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古族小学汉语文教师素质提高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7.71 KB
- 文档页数:2
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普通话的对策锦屏县偶里民族小学:龙章贤摘要:近年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就黔东南州锦屏县偶里乡各级各类类学校,各科之间虽有不同,语文科总的问题仍很严重。
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普通话语音基础差;推广普通话的措施不力。
由此提供的对策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建立健全教师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各项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
关键词:提高农村语文教师语言素质调研报告二、基本情况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对偶里乡属中小学98名学生在小学期间所接触到的语文教师的语言使用情况做了调查,98名学员在小学期间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共有26名,其中,在课堂上讲课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69%,在课堂上使用不标准普通话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23%,不用普通话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8%。
小学语文教师竟然有8%在课堂上不讲普通话,这一调查结果让笔者大大出乎意料。
小学教师,多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据笔者所知,黔东南州在普通话口语教学培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这几年,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中师毕业生训练十分刻苦,普通话水平合格率普遍提高,民办、代课教师也在参加各级各类普通话口语教学培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原来在学校能够讲普通话的小学教师,在农村方言土语的包围中却逐渐放弃了使用普通话,而采用方言教学,即使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达到了合格要求,领取了合格证,但在教学中有一些教师仍不能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
在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即12岁以前,很多农村学生却不能接受规范、标准的语言学习,使他们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机,以至于进入高等院校仍有相当数量学员的普通话极不标准,一部分的学员普通话讲的比较差,大部分的学员的普通话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
一、赤峰地区民族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的现状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东部与内蒙古通辽市相连,西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交界。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赤峰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355733人,占77.30%,蒙古族人口为829824人,占19.22%,可见赤峰是一个以蒙古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城市。
赤峰市下辖3区、7旗、2县,即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
其中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是蒙古族比较集中的旗县。
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8%、48%、10%、10%。
地缘与人口优势为发展民族语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赤峰市2018年共有民族普通中小学、幼儿园176所,在校生89263名,教职工10541人。
其中,双语教学一类模式学校(以蒙古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加授汉语言文字)116所,在校生27719名,民族语言专任教师5364人;双语教学二类模式学校(以汉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言文字)60所,在校生61544名,加授蒙古语教师186人。
比较雄厚的民族语言师资力量,为发展民族语言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008年赤峰市人民政府印发《赤峰市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指出,全市蒙古语授课学校坚持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双语教学”,小学三年级开设“三语教学”;蒙汉合校坚持对汉语授课的民族学生从起始年级起加授蒙古语文。
赤峰市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双语教学二类模式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赤峰市双语教学二类模式学校督导评估细则》明确要求,赤峰市将对二类模式幼儿园全面开设蒙古语会话课,将二类模式中小学蒙古语周课时数由原来的3课时增加到5课时,初步实现幼儿园、小学和中小学蒙古语课程内容的衔接,可见赤峰市政府对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视。
这为发展民族语言教育提供了政策的导向。
浅谈少数民族教师如何提高国语水平和布克赛尔县那仁和布克牧场学校道尔吉·青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现在在全疆各所学校都在推广普通话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说国语,使用国语教学,因此对少数民族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加强自己与外界的交流,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一、加强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为了提升少数民族教师的国语水平,要积极安排教师的培训。
比如,让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国培,参加学校的国语学习培训等。
并且给每一位少数民族教师留作业,比如:写拼音、写汉字、写古诗、写作文,并有专任的汉语教师上课,并对每一位少数民族教师的作业评阅并讲评;同时每月定期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国语水平的评定考试。
如果评定考试通过了,可以继续任教;如果评定考试不通过,再给予机会,继续参加培训。
如果培训结束,评定还没有通过,那么只好转岗。
这就要求对每一位少数民族教师严格要求,这也是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让每一位学生能学好汉语,学好知识。
二、树立少数民族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教学过程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首先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终身学习。
教师的职业特征,自身素质、教学方法也需要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会终身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教育的需要,教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少数民族教师虽然会说国语,但有些汉语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好,不能理解其深层意义,也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意思等,这就需要少数民族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看杂志,多观看的电视剧或电影等。
从而借助于这些书本、报纸、电视、电影、网络等资源获取知识,从学好国语。
少数民族教师也要多听多说多写,做到勤学勤练。
在学校要多听汉语老师们的课,多与汉语老师交流、沟通,取长补短。
还要诚恳地让汉语老师们来听自己的课,让汉语老师多提宝贵意见,然后去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提高自身的课堂效果。
蒙古族学生如何学习汉语文概要:蒙古族中学生要实现习惯思维方法上的更新,从运用蒙语思维过渡到运用汉语思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作为一种训练策略,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尽量要求自己使用汉语进行思维,进而形成一种习惯。
针对蒙古语授课的学生,考虑到有汉文语言障碍、口语交际能力差等原因,为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必须探索更完善的教学方法,即改变传统教学、更新理念、摸索新的教学模式。
加强汉语口语交际、注重阅读,课堂教学在识字前提下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
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把口语交际和课外阅读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教授汉语言的老师首先要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不易适应民族学生在家庭及其周围环境中使用的语言是本民族语言。
本民族语言从词汇到语法,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模式,且运用自如。
可是,一旦进入操用汉语言教学的学校,学生不得不改变母语习惯,学习和使用新的语言文字。
如面对一个汉语文信息,少数民族学生领会时要经过许多“加工处理”。
这是一个艰难的“再制作”过程。
学生在无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每天要接受许多汉语文新信息,首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收,然后慢慢咀嚼,最后才从比较中悟出一点含义来。
从词汇角度看,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汉语中的许多词汇,诸如“虔诚”“尴尬”“潦倒”“把握青春的旋律”等很难找到与它民族语言对应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语法角度说,民族学生习惯于“先入为主”的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如常囿于把“我家门前有一朵红色凤仙花”说成“前门家我有朵花凤仙红色一”。
因此写起文章来语法不通顺,逻辑混乱,颠三倒四。
再者,对于那些更为抽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当且仅当某数能被2除尽,它才是偶数”等哲学和数理逻辑语言,民族学生的理解速度明显不如汉族学生。
于是不少教师抱怨民族学生“笨拙”,错误地认为他们“天资不良”“智力低下”等。
这样的教师不仅对提高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质量兴趣不大,更严重的是对民族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解,这不能不说是民族教育中的大憾事。
浅谈蒙古语授课的小学汉语文教学之我见摘要】蒙语文作为内蒙古小学教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今后更加专业、系统地学习蒙语文奠定基础。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从蒙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水平,采取汉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小学蒙语文课堂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蒙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蒙语文;汉语文教学;教学思考一、小学蒙语文授课中采用汉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一)提升蒙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受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蒙古族的小学生在学习蒙语语言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种情况:缺乏良好的蒙语交流环境、小学蒙语文学习吃力、蒙语学习兴趣不高等。
蒙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仅对小学办学水平有一定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教育的开展。
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蒙语文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蒙语文授课质量。
在蒙语文授课中融入汉语文教学,开展特色化的蒙汉“双语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和语言塑造有着积极影响。
(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蒙语文学科的内容相对广泛,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生活气息,蒙语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对自然生活的客观写照和真实反映。
但是在蒙语文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往往人为统一教学方法和教学答案,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不得到改变,就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通过将汉语文教学引入到蒙古语授课当中,能够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通过汉语文的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小学生能够自由讨论,提升对蒙古语教学的热爱,实现综合性、全面化的发展。
二、蒙语文授课中应用汉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家长对蒙语文教学现状表示担忧在小学蒙语文授课上采用汉语文教学,虽然能够凸显汉语强大的社会交际能力,但是变相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蒙语文的压力。
尤其是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对于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加,并且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上给予了政策倾斜,给许多人不重视蒙语文教学的影响,引起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担忧。
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问题及对策蒙古族;汉语文;双语教学笔者所在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总面积6246.2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拥有蒙、汉、满、回、鲜、锡伯等24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1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0.6%。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汉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字、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方面成效显著,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在此拟对现实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解决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遇到的问题提供建议。
一、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出现的问题(一)语序不当1.思维方式问题无论蒙古族学生会与不会本民族语言,固有的思维方式决定他们按本民族方式去思维。
在蒙古语里,几种不同的语序,可以表达一个意思。
而汉语语序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甚至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蒙古族与汉族思维方式不同,造成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出现表达混乱的问题。
2.语法不同语言是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总和。
汉语与蒙语的语法有很大的不同,以语序为例进行说明。
(1)汉语语序汉语中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语序一般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宾语。
(2)蒙语语序蒙语的句子组成部分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五部分,与汉语不同的是没有补语。
在结构方面,句子中语序都有一定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
语序为:定语――主语――状语――宾语――谓语。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这几部分在蒙汉语语法中表现形式上差别不大,但是在句子中的语序有很大的不同。
在蒙语里,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调换,并且可以用几种语序表达同一个意思。
由于蒙汉语语法的差异性,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分不清补语和宾语,或者补语和状语颠倒,造成语序混乱。
(二)发音不准1.汉语语音每一音节都有声调。
汉语音节(差不多相当于汉字)的高低升降,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蒙古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作者:徐黎明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8期一、现状分析中国政协新闻网2013年2月5日报道了这样一条题目为“重视蒙古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的消息。
消息称:针对近年来蒙古族学生不会说蒙语、不学习蒙文的现象越来越多,蒙古族学生接受蒙语授课人数逐年减少的现状,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刘剑夔呼吁,要高度重视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
刘剑夔认为,蒙古语言文字是蒙古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蒙古族孩子不说蒙语、不学蒙文,就不利于蒙古族灿烂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要求:以蒙古语授课为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重点学习蒙古语言文字,兼学汉语和外语。
内蒙古地区实行的“蒙—汉”双语教学既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特殊类型,是民族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又是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还是制约内蒙古民族教育质量的瓶颈。
科左中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与黑吉辽接壤,蒙古族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70%以上。
但是,蒙古族学生却呈逐年减少趋势,这虽与人口出生率降低和学校布局调整有关,但更主要的是:蒙古族学生不愿意学习蒙古语文。
笔者曾经就本校七年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
有30%的学生认为学习蒙语文比较困难,不感兴趣;45%的学生认为,学习蒙语文没用或者用处小。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相对来说更愿意学习汉语,说汉语。
之所以学校蒙古语文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以下几个原因:1.家庭环境。
大多数学生来自全旗农村牧区,其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与其交流只限于口语程度,书面语使用较少,造成学生学以不能致用。
2.网络、媒体、手机、新闻等一些传媒介质,几乎全部使用汉语,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蒙古语文的机会太少,更别说应用;大学毕业后,应聘工作岗位使用的几乎都是汉语,所以学习蒙古语之后就业难是主要一个原因。
3.旗内蒙授学校多为寄宿制学校,学生一般两周回家一次或者更长时间,包括外出购物等,学校周边环境多为汉语,使用蒙古语语言环境场合少。
浅谈小学蒙语文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蒙语文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近些年来的蒙语文教学实践摸索,使我深深感受到作文教学中培养“乐之者”的重要性。
小学二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写作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写作水平。
本文就小学蒙语文作文教学谈了个人的看法。
标签:小学蒙语文;作文教学一、激发兴趣1、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
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
”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
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2、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
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3、多写片段,多记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