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28 KB
- 文档页数:7
一、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制备与用途的学科;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3.初步学会固体药品取用、试管加热等实验操作方法;4.初步学会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的方法;5.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6.进一步认识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做出的杰出贡献;7.初步培养环保意识,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制备与用途的学科,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三、课时:1四、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们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有什么现象发生。
或查阅教科书。
【引入】:在下列实验中,同学们也可按实验前、实验后的循序,观察物质的颜色和状态。
【学生活动2】:碱式碳酸铜的加热分解实验实验一:用药匙从试剂瓶中取少量碱式碳酸铜,放在一张白纸上,轻轻压碎。
实验二:将白纸上的碱式碳酸铜加到试管中,利用教材中装置加热试管,观察实验现【交流讨论】:同学间交流讨论如下问题:1.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二中发生了什么共同的变化2.活动2中实验一与实验二中有哪些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分析归纳】:1、木条折断和燃烧的实验现象;2、碱式碳酸铜压碎和加热分解实验现象。
比较得出: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物理、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讨论:冰---水---水蒸气。
是什么变化。
物质三态变化。
【交流讨论】:1、通过P10的两个实验得出化学变化过程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
有助于判断但不是依据。
2、物质的性质(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条件适宜,即可表现出来)。
3、物理性质有色态味密度等;化学性质有可燃性等。
讨论: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变化是过程,性质是物质具有的属性。
初中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理解物质的种类及性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难点: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以及分类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及重要性。
2.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分类方法。
3.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原子结构等。
4.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的特点。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等。
2. 教学资料:PPT、实验资料等。
五、教学反馈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 给予学生反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六、教学反思
1. 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讨自己的不足。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
《空气》教案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学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唐代诗人李峤的绝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引导学生猜测这是哪种自然现象(学生猜测可能是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请同学们用手按住鼻子,闭气默数三十下(发现不能坚持很久)。
通过动手实践小实验,了解空气在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出示课题“空气"。
(二)教授新课1.证明空气的存在请同学们利用生活当中的现象,证明我们身边有空气的存在。
(1)气球对着脸上吹有风。
(2)变瘪的车带涨起来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空气中的成分来证明空气的成分。
(1)像空气中煤炭的燃烧。
(2)呼吸证明有氧气。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证明有二氧化碳的存在。
(4)下雨下雪,证明有空气中有水蒸气。
向学生展示拉瓦锡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我们要来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成分的含量,可以除去该气体,测剩余气体的体积,或者除去其他气体,测该气体的体积。
2.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了解红磷在集气瓶当中的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操作要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减少气体的气体体积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简介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纯净物与混合物归纳总结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
(三)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部分请同学们试着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他们本节课所学:测定原理、空气组成、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别。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XX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小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的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同时能正确解决与氧气和性质有关的问题。
掌握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正确操作。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教学方法讲述、归纳、总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本节课我们对第二章进行小结,本章我们在了解了空气组成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制法,同时接触了几种新的反应类型。
聆听、回忆让学生明确复习本章应该重点掌握的问题一.空气的组成空气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自然界中的每个生命都离不开空气,请大家回忆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志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空气的组成和各组分所占的体积分数。
二.氧气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性质非常活泼的气体,大家回忆一下,氧气都有哪些化学性质。
3.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注意事项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装药品,并将试管固定c.给试管加热d.收集气体e.移开导管f.停止加热4.氧气的用途回忆并回答氧气的物理性质。
(1)支持燃烧(2)硫+氧气→二氧化硫(3)碳+氧气→二氧化(4)铝+氧气→氧化铝(5)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为什么瓶口放一团棉花3为什么试管口向下略微倾斜加热前应先预热为什么刚开始不能收集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后停止加热回忆氧气的用途明确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制法和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5篇积极探索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1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空气的组成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及保护空气,指的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和空气受到哪些方面的污染以及应该怎样防治,其核心是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原理、药品的选择及量的要求、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常见仪器的使用,本节课的内容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有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铺垫的地位,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空气成分的探究,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案。
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2).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3).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分析:(1)了解空气的组成就是指了解组成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掌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2)了解空气污染和防止措施,就是指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哪些综合因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懂实验原理,不会设计实验,对物质的性质不是非常了解,不会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边讲解、分析。
其中关键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理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1)、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2)、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3)、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补充知识: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XX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小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的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同时能正确解决与氧气和性质有关的问题。
掌握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正确操作。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教学方法
讲述、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本节课我们对第二章进行小结,本章我们在了解了空气组成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制法,同时接触了几种新的反应类型。
聆听、回忆
让学生明确复习本章应该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空气的组成
空气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自然界中的每个生命都离不开空气,请大家回忆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氧气、氮气、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志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空气的组成和各组分所占的体积分数。
二.氧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性质非常活泼的气体,大家回忆一下,氧气
都有哪些化学性质。
3.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水+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实验装置
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
注意事项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装药品,并将试管固定
c.给试管加热
d.收集气体
e.移开导管
f.停止加热
4.氧气的用途
回忆并回答氧气的物理性质。
(1)支持燃烧
(2)硫+氧气→二氧化硫
(3)碳+氧气→二氧化
(4)铝+氧气→氧化铝
(5)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思考并回答
为什么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为什么瓶口放一团棉花
3为什么试管口向下略微倾斜
加热前应先预热
为什么刚开始不能收集
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后停止加热
回忆氧气的用途
明确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制法和用途。
同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物质的分类
我们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可以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现在同学们回忆一下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分别举例
回忆并回答: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如空气、水泥砂浆、汽水等: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由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如:氧气、氮气
二氧化碳等
进一步明确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依据,以及它们的概念和常见的例子。
学会能正确的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四.化学反应类型
在本章我们学习了两种化学反应类型现在请大家回忆,并分别举例说明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反应类型:氧化反应
回忆并回答:
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如:铁和氧气的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如:过氧化氢的分解。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回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并明确他们的字母表达式
布置作业
课本43页
3
.4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小结
一.空气的组成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78%
21%
0.94%
0.03%
0.03%
二.氧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实验装置
收集方法
注意事项
4.氧气的用途三.物质的分类混合物
纯净物
四.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