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精选3篇)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篇1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数学、农学等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主要介绍祖冲之推算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经注》这三个主要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叙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育同学的归纳总结和动手力量; 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汲取精神养分,提高自身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同学熟悉: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珍贵财宝,我们应为此深深感到傲慢与骄傲。
2、还应让同学明白刻苦钻研是胜利的秘诀,培育同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教学方法: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进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富强。
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觉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并且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学习及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王羲之、顾恺之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辉煌的石窟艺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树立起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书法、绘画艺术以及其时代特点。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法,表演法,归纳法,讲述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文房四宝,学生书法作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了解到当时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当时有三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是谁?他们的主要成就及代表作是什么?(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将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辉煌的艺术和思想成就。
(板书)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新课讲解】师:同学们,(把文房四宝摆出直接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他们是做什么用的?现在书法早已成为一门艺术。
那么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什么时候?好,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4页,迅速看第一自然段内容,看完后告诉我答案。
生:看书并回答(东汉末年)(板)一、大放光彩书画艺术(书法字体的变化)师: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开始发生变化。
提问:那么书法的字体发生了什么变化?由于书法字体的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
当时集书法之大成者就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板)1.王羲之和《兰亭序》在了解王羲之之前,我想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个小品讲的是什么?好,下面有请曹丰,王冕,胡月容同学上场。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七年级上册3) 所属的章节:第22课(第四单元)4) 教学时间 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过程与方法:通过书画、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石窟出现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及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内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造成各种文化的撞击,形成独特的文化艺术成就。
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以及以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雕刻成就是其杰出的代表。
它们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内容分三目。
第一目: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既是重点之一又是难点,分别介绍“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
第二目: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为选学内容。
第三目:辉煌的石窟艺术。
讲述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是课文的另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浅显,历史思维尚未形成,对书画等艺术形式的鉴赏知之甚少,造成教学难度较大。
所以采用直观教学,展示书法、绘画作品,从感官刺激出发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然后进行理性分析。
4、设计思路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文字、图片资料,加之教师的分析引导,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努力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代,再也不用练字了。
今天的书法艺术是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或者让其消失?二、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自强1、其人:人物画大师,瓦棺寺募捐款100万。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一、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①王羲之与《兰亭序》;②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③范缜与《神灭论》;④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2、学习优秀历史人物的品质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书画艺术和石窟艺术(二)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通过周杰伦的《兰亭序》导入。
(二)、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自学课文P122-125页,对照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在课文中圈划关键信息。
尝试默填学案,当堂记忆!时间:8分钟)(四)、自学检测:学生根据导学案板演,由其他同学进行订正。
(五)、教师补充:1、新旧知识整合:汉字的演变;2、王羲之、顾恺之作品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赏析书画作品;3、从表格数据中引导学生分析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及对艺术的影响;4、播放视频:《龙门石窟》,加深理解(六)、合作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有何特点(七)、达标检测:1、选择题(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A.东汉末年B. 三国时期C.西晋时期D. 东晋时期(2)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A.《兰亭序》 B.《九成宫碑》 C.《颜氏家庙碑》 D.《玄秘塔》(3)右图书法作品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
这一作品的首书者是()A.王羲之 B.顾恺之 C.李白 D.苏轼(4)东晋一位画家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即眼睛最能传达人的精神面貌,画人物关键在于画眼睛。
这位画家是()A.王羲之B.阎立本 C.顾恺之D.吴道子A .《清明上河图》B .《女史箴图》 D .《送子天王图》(5)他是东晋最为出色的画家,有“才绝、画绝、痴绝”的美誉。
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是( )(6)观察《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你会发现顾恺之在画中突出表现的是 ( )A .人物特征B .名山名水C .花红柳绿D .飞禽走兽(7)南北朝时期石窟群的兴建是当时哪一种宗教广为流传的历史见证 ( )A .佛教B .道教C .基督教D .伊斯兰教(8)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各民族和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A. 绘画B. 书法C. 诗歌D. 石窟艺术(9)《神灭论》倡导的( )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信仰佛教D. 信仰道教。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第 22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学习目标:经过本课学习认识魏晋南北朝期间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经过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使学生认识: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经过对顾恺之绘画艺术的介绍,认识他的人物画创作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作。
经过对“绚烂的石窟艺术”的介绍,认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有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讶的浩荡工程、非常宏伟的气势和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建力量。
经过学习本课,培育我们的艺术涵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评地继承古代优异文化遗产的能力,建立爱惜文物遗迹的意识。
要点和难点:本课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第二课,重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
这个期间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发辗转变期间。
“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和“绚烂的石窟艺术”是本课的要点子目。
此中王羲之的书法是魏晋南北朝期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世称“唐诗、晋字、汉文章” 。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伟大的艺术宝库。
“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又是本课的难点。
因为缺少书画艺术涵养,分不清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等。
这给本课学习带来难度。
学法指导:1.预先预习,经过对课文的阅读剖析,归纳提炼本课的基础知识。
2.手脑并用,“知动学习” 。
课前尽量收集一份摹本王羲之字帖,联合课后“活动与研究”让学生着手摹仿此中几个字,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3.展开疑难问题的议论。
提出疑难问题,学会经过议论方式,集思广益,纠正成见,加深认识。
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统治者为宣传佛教、增强统治而开凿,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应如何评论这类带宗教色彩的石窟?经过议论,正确划分石窟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形成正确认识。
4.新课学完后,设计制作魏晋南北朝文化成就简表,以培育综合归纳能力。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并通过适当拓展背景材料,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以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归纳其艺术特点。
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艺术成果丰硕。
通过对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二)教师引导,自学探究一、“书圣”王羲之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22页插图中的“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其他同学拿出已准备好的纸笔,在下面临摹,看看谁临摹得最好。
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思考回答:1、哪位同学知道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2、回忆学过的内容,你能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吗?汉字发展图表: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3、谁能为大家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你还知道王羲之其他的书法作品吗?听完这些故事,你来归纳一下王羲之具有哪些优秀品质?生答略4、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称作“书圣”?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正因为他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成为东晋时期集书法之大成者,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书圣”王羲之对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擅长。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是书法、绘画艺术的鉴赏。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二、自主学习(板书)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王羲之,___朝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__”。
人们赞美他的字“____,____”。
他的书法代表作有__,被人们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著名的画家很多,以东晋的___最为出色。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笔下的人物___,___,___,代表做有____和____。
(板书)2、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一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二是统治者大力扶持。
(2)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
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
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
《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板书)3、辉煌的石窟艺术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___和___,这些宏伟的石窟继承了___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课题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课型新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并通过适当拓展背景材料,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教学难点书法、绘画艺术。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书法、绘画的了解,鉴赏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导入一:激兴导入,导入新课:(一)“书圣”王羲之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22页插图中的“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其他同学拿出已准备好的纸笔,在下面临摹,看看谁临摹得最好。
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思考回答:1、哪位同学知道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2、回忆学过的内容,你能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吗?汉字发展图表: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3、谁能为大家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你还知道王羲之其他的书法作品吗?听完这些故事,你来归纳一下王羲之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勤学苦练;专心致志,全力以赴。
我们学习时也应有王羲之写书法的精神。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课题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时1 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年月日备课教师课前准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欣赏与临摹书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修养。
(2)通过对带有宗教色彩的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讲故事、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辉煌的石窟艺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它们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起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3)学习王羲之、顾恺之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辉煌的石窟艺术。
2.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字画、临摹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欣赏、学习。
教与学法教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法:1.教师事先可安排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本课的基础知识。
教师可通过上课提问检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与不足。
2、开展疑难问题的讨论。
教师提出疑难问题,使学生学会通过讨论方式,集思广益,纠正偏见,加深认识。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温故检查:1、上一课我们学习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一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导入新课(故事法)王羲之的故事——贴对联与“书成换白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混战之中,但是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中外联系的加强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异域文化的渗入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同时,这段历史也孕育了这些艺术家。
艺术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获得了新的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新课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活动二预习导学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2、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
3、3、同学们反馈、纠正。
附:导学案内容:故事讲述法:历史故事往往能给人许多启迪,与名人奋斗历程有关的故事更是如此。
学习本课内容时,可以派小组代表讲述与王羲之、顾恺之有关的故事,如“书成换白鹅”“羲之墨池”“曲水流觞”“王羲之与天鹅饺子”“眼睛一点,点来一百万”“倒吃甘蔗”“画作通灵而飞”等,它们既能调动大家全面参与课前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能让大家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1)书法的兴起: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王羲之的书法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
他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娇若惊龙”。
后人称他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3)顾恺之的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画家是东晋的顾恺之。
①绘画题材: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
②特色: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③代表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2.辉煌的石窟艺术(1)开凿目的: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命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2)两大著名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石窟内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也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通过图片史料导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训学生史料分析研究的能力。
学生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与成果展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培训学生查找、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3.图示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
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
活动四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1、展示任务(见导学案)。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大家分享与小组评选。
【探究问题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1、“书圣”王羲之:(1)请同学板临摹122页插图中的“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看看谁临摹得最好。
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本目内容,阅读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思考回答:哪位同学知道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2)回忆学过的内容,你能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吗?汉字发展图表: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3)、谁被后人称作“书圣”?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什么美誉?正因为他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成为东晋时期集书法之大成者,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书圣”王羲之对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擅长。
《兰亭序》。
勤学苦练;专心致志,全力以赴。
我们学习时也应有王羲之写书法的精神。
(4)谁能为大家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你还知道王羲之其他的书法作品吗?听完这些故事,你来归纳一下王羲之具有哪些优秀品质?王羲之为老太太画扇子、王羲之在酒杯中练字的故事等。
王羲之成名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王羲之在东市见到一位卖扇子的老太婆,她的白纸扇子久久没有人买。
王羲之同情老太婆,就在她的每把扇面上写六个字。
老太婆着急地说:“新扇子都没有人要,你写上几个字,不就更没有人要了吗!”王羲之笑道:“你就说扇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没人要我赔你。
”老太婆如其言,结果发了笔财。
第二天,她再去找王羲之写,王羲之不再写了。
惠风和畅”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妻每次给王羲之斟满酒,王羲之常看着酒杯发愣,不时用筷子蘸杯里的酒在桌面上画来画去,练习书法。
渐渐地杯里的酒越来越浅了,桌上却布满酒痕。
这事一传开,有人便称王羲之为“字疯子”。
其他的书法作品还有《黄庭经》、《乐毅论》等。
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用准备好的纸笔临摹两个“之”字,然后再任选其它两个,注意体味归纳他的字有何特点?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或用古人的话说。
学生临摹字帖并回答: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这些“之”字,字字有特点,笔笔有新意,无一雷同,增加了《兰亭序》这一作品的丰富性和灵动感,就连王羲之自己也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称之为“遒媚颈健,绝代更无”,《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珍视。
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
《兰亭序》后被他搜入宫中,太宗死后,《兰亭序》随之葬于昭陵,后来陵墓被盗,也不知下落。
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
(6)在学生观察《兰亭序》插图时,猜想《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据历史记载,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诗人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
他们坐在水边,饮酒作诗,然后将这些诗集在一起,称为“兰亭集”,由王羲之写了一篇序言,就是著名的《兰亭序》。
稿本用行书写成,写得极为自然潇洒,集中体现了他的端秀清新的书法特点。
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思考、归结、总结,有利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2、“三绝”顾恺之: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
(1)我们都知道画鬼容易画人难,他笔下的人物是何形象呢,请根据欣赏的两幅作品,归纳他的人物画有什么特点?让我们欣赏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幅《女史箴图》画出了晋时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所作。
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2)当时人称他有“三绝”,为什么?他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写的也好。
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
因此,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3)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对我们学习上有什么启示?他们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执着地追求,都有孜孜不倦、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特色,后来终成大器。
除《女史箴图》、《洛神赋》,他还创作了大量表现佛教内容的画。
因为那时佛教盛行。
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形象的再现了佛教盛行的情况。
谁能给大家背一下?【探究问题二】:辉煌的石窟艺术(1)让学生背诵杜牧《江南春》。
“四百八十寺”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佛教盛行。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除建大量寺庙外,还令人劈山削崖,开凿石窟,塑造佛像,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湛辉煌的石窟艺术。
学生自主学习本目内容,并阅读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为什么建于这两个地方?(小组讨论并回答)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四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同和洛阳先后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
有的学生提出:“洞”和“窟”有什么区别?通过让观察两大石窟的图片,结合前知识,学生自己答出两者的区别在于:洞为天然而成,而窟为人工开凿;洞较深而窟较浅。
(3)、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探究问题三】拓展联系提升方法1.引导学生列表,完成下列内容2.总结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主要有:数学、医学、农学、建筑等;思想文化成就主要有:书法、绘画、雕刻等。
【达标检测】见导学案【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收获吗?你懂得了哪些知识??【作业布置】1、选做部分成历史顶尖课课练习第22课及历史填充图册习题。
类别代表人物朝代代表作品艺术书法王羲之东晋《兰亭序》绘画顾恺之东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雕刻南北朝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教学反思与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