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西安石油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613)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考察目标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可使学生掌握识别、观察、描述和表示各种基本地质构造的能力,会应用力学原理分析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和组合关系,初步掌握基本地质图件的阅读、分析和编制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的“构造地质学”入学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考察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的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主要内容
本门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包含应掌握的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以及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
考试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构造研究基本研究方法的应用。
(1)绪论: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分析和研究思路方法。
(2)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层状岩石的原生构造及其对顶、底面的指示;地层层序及其接触关系;不整合的识别和表示方法、研究不整合的意义。
(3)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应力、应力状态和应力摩尔圆等概念;线应变、角应变和应变椭球的概念;纯剪切变形、简单剪切变形、递进变形;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
(4)褶皱:褶皱及其基本要素;褶皱的分类及褶皱的组合类型;褶皱的形成机制(重点: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
(5)断层: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断层的分类、断层的组合;断层的地层效应;断层形成力学机制和安德生模式;断层的观察和研究;同沉积断层。
1、名词:原生构造、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软沉积变形、走向、倾向、倾角、倾伏向、倾伏角、侧伏向、侧伏角、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背形、向形、背斜、向斜、背形背斜、背形向斜、向形背斜、向形向斜、褶皱要素、滑距、断距、节理组、节理系、叠加褶皱、擦痕和阶步、牵引构造、同沉积断层、构造应力场、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应变主轴、递进变形、共轭角、剪裂角、内摩擦角、蠕变、松弛、纵弯褶皱、柔流褶皱2、研究构造地质学的意义;影响岩石变形性质的因素3、基本概念:研究沉积岩原生构造的意义;软沉积变形和原生构造的区别;水平、单斜构造特征;不整合接触研究意义和形成过程;不整合接触的研究方法。
4研究褶皱的意义;褶皱的描述;转折端的形态、翼间角和褶皱的紧闭度;褶皱的对称性;枢纽的产状;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的关系;褶皱的平面形态;褶皱的位态7分类、褶皱的理想几何形态、褶皱的组合型式、叠加褶皱;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5、基本概念:研究断层的意义、理解断层要素、断层的基本类型、正断层和逆断层的发育特征、断层的组合型式、断层的识别、研究断层岩的意义和常见的断层岩、理解不同类型断层引起的断层效应、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同沉积断层的特点6、基本概念:理解应力的概念、:岩石的变形阶段和特征点、脆性材料和韧性材料、岩石的脆性破裂方式和发育条件、理解库仑-莫尔破裂准则、理解岩石塑性变形机制、影响岩石变形习性的因素。
节理、断层与三个主应力的关系。
7、基本概念:节理的分类按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和节理的理学性质;剪节理的主要特征、张节理的主要特征;区域性节理的概念及特点;8、基本概念:纵弯褶皱作用中调节岩层弯曲的方式;中和面褶皱作用及其特征;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的特点;压扁作用;剪切褶皱作用的特点;膝折作用的特点;横弯褶皱的特点;底辟作用及盐丘构造的意义;同沉积褶皱的特点、柔流褶皱作用9、槽台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和理论依据;板块构造理论。
837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1.地球的结构和成分
2.岩石的分类和特征
3.地质时间和地质年代表
4.地质力学和地壳构造
5.地质地貌和地形演化
二、岩石学
1.岩石的组成和成因
2.火山岩和沉积岩的特征和分类
3.变质岩的特征和分类
4.岩石的鉴别方法和岩石图解
三、地质历史学
1.地质年代学和地层学
2.地球历史的演化和古环境重建
3.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
4.古地理学和古地磁学
四、地球科学方法
1.野外地质调查和野外地图阅读
2.岩石和矿物的室内鉴定方法
3.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4.化学分析方法和放射性测年法
五、矿物学
1.矿物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矿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3.常见矿石矿物的特征和产出规律
4.矿物的利用和资源状况
六、地球化学
1.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和循环
2.地球化学异常和矿床成因
3.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和应用
七、地质灾害
1.地震和地震灾害
2.火山活动和火山灾害
3.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
八、环境地质学
1.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污染
2.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
3.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防
以上仅为构建地质学考试大纲的一些建议,在实际考试大纲制定中,可以根据教学和研究的重点调整和修正。
《构造地质学》专业课考试大纲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
构造地质学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范围内结构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及规律,并为找矿勘探、能源开发、地震减灾、地质环境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它以地壳和岩石圈物质的结构构造演化为中心,以研究岩石的变形和形成机制为主,结合其它方法,在中小尺度上研究岩石圈的组成、构造现象的演变规律。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质体产状与沉积层构造、力学分析基础、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与线理、岩浆岩体的构造、变质岩区的构造等内容。
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构造地质学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能力。
详细如下:1. 绪论、地质体的基本产状与沉积层构造构造地质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地壳、岩石圈的概念;固体地球的层圈式结构和构造层次;地质体产状的基本概念、要素与测量方法;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层理及其类型;地层的连续与缺失;地层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的概念;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地层的产状、岩性和年代。
2.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内力、应力概念;变形和应变;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主要因素;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碎裂作用、晶内滑移、位错、蠕变等)。
3. 褶皱褶皱的概念、褶皱要素及分类;褶皱的几何形态、组合形式;褶皱的形成机制及成因类型特征;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包括与褶皱、断层、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的特征。
4. 节理节理、节理的分类;节理的分期与配套;节理发育的地质背景;节理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方法。
5. 断层断层、断层面、断层带;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的分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概念、特点和形成机制;断层岩、断层效应的概念;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识别标志与观测方法;确定断层形成时限的各种标志和方法;同沉积断层;韧性断层;区域性大断裂。
6. 劈理、线理劈理及其分类,劈理发育的地质环境;线理及其分类,线理的野外研究。
成人高等教学《构造地质学》学位课程考试大纲本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不同产状的岩层、褶皱、节理、断层等构造的形态特征、分类、鉴别标志、力学成因等地质构造基础理论;掌握常规地质填图的步骤和方法及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和描述方法。
通过大量作业练习,要求基本学会编制各种类型的平面地质构造图件和剖面图件,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地质构造分析。
一、考试内容绪论1. 什么是构造地质学?2.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中、小型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3. 研究构造地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产状1. 层理的概念及分类。
2. 层理的识别标志,如何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3. 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的关系。
4. 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和表示方法。
5. 水平岩层的概念和特征,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 倾斜岩层的概念,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V”字型法则),倾斜岩层露头宽度变化的规律。
7. 直立岩层的概念和特征。
8. 岩层厚度的概念,岩层厚度的测量及计算公式,岩层埋藏深度及测算方法。
9. 岩层的沉积接触关系类型,整合、不整合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平行不整合接触与角度不整合接触的特征,不整合存在的主要标志,如何确定不整合面的形成时代。
第二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1. 力、内力、外力与应力的概念。
2. 一点应力状态和单轴应力状态分析,莫尔应力圆的概念,单轴应力状态下任意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剪应力和主应力的关系。
3. 地应力和构造应力场的概念。
4. 岩石变形的概念,岩石变形的基本形式,应变的概念及应变的三种类型,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
5. 应变椭球体的概念及其应用。
6. 岩石的力学性质,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褶 皱1. 褶皱的概念,褶皱要素,褶皱的基本形式。
2. 褶皱形态的描述:正交剖面上褶皱形态的各种分类,平行褶皱枢纽方向的褶皱形态分类,褶皱在地面上出露形态的分类。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一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内容是这些构造的几何学、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面状结构的产状要素1. 走向线:(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 (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 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3. 倾角: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表示方法:倾向∠倾角,如:66º∠50º(常用)走向/倾向∠倾角,如:156º/66º∠50º方向定量:规定N为0(或360º);E为90º;S为180º;W为270º线状结构的产状要素1. 倾伏向:某直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2. 倾伏角:某直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表示方法:倾伏向∠倾伏角,如:45º∠51º3. 侧伏角:直线在倾斜平面上时,该线与该平面走向线的锐夹角4. 侧伏向:锐夹角所在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向。
表示方法:侧伏角侧伏向,如:15E水平岩层:未经变动的新岩层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1. 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2. 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3. 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4. 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地面坡度倾斜岩层——“V”字形法则1.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2.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1)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2)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和不整合1. 整合接触:(1)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沉积连续,生物连续,无构造运动(2)过程:下降、沉积—再下降、再沉积2.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1)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地层缺失,生物间断,有升降运动,但不强烈。
《构造地质学(975)》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
一、考试要求
构造地质学以地壳和岩石圈物质的结构构造演化为中心,以研究岩石的变形和形成机制为主,结合其它方法,在中小尺度上研究岩石圈的组成、构造现象的演变规律。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层接触关系和原生构造、地质构造力学分析基础、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与线理、岩浆岩体构造、变质岩构造、地质图等内容。
要求考生掌握构造地质原理及构造的分析方法,包括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流变学分析,了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新进展,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
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考试内容
(一)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1.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软沉积物变形
2.沉积岩层产状要素及测量
3.地层的接触关系
4.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正常与倒转)
5.“V”字型法则及应用。
第一章绪论一、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变位,而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诸如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地质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史,并进一步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及动力来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构造现象主要是在成岩后形成的次生构造,但对沉积岩在成岩过程中、岩浆岩在侵位和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原生构造也要加以认识和研究。
构造尺度可以分为巨、大、中、小、微、超微等级别,不同的构造尺度其研究任务与方法不同。
●野外调查通常是从小或中尺度构造现象入手;●室内研究则为微、超微尺度研究;●巨、大型尺度研究已属大构造研究领域,除上内容研究之外,还需对该区地层,沉积相和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分析。
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应用近20-30年来构造地质学发展迅猛,如航天遥感技术(航、卫片)、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等,对地球的研究已从陆地延伸至海洋,从地壳表层发展到深层(超深钻),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与天体行星进行类比研究。
电子显微镜、高温高压实验,以及晶体缺陷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构造变形机制的深刻了解。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空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实践意义与国民经济建设想相关,有利的方面,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受一定的构造控制,不利的方面,如地震活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保护、改善利用环境地质,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等都与构造地质密切相关。
构造地质学与工程地质稳定性实例1、法国马尔帕赛水坝薄拱坝坝高60m,底宽6.26m,顶宽1.5m,修建在片麻岩上。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及样题★★※《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何为地质构造?第二章1、岩层产状的定义及沉积岩层的产状类型。
2、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的特征。
3、倾斜岩层的产状三要素。
4、倾斜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5、V字形法则的内容及应用(重点)。
6、岩层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及真厚度的概念。
7、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8、潜山、披覆构造的定义。
第三章1、外力、内力、应力及应力状态的概念2、平面主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3、平面纯剪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4、平面一般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5、三种平面应力状态下莫尔圆的应用(重点)6、变形、应变及应变椭球体的概念7、线应变与剪应变的定义及表示方法8、岩石变形的五种基本方式9、岩石变形的三大阶段(重点)10、岩石断裂的两种基本形式11、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重点)12、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的概念第四章1、褶皱的概念及基本类型。
2、褶皱的要素有哪些?其中对褶皱分类起到关键作用的有哪几个?3、闭合度和闭合面积的定义。
4、褶皱的产状分类及形态分类各是怎样划分的(重点)?5、褶皱常见的组合类型有哪些?6、试述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重点)。
7、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大因素)?8、生长背斜、滚动背斜、底辟构造的定义。
9、生长背斜的基本特征?(重点)10、底辟构造的概念、基本结构?第五章1、节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节理怎样被分类?构造节理可分为哪些类型?3、张节理和剪节理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重点)4、节理组、节理系的概念。
5、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节理类型。
6、与横弯褶皱有关的节理类型。
7、节理与断层有何关系?8、节理的发育的影响因素(以沉积岩为例)。
9、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第六章1、什么叫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2、什么是相当点、相当层?3、断距和滑距各有哪些类型?各指什么?4、按形态、力学成因和组合关系,断层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特征?5、什么叫逆掩断层、推覆构造、构造窗,飞来峰?6、安德生提出了哪三种地壳中可能的应力分布情况?7、断层的直接标志主要有哪些? (重点)8、什么是擦痕、阶步、反阶步?有何意义?9、何为断层崖、断层三角面?10、褶曲、不整合造成的地层重复或缺失与断层有何区别?11、构造岩通常分为哪些种类?1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的位移性质?13、何为断层效应?14、何为生长断层?有何基本特征? (重点)15、什么是断层生长指数? 其数值如何说明什么?第八、十章1、什么是岩石圈?2、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是分别是谁提出的?其各自的内容?3、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几种?4、什么是转换断层?即位移突然中止或者改变形式和方向的平移断层。
考试科目名称:构造地质学一、考试性质构造地质学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三个方面。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招生类型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含构造地质学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实验技能四大方面。
本大纲主要包括考试主要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参考书目等。
二、考试主要内容1.基础知识(概念、理论)(1)产状及不整合面状构造的产状及其在地形地质图上的分布特征、线状构造的产状;不整合的概念、类型、成因、识别和表现(2)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应力的相关概念、平面主应力状态及主应力莫尔圆;应变的相关概念、岩石变形基本方式、岩石变形阶段及其特点、递进变形,应变椭球体;剪裂角分析;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构造应力场及其表示方法(3)褶皱构造褶皱的基本要素、褶皱闭合要素;褶皱分类与组合;褶皱的形成机制;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褶皱构造研究的基本内容、同沉积褶皱及其主要特征; (4)节理构造节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节理的分类,剪节理与张节理的特征,节理的组合,构造节理分布的基本规律,节理的观测和研究,覆盖区节理研究方法(5)断层构造断层的概念和几何要素、断层分类与组合类型、断层形成的安德生模式、断层识别的标志、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生长断层及其主要特征;伸展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和底辟构造、冲断构造、扭动构造(6)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吴氏网的使用方法,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及地层厚度的测算,褶皱构造的赤平投影,断裂的赤平投影。
(7)大地构造基本理论槽台学说的主要观点,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大地构造有哪些学派及其观点。
2.基本技能(1)分析水平岩层地质图及原始尖灭;分析倾斜岩层地质图、用间接法求岩层产状要素;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2)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分析构造等高线图等(3)分析断层地质图求断层产状及断距(4)分析褶皱、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编制构造纲要图、综合分析地质图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和分值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构造地质学
一、考试要求: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三个方面。
对于考生而言,应当熟练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含构造地质学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实验技能四大方面。
二、考试内容:
1.基础知识(概念、理论)
(1): 产状及不整合
面状构造的产状及其在地形地质图上的分布特征、线状构造的产状;不整合的概念、类型、成因、识别和表现
(2): 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
应力的相关概念、平面主应力状态及主应力莫尔圆;应变的相关概念、岩石变形基本方式、岩石变形阶段及其特点、递进变形,应变椭球体;剪裂角分析;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构造应力场及其表示方法
(3): 劈理和线理
劈理的结构、分类、地质意义和野外研究方法;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大型线理和线理的研究。
(4): 褶皱构造
褶皱的基本要素、褶皱闭合要素;褶皱分类与组合;褶皱的形成机制;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褶皱构造研究的基本内容
(5): 节理构造
节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节理的分类,剪节理与张节理的特征,节理的组合,构造节理分布的基本规律,节理的观测和研究,覆盖区节理研究方法
(6): 断层构造
断层的概念和几何要素、断层分类与组合类型、断层形成的安德生模式、断层的标志、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生长断层及其主要特征;
伸展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和底辟构造、冲断构造、扭动构造
(7): 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吴氏网的使用方法,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及地层厚度的测算,褶皱构造的赤平投影,断裂的赤平投影。
2.基本技能
(1):分析水平岩层地质图及原始尖灭;分析倾斜岩层地质图、用间接法求岩层产状要素;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2):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
(3):分析断层地质图求断层产状及断距;利用钻井资料编制断层构造图(4):分析褶皱、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编制构造纲要图、综合分析地质图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2.题型结构
a:基本概念(45分)
b:简述题(45分)
c:论述题、读图题(60分)
四、参考书目
1. 朱志澄,宋鸿林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2. 陆克政主编,《构造地质学教程》,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3. 戴俊生主编,《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