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郝寿义教授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20 MB
- 文档页数:25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Principles of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目标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地理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西方经济学、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开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开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到达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专题一:绪论(4学时)主题1:空间问题与经济学主题2:传统空间分析路径的特征与局限主题3: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主题4: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1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1章。
专题二: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5学时)主题1:经济区位理论与区位选择主题2: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7章;张文忠,经济区位论(2000);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章,第7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2: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3章。
专题三: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区域(5学时)主题1: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系主题2: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主题3: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
专题四: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6学时)主题1: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模式)主题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题3: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5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5章。
专题五: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6学时)主题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经济意义主题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主题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机制参考:李小建,第7-9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8章,第10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7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7.7。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51】考试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1)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部分60%(2)综合应用部分40%4)题型结构a: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b: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c: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二、考试内容与要求重点测试考生对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区位论、产业空间组织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规律有系统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考试内容区域、区域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学。
考试要求1、掌握区域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2、掌握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理解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3、掌握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掌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考试内容区域发展概述、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区域科学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考试要求1、掌握区域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2、掌握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贸等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掌握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不认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第三版课后答案当你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大连实验学校,你是否感到了一股力量,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正推动着你,前进再前进呢?这就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学校的感觉。
这种感觉使我不由地爱上了这个学校,慢慢地融进了这个校园,融进了校园的.生活。
我喜欢校园里的晨光,我爱校园的夕阳。
当东方映着鱼肚白,那一片红遮掩着出来了。
当教职员工宿舍的面纱再也遮不住她的红脸时,她索性不再遮掩,不再害羞,整个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朝霞下的教学楼,一幢接一幢,鳞次栉比,给美丽的校园的早晨增添了一抹红色。
夕阳西下时的校园,有着不可抗拒的美丽。
那是一种详和安静,那是一种蓬勃生机。
深红色的夕阳照在湖面上,静得没有声息,绿色的水草点缀着、摆动着,偶有微风,就激起了阵阵涟漪。
鱼儿们在水中尽情畅游,是否也为这校园喝彩?从两幢挺立的教学楼里传来阵阵朗朗书声,那是贝多芬钢琴上和谐的乐曲,那是一天的开始。
偶尔随微风传来阵阵甜美的笑声,那是在整天埋头苦读时的一段插曲,那是欢乐愉悦的见证。
当同学们迎着朝霞,大步走在校园美丽的小径上的时候,那是何种的生机!当学生们在夕阳下谈笑风生时,那又是何种的惬意!还有我们可爱可敬的老师,当你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老师就成了你的引路人;当你心里有事却无话可说,老师就成了你的倾听者;<ins>当你拥有喜悦与快乐时,老师就成了你的分享者。
这样的老师,难道不能让你由衷地喜爱吗?谁说校园生活百般枯燥,谁说校园的一切充满无奈。
看我的校园:校园生活总是五彩缤纷,时时处处充满欢笑。
因此,我要说:“我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最近终于把郝寿义、安虎森的《区域经济学》看完了。
⼀直想重温⼀下区域经济学的经典读本,本来想看那套经典的《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册》,不过过于庞⼤的内容让⼈望⽽却步,最后选择看郝⽼师出的书。
之前总有⼀种印象,国内的区域经济学界,很多都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出⾝的,真正纯经济学出⾝的是少数。
之前看的⼀些区域经济的书,其主导思想和逻辑范式也都是经济地理的框架。
⽽这个学科最需要的是纯经济学背景出⾝的专家和相应的教材,⽽郝⽼师就是其中之⼀。
这本书的内容逻辑⾮常清晰,体系完整,看完之后受益匪浅,其中对城市经济、城乡边缘区经济、乡村经济的章节⾮常有必要。
另外,安虎森⽼师出的⼀本《新区域经济学》,也⾮常不错。
虽然我的知识结构完全偏向地理学,但我更希望能有更多的纯经济学背景的区域经济教材的出现。
其实这不但是教材本⾝的现象,涉及到学科领域也是如此。
区域经济界长期得不到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可,虽然多年前在国际上随着克鲁格曼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现象有所改观,但在国内,区域经济学界的这⼀现象仍然明显,既不受主流经济学的重视,也不受经济地理学界的待见,处境有些模糊。
我记得之前旁听过⼀次⾼级别的经济地理学的学术讨论会,这种现象就⼗分明显。
不过近年来,这⼀情况已有所改观,这得⼒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以及得⼒于国家发改委地区司主导的多项区域规划的影响,从政策层⾯、理论层⾯和应⽤层⾯都对区域经济界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间。
扯得远了,最后还是回到这本书,附上书中摘录的⼀些读书笔记:区域的本质是⼀种结构。
故任何经济活动的进⼊和推出,对区域的影响,都将遵循乘数定律。
强调区域空间的三元分法,在传统城乡⼆元结构分法基础上,增加了城乡边缘区,也即城乡结合部。
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市场⼒的作⽤倾向于扩⼤差距⽽不是缩⼩地区之间的差距。
区域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考研时,建议阅读以下参考书目,以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
1、《区域经济学原理》作者:郝寿义、吴殿廷。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2、《区域经济规划》作者:张敦富。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区域经济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3、《空间经济学教程》作者:梁琦。
这本书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空间市场结构、空间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内容。
4、《城市经济学》作者:周文良。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包括城市化发展、城市经济增长、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5、《区域经济政策》作者:刘传江。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书籍都是区域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建议考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和期刊,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掌握基础知识:在阅读参考书目的同时,考生需要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
关注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考生需要关注现实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转型升级等。
通过分析现实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提高综合素质:考研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考察,更是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考生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版序本书初版于1999年,再版于2004年。
本书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是我们最初所未预料到的。
几乎国内所有的设有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把本书作为或列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的教材或专业参考书;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和研究机构将本书作为干部和研究人员的推荐阅读书目。
大量的读者通过多种方式对本书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评价。
所有这些督促和激励着我们不断深化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和改进。
一方面,《区域经济学》出版后,我们一直将其作为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教学的一个重要教材和博士生研究的一个“标靶”,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
在反复的研讨中我们理清了更多问题,如经济区域是怎么形成的,区位理论和区域形成理论是什么关系,区域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是什么,等等。
博士生的区域经济学课程采取了滚动开发和双向互动的原则,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我们设置了区位、区域、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微观基础、区域政策和区域治理等专题,每级学生选择相关专题重点研究,所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又称为下一级学生研究的基础。
十几年来,我们坚持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博士生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并将相关的专题作为博士生选题和博士后研究的重点内容,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先后形成了40余篇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
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广泛了解本书在教学实践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
2011年5月,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经济科学出版社专门召开了《区域经济学》修编研讨会,直接邀请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一线任课教师,针对本书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在此基础上,我们着手对本书进行再次修订。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在以下几个方面保留了前两版体系结构的特色:一是区域的结构功能。
本书认为,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集聚,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