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性论的现代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人性论观点及其现实启迪意义摘要: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因此人性即成为教育家进行教育研究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性论观点,现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加以梳理,以清晰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揭示其对我国现阶段人性论研究的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启迪意义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研究教育现象的时候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人到底该如何去教育或者说教化?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碰撞讨论之中,形成的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庞杂而各异。
而在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深入挖掘其合理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的述评本文在将中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对人性论的探讨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时期。
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并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人性论观点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大碰撞、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人性的善恶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了多种人性论的观点。
1.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儒家开派立宗的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对人性论作以具体的论述,但其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春秋时代,奴隶主提倡他们天生比奴隶们要优越,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为实现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而提出来人性平等,为每一个人争取了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孔子也开创了教育家们对人性论探讨的先河,并对后世的人性论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翟的素丝说先秦时期与儒家并为“显学”的墨家,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其创始人墨子对于人性的论述则可以概括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和教育的关系。
儒家中的仁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现实意义儒家中的仁对当代中国人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思想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爱人,是尊重人,是爱人如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思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果能够秉持儒家的仁爱思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就能更好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矛盾和冲突。
2.仁爱思想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
儒家思想认为,仁是一种崇高的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种种诱惑和挑战,如果能够秉持儒家的仁爱思想,坚守道德底线,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能更好地做一个有道德、有良心的人。
3.仁爱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爱社会、爱国家。
这种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如果能够秉持儒家的仁爱思想,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和福祉,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就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4.仁爱思想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通过实践仁道,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实现自我价值。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果能够秉持儒家的仁爱思想,积极探索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总之,儒家中的仁对当代中国人的现实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实践儒家的仁爱思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和福祉、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伦理思想体系,它的理论主要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即仁慈、厚待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及崇尚“礼”,即尊重社会伦理准则、遵守社会规矩,以及崇尚“义”,即维护正义、行使正义、追求正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提倡以礼以义,坚持正义,弘扬仁爱,倡导尊重他人,反对自私自利,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激励人们勇于奉献,追求真正的幸福。
它还提倡社会公平正义,提倡资源公平分配,反对社会不公,反对贫富差距扩大,反对贫困人口被排挤,反对社会不公正的现象,以及提倡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总之,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倡仁爱、公正、尊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激励人们奉献、追求真正的幸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作者:许袖飞来源:《祖国》2018年第03期摘要:孔子人性论不断强调人的本质是“仁”,人性要向着“仁”的方向去发展,重视诗乐礼对人性的涵养,实现自然的天性向道德为核心的人性发展。
可见,孔子所说的“人性”,主要包括了先天因素以及后天养成,是把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做了一个整合。
人的天性发展是“仁”的理念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在照顾到教育对象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下来进一步对其理想信念的形成加以引导和支持,唯有如此,才是对孔子人性论的最大理解和借鉴。
关键词:人性仁教育价值一、孔子的人性论分析孔子对于人性论的认识,在学界历来都有各种各样争论,人们大多从善、恶两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也有人从自然性、社会性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然而,实际上孔子对人性之善恶并未进行具体的论述,他只是重点谈论了人的本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这是孔子对人性的一种高度概括,通常我们把它当作孔子的人性论。
严格意义上来说,孔子所说的仁,更具有一种导人从善的价值,而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性善论。
结合晚近一些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也多有一些论述有关人性的内容,这也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性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论语》当中,有关孔子直接谈及人性的问题的地方仅有一处,这就是我们常常谈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自《阳货》篇。
然而,孔子并没有对它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说明,这也就导致了后世学者对孔子人性论的不断争论。
傅斯年先生在对《论语》中的“性”进行统计之后,分析指出:“后人所谓性者,其字义自《论语》始有之,然犹去生之本义为近。
”而金景芳先生则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相近”应该包括两种含义:“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相近’表明人有共性。
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万有不同。
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
这可以说明,人是具备个性特征的。
总之,二者都是指人的自然性而言。
儒家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摘要:先秦人性学说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在中国道德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孔、孟为代表的人性学说比道家更加重视人的德性及教育,主张以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以成就人的德性和理想人格为目的;以荀子为代表的成性学说注重学习、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以建构合理的礼法兼具的道德规范为落脚点。
从道德哲学视角来看,先秦儒家人性论秉持人道原则,同时兼顾人的天性,表现为人道与自然、德性与德性、人格与修养相统一的特点,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包括道德原则、道德理想和成人之道。
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道德内容融入当代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凝聚社会道德力量,同时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真善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儒家;人性论;道德教育;真善美;理想人格人性论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支撑,是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认识,生发于性与天道的交互过程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学说。
先秦儒家的不同学者围绕人性善恶及成人之道的核心问题,形成了性善、性恶的不同学说,但都以德性及其培育为落脚点。
从道德哲学视域来看,先秦儒家人性论秉持人道原则,以培育理想人格为指向,而理想人格以真善美的统一为内容,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先秦儒家人性的基本问题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中的“性”是指属性、性质,如物理性、化学性等,是对事物各种运动状态的描述。
在先秦人性学说中,“性”是指本性、本质,与情相对,“情”指情感、情态,指人的存在方式和内在规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被置于政治失序和道德失序的双重危险之下,引发了众多思想家对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等政治社会现象的探讨,体现在道德领域即人性善恶及成人之道的问题。
对此,先秦儒家学021者以天人关系、性习关系为论域,以德性为支撑,以圣贤为理想人格,表现为对人性善恶及成人之道的争辩中。
儒家从孔子到子思、孟子,发展了较为系统化的性善学说。
何为“性”?孔子认为“性”即人性,与“天道”相对,正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人性论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注重人的修养和教育,将人性的美好潜能发挥出来。
在当今社会,在教育与德育方面,孟子的人性论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了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性恶”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提出了“性善”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是去改变人的本性,而是要引导和培养人的本性。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才能,引导学生走向健全的个体成长。
孟子的人性论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激发他们潜在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情感化。
他提出了“教”“学”“习”“励”四大重要环节。
孟子强调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方式。
也就是说,孟子注重了对学生的个人差异性,注重以情感为纽带,因材施教,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对于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情感交流,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具有良知和善行的品质。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改造,让孩子们的良知得到发展,使他们全面发展,修身及人。
他认为,做人要有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要学会顺应自然,孝敬父母,和善待人,孟子的人性论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谦卑之心。
孟子的人性论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孟子主张“以道御人”,认为“为道”是教育的目的。
他强调培养具有仁爱之心和敬业精神的人才。
“仁者爱人,爱人之是体”马云:重要的不是如果做一个有钱人,而是一个有用之人,孟子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之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意识的公民,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价值观念不断变化,但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和道德沦丧。
而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提倡人们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儒家思想来弘扬社会公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让他们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关键,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儒家思想还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族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薄弱,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也逐渐淡化。
而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培养人的道德和品德的重要场所。
通过儒家思想,我们可以重视家庭教育,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第四,儒家思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忽视了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而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人们从自身做起,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提升。
通过儒家思想,我们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环境的破坏,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儒家人性论的现代意义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这样说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每个正常人的内心都应具有仁、义、礼、智这些善的端倪,因此看见小孩落井,便会自然而然产生悲悯同情之心而积极施救,这既不是为了讨好巴结幼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有意“作秀”,就像水往低处留一样自然,皆是出于人的本性。
否则,在一旁置若罔闻,落井下石看热闹,孟子则怒斥其“非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有属性。
然而当今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小悦悦事件”“彭宇案”“药家鑫事件”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面对这一幕幕惨痛的现实,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一向以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傲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毋庸置疑,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儒家人性论的内涵与认识孔子是最早谈到人性的,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习相远。
”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
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谈得很少,总是笑而不语,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
留给了后人想象,探讨的余地。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把仁义礼智这些所谓的善,当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开出人性之花。
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的人性论思想是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在中
国古代哲学史上位居重要地位,其内容涉及到人伦之道,人性道行,
人情与义理等问题。
孟子的人性论以老子的“道”和“天理”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不可能被蚕食,人的内心有着一种清晰的觉悟,道德有一种
天赋的伦理底蕴,并且他主张要以正义和道德为人们进行行动的准则。
他认为,道德教育实质上是由外在条件和社会规范导致的,而不是一
种内在的普遍关怀。
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代有着很大的价值,以孟子的人性论为基础,
当代社会道德重建的思考追求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谐和真
诚的关系,凸显人的本性,并且要求人们要积极宣传良好的道德价值,形成一种新的道德标准。
此外,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也可以为我们提供
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视角,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
彼此之间的正义感和慈悲心,推动人际关系的真诚和和谐。
儒家对当今的现实意义儒家的历史和思想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塑造了当今的价值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儒家传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全面而系统的看法,有助于每个人成长,做出明智的决定,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儒家传统适应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
儒家的“仁政”风格和它的具体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其着重于兼容,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进步,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此外,婚姻,子女教育,居民生活等方面,儒家思想制定了基本的原则,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智慧,帮助现代人更好地解决家庭,社会,和个人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挑战。
其次,儒家思想拓宽了现实的视野,引导人们在精神活动中寻求更高的境界。
儒家的“仁爱”原则就源于精神的解放,引导人们在仁德的道德行为中完善个人的内在品质,成为真正的有价值的存在,逐渐领会其自我价值以及人生可以达到的价值。
此外,儒家强调“学无止境”,坚持了“自强不息”的宗旨,激励人们持续学习,开拓创新,不断提升,以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儒家思想也可以起到社会媒介的作用,促进社会的文化交流,构建社会的文化认同意识。
儒家理论着重于人的关系,帮助人们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以便建立起具有社会参与意识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跨越社会文化之间的鸿沟,以凝聚人们对社会共同福利的认知目标,以此改善社会层面的不平等。
本质上来说,儒家的思想表明自古以来,使用它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比质变得更具体,更明确。
儒家的传统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机遇,挑战,决定性行为都将由此受到影响,在今天对我们而言更加紧迫和重要,儒家传统的慈悲思想也可以看到在我们社会的真实运用,即使社会和文化越来越复杂,这些儒家思想还是能发挥它应有的优势。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倡导社会和谐、个人修养和人类精神进步。
而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儒家思想中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首先,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需要道德的指引,而儒家思想正是能够给人们提供有效的道德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仁爱和关怀,需要面对和解决非分、不道德的行为和问题。
我们需要更多的公正和理性,需要以事实和真相为基础,面对问题时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地维护大家的权益。
我们需要讲究礼仪,需要遵守社会规则,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应该注重礼貌,以增进人际关系。
我们需要培养好的智慧,需要面对困难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相互信任,需要建立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彼此之间的诚信关系。
如此说来,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是相符的。
其次,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也有紧密的联系。
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大量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公平、权力滥用等等,而儒家思想中强调同仁之间的友爱,讲究人伦之道。
与其说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如说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了家庭、国家和天下的和谐,认为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和追求之具体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此推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也应该有所联系。
儒家思想中,政治伦理哲学部分,揭示了孔子思想的人性论和修身论,在政治学上阐明了为官之道和君臣之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在探索和实践着更好的社会治理模式。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民本”的政治理念,以人为本,围绕着公正、平等、民主来推动社会治理,加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是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想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启示,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诸多挑战。
一、儒家思想对人类关系的理解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礼仪、信任和道德约束之上的。
在当今社会中,这种精神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强调的是利益为先,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人们常常会采取不道德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儒家思想反对这种行为方式,提倡的是一种互信、互敬、互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够让我们在困难时互相扶持,共同前行。
二、儒家思想对教育的理解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提倡全人教育,即培养学生在品德、智慧、艺术和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这种理念极为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很容易忽视道德和人性价值,强调经济效益和职业技能,而儒家思想则提醒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忽视学生成长的全面需求。
只有将道德、智慧、艺术和身体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儒家思想对领导的理解儒家思想认为,领导者应当是明君,即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遵循儒家思想的道德准则,制定公正、透明的政策,言听计从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并通过自身行为的榜样效应来引领人民。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模式的转变使得儒家思想更加重要,儒家思想的政治理念能够为领导者提供准则,明确标准,引导其在建设和领导国家时,走向一种更加尊重人性、依循人间关系的道路。
四、儒家思想对家庭的理解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强调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亲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易于受到现代经济、城市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因此,儒家思想的家庭观念能够为人们提供准则,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的重要性,为现代家庭带来亲情和平安。
孟、荀人性论比较及其当代意义一、孟子的性善论。
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最重要一点要明确孟子为什么要提倡性善论。
简单的讲,孟子以性善论来探讨人性,是为了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而发展成了"仁政"思想,要求实行王道政治,从而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孔子尚仁,但却没有明确的界定"仁",如此便将问题留给了后来者。
后世儒家学者便试图从性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界定,到了孟子时期便直接以道德评价之善恶来谈论人性,进而探讨"仁"了。
孟子的性善之论,是通过与告子的辩论体现出来的。
关于两人具体的探讨内容,记载在《孟子·告子》中。
告子的主要观点是性无善恶、仁义皆外,主要是从生物本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
孟子则认为人类只有讲仁义道德才能区别于禽兽。
孟子基于这一立足点,进而提出来"四心"的概念,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而提出仁、义、礼、智四端。
从仁、义、礼、智四端出发,孟子提出来著名的"性善论"。
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发展出了"仁政"思想,并论证了"仁政"思想践行的可能性。
孟子以一种善意的心态去看待社会人生,相信人是具有自我完善的可能的,寄希望于人能以自己心中的仁义礼智的自我完善来求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人道。
这固然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但却是追求人类社会完美和谐的重要思想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块瑰宝了。
从上文中,大体上我们能看出孟子"性善论"的目的所在了。
孟子以性善来作为道德人应有的一种存在方式,确立起一个个人品德根基,从而来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求达到儒家的"大同"境界。
儒家的修身养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面对当代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儒家的修身传统能够给人以一种人文性关怀,使人的身心有所安顿、栖息。
君子修正身心,净化心灵,与道相合,与德相应。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
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取向的“修身”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将修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个人安身处世的根本和核心,以修身为前提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修身是陶冶身心,修养德性,安身立命,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
儒家修身思想从个体生命的道德精神超越而达到自律的可能与必要及其实现方法,提示人们从生命特质上更深刻观察、体悟自身,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和伦理特质。
一、人生在反省中进步反省就是检查自己,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恶是非,自我修正。
而对做人的追求必然使人集中于对自身的检束、修饰。
人自觉地检束自身、修饰自身和完善自身,就是修身之义。
儒家思想强调主体的道德自觉,认为仁德的养成完全视乎自觉自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孔子一再申明道德修为的自觉性,这种道德自觉要求修身的目的只为着自身德性的提高,而不是炫耀做给人看。
修身首先要省身,“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反身的同时要认识到这是自觉的道德行为,道德主体要有高度的自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省身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力行是从普遍人格上升的君子人格的必要途径,力行也是正确有效地处理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关键。
《中庸》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1.人本精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作为中国文化之主流的儒学,更是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
儒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发展,更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演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
“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
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与礼,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探讨了人之本质与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儒学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
孟子以后的“性善论”进一步将社会伦理赋予人的本性,则不仅从人的本质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而且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去恶的理性自觉和自由选择,赋予了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的能动自主权及其内在根据。
2.忧患意识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国家生命和人民生命生存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变化的责任和使命的关怀。
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和承担实践责任,使忧患意识得以提升。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
”这种积极担当忧患的责任意识,后乐的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谋而合。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忧患精神,提出了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生存、事业成败、国家存亡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
儒家人性论的现代意义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这样说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每个正常人的内心都应具有仁、义、礼、智这些善的端倪,因此看见小孩落井,便会自然而然产生悲悯同情之心而积极施救,这既不是为了讨好巴结幼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有意“作秀”,就像水往低处留一样自然,皆是出于人的本性。
否则,在一旁置若罔闻,落井下石看热闹,孟子则怒斥其“非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有属性。
然而当今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小悦悦事件”“彭宇案”“药家鑫事件”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面对这一幕幕惨痛的现实,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一向以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傲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毋庸置疑,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儒家人性论的内涵与认识
孔子是最早谈到人性的,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习相远。
”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
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谈得很少,总是笑而不语,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
留给了后人想象,探讨的余地。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把仁义礼智这些所谓的善,当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开出人性之花。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认为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
人性: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有属性。
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人。
儒家正是在同其他动物的比较中发现了人性,并以动物为参照系来认识到了人的本质。
他们将道德性作为人兽之别的根本内涵,这一点成为古代哲学家们讨论人性的起点。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
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
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新时代儒家人性论的重新诠释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被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中。
然而思想与文化必须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封建社会已经退出了历史潮
流,社会价值观不断冲击变化,儒家思想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时代的需求。
对于人性,儒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人性的真正欲求。
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复杂社会,大部分的社会道德问题都是出于人们对于利益的不正当追求。
黑心商家因为对利润的追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冷漠的群众因为一己私利,社会责任感淡漠。
所以说,其实人都是有私欲的。
虽然说私欲无所谓善恶,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利益。
但是如果人因为自己的私欲妨碍了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恶;某人在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又尊重或有利于他人的利益,这才谈得上是善。
诚然,善行不应该有太多的动机,当今社会人们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利益不断诱惑我们的内心,人很容易受到蒙蔽。
君子有成人之美,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是因为把满足他人利益作为自身要求,而付出的满足感和认同感就是他们利益的“得”。
善的底线就是不损害他人利益,每个人应该以此作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准则。
我们应该正视人性中的私欲,给予其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不扭曲它,也不放任他,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约束;让它奔腾,但不让他泛滥,社会才会健康和谐、充满生机。
儒家人性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他肯定了人的本性先天具有的仁义和善端、良知。
人由于善性和良知的存在,能够自觉地去弃恶从善,进行发掘良知的行动。
由于具有善性和良知,人能够抵御恶的诱惑,自觉从事善的实践活动。
由于善性存在,所以德性伦理才能够成立,作为伦理学基础的德性和良善伦理体系才能够建构。
性善论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其实更强调人们通过主观能动性来亲历躬行进行道德实践,如果一味地空谈和标榜,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就会成为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所以性善论对于当今社会,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理论武器,一种思想引导,给予人们善的陶冶,是对于内在的灵魂塑造。
然而反观荀子的性恶论,更多的作用为一种礼教限制。
人人都有私欲并且希望得到满足,可是对欲望的追求容易使人受到蒙蔽而产生争执和动乱,所以必须制定礼仪法度来限制人的无度行为。
性恶论更多的强调了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就应该受到监督和约束。
所以不管是君主还是圣贤,其实和普通老百姓都一样,需要对内心的恶进行约束与疏导,谁也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脱身出监督之外。
这就更有利于当今时代我们法制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营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性善论和性恶论,一个重于道德疏导,一个重于法制监督;一个内在一个外在;一个作用于思想,一个作用于行为。
二者相辅相成,引导激发人们内心的善,又约束监督人们行为的恶,营造出一个人民善良道德,社会法制健全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