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以《新闻调查》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
第41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1第2期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2,2021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新闻调查》的叙事策略研究———以《新闻调查》抗击新冠疫情相关报道为例吴玉兰,孙 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摘 要〕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栏目,以“走向调查”为主要标志,在全国电视台同类节目中,影响较大,对于大家了解现实生活状况,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抗击新冠疫情漫延期间,《新闻调查》节目组也紧跟时事进展,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报道,通过寻找一个个大事件下的小题材,使用多样的叙事方式,运用多变的表现手法,将调查事件以及人物呈现给广大观众,其人物形象丰富饱满,且给原本枯燥理性的新闻增添了许多人情味,不仅反映了新闻事实以及社会现象,还将带给受众启发性抑或是批判性的思考,进而发挥媒介作品的建设性功能。
文章将从叙事的选题、叙事的角度、叙事的情感表达三方面,来深入分析《新闻调查》抗击新冠期间的节目,由此探寻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创新方式,为以后的新闻报道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新闻调查》;叙事学;深度新闻评论类栏目;新冠疫情;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3130(2021)02 0062 06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1.02.010 一、绪论《新闻调查》作为央视的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栏目,在创办初期就以“走向调查”为主要标志,通过多样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表现手法,将一个个身处在大事件下的小题材如同讲故事一样传递给广大观众。
在2020年初的时候,新冠疫情突然袭来,席卷全国,公众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在抗击疫情的期间,《新闻调查》从2月1日的《火线金银潭》开始,直到5月2日的《冬去春来》一共推出了14期新冠疫情相关报道。
f专煤81:究电规餐目国移謦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浅析——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于瀛(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区别于其它媒介以及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类型,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以理论和实践经验双线入手进行浅析,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调查类新闻为例,探讨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以及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分析现场报道对受众的收视影响。
关键词:现场报道电视新闻优势记者如今处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播,现场感仍是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所在,建立电视新闻现场感最有效的手段当属现场报道,这种手段在调查类新闻报道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调查类新闻为例,探i,-/N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出镜记者的现场把握。
一、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概念和节目特点调查类报道在西方新闻文体中有特定含义,它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i中国式调查类报道是指,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揭示不为人知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形式。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调查类电视新闻中,主体是亲自对事件进行独立而彻底的调查的记者,客体是关系到公众利益、却又存在事实被遮蔽现象的社会事件,而现场报道是这类新闻主要采取的形式。
通过调查进而不断逼近事实的真相,力求客观地揭示事件的真实面目。
正因为如此,调查的目的是挖掘新闻事实,而且是侧重于挖掘未知的新闻事实。
所谓“未知的新闻事实”,并不等同于从未报道过的新闻,而是追寻新闻背后的新闻。
调查类新闻的形态呈现出进行时的特征,倡导现在进行时,现场发生的事态可能又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开创了《新闻调查>节目。
《新闻调查>每期一个主题,以记者的调查为结构主线组织段落,片长40分钟。
当时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语态改革的重要标志。
央视《新闻调查》作为调查类新闻的优秀代表,在坊间和高端都有广泛的影Ⅱ向,并以其穿透力和影口向力征服了新闻媒东南传播2013年第5期(总第105期)体。
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中故事性因素的开掘──以《新闻调查》为例(一)内容提要]追踪调查式的电视深度报道,作为对某一新闻事件作纵向拉长延伸的报道,通常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详细深入地剖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
这类深度报道重在事件过程性和故事性,非常讲究记者的介入,追求的是一种具有调查感的效果。
本文正是希望从“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三个关键词入手,多角度地观照故事性因素的开掘途径和切入方式。
另外,也将就故事性因素开掘的意义以及我国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独具的品格内涵进行探析。
关键词]故事性因素、事实与过程、悬念与冲突、画面、记者的介入、倾向性本文题目中提及的──“故事性因素”,有一个状语成分的修饰──“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中”。
我们又可以从这个成分中剥离出三个要素,即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
这三个要素从不同向度上对故事性因素的开掘提出要求:首先,基本事实和叙事过程是故事诞生的先决条件──“深度”本身的规定性。
《十年》一书中谈到“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为核心。
”①一方面,记者采访过程中撷取的新闻事实越多,就越能为论点提供有效的话语支持,就会向深度走得越近。
新闻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受众也有其之于社会现象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无须说教和肆意地主观表述,一清二白的新闻事实会“说话”,受众会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悟得报道之深度。
另一方面,“深”的实现还要诉诸于“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人们在思考一个问号时,总是会想到这个问号何以来、何以去,总是需要借助一个程式有秩序地求解。
深度报道中疑问、矛盾的消解不例外地需要一个过程的承载,电视对生活的表现恰恰靠的是过程。
这个“过程”要求深度报道在时间叙述上,不仅说明现在,还要涉及过去和未来;在地点展示上,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有地点的延伸和波及;在人物采访上,当事人要采访,相关人和见证人亦要采访;在事实本身的搜集上,基本事实无缺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细节、各个层次的背景都要有充分的考虑。
MEDIA FORUM 传媒论坛党的十八大报 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引导人的思想转化到现在的关心人民本身,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法宝,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
近些年来,在电视艺术的发展的前提下,电视新闻节目也日渐成熟,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逐渐完善。
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下很难再以仅报道事件的客观现象来满足观众的精神诉求,于是,深度报道这一种报道方式应运而生。
因此可见深度报道节目之所以受百姓欢迎和喜爱的原因就是贴近百姓生活,贴近事实真相。
一个好的舆论引导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存在。
1 调查类电视深度报道《新闻调查》作为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该类深度报道以还原事件真相为目标,通过记者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力求探寻事件真相,来解决群众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闻调查》的首期节目《宏志班》在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些贴近社会的节目渐渐把电视报道中的自觉意识搬上了电视荧屏。
还有录制的《西古县村纪事》虽然没有播出但已经体现了调查性深入报道的以还原事情真相,深入考察民情,为百姓的利益服务的目标和宗旨。
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需要人文关怀新闻的客观性代表报道一定要反映事情本来面目,实事求是,不代表电视新闻就没有人情味,不反映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诉求。
电视新闻报道还是需要站在群众利益上,体现人文关怀的。
2.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视角要人性化,在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况中体现人文关怀只有关注民生才能保障民生,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以老百姓的视角去看待事情,多关心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和需求,关注老百姓的精神世界,要和老百姓交朋友,听取百姓的意见和期盼,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和理性的思维去了解百姓的生活,从而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实质和光环。
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分析——以央视《新闻调查》
为例
彭克敏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起步要比平面媒体晚,但由于电视丰富的表现因素、视听结合的形象表述方式等优势,使得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从一开始就定下很高的目标——最能代表国家电视台水准的深度报道栏目。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彭克敏
【作者单位】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社教部副主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相关文献】
1.浅析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叙事艺术——以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为例 [J], 李立煊
2.调查类电视新闻节目创作特点解析——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J], 吕春妍
3.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品牌探究——以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为例 [J], 金质纯
4.浅论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以CBS《60分钟》和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J], 张
娜
5.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分析——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J], 彭克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记者型主持人双重功能的结合体现——以《新闻调查》为例杨淞钧(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摘 要:《新闻调查》在创办之初,栏目主创人员对它的定位语就为“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背后的新闻”确定了报道的目标,“正在发生的历史”则点明了栏目的重要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用精准的语言为栏目作出了清晰的定位。
在这样的要求下,记者型主持人需要同时发挥“记者”和“主持人”的双重功能,但由于节目在最终的成片中是以一种整体的、结合的效果来展现,因此对于记者型主持人来说应当制订详细周密的采播方案,构建清晰易懂的叙事逻辑,乃至发挥舆论领袖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记者型;主持人;双重功能;新闻调查1 制订详细周密的采播方案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观众在收看《新闻调查》节目时,一般不太会注意到记者型主持人的措辞是多么精准,或感叹报道的结构是如何合理,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天呐!这事是怎么被他们发现的?”“调查性报道的选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
”[1]43但反观之,也正因为这样,在选题确定后的调查采访直至播出的过程中,记者型主持人都很大概率会面临诸多未知的可能和突发情况,若是应变不足或疏忽大意,就容易使节目主旨呈现的效果欠佳。
1.1 系统分析掌握全部线索记者型主持人通过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线人、新闻信箱,甚至是记者直觉等多种信息渠道搜集到新闻线索、确定了节目选题之后,就需要制订详细周密的采访计划。
这份计划中要界定清楚哪些人是坏人,哪些人是朋友,哪些人是受害者,哪些人是专家,哪些人是知晓内幕的人等等,并明确其间的利害关系。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记者型主持人必须对全部的采访对象的受访次序作出科学合理的排序,尽最大可能把被采访对象彼此之间的影响以及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弄清楚。
例如,如果甲提供的信息可能引起之后的乙丙丁抛出更多的问题,那势必要第一个对他进行采访;相反,若有某个人在采访之后有很大可能会去销毁相关证据或导致其他被采访的对象“失踪”,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应当被放在最后。
新闻调查特点分析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浅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特点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从1996年5月17日开播至今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闻调查》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宗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民生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节目结构等个性特点于众多新闻报道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媒体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精彩导视、叙事结构、处境风格正文: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电视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背后的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
它以记者的现场调查为结构主线,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讲述故事反映主题。
深度报道具有内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学性,以及目标主流化的基本特征。
《新闻调查》作为深度调查类节目的典范,本文将从《新闻调查》本身出发,从《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选题特点、叙事方式以及采访风格四个方面来分析深度报道栏目的特点。
一.节目结构《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导视、片名和分片头。
开头有12秒的画面,屏幕上不断闪现记者说话的脸和“新闻调查”四个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强调节目的片名,加深受众的印象。
同时记者说话的脸可以理解为用事实说话。
紧接着是3D立体隧道样式的画面,隧道上出现代表选题内容的文字,同时不断向深处延伸,代表节目内容的深刻性。
整个画面配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体现出新闻调查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其次是《新闻调查》的导视。
本文将以《发泡餐盒沉浮记》为例进行分析。
本期节目的导视有30秒,画面是成堆白色餐盒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穿插配以浑厚男声解说词:“一只小小餐盒,14年的沉浮,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无数的利益交错,一只轻轻的餐盒,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敬请收看《新闻调查》——发泡餐盒沉浮记”。
由画面和导语引出本期主题和节目名称。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编者按:《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专栏中的一个异数,它有着良好的品质,却从不曾在众声喧哗的评议中占一席之地,它不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般耀目,也不像《实话实说》般有观众缘,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人们对《新闻调查》似乎陷入沉默或失语当中。
这个专辑试图从《新闻调查》运作的观念、模式,选题的内容,节目的形态特征,制作手段进行各侧面的剖析,以图对《新闻调查》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1996年5月17日《宏志班》播出开始,至今4年时间,累计200余期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的成就和缺陷,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其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宣传舆论工具的政治权威性,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敏感问题,进行新闻取证、分析和透视,从而引起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其缺陷之处,恰恰就在成功的背后。
立论的政治权威意识,调查过程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感,编辑制作的启蒙说教姿态,严重地制约了这个电视栏目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政策报道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成就报道概念化,批评报道一般化,报道语言文书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性,与底层群众的亲和力,导致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命运,文明与审美的淡漠,正在日渐成为这档每期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症候。
一、站在什么角度调查站在工作的角度,自上而下地进行舆论导向或舆论监督式的新闻调查,是《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部分节目的基本形式特征。
1997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时隔12年后,又一次实现对美国的正式访问。
11月4日,《新闻调查》播出一期题为《跨世纪的访问》的节目。
"在克林顿总统为江泽民主席主持的欢迎仪式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我们不禁想起25年以前,第一位到达中国的美国总统。
"节目以此开头,回顾历史,再拉回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高屋建瓴,大开大合,采用大题材、大视野,社论、政论,加学术论文的格式,依次从"几度起伏的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是核心问题"、"江主席登上哈佛讲坛"、"'中国威胁论'--一些美国人的借口"、"'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克林顿的许诺"和"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歧、问题实质,都作出高度概括性和权威性的阐释。
电视深度调查类节目中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研究——以央视
《新闻调查》为例
作者:佟燕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1.邹洁国内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娱乐化研究[学位论文]2010
2.赵爽电视节目互动性研究[学位论文]2010
3.房鑫我国法制电视节目现状及策略研究[学位论文]2010
4.辛敏成时代呼唤具备市场意识的制片人[期刊论文]-声屏世界2001(2)
5.孔令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十年发展论坛综述[期刊论文]-现代传播2006(3)
6.刘彦佐我国城市水务行政的法律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10
7.张晓媛谈谈电视人的市场意识[期刊论文]-经济师2003(7)
8.胡睿新闻评论的专业化趋向及其公共性难题——兼以《今日观察》为个案探讨解决对策[期刊论文]-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4)
9.周庆安构建多元语境下的电视“评论素养”——当前社会语境变迁及对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要求[期刊论文]-新闻研究导刊2011(8)
10.田学敏接受美学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9)
本文链接:/Thesis_Y9011404.aspx。
2011年05月学术探讨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以《新闻调查》为例
文/于芳
摘 要: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化特色,并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调查实践为例,从报道手法方面分析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关键词:电视;调查性报道;本土特色;《新闻调查》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12-01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但是现在在我国已经得到广大受众的广泛欢迎,比如电视调查性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种媒体中却是发展最快的,也是最受受众普遍关注的。
下面本文就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实践,从报道手法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第一,富有个性的故事化叙事方式。
透过富有个性化的镜头语言,用电视特有的优势来阐述一个故事,承载一定的思想深度。
无论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要探究某种社会现象,《新闻调查》都是在叙事,节目中充满悬念、冲突、隐秘,结构上一波三折、层层推进。
“《新闻调查》要求每一个节目都应该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不是漠视,其理想的状态是: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人道与不民主的愤慨,对偏见的警觉,对观念与制度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程度、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
”[1]新闻评论部的副主任梁建增曾把这一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
[2]凄婉可悲的《藏羚羊之死》、积极向上的《走进大山的年轻人》、发人深省的《贩毒家族覆灭记》等许多节目都因故事性而大为增色。
《一个死囚的忏悔》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除了把母性、人性和社会的普遍美好的感情挖掘地够深够细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设置了故事化的悬念和情节。
《新闻调查•婚礼后的诉讼》节目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一个刚举行了婚礼七天的新娘,不仅逃离了新房,还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状告新郎强奸了她。
这个一反常态的举动很容易给观众造成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
当女主人公说明他们只是举行了婚礼并没有领结婚证而找到公安局和妇联的时候,没有给她满意的答案,但是她没有放弃。
在她一遍遍申诉时,她竟然收到了一张法院的传票,男主人公控告她用婚姻诈骗钱财。
事情没有什么进展,竟然又受到阻碍,冲突、波折,记者又真实的记录了他们的情况在当地引起的许多有关伦理、法律、习俗的争论,情节引人入盛,又引起观众的思考。
第二,报道始终坚持客观平衡的立场。
《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在谈到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时这样说:“一个错误,表面看总有明确的受害与施害者,但是,我们把它放在历史、制度和法律的坐标系里就会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所为、一个人的责任那么简单。
在调查中,平衡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的出发点不是激起义愤或是控诉和指责,是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新闻调查》的记者在采访时尽量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报道中尽量客观真实的把事件展现给受众,尽量客观真实地把事件双方的话语、态度都表达出来,尽量给双方同等申诉或是辩解的机会,以达到一种客观的平衡,让受众自己从报道中对事件进行价值的判断。
而这种客观平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保证报道中事实材料来源的多样性,并且要表明事实、背景、观点从何而来。
第三,报道充满了人文关怀。
特别是一些中性题材中,很多事物和人的身上总会有人文精神的闪光点,《新闻调查》就很注意捕捉这种闪光点,给节目增添了很多情感的热点和收视的亮点。
如《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中,记者柴静在采访心灵受到极大创伤的小学生时,没有像采访其他对象那样提出很多理性化的问题,而是设身处地的为小孩子的承受能力着想,当她看到孩子流泪时,要么轻轻地为他擦去泪水,要么拍拍肩膀表示安慰——每一个无声的画面传达出的报道内涵,都让观众心领神会。
充满关爱的现场感拉近了观众和记者的情感认同和视角融合。
在《新闻调查•逃亡日记》中,犯罪嫌疑人赵军在回忆自己的逃亡经历时“真的很傻,很可悲,我自己亲手把自己毁了……”,这个时候屏幕上出现了“电线上站着一只小鸟”的画面。
通过节目我们可以知道在赵军逃亡时最大的心理感受就是孤独的滋味,他的这段充满悔恨的自白,想要诠释的就是对自由的向往,编导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犯罪逃亡时,还不如一只小鸟自由。
一个画面就可以把主题表现的更加深刻,更加触动人心,编导在一篇短文里说自己是“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一个逃亡者”。
第四,报道始终保持理性和严肃的风格。
《新闻调查》始终遵循“以创立典型的‘电视调查主体’作为自己在新闻改革中的突破口,”[4]“这种调查理性的基本特征是:冷静、平视的调查视角;厚重、大气的调查风格;探寻、求证的调查样式。
”[5]在媒体日趋娱乐化的今天,虽然我国的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不像西方的媒体,特别是西方的商业电视那样有明显的媚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但是很多新闻类节目更趋向于娱乐、轻松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新闻栏目因向着娱乐化发展而收视率巨增。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新闻栏目经不起收视率的巨大诱惑和压力,慢慢被视觉刺激、猎奇、轰动效应、色情暴力等内容侵蚀。
而《新闻调查》能够经受住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节目内容的严肃和精神气质的理性,是非常难得的。
《新闻调查》冷静而深入的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又通过记者的采访尤其是追问,挖掘出深藏在表面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理性本质的东西。
电视调查性报道凭着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潜能,已经成为我国电视深度报道宣传形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做好电视报道,使之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是所有媒介人努力的共同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参考文献:
[1]梁建增,赛纳,张洁.调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纪实报告.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246—254.
[2]转自朴实的采访人生——记央视《新闻调查》记者董倩.新华网,http:// /newsmedia/2003-04/11/content_827128.htm,2003-04-11.
[3]柴静.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采写编,2005年03期.
[4][5]王俊臣.《新闻调查》——透视常人难以触及的中国社会现状.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四期.
312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