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和蒙牛对比分析-很好很强大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03 MB
- 文档页数:48
蒙牛vs伊利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处处孕育着奇迹的地方,七年前没有人会想到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会成为今天中国的乳都,更没有人想到仅在这七年间就在中国乳业第一龙头-伊利的身边迅速崛起了另一个完全可以与她抗衡的巨人-蒙牛。
两家企业从液态奶打到冰淇淋从销售而比到纳税额,占所一团。
作为一个内蒙古人,也因为伊利蒙牛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我对这两家企业有很浓厚的兴趣,所以本文在以下部分中将分别从企业概况(组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品牌、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这两家企业作对比分析。
因为本人学识浅薄,不懂更多的经济管理学知识,所以只是对现有材料作一下分析,完全是兴趣驱动。
浅陋之处请多指正。
伊利建立于1993年2月18日,目前已成为国内产品系列最为齐全并在内蒙古、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河北、陕西、广东、新疆等地拥有多个生产基地的中国第一乳业企业,其奶源基地的建设带动了100万农民脱贫致富。
其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163.39亿元,高居国内榜首。
蒙牛于1999年8月成立,首任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曾在伊利供职15年,最高职位曾做到副总裁为伊利第二把手,后受排挤而出走。
蒙牛建成7年时间内,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直接发展奶农30万户,也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建立生产基地。
2006年直接销售收入162.46亿元。
7年来实现了直接投资回报率4000%,创造了乳业界世界第一的增长速度。
两家企业作为标志性的大型企业,都拥有着一流的先进管理体制和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蒙牛是利乐公司列出的世界样板工厂,伊利则在多年实力积累下拥有着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虽然蒙牛是私企伊利是国企但都是现代的股份制企业,同时作为中国的企业都具有具中国特色--党组织、工会等等,蒙牛还有民兵组织,这些组织都发挥着相应的良好作用。
所以从企业硬件设备看来两个企业都为自己的发展和未来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所以比较两个企业关键还在于软环境。
在企业文化方面,两家公司有较多的不同。
伊利与蒙牛的对比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是国家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首批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
伊利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截至目前,伊利集团先后为奶源基地累计投入8 亿多元,建设标准化奶站、奶牛小区,使奶源基地建设与管理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今天的伊利集团,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提出"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作为自己核心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创新、追求人类健康生活为己任,力争在2012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并实现销售收入与自由现金流的动态平衡,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伊利的营销策略伊利放言争做中国乳业第一,全力打造“中国伊利”这一全国性品牌。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伊利必须进行战略调整。
分析伊利的战略包括几个主要内容:1地域扩张,进行全国性市场布局。
2选择全国性市场扩张的策略,策略有三种:(1)用现有的强势产品进行地域扩张;(2)资本运作+新产品;(3)以上述两种策略中的一种为主,进行混合型扩张。
3配合扩张策略实施销售渠道改造。
4品牌重新定位,以适应全国性市场策略。
1地域扩张策略在地域扩张过程中伊利选择了混合型扩张策略,突出资本运作与新产品策略的威力。
2001年9月16日,伊利北京乳品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投资1.1亿元,日处理生奶能力200吨,主要生产保鲜盒装奶、酸奶,这标志着伊利进军巴氏杀菌奶领域的开始,正式与光明、三元正面交锋。
随着北京工厂二、三期工程开展,日处理生奶能力达500吨之后,在华北地区的保鲜奶、酸奶市场中光明、三元、伊利三大巨头,尤其是伊利与三元,究竟谁最终执市场之牛耳,目前成为一个悬念。
伊利全力进攻保鲜奶、酸奶市场,通过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来实现地域扩张的目的,这是基于液态奶各类产品市场吸引力的客观事实。
从目前国内液态奶各类产品的产量占比及今后发展趋势分析,杀菌奶的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要明显强于灭菌奶。
下面我将通过伊利、光明、三元这三家规模不同但都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乳制品厂商与蒙牛的比较,来分析蒙牛在乳制品产业的相对经营状况主营业务收入收入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同时也反映市场规模的大小。
蒙牛5年来保持较稳定的增长, 反观伊利,市场增长动力不足,自08年起被蒙牛反超。
由于伊利后期转价格战为新品推广,逐步搬回劣势,于2010年缩小与蒙牛的销售差距。
净利润除07年外蒙牛净利润保持稳步增长,均保持较高的利润,相对而言,伊利净利润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尤其08年受三氯氰胺事件影响,两公司07年净利润均为负值,且伊利亏损更为严重。
总资产总资产显示企业规模的大小,蒙牛作为后起之秀总资产增长迅速,年均增71.8%,并与09年首次超越伊利。
伊利作为老牌乳制品企业总资产稳步增长。
年均增20.6%。
净资产2008年的三氯氰胺事件给乳制品企业带去大额亏损,直接导致净资产下降。
除此之外,蒙牛连年高额的净利润,再加上股东的再投入,使企业净资产高速增长,年均增长81.35%。
康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弱于蒙牛,其10年净资产恢复与07年持平,年均增长35.50%。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两家公司自净资产收益率走势均已08年为最低点成V字形,伊利的所有者权益获利能力始终低于蒙牛。
销售净利率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能力。
由于净利润的大幅亏损导致两公司销售净利率大幅跳水,自08年后两公司业绩稳步回升,距离逐步缩小,并从09年起趋于稳定。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总资产的利用效率。
两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均逐年增加,说明其销售能力增强,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提高。
08年蒙牛首次超过伊利,09、10两年两公司基本持平。
核心指标分析结论•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看,蒙牛和伊利的走势均以08年为最低点成V字形,说明其08年盈利能力骤减,反映出三氯氰胺实践带给乳制品行业的大幅震荡。
•由于净利润的大幅亏损导致两公司销售净利率大幅跳水,自08年后两公司业绩稳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