长的修饰和繁琐的表述。
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短短几句话,就将当时中国人的麻木和作者内心的悲愤清晰地展现出来。
这种简洁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迅速地抓住核心思想,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冲击。
鲁迅的散文往往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在《热风》中,他对旧道德、旧传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呼吁人们要打破束缚,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批判并非空泛的指责,而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种批判性,使他的散文具有了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激发着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同时,鲁迅散文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样。
他擅长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秋夜》中,“枣树”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反抗精神,“天空”则象征着黑暗的封建势力。
通过枣树与天空的对抗,展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抗争意志。
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压抑的学习生活的对比,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鲁迅散文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尽管他的作品以批判和揭露为主,但在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到他深沉的情感。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回忆了与长妈妈相处的点滴,既有对她缺点的调侃,更有对她真挚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这种情感的抒发,使作品在冷峻的外表下,蕴含着温暖的人性关怀。
此外,鲁迅散文的取材广泛,贴近生活。
他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反映出社会的大问题。
《一件小事》中,通过人力车夫的行为,展现出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从而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自我优越感。
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美学风格[内容摘要]鲁迅杂文,是他毕生业绩的主要表现,既是战斗的匕首,也是艺术的珍品。
杂文,这种中国早已有之的文学体裁,一到鲁迅手里,不但思想内容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且艺术形式也有了独特的创造。
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爱极而愤的民族豪情,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简洁凝炼的语言,丰富活泼的体裁,讽刺比喻的妙用,又使其艺术形式巧夺天工。
其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斗历程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杂文思想美学风格一、鲁迅杂文的思想鲁迅杂文,不仅是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典范和学习写作技巧的楷模,首先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教材,特别是贯穿其中的鲁迅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我们现代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必将产生特殊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鲁迅一生共写杂文六百余篇,计一百余万字。
这些杂文,展现了从辛亥革命前至抗日战争这三十多年中国的历史潮流,其间每一时期的生活和斗争,社会面貌和思想文化战线的波涛,都在鲁迅杂文中留下了印迹;从这意义上说,不懂得鲁迅的杂文,就不懂得中国的昨天。
鲁迅杂文,又展示了鲁迅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以杂文为武器,在思想和文化战线上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光辉战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懂得鲁迅的杂文,就不懂得鲁迅战斗的一生。
(一)与封建主义彻底斗争的精神五四退潮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伟大的分裂”,一方面是工农民众的阵营,一方面是依附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的反动资产阶段。
这种新的反动思想披上了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外衣,充当反动统治者的帮凶。
这时期鲁迅杂文的火力便集中于这些军阀官僚及其叭儿狗身上,或冷嘲热讽,或大声疾呼,或巧妙譬喻,无情揭露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封建妖孽和洋场恶少;反对中外反动派及其叭儿狗对爱国青年的诬陷与残杀;反对尊孔读经的封建复古派、“国粹主义者”;反对自由主义,主张打落水狗等。
其中《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对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中站在反动军阀一边的无耻文人的讥讽和抨击,为当时中国思想斗争史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而对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反动派英勇争的爱国青年,予以热情讴歌。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的杂文,无疑是他无与伦比的独创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结晶。
关于鲁迅杂文的思维特点,是鲁迅研究专家早就注意了的问题。
徐懋庸和毛泽东曾分别指出唯物辩证法在鲁迅杂文中的出色运用;冯雪峰认为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唐弢认为鲁迅杂文是逻辑和形象思维与具体材料和统一。
我们认为更确切的说法是,鲁迅杂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完美统一。
那么鲁迅式的辩证的理论思维有些特点: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鲁迅杂文内容是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大到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作批评对象,小到寻常的社会现象,但又“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略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
这种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后记》中,有很好的说明:“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
”在鲁迅杂文中,有单纯的历史考察和单纯的现实解剖的出色篇章,但大多数是历史的反思和现实剖析相统一的,这是鲁迅杂文辩证的理论思维的重要特征。
鲁迅这类杂文,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勾画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鲁迅的杂文,包容我们民族的整部历史,充满丰厚有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预见性。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鲁迅的博识是无与伦比的。
他精通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地质学,也有丰富的文学、绘、历史、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民俗、考证等。
使他的杂文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时,总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调动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
“破坏”与“建设”的统一。
鲁迅的杂文,是不留情面,坚忍不拔地“暴露”和“攻打”旧社会和旧文明的匕首和投枪,充满着批判和战斗的激情。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否定,如果要成为生动的,诗意的,都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
杂文家的鲁迅,既是尖锐的社会批评家,又是伟大的社会改革家,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热烈的理想主义者,他杂文中的“任何否定”都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