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2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4
14白杨礼赞知识与技术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剖析描绘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照的作用。
2.领会排比、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成效,感觉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裕感情的语句,指导学生频频朗诵,体会此中包含的感情,赏析重点语句。
2.经过梳理文章抒怀线索,感知白杨树的“形美”,再充足理解文章写“楠木”的作用,在对照中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就是理解白杨树的“神美”。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叹和喜欢之情。
2.感觉中华子女正直、朴素、密切团结、力求上游、坚毅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剖析描绘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照的作用。
2.领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叹和喜欢之情。
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朗诵感悟法、对照阅读理解法配乐朗诵音频资料;含有作者信息、散文知识、字词信息、问题研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课时大树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满目葱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活力。
我们赏识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姿,我们领会过“大雪压雪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
今日我们将走进挺秀的白杨树,一同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感觉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 板书课题、作者:白杨礼赞茅盾)茅盾 (1896 — 1981) ,现代有名作家。
原名沈德鸿,浙江桐村夫。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1.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 年 3 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对持阶段。
作者于1939 年 3 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 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 月走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目击公民党反动派悲观抗日、踊跃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舟共济、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 ,稳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依据地。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会、揣摩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揣摩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4.教师点拨引导。
5.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肯定鼓励。
6.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的主旨。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及学习方法。
9.教师小结。
10.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研讨探究:11.本文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点题,奠定感情基调,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二段: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外形特点。
第三段: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白杨树所象征的意义。
第六段:再次点题,呼应开头,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七段:补写白杨树的其他特点及象征意义,并表达作者的愿望和决心。
第八段:再次点题,呼应开头,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九段:用反问句强调白杨树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主题,突出中心。
第十段:用反复句式再次强调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并抒发作者的感慨和愿望。
第十一段:最后用肯定句再次点题,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呼应开头。
第十二段:再次用反复句式强调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结束全文。
12.你喜欢哪一段?试从写作特点上分析其作用?本文是一篇优美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选出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赏析。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3.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方法对你今后的写作有哪些启示?五、小结本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
)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
(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
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
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
3.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小诗导入,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黄土高原和白杨树的美丽景色。
师:辽阔厚重的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么伟大的一片的土地,没有伟大的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文学巨匠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年代,回到黄土高原去看一看,生长在那的白杨树的英姿。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脉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播放录音:①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②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③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绝不是平凡的树!④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⑤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
从“那”到“这”,从“实在”到“绝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这些词语的变化说明什么?明确:对白杨树的观察从远到近,语气越来越强烈,感情越来越丰厚。
这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崇敬和赞美就是“礼赞”。
3.“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有何作用?明确:“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顺势理清本文的线索: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
4.让我们怀着赞美和敬意再次齐读这些句子。
指导学生在“实在”“绝不是”“高声赞美”等表达感情的词语上读重音。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白杨树?若学生中有说见过的,即请他说说白杨树是什么样子,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5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若学生都说没见过,教师可因势带入: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矛盾先生笔下白杨树的形象,也可以巧妙地切入对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分析。
1.朗读课文第5段。
(1)学生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14白杨礼赞【预习提示】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2.积累有关“坚强不屈和团结向上”的名言。
3.完成基础知识(生字词、作家作品等)的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不平凡”的多层含义。
2.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的作用,把握文章是如何从低潮向高潮层层推进的。
3.培养团结互助、坚强乐观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白杨树的外形及内在气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评价任务】1.通过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大意。
2.品读课文中精彩的描写语句,把握行文线索。
3.合作探究,掌握象征、对比等手法及其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做人真谛。
【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导读文本(导入新课)投影展示白杨树的图片。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等;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 展示课前收集有关“坚强不屈和团结向上”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概括文本内容,分析“礼赞”与“不平凡”。
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问题2:文章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形象美的?问题3:文章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气质美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精彩段落,感知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分析对白杨树的描写,概括总结象征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师指导语: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了本文内容,感知了“不平凡”的内涵。
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象征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问题: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白杨树精神品质的关键词句,揣摩象征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温馨提示:请多名学生找到反复出现的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师生共同评价。
多媒体显示相关语句,重点指出关键词句。
(温馨提示:文中有两类关键词句:一类是描写白杨树的关键词句;一类是礼赞白杨树的关键词句。
14 白杨礼赞◇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也给予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辛辣的嘲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使用象征手法写片段作文,掌握象征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以朗读促理解,通过品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学情分析◇1.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主要特点。
2.难点: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树是自然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预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学习新课步骤一:解题入文,体会作者的情感1.本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作“礼赞”?明确:怀着敬意的赞扬。
2.听读课文,划出文中直接礼赞白杨树的段落。
齐读这些段落,品味文中“怀着敬意”的赞美。
明确: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
步骤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基本内容1.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2.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自由朗读第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①黄土高原的特点,②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③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①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③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思考: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
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二、学习新课步骤一:研读课文,初步把握基本内容1.研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明确: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2)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小结:通过细致地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2.研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明确: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作者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
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个“难道”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难道”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
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
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3.研读课文第五部分,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明确:茅盾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明确: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步骤二: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
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区别: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2.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达什么感情?明确:《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三、课堂小结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白杨树挺拔、向上而又不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6~8段。
2.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写一个作文片段。
(200字左右)3.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教学时,我对学生课文朗读的训练较少。
在之后的教学中,会多采用一些男女生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方式和方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情感气氛,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