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8
植物病理学概述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起因、发展和预防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到植物疾病的诊断、病原体的鉴定、病害防治和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
植物疾病对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植物病理学在农业、园艺和生态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植物病害的分类根据病害的成因和特点,植物病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白粉病、炭疽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溃疡病、软腐病等。
3.病毒性病害:由病毒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
4.真核生物性病害:由真核生物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根腐病、白蚧病等。
植物病害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病害的防治和预防进行有效的管理。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病原体的鉴定与鉴别:通过病原菌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进行鉴定与鉴别,以确定病害的成因。
2.病害的诊断:通过观察植物的症状和病变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植物病害进行准确的诊断,确定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3.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方法的研究,以减轻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病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农田生态环境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控策略,包括推广病害防护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
5.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发掘和利用植物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提高抗病性。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与进步,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植物病害的发生与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主要的防治措施包括:1.防范病原菌的入侵:通过隔离、消毒等措施,降低病原菌的入侵风险,减少病害的发生。
2.提高植物的免疫力:通过合理施肥、调整土壤酸碱度、优化生态环境等手段,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植物病理学1.病状: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2.病征: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3.病害三角:病原、寄主和环境这三个因素的关系称为植物病害三角4.病害四面体:寄主、病原和环境关系中,加上人的因素,构成了植物病害四角关系5.活体营养型:寄生物从活的寄主体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营养方式。
6.腐生物:只能以死体营养方式生活的寄生物7.死体营养型: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收养分的营养方式8.兼性寄生物:生活史有一段时间营腐生生活的寄生物9.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浸染和再侵染。
10.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
11.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和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
12.单循环病害: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13.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14.积年流行病害:经若干年积累病原体而至流行状态15.单年流行病害:一个生长季节里由轻到重至流行状态16.无性繁殖;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17.有性繁殖: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8.综合防治:是一套有害生物防治系统,它依据有害的种群幼态及其相应的环境,利用所有适当的技术,以尽可能互相协调的方式,把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应19.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的寄生方式20.半寄生(水寄生):寄生植物主要依赖水分的简单1.病原物侵染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四个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2.病原物侵入途径有哪些?3个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3.病原物越冬越夏场所?①病株及其残体②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③土壤④介体;昆虫等⑤粪肥⑥储藏间或地窖4.病原物传播途径?①主动传播(自身传播)②自然动力传播:风力、雨水、生物介体、土壤和肥料③人为传播5.植物病害诊断程序?①病状的识别与描述②询问病史和查阅有关档案③采样检查(镜检和剖检)④进行专项检测⑤利用逐步排除法得出结论6.侵染性病害鉴定应运用哪种原则(柯赫氏法则的内容)?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的存在②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和病害防治的学科,对于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研究方向。
一、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对农业发展、生态平衡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害防控植物病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研究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以及植物对病害的抵抗机制。
通过了解病原体及其与植物的互作关系,可以制定科学的病害防治策略,减少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损害。
例如,对于某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生物防治、化学药剂或基因改良等手段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减少农药的使用。
2. 农作物育种植物病理学可以为农业育种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方法,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估,选育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新品种,提高品种的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的耐病性和产量。
这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生态平衡维护植物病理学不仅关注病原体对农作物的威胁,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平衡状态,病原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病原菌的生态特性和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1. 病原体生物学和遗传学病原体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是植物病理学的基础,通过研究病原体的菌种、毒力因子、传播途径等,可以深入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
同时,通过研究病原体的遗传变异,可以揭示病原体的进化规律,为病害的监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病害的诊断与监测病害的诊断和监测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识别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如PCR、DNA条形码技术等,使诊断和监测病害更加快速和准确。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领域,涉及对植物疾病的病原体、病因、症状、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就开始有人开始系统研究植物疾病,随着科技的进步,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
植物病原体植物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生长异常和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常见的植物病原体包括病菌、真菌、病毒、病原体和线虫等。
这些病原体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植物组织,破坏植物的生理功能,导致植物出现不同的症状。
植物病因植物病原体侵入植物体内后,引发一系列的病变过程,主要包括病原体的寄生、侵入、生长、繁殖和毒素的产生等。
植物病因的复杂性影响着病害的发展速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因此对植物病因的研究至关重要。
植物症状植物病害表现出多样化的症状,包括叶片枯黄、萎缩、腐烂等。
通过观察和识别病害的症状,可以辅助诊断病害的类型和传播途径,为病害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植物病害防治针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害,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在实际生产中,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治方案对于控制病害的传播和减少农作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加强对种植技术的管理和提升作物的抗病能力也是有效防治植物病害的途径。
在未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病原体的演变,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研究仍将面临挑战和机遇。
加强对植物病害的监测和预测,开展多样化的防治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将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平稳发展和粮食安全。
植物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不仅为探索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深入认识,也为健康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通过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植物病理学将继续为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病理过程的科学,研究其形成原因,
症状特征以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理学涉及一系列客观科学活动,包括
对植物病害产生先兆、发展到成熟期后可能产生的效应、以及作物抗
病特性的研究。
它不仅研究病害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也对植物如何
防治病害也非常有价值。
植物病害的形成可能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
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植物的遗传特性,受到的环境条件,体内的化学反应和病原体的侵入。
外在因素可以归结为植物的性状,
如营养不良和外物抵抗能力;以及程度与病原体进入有关的外界因素,如气候,植物病虫害和其他病原菌。
研究这些因素,使植物病理学成
为一门植物病害的复杂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来开发有效的植物防病技术,这些
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植物受到病原体的伤害,从而大大提高植物的产量。
例如,通过遗传育种把植物基因组中有害特性的基因替换成有益特性
的基因;以及加强植物防御系统,从而增强植物抗病虫能力。
此外,
病原体侵入植物时,科学家还研究了植物病原体的病态病特点,包括
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生理影响等。
总的来说,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受病原体侵害的复杂科学,它既为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直接或间
接为植物生产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从而保证了粮食安全。
名词解释1.症状(pathology):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不正常状态,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2.病征(sign):寄主发病部位形成可视的营养体、繁殖体和休眠结构等,包括: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等。
3.单主寄生(autoecism):部分锈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4.转主寄生(heteroecism):某些锈菌需要在两种不同寄主上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5.垂直抗性(vertical):当一个品种只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
6.水平抗性(horizontal):当品种的抗性是普遍一直地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
7.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或在侵染作用很小的病害。
8.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并发生多次再侵染。
9.准性生殖(parasexuality):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10.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两个性细胞或两个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生殖方式。
1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
12.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13.死体营养(necrotrophic):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的营养方式14活体营养(biotrophic):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营养方式。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主要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等方面。
植物病理学家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研究,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从而提高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病原体、植物宿主和环境。
植物病原体是指导致植物病害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螨虫等。
植物宿主是指能够寄生或被感染的植物物种,不同的植物宿主对病原体的抵抗性不同。
环境因素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包括气候、土壤、湿度、温度等。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病原鉴定。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观察和采集病害样品,在田间和温室中观察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了解病原体对不同植物宿主的影响。
实验室分析通常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实验室培养等手段,对病原体进行鉴定和研究。
病原鉴定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环节,可以确定病害的原因和病原体的种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可以分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益生菌等有益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例如利用寄生性昆虫控制植物害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是通过使用杀菌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来消灭或抑制植物病原体和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物理防治包括利用高温、低温、紫外线、电磁波等物理因素来杀灭病原体和害虫。
此外,植物病理学还研究了植物抗病性的机制和遗传多样性。
植物抗病性是植物对病原体侵染的抵抗性能力,其中包括植物基因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激活免疫系统的机制。
通过研究植物抗病性的机制和遗传多样性,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培育出对病害具有抗性的新品种。
植物病理学在现代农业和园艺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植物病害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控制病害,减少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农民和园艺爱好者提供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和防治措施,促进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健康生长。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什么是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科学,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各种植物的病害病原体及其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病害的全过程、诊断、防治等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植物病理学。
一、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起因、传播、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学科。
它不仅可以为研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持,进而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和健康。
在现代农业中,植物病害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病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发展出更为科学、先进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二、植物病害的特点及其防治技术植物病害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其可带来的破坏性和危害性,还在于病原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相应的技术也因为病原体的不同而不同。
在防治措施方面,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常见的两种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主要用药剂杀灭病原体,但在药剂使用过多的情况下,也会给环境带来压力并产生抗药性病原体。
而生物防治方法利用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虫子、植物或其他天然资源来控制病害,既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能较快地解决病害问题。
三、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需求也逐渐增加,植物病害问题也逐渐成为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应该多关注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防治技术。
而在应对植物病害的过程中,不乏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比如现有的病害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出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的防治方法,进而实现定向治疗和精准防治。
总之,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对于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并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植物病理学不仅要关注病原体的研究,还要关注病害防治的实际应用,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智慧。
一、作物生长与源流库的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答:1、源流库之间关系作物的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作物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
它包括代谢库和贮藏库(也叫经济库)两个方面,代谢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生长作物组织细胞的构建和呼吸消耗,如生长中的根尖和幼叶等;贮藏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贮藏的组织和器官,如作物的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
作物的流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
流的通道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同化产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薄壁细胞是运输同化产物的主要组织。
一般来说,作物群体或个体,只有达到源足、库大、流畅,才能获得高产。
从源与库的关系来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从库源与流的关系上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具有明显的影响,起到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但是流是否通畅将直接影响同化产物的转运速度和输运量、也影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经济产量。
2、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之间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地上部分靠地下部分吸收矿物质营养和水分而生长,根的生长则依靠叶产生的同化物质;但如果地上部分坐果太多,根系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当地上部分叶片太少时,制造的养分少,根子的生长就会减缓。
而根系的强弱对上部的长势、花芽分化及结果都有影响。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关系:营养器官的生长是生殖器生长的基础,即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以营养器官的生长为先导。
同时,营养器官的生长又为生殖器官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碳水化合4、个体与群体在稀疏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很容易获得资源和空间,生长状况好,生物量大;而在密度高的种群中的个体,由叶子相互重叠,根系在土壤中交错,对光、水和营养等竞争激烈,个体生长率降低。
1.植物病理学:一门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及防治的应用学科。
2.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出的病态。
分别有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
病症是植物发病处的病原体。
3.病害对植物的影响:1,对根部的影响,可引起死苗或使幼苗生长衰弱,有的影响根部的吸收作用,有的引起运输贮藏期或育苗期块根腐烂;对茎的影响,有的影响水分供应,导致植物植物萎蔫和死亡,有的使茎基部腐烂,有的颈部发生局部病斑;对叶的影响,造成褪绿、变红、黄化、花叶、条纹、皱缩、病斑或焦枯等,都影响光合作用以致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非传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5.传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可以传染的。
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6.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叫共生,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叫寄生。
不是所有的生物病原物都是寄生物。
7..只能寄生不能腐生的病原物为活体营养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寄生的活组织中获得营养,例如锈菌、黑粉菌、白粉菌。
既能寄生又能腐生的兼性腐生物或兼性寄生物为死体营养生物,一种在活组织死后还能继续发育与繁殖(叶斑病真菌),另一种在侵入组织前先杀死寄主组织(菌核菌、丝核菌)8.异样生物从死的生物或无生命的物质中获取养分的称为腐生物,从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为寄生物。
9.在作物病害中,80%以上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高等真菌在不良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特殊的结构,如菌核和厚壁孢子。
10.无性孢子是不经过性细胞结合过程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的孢子。
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真菌经过营养阶段和无性生殖后转入有性生殖,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1.真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作用:多数真菌的无性生殖发生在作物的生长季节,无性孢子繁殖快、数量大、扩散广,其作用是扩大了生存领域和繁衍后代。
大量的孢子在自然间传播蔓延,对农作物造成巨大的危害。
第一章绪论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降低产量(2)降低品质(3)患病植物产品造成人畜中毒(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
(5)园林植物的观赏性(6)破坏环境(7)影响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运输和贮藏。
(8)病害防治造成经济、生态损失。
第二节植物病害概念和类型一、植物病害的概念由于植物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受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特点(1)植物病害是根据植物外观的异常与正常相对而言的。
健康相当于正常,病态相当与异常。
(2)植物病害与机械创伤不同。
其区别在于植物病害有一个生理病变过程,而机械创伤是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3)植物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
三、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1 )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
(2)不良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
(3)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
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是非侵染性的,这不能传染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有时叫生理病害。
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
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叫病原,寄生物病原叫病原物,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叫病原菌。
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五大类,俗称五大类病原物。
四、植物病害的类型(1)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
(3)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传病害等。
(4)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5)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6)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第一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 植物病害2.植物病害的症状3.侵染过程4.积年流行病害5.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细菌性病害的典型病征是在发病部位常出现。
2.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不论简单或复杂,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统称为。
3.某真菌的具有水生或土生习性,营养体为单细胞或无隔菌丝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则该真菌属于_ 门。
4.病原物主要的越冬、越夏方式有寄生、腐生和。
5.通常把病毒病组织的榨出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称为该病毒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什么是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其有那几个环节?2.简述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3.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侵染性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的主要表现有那些?四、论述题(共15分)简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防治策略。
第二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植物病害2.植物病害症状4.单年流行病害5.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细菌性病害的典型病征是在发病部位出现。
2.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不论简单或复杂,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统称为。
3.某真菌的具有水生或土生习性,营养体为单细胞或无隔菌丝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则该真菌属于_ 门。
4.病原物主要的越冬、越夏方式有寄生、腐生和。
5.通常把病毒病组织的榨出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称为该病毒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什么是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其有那几个环节?2.用来鉴定植物病害的柯赫氏法则的内容有那些?3.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的主要表现有那些?四、论述题(共15分)简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防治策略。
第三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不全变态2.多足型幼虫3.卵胎生4.植物检疫6.菌丝7.有性繁殖8.稀释限点9.致病性10.病害侵染循环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昆虫的咀嚼式口器由、、、和组成。
2.具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有、、、等。
3.斑衣蜡蝉以(虫态)在越冬。
4.葡萄园中常见的害虫天敌有、、和等。
5.真菌无性孢子类型有芽孢子、、、、和。
6.植物病毒粒体由和。
7.病原物越冬、越夏场所包括、、、和。
8.葡萄真菌性病害中,常见的专性寄生物有锈病、和。
9.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无机杀菌剂是。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如何防治葡萄十星叶甲(Oides decempunctata)?2.刺吸式口器害虫可对葡萄造成什么样的危害?3.简述农业防治法的内容。
4.植物病原真菌分为哪几个亚门?5.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传播方式有哪些?6.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六、论述题(第1题必答,2与3中任选一题,每题13分,共26分)1.论述葡萄透翅蛾(Paranthrene regalis Butlert)对葡萄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2.论述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 (Bark. et Curtis) Berl. et de Toni)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3.某地葡萄园葡萄炭疽病(Collectotichum gloeosporiodes Penz.)发生较重,请拟定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方案(从其典型症状,侵染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等方面考虑)。
⑴ 突发流行 ⑵ 模拟 ⑶ 系统分析 ⑷ I —S 关系 ⑸ 复利病害 ⑹ feedback ⑺ esodemic ⑻ infection site ⑼ latent period ⑽ bioassay 二、填空题: (每空0.5分,共10分)⑴ 试举出国外2个历史上病害流行的重大事例的的病害名称?、 。
⑵ 当接种体数量增加时,协生作用可以使侵染概率曲线 ,而拮抗作用可以使侵染概率曲线 。
⑶ 病原物的监测方法有 和 。
⑷ 在植物病害流行监测中对寄主的监测内容包括寄主 、 和 三个主要内容。
⑸ 通常将植物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分为 、 、 三种类型。
⑹ 表观侵染速率的计算方法有 、 和 。
⑺ 进行植物病害预测时要遵循 和 的原理。
⑻ 在进行作物病害损失研究的试验设计时,为了保证得到比较可靠的试验结果,在试验中应该注意的是 。
⑼一个成功的病虫害预测系统必须被 ,该预测系统应用后可以收到一定的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⑴ 病害锥体(disease cone or disease pyramid ) 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 ① 寄主、病原物、环境、人; ② 寄主、病原物、病害、人; ③ 寄主、病原物、人、时间; ④ 寄主、病原物、环境、时间。
⑵ 植物病害系统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① 寄主、病原物、环境; ② 寄主、病原物、病害; ③ 寄主、病原物、人; ④寄主、病原物、时间。
⑶ 侵染概率是指○① 发病点数/接种于寄主体表的传播体数; ② 接种于寄主体表的传播体数/发病点数; ③ 侵入点数/叶面萌发的孢子数; ④ 病斑数/侵入点数。
⑷ ID —DI 曲线是指○两者之间的关系。
① 病情指数与病害百分率; ② 病害流行时间和病害严重度; ③ 病害百分率和接种体密度; ④ 接种体密度和病害百分率。
⑸ 在多因素的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间接通径系数和简单相关系数三者的关系是○ ① 直接通径系数是间接通径系数与简单相关系数之和② 简单相关系数是直接通径系数与相应的各间接通径系数之和 ③ 间接通径系数是直接通径系数与简单相关系数之和④ 简单相关系数是直接通径系数与相应的各间接通径系数之差⑹ 设i b 是多元回归方程的偏回归系数,则多元分析的标准偏回归系数'i b 为○①iiyy i i l l b b ⋅=' ②yyiii i l l b b ⋅=' ③yyii i i l l b b ⋅=' ④ii yy il l b ='⑺ 病害日传染率的表达式可以是○⑻ 适合植物病害增长的逻辑斯蒂模型)(11rt e B x -⋅+=其中B 、r 、t 的含义分别为○① x 0的转换值、流行速率、病害发展时间; ② x 0、流行速率、病害发展时间; ③ 病害发展时间、x0、流行速率; ④ 流行速率、x0、病害发展时间。
⑼ 病害传播梯度模型)exp(ni i d b a x ⋅-⋅=中a 、d i 、b 、n 的含义为○ ① 初始病情、距离、递降系数、曲线参数;② 发病中心的病情、距离、流行速率、曲线参数; ③ 发病中心的病情、距离、递降系数、病害位置参数; ④ 发病中心的病情、距离、递降系数、曲线形式参数。
⑽ 当2s 与x 的关系为○时,植物病害田间传播图式为聚集分布。
① x s <2② x s=2③ x s >2 ④ x s ≠2⑾ 某一病害的发病率在0.0001至0.04之间计算r值时应该使用的公式是○① ⎥⎦⎤⎢⎣⎡---⋅=11221ln 1ln 1x x x x t r ② )ln (ln 112x x t r -⋅= ③ ⎥⎦⎤⎢⎣⎡---⋅=--i t i t t t x x x x t r 1ln 1ln 1 ④12x x r R ⋅=⑿ 用线性回归法比较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差异时,当回归截距a 和回归系数b 满足○条件时,说明预测效果较好。
① a 接近0、b 接近1; ② a>0、b 接近1; ③ a 接近0、b<1; ④ a<1、b>0。
⒀ 植物发病程度与损失之间的关系有○① 抗病型、敏感型、耐病型; ② 抗病型、感病型、耐病;③ 感病型、耐病型、超补偿型; ④ 敏感型、耐病型、超补偿型型。
⒁ 由于病害引起作物产量的损失是指○① 可达到的产量与现实产量之间的差距; ② 经济产量与自然产量之间的差距; ③ 经济产量与现实(实际)产量之间的差距; ④ 理论产量与自然产量之间的差距。
⒂ 在分析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时,出现致病性强的新小种,主要是由于○ ① 不进行病害防治的结果; ② 没有抗病品种的结果;③ 抗病品种长期大面积推广的结果; ④ 耐病品种长期大面积推广的结果。
⒃ 寄主生长量的监测内容可以有① 叶片数; ② 叶片面积; ③ 叶面积系数; ④ 茎数; ⑤ 分蘖数。
⒄ 多因素分析法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可以应用于① 病害的时间动态 ② 病害的空间动态 ③ 传播速率的变化 ④ 因素的选择 ⑤ 病害及损失的预测 ⒅ 常用作物病害损失的经验预测模型有○○○○○① CPM ; ② MPM 、 ③ MFM ; ④ AUDPC ⑤ MXP 。
⒆ 计算病虫测报工作经济效益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 测报工作的直接经济效益; ② 按照预测要求执行后减少防治量的控制代价; ③ 挽回病虫为害损失的产品价值; ④ 病虫预报费用; ⑤ 技术推广费用。
③两次调查的间隔时间,应大于病害的一个潜育期;④每次调查的方法应当相同;⑤只能用于有再侵染的病害,并在其再侵染发病之后,不能用于无再侵染的病害或虽有再侵染但再侵染尚未发生的时期;四、问答题:(共30分)1.简述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方法?(10分)2.说明植物病害流行增长方程的拟合过程?(10分)3. 试述什么是影响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分析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原则?(10分)第五卷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⑴流行病⑵模拟⑶病害循环⑷ID—DI曲线⑸feedback⑹exodemic ⑺incubation period ⑻AUDPC⑼bioassay ⑽apparent infection rate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3分)⑴植物病害系统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
⑵在病害流行的监测项目中寄主的监测内容有、和三个主要内容。
⑶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将病害的季节流行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
⑷在利用回归方法检验病害流行增长方程的拟合效果时,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关系为。
其中趋进于和趋进于时则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
⑸进行植物病害预测时要遵循和的原理。
⑹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的流行过程中,当发病率达到时,即进入了逻辑斯蒂期,当发病率超过时,即进入了缓慢增长期。
⑺侵染概率是指与的商。
⑻在进行作物病害损失研究的试验设计时,为了保证得到比较可靠的试验结果,在试验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是:。
⑼随着接种体数量的增加,当发病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病情趋于平缓,其主要原因是和。
⑽依据病害在田间发展的阈值原理,当病害传染期(i)和病害日传染率(R c)的关系为时,病害日趋严重;时,病害处于稳态流行;时病害则衰退。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⑴在病害调查过程中,当发现有超高的流行速率出现时,说明①⎥⎦⎤⎢⎣⎡---⋅=11221ln 1ln 1x x x x t r ② )ln (ln 112x x t r -⋅=③⎥⎦⎤⎢⎣⎡---⋅=--i t i t t tx x x x t r 1ln 1ln 1 ④12x x r R ⋅=⑶ 适合植物病害增长的冈珀茨模型)]exp(exp[t r B x G --= 其中B 、G r 、t 的含义分别为① x 0的转换值、流行速率、病害发展时间; ② x 0、病害发展时间;流行速率; ③ 病害发展时间、x0、流行速率; ④ 流行速率、x0、病害发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