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的当代传承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调查报告广府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广府文化以其独特的饮食、建筑、语言、传统节日等方面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府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对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广府文化。
一、广府文化的概述广府文化是指广东省佛山市、广州市和珠海市等地区的文化,以粤菜、客家菜、岭南建筑等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广府文化形成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广府文化以其独特的习俗、传统节日、方言等方面在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的“大南方文化”。
二、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广府文化的传承广府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广府地区,家庭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场所,父辈们会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传承给子辈,使广府文化代代相传;二是社会团体的传承。
广府地区有许多文化团体和传统社团,它们在传承广府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使广府文化得以传承;三是学校教育的传承。
广府地区的学校会在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中注重广府文化的传承,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接触到广府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2.广府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广府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广府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立了许多文化企业和机构,推动广府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二是传统技艺的振兴。
广府地区有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如陶瓷、木雕、银器等,这些技艺正逐渐被重新挖掘和传承,为广府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文化教育的推广。
广府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各种文化课程和活动逐渐普及,为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华纺织服饰非遗的历史与创新
中华纺织服饰非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的纺织服饰非常悠久,早在商代、周代就有了发展。
古代中国人民使用手工织造的技术和传统工艺,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纺织品和服饰。
这些纺织品和服饰代表了当时的时尚和文化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纺织服饰非遗不断创新和发展。
宋代时期,中国开始使用纺织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纺织品的质量。
明清时期,中国进一步发展了刺绣、织锦等工艺,制作出了更加精细和华丽的纺织品和服饰。
近代以来,中国的纺织服饰非遗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在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浪潮下,传统的手工技艺逐渐被机械生产所取代,许多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保护中国的纺织服饰非遗,努力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
在当今时代,中华纺织服饰非遗正在经历着创新和融合。
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着纺织服饰的发展。
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将传统的纺织工艺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创造出了独特而现代的作品。
同时,一些非遗项目也在积极开展培训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保护和传承中华纺织服饰非遗。
总之,中华纺织服饰非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创新。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同时,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华纺织服饰非遗也将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古代纺织文化的技艺与传承纺织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产物之一。
在古代,纺织技艺是女性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也是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一。
古代纺织技艺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纺织文化的技艺与传承。
一、古代纺织技艺的发展在中国,纺织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开始运用手工织布技术,制作出简单的服饰和装饰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纺织技艺也越来越熟练和复杂,出现了丝绸、棉花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纺织品。
中国的丝绸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纺织品之一,而这一技艺的发展,更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古代的纺织技艺可以分为两大类:手工纺织和机械纺织。
在手工纺织方面,古代妇女手工纺纱的技艺是非常重要的。
她们通过细致的手工操作,将棉、麻、丝等原材料织成细丝绸线,这些线再通过织布机织成各种纺织品。
在机械纺织方面,中国从汉代开始,就已经诞生了梭和格子机等先进的纺织器具。
这些机器设备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推动了纺织技艺的发展。
二、古代纺织技艺的传承古代纺织技艺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手工业,母女相传,师徒制度都是传承方式。
手工纺织技艺的传承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
很多手工纺织技艺都是口耳相传,母亲教给女儿,女儿再教给孙女,如此往复。
这种传统方式让古代的纺织技艺得以延续至今。
在机械纺织方面,古代的技艺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度实现。
众所周知,古代技艺是通过严格的师徒制度进行传承的。
只有在师傅门下,若能持之以恒,在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该技艺。
在传统纺织家庭里,从小女孩就开始学习纺织技艺,并且要对纺织品进行日常妥善保管和维护。
同时,家长也要怀着感激与尊敬之心,传承和守护着纺织技艺。
三、古代纺织技艺的影响古代纺织技艺深入影响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是一种具有深沉社会内涵的技术。
古代纺织技艺的进步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古代的人们的衣着和社会生活。
纺织技术的创新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纺织技术的创新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民俗、地域特色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诉求和情感追求的载体。
然而,在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品面临着失传、衰退甚至消亡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纺织技术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纺织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为手工艺品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
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往往依赖手工操作,不仅速度慢,而且易受个体技术水平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改进和完善,很容易导致工艺品的生产成本过高和品质不稳定。
而纺织技术的创新,如数控织机、数控绣花机等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制作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此外,传统手工艺品往往缺乏与时俱进的设计方向,在现代审美眼光下显得过于古老和落后。
通过纺织技术的创新,可以将新的设计元素、材料和工艺技术引入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
纺织技术的创新还可以拓宽传统手工艺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丰富多样,涵盖了织造、刺绣、编织、染色等多个领域,例如苏绣、蜀锦、江南丝绸等。
这些手工艺品之所以不能在市场上广泛流传,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手工艺品的应用领域受限,只被少数人士购买和欣赏。
而通过纺织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降低手工艺品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将手工艺品的应用领域拓宽到更多领域,例如服装、家居、礼品等,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纺织技术的创新还可以加强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往往依赖于手工操作和口口相传的方式,易受到个体技术传承中断的影响。
以“传承广府文化”理念为根本推动广绣融合拼布艺术新发展作者:陈佩珊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在对广绣以及广府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分析基础上,结合拼布艺术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设计发展特点,对以“传承广府文化”理念为根本,推动广绣融合拼布艺术创新发展的具体对策,进行研究和论述,为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府文化;广绣拼布艺术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90-02一、前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精神与艺术文化的根本,在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对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以及文化精髓进行传承以及创新发展,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进步的必需。
广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项目,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刺绣工艺总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
拼布作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之一,凭着独特的魅力与变化多的艺术特色,深受手工爱好者的追捧,在西方国家一度成为手工艺术界的新宠。
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学校开展传承广府文化的活动,在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需求,所以以“传承广府文化”理念为根本,推动广绣融合拼布艺术的创新发展研究具有突出的探讨价值和意义。
二、广绣以及广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广绣是广州刺绣的简称,它作为粤绣的两大派系之一,属于我国第一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内容。
广绣具有构图饱满、纹理清晰、形象传神、色泽丰富且华丽、针法多样并且善于变化等艺术特征,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在国内外的文化艺术发展领域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结合地方特色,广绣多数以木棉、荷花、梅花等植物作为题材背景,通过多样针法、巧妙的构图布局、以及丰富色调和秀丽的图案色彩运用,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基础上,对内心的期盼和愿望进行表达,作品寓意丰富、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深厚鲜明。
《浅谈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计与创新》篇一一、引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如何保护、传承、设计与创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传承方式、创新思路和保护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二、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一)口传心授的师徒制传承口传心授的师徒制传承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方式。
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徒弟能够学习到技艺的精髓和文化的内涵。
这种传承方式能够保持技艺的原汁原味,使技艺得以延续。
(二)家族传承家族传承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在家族内部,长辈将技艺传授给晚辈,使技艺在家族内部得以延续。
这种传承方式能够保持技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学校教育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也逐渐成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将技艺传授给学生,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三、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思路(一)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现代设计理念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可以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使产品更具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色彩、材质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产品。
(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3D打印技术等,可以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传统技艺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对传统产品的复制和改良。
(三)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是推广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传统技艺与旅游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经济支持。
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一)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支持。
《浅谈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计与创新》篇一一、引言纺织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用物品的制造过程,更是文化和技艺的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的纺织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传承设计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设计原则、创新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传统纺织技艺、图案设计、工艺品等。
这些技艺和设计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纺织技艺逐渐被人们遗忘,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此外,传统纺织品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减少,这也给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传承设计的原则为了保护和传承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 保持原真性:在传承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传统技艺和设计的原真性,避免过度改变或扭曲原有的文化内涵。
2. 融入现代元素: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融入现代元素,使传统纺织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 创新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要进行创新发展,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方法,使传统纺织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四、创新方法为了实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传统纺织技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设计创新: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方法,使传统纺织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 文化融合:将不同地区的纺织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纺织品。
4. 人才培养:加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五、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传统纺织技艺和设计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
《浅谈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计与创新》篇一一、引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计、创新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二、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纺织、刺绣、印染、织造等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技艺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情,还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计(一)传承方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逐渐向现代教育教学方式转变,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使更多人了解和掌握这些技艺。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
(二)设计理念的更新在传承过程中,设计理念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师应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
同时,还要注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此外,设计师还要关注市场需求,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进行设计。
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还要注重研发新的纺织材料和工艺,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
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作品更具时代特色和个性魅力。
此外,还要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拓宽视野和思路。
五、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一)文化价值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织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织绣技艺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创新发展,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等领域。
织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织绣技艺的传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纺织工具和纺织品。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的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丝绸、棉布、麻布等各种织物被广泛生产和使用。
这些织物不仅在服装上得到应用,还被用于建筑、舞蹈、礼仪等方面。
同时,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著名的刺绣技艺,如湘绣、蜀绣、苏绣等,这些技艺在服饰、家居等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织绣技艺的传承得益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社会制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工匠精神”,强调“工匠出身”,认为手工艺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中国古代,手工艺人得到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并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同时,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手工艺人组织,如纺织行会、刺绣行会等,这些组织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保护作用,保障了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古代织绣技艺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纺织业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新的织物和纺织工艺。
如唐代的云锦、宋代的绫罗、金缎等,这些新型纺织品在质量和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刺绣技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刺绣品种和工艺。
如明代的北京十二钗、清代的四季花卉等,这些刺绣作品在图案和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
今天,中国古代织绣技艺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被广泛地应用于服饰、家居等领域。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织绣技艺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如今,在中国各地还有许多手工艺人和工艺组织致力于将古代技艺传承下去,并进行创新和发展。
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古代织绣技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
总之,中国古代织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的当代传承作者:郭丽薇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快销经济的冲击,特别是通商口岸的广州及周边地区,改革开放使得传统岭南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新的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多重考验。
多元化的选择使得传统商品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优势,同时也使得传统广府手工艺从业者大量减少,导致传统手工艺越来越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广府传统文化工艺逐渐陷入困境。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义务,广府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行动。
而如何在这个多文化交融的社会中发扬和传承传统的文化是一个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大势要求我们注意传承和创新两者的关系。
通过研究其他非遗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并结合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自身的特点和广府地区的现状,保护和传承广府地区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的手工艺。
关键词:广府工艺;纺织品;文化传承;方法论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指的是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地区的汉族文化。
广府文化的形成来源于移民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的相互摩擦、接纳、整合。
同时,由于广府的地理位置特殊,广东位于沿海地区,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古至今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种情况使得天南地北的多元文化不断地被广府文化所吸收,广府地区不仅仅是对内开放,而且对外也开放,所以广府的传统文化与工艺是基于当地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逐渐发展完善的。
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也正是在这种冲击与包容下不断发展与传承。
一、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的发展概况(一)香云纱染整工艺1931年在广州出土了东晋时期一块用薯莨染整过的一面红褐色,一面为黑褐色的麻织物,这就是香云纱的前身。
香云纱是中国广东省特有的一种双面异色的传统面料,一面为富有光泽的黑色,另一面为棕色。
香云纱大多为丝绸材质,但与普通丝绸柔滑、飘逸的质感迥然不同,其手感坚挺,纸感强烈,因质地挺爽穿着时容易产生沙沙鸣响声,故名“响云纱”,后以谐音美名为香云纱。
香云纱成衣后穿着舒爽通透,凉爽宜人,适合岭南湿热气候的穿着要求。
香云纱的这种特殊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特殊的染整加工工艺,它以真丝绸为主要织物材料,野生植物薯莨的块状根茎为染料,经过珠三角特定的河泥处理,依靠烈日的曝晒完成染整加工,整个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也不排放环境污染物,因此是一种洁净环保的染整工艺。
2007年香云纱制作工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香云纱从商品的买卖上升到了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关注到了香云纱文化的传承及其产品的开发,但对于行业外的人来说,香云纱面料的辨识度还远远不够,香云纱的制作过程如同酿酒,其繁复的传统手工工艺,是现代机械无法取代的。
国内外专家曾采用红外线、机械烘干等现代技术方法进行改良生产,但都做不到香云纱双面色的效果。
另外,多次异地生产实践,也证明了香云纱生产的不可移植性,加之其本身所具的优质的服用性能、经济、文化、科技价值,都表示着人们非常有必要保护香云纱的传统制造工艺,并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下去。
(二)广府刺绣工艺广府刺绣和潮州刺绣并称为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广绣与中国其他地域传统刺绣的发展相辅相成,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
广绣以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传神、构图巧妙著称,主要有真丝绒秀、金银线与金绒混合绣、垫凸绣,其中绒绣开丝最细、色彩最多。
广绣针法多样,基础针、辅助针、象形针三大类,共六十多种。
广绣在从明清时代开始经历了长时间的辉煌之后,也同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深受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发展逐渐衰落甚至出现的消亡的危机情况,大工业生产导致高效率的机器取代了传统手工艺的地位,随着科技及智能的快速发展,高效率、多样化的机绣和电脑绣花也逐渐成为低成本刺绣的主流选择。
世界文化相互交融,人们在消费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广绣的市场逐渐缩小。
市场的缩小导致广绣行业收入大不如从前,加之有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很多广绣手艺人选择离开这个行业。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广绣行业的状况才日渐好转,但与曾经辉煌的时期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广绣逐渐走到生死存亡之际,广府刺绣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技法失传,产销规模日益缩小,群众基础逐渐薄弱的窘迫局面。
二、山高路远的传承之路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目前面临的传承问题大都不被大众所知晓和重视,工业文明的出现,快销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在通商口岸的广州及周边地区,改革开放使得传统岭南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新的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多重考验。
多元化的选择使得传统商品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优势,同时也使得传统广府手工藝从业者大量减少,导致传统手工艺越来越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逐渐陷入困境。
(一)经济效益低迷以广绣工艺为例,虽然连同潮绣一起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却是困难重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飞快地经济增长,同时不断引入外来的经济模式,而广绣行业缺乏经济创新人才,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作业内容都以绣活为主,过分钻研技艺而忽视了作品的创新与全方面人才的培养,作品价格高昂、不接地气、没有营销策略,导致行业内经济效益骤跌,从业人员骤减,长久以往,就将陷入人才储备不足甚至后继无人的境遇。
(二)文化传承老龄化缺少关注度,人才储备不足是目前香云纱和广绣发展与传承的最大难题。
香云纱染整技艺和广绣工艺都属于纯手工操作,学徒必须学习多年才能完全上手,在浮躁的物质环境下,年轻一辈都向往着快节奏的现代文明,很少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这也跟学徒的工薪待遇有关。
除了对传统手工技艺要求高之外,还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过度的劳累导致其身体不适,老一辈的从业人员也会萌生改行的想法。
三、传承之路的走向当代社会,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统一发展才能有效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是具体的外在工艺和产品,其中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提高审美趣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功能。
这种传统工艺不仅是无数工匠世代积累的智慧结晶,还具有切合本土文化精神的特殊功能,可以不断给予人心灵的滋润和慰藉。
广府地区的文化凭借其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和敢为人先的大胆接纳,可以窥测到社会发展的这个方向,从而保留和发扬本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以改善本地人的生活状态,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为传统工艺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提高经济效益从一些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规律中我们可以得出:高效率的机械刺绣是无法取代传统手工艺的地位的,例如巴黎的高级时装屋,永远是立于时尚奢侈品的前沿,受到大量的关注与追捧,始终无法被机械制衣给取代,但尽管是这样极受追捧的奢侈品牌同样也会依靠其他的副线产品来巩固自己的经济效益,维持时装屋的正常运转,这种产业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
传统手工艺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形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手段,企业和社会应该极力促进传统手工业的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应运而生的文创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创产品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受大众关注。
这种形势下,故宫文创一枝独秀,改变了以往老气横秋的形象,成为我国文创行业的领头羊。
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的产业结构还相对落后,需要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发展,产业年轻化、活力化,以生产消费的形式带动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的河流绵延不绝。
(二)普及传承文化教育尽管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企业、学校等单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企业受制于经济效益的影响,学生缺乏切身实地的生活感知和体验以及学校开设的课程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的存在,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迅速提高,基本的甚至更高层面的物质需求将更容易得到满足,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中小学以及高校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播,新时代的青年也需要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技艺的责任与义务,而不再是冷眼旁观。
传承人的培养也同样是迫在眉睫,可以依托美术院校或技工学校,招收一些有天赋、愿意从事广府传统纺织品工艺的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行技艺的传承。
同时也可以依托国家政策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一定的补贴和激励。
四、结束语在物种与世界的生存法则上我们有八个大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那么这八个大字是否能够同时应用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上呢?有人会说,为何不可,自古以来文化上一直也讲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我们是否能在当下这个时间准确的判断文化的优劣呢?古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今天的孔子学院已然风生水起,文化传承中的精华可以牢记于心,糟粕也可作为警戒,但如果今人面对传统文化继续保持冷漠淡然、置之不理,我们或优或劣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都将流入深不见底的历史长河。
此篇论文的立意在此就清晰可鉴了,追求高新科技固然是好,但传统工艺的智慧与魅力不可磨灭,新时代的青年需要认识它们,研究它們,发展它们,从一桩桩小事做起,尽可能地减少传统工艺无从考证的遗憾。
参考文献:[1]周婧.岭南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D].华南理工大学,2018.[2]柴丽芳.广府人近现代服饰审美特征的符号学分析[J].时尚设计与工程,2018(03).[3]顾书娟.广绣研究[D].广州大学,2011.[4]吴佳林,周美凤.香云纱绸织物的发展现状[J].纺织科技进展,2012(04).[5]王克群.广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9(02).[6]陈曾.从故宫文创谈我国文创产业的创新之路[J].设计,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