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整合提升: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28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整合 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自然 条 件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光照条件优越,且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成熟及产量提高 大风、寒潮、暴雨、冰雹、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受季风影响强烈,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总量大,江河年径流量居世界第6位,地下水资源丰富空间分布不平衡,南方有余,北方不足,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土地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大山地多,干旱地区广,耕地、林地所占面积比例小土壤 农垦历史悠久,土壤肥沃,耕地质量好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新,垦殖费用较高生物种类繁多,有利于农作物或牲畜品种的优化、改良,有利于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有些动植物缺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社会经济条件政策 措施 全力保障和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农业产业政策的制定、贯彻、实施尚有不足之处劳动力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提高,人口多,人均土地、水资源相对数量少市场市场需求量大,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受经济条件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偏低农业资源的利用大部分地区能够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合理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的压力过大,许多地方形成了农业生态的恶性循环,人均占有资源量少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网络构建】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
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2.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花生产基地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需求量大海南岛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花卉种植业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4.我国城市化的不同模式城市化模式城市化主要推动力具体过程特点珠江三角洲模式工业化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苏南模式工业化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温州模式工业化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东北模式工业化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云南德宏模式边贸发展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问题原因或表现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①城市人口、数量迅增,城市规模急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吸引力下降,后劲不足。
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参考答案:A.背景条件B.气候条件C.著名侨乡D.布局特点E.生态环境恶化F.机械化生产G.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H.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触摸高考]主题一区域农业发展1.(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上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化肥施用量少的原因以及该地农业突出特点形成的原因等。
(1)环境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人为排放污染物少。
题目要求“分析”,故要具体说明原因。
(2)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大考虑。
该地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虫卵不易越冬;该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建三江化肥施用量较少,一方面是自然原因,该地土壤肥沃;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材料显示该地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量。
(4)“绿色”指该地稻米质量优,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农药和化肥施用少、技术先进;“米都”说明该地稻米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本章学习思路:1.综合考虑⾃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区域的⾃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业。
⼀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的⽣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态效益的统⼀。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1.⾃然条件:(1)⽓候条件:①东北⼤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候区,⾬热同期。
②热量和⽔分条件基本上可满⾜⼀年⼀熟作物的需求。
③农作物⽣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注:农业⽣产中最难以改造的⾃然条件。
⽓候条件制约着⼀个区域农业的⽣产品种、耕作制度和⽣产季节等。
(2)地形、⼟壤条件:①西部⾼原地势平坦,降⽔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②中部和东北部平原⼴阔(⾯积占全国平原总⾯积的1/3);③周围⼭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④⼟壤肥沃(⼴泛分布⿊⼟、⿊钙⼟,⼟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注: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产的类型,⼀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2.社会、经济条件(1)⼯业基础:①良好的⼯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产资料;②⼯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交通条件:①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②与周边国家相⽐,东北地区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具有明显的优势;③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3)⼈⼝状况:①⼈⼝密度⼩,⼈均耕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