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活板》全文详细翻译 - 文言知识.doc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2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乃持一平板,上放一铁范,一铁范中则一板字也。
压一铁板在内,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续也。
若已印,则以火炕之,设板再火,则字如初。
不若燔土为之,不可取者,燔土性松,不能久也。
《活板》译文:庆历年间,有一个平民叫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刻制文字,厚度只有钱币边缘那么薄,每个字制成一个活字。
经过火烧使它变得坚固。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然后在上面涂上松脂、蜡和纸灰等物质。
准备印刷时,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麻麻地放置活字,一个铁框里放满活字就组成了一块印刷板。
接着,拿一个平板放在铁框上,铁框中就放满了活字。
再压上一块铁板,活字就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三五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刷数十、数百、数千本,那就非常快速了。
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已经布好字,这样印刷的人就可以连续工作了。
如果已经印刷完毕,就用火烘干,如果再放一块铁板在上面,用火烤,那么字迹就恢复如初。
不如用燔土来制作,燔土的性质松软,不能持久。
详细翻译:庆历年间,我国出现了一位平民布衣,名叫毕昇,他发明了一种名为活板的新技术。
这种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用胶泥雕刻出文字,其厚度仅有钱币边缘的薄度。
每个文字都单独制成一个活字。
接下来,将活字经过火烧处理,使其变得坚固耐用。
为了进行印刷,需要准备一块铁板,并在其上涂抹一层由松脂、蜡和纸灰等物质混合而成的保护层。
当准备开始印刷时,将一个铁框放置在铁板上。
然后,在铁框中密密麻麻地放置好活字,一个铁框中的活字就构成了一个印刷板。
接下来,使用一个平板将铁框放在上面,铁框中放满了活字。
再压上一块铁板,这样活字就变得平整,如同磨刀石一般。
活板原文及翻译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地。
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
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
帖,用标签标出。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赏析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盖宋仁宗时毕昇之所创也。
昇,蜀人也,善为文章,尤工于制字。
时朝廷需书册繁多,而手工制字之工颇费时日,昇思所以速成之。
一日,偶得枯木,观其纹理,忽生一念,遂创制活板。
昇取木板一块,其大可容数十字。
乃刻其面,分为若干区,每区可刻一字。
又以铁为细针,密布其上,使字迹清晰。
然后以胶泥为字,按针眼而施之。
字成,即以火烧之,胶泥固而字不毁。
如是者,一日可成数百字。
复以一板印之,又可印数百字。
如是,朝廷之书册皆可速成。
自活板出,天下皆称便。
士人得之以助文章,工匠得之以速制字,朝臣得之以速印书。
然昇制活板,非独利一时之需,实为后世之利。
盖活板之法,简便易行,可传诸后世,使后人得以继承发扬。
昔者,手工制字,工师疲于刀凿,学者困于笔砚。
今则不然,工师可省力,学者可专志。
自活板行,字学大兴,文学之盛,盖由此也。
昇之创制活板,功莫大焉。
【翻译】活板,是宋仁宗时期毕昇所发明。
毕昇,蜀地之人,擅长写文章,尤其精通制字。
当时朝廷需要大量的书籍和文书,而手工制字的工作非常耗时,毕昇思考着如何快速完成这项工作。
有一天,他偶然得到一块枯木,观察其纹理,突然有了灵感,于是开始创造活板。
毕昇取来一块木板,其大小可以容纳数十个字。
他在木板上刻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刻一个字。
然后他用铁制成细针,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木板上,使得字迹清晰可见。
接着,他用胶泥制成字,按照针眼放置。
字制成后,就用火烧,胶泥固化,字迹不会损坏。
这样,一天可以完成数百字的制作。
再用另一块板印刷,又可以印刷数百字。
如此,朝廷的书籍和文书都可以快速完成。
自从活板问世以来,天下人都认为它非常方便。
士人可以用它来辅助写作,工匠可以用它来快速制字,朝臣可以用它来快速印刷书籍。
然而,毕昇创造活板,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更是为了后世的利益。
因为活板的方法,简便易行,可以传承给后世,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过去,手工制字,工匠们疲于刀凿,学者们困于笔砚。
而现在则不然,工匠们可以省力,学者们可以专心致志。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制之精巧,而用之便捷。
以木为之,取材于木,故曰活板。
其制,先以刀削木为板,厚薄不等,宽窄亦异。
然后以墨绘其面,使板面有文,以便书刻。
板成,以灰涂之,候干,则板坚如石。
以此板印书,其字画不失真,而刻板之工省,故能印之多,且能随所欲而变。
吾尝见一人,以一板印书,一日可印数百本,而工不疲。
此活板之妙也。
夫活板之用,莫大于印书。
印书之利,莫大于活板。
盖活板可以印书,而书不必刻板,故刻板之工省,书之成本减。
且活板之印,其字画工整,不若刻板之粗率。
是以今之印书,皆用活板,而刻板之技,几废矣。
活板之制,始于宋,盛于元。
宋时,板刻之工,既多且贵,故有活板之兴。
元时,活板之制更为精巧,印书之利大增。
然活板之用,非止于印书,亦可用以印图、印信、印符等。
是以活板之用,遍于朝野,无所不至。
活板之作,其法有三:一曰雕板,二曰活板,三曰活字。
雕板,以刀雕刻木板,使之成文;活板,以木为之,可随意更换;活字,以字模铸成,可随意拼凑。
三者相较,活板最为便捷。
活板之作,其工甚难。
制板者,须精心设计,刀法要准,否则板不成形。
印板者,须熟练掌握印刷技术,否则字迹不清。
然而,活板之妙,在于其灵活性。
可以随时更改内容,不必重刻板,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昔者,板刻之工,虽多且贵,然书之流传不广。
自活板兴,书之印数大增,流传亦广。
是以活板之作,功莫大焉。
今之人,若欲广传知识,必用活板。
然活板之作,非一日之功,需技艺精湛,方能造出精巧之活板。
译为文言文:活板,制作精巧,使用便捷。
以木材制成,取材于木,故称活板。
其制作方法,先以刀削木为板,厚薄不等,宽窄各异。
然后以墨绘其面,使板面有文字,以便于书刻。
板制成后,以灰涂抹,待干后,板坚硬如石。
以此板印书,其字画不失真,而刻板之工省,故能印之多,且能随所欲而变。
我曾见一人,用一块活板印书,一日可印数百本,而工匠不感到疲倦。
这就是活板的妙处。
活板之用,最大莫过于印书。
印书之利,最大莫过于活板。
因为活板可以印书,而书不必刻板,所以刻板之工省,书之成本减。
活板文言文翻译注释《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地。
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
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宋人有善为板者。
以木为范,以蜡为底。
置铁范中,则熔蜡自流,手摇拗板,板坚则止。
用此印书,若铸币。
每字有数,以意定之。
每印一板,则火烧令坚。
先设一板,其上以纸贴字,每字欲印,则以一铁范一铁尺压其下,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板,一板已印,则另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书之术也。
注释:宋人有善为板者:宋朝有一个人擅长制作活字印刷板。
以木为范,以蜡为底:用木头做模具,用蜡做底座。
置铁范中,则熔蜡自流:将铁范放入模具中,蜡就会自动流淌。
手摇拗板,板坚则止:用手摇动拗板,板子变得坚硬就停止。
用此印书,若铸币:用这种方法印刷书籍,就像铸造货币一样。
每字有数,以意定之:每个字都有固定的数量,根据需要来决定。
每印一板,则火烧令坚:每次印刷完毕后,就用火烧使板子变得坚硬。
先设一板,其上以纸贴字:首先准备一块板子,在上面用纸贴上字。
每字欲印,则以一铁范一铁尺压其下:每当要印刷一个字时,就用一个铁范和一个铁尺压在下面。
则字平如砥:这样字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书,还不够简便。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如果印刷数十、数百、数千本书,那就非常快速。
常作二板,一板已印,则另一板已自布字:通常准备两块板子,一块板子已经印刷,另一块板子已经开始排版。
此印书之术也:这就是印刷书籍的方法。
翻译:宋朝有一个擅长制作活字印刷板的人。
他用木头制作模具,用蜡作为底座。
将铁范放入模具中,蜡就会自动流淌。
用手摇动拗板,板子变得坚硬就停止。
用这种方法印刷书籍,就像铸造货币一样。
每个字都有固定的数量,根据需要来决定。
每次印刷完毕后,就用火烧使板子变得坚硬。
首先准备一块板子,在上面用纸贴上字。
每当要印刷一个字时,就用一个铁范和一个铁尺压在下面,这样字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书,还不够简便。
如果印刷数十、数百、数千本书,那就非常快速。
通常准备两块板子,一块板子已经印刷,另一块板子已经开始排版。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昔者,吾乡有一老者,善为活板。
其法,以木为框,中置铁板,板间有小孔,孔中置铁针,针上涂墨。
欲书,则以铁板覆之,用手按拍,使针上墨印于纸上,其字可随人意而变化。
老者每自矜其技,谓人曰:“吾此活板,妙手偶得,独步江湖,无人能及。
”翻译:昔日,我国乡间有一位老者,擅长制作活板。
他的方法,是用木头制作一个框架,中间放置一块铁板,铁板之间有细小的孔洞,孔洞中放置铁针,针上涂有墨水。
想要书写,就将铁板覆盖在上面,用手轻轻按拍,使针上的墨水印在纸上,字迹可以随意改变。
这位老者常常自豪地展示他的技艺,对人说:“我制作的这个活板,技艺高超,偶然得之,独步江湖,无人能比。
”原文:活板之作,始于汉,盛于唐,至宋而大备。
宋时有士人,精研活板之术,名噪一时。
其法,先以纸裁成方寸,涂以胶水,覆于铁板上,用针穿之,使纸与板相连。
然后,于板上刻字,再以墨水涂之,覆以另一铁板,用手按拍,纸板间墨迹相连,字迹便显。
翻译:活板的制作,始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到了宋代则更加完备。
宋代有士人,精通活板技艺,一时声名鹊起。
他的方法,首先将纸张裁剪成方寸大小,涂上胶水,覆盖在铁板上,用针穿透,使纸张与铁板相连。
然后,在铁板上刻上文字,再用墨水涂抹,覆盖上另一块铁板,用手按拍,纸张与铁板间的墨迹相连,字迹便显现出来。
原文:活板之妙,在于其变化无穷。
书者可随意布局,任情挥洒,无需拘泥于字形,更不必担心字迹模糊。
且活板制作简便,成本较低,便于推广。
故而,活板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宋代文化的一大特色。
翻译:活板的奇妙之处,在于其变化无穷。
书写者可以随意布局,任意挥洒,无需拘泥于字形,更不必担心字迹模糊。
而且活板的制作简单,成本较低,便于推广。
因此,活板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宋代文化的一大特色。
然而,活板虽有其便利之处,但也有其不足。
如刻字时,需费时费力;且铁针易损,更换频繁。
加之,活板上的文字不易保存,一旦墨迹褪去,字迹便难以辨认。
故而,后世虽有改进,但活板终究未能取代传统书写工具。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盖板也。
以木为之,刻其上为凹凸,使板之间可通。
凹者置物,凸者覆之。
物之轻重,板之高下,皆可随意调之。
其巧,在乎板之转动也。
板之转动,有二法。
一曰旋,一曰推。
旋者,以手旋转板之凹凸,使之相通。
推者,以手指按板之凸处,使之与凹处相接。
二法皆可随意运用,以便取物。
活板之用,广矣。
凡书室、厨下、庖厨、书房,无不适用。
书室之中,可置笔、墨、纸、砚,以便书写。
厨下之中,可置米、盐、酱、醋,以便烹饪。
庖厨之中,可置刀、砧、勺、锅,以便烹饪。
书房之中,可置书、卷、册、卷,以便阅读。
活板之制,简便易行。
取一木,刻其上为凹凸,使之相通。
再取一木,刻其上为凸处,以覆凹处。
将凸木按于凹木之上,使之相接。
转动凸木,使凹凸相通,即成活板。
活板之妙,在于其灵活。
取物时,可随意调整板之高下,以适应物之轻重。
若物重,则降低板之高度;若物轻,则提高板之高度。
如此,取物既方便,又省力。
古之人,有以木为之者,有以竹为之者,有以铜为之者。
然铜板沉重,竹板易损,木板则轻便而耐用。
是以,木板为活板之首选。
活板之制作,虽简便易行,然制作之时,亦需细心。
刻板之时,需使凹凸之大小、深浅适宜,以适应不同之物体。
转动之时,需使板之转动灵活,不滞不涩。
活板之发明,为我国古代科技之瑰宝。
其简便易行、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得活板在古代家庭、官府、商铺等场所广泛应用。
在我国科技史上,活板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总之,活板是一种简便易行、灵活多变的盖板。
其制作简便,用途广泛,为我国古代科技之瑰宝。
如今,活板虽已逐渐被现代化设备所取代,但其精神仍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世之有活板,盖自宋毕昇始也。
昇,成都人也。
少好学,不事生产。
尝见工人刻板为字,多费日力,乃思创造一法,以省其劳。
昇于是制木框,以铁线为栏,横竖相间,如棋局之布。
框内以松脂、蜡和纸灰,填满其空,令坚实。
然后以火烧之,松脂、蜡熔,纸灰化,框内空处遂成凹凸不平之面。
以铜钱大小之活字,置于其上,使与凹凸之处相吻合。
如此,一板可容数千字,且字字独立,不相黏连。
每作一书,先取所需之字,以铁条穿之,按顺序排列于案上。
然后取活板,铺于案上,以铁条夹持活字,使之固定。
随后,用刷子沾墨,均匀涂于活板之上。
以火烘烤,字面墨迹干,字即牢固。
若欲书写,则将活板翻面,铺于纸上,以笔就板书之。
字迹清晰,不失毫厘。
此法创制之初,昇恐人效仿,遂秘而不宣。
后因其妻之弟,亦好此术,昇遂以法授之。
其弟复传于他人,于是活板之法,遂遍行于世。
活板之利,不可胜言。
既省工力,又省物力。
且字迹工整,不似旧时板刻之粗糙。
世人多乐用之,以省刻板之劳。
然活板之法,亦非无弊。
其弊在于,字之大小不一,难以整齐。
且字数虽多,亦不能尽备,尚需辅以木板,以补其不足。
此外,活板易损,非如木板之坚固。
虽然,活板之法,自宋以来,流传至今,已有千年。
其间虽有弊端,然其利大于弊,故得世人之青睐。
今之人,若欲制作书籍,无不采用活板。
虽有时有所不便,然较之古时板刻,已不可同日而语。
昔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活板者,即利器也。
有此利器,书籍制作之业,得以飞速发展。
昇之创制活板,可谓功莫大焉。
后世之人,当铭记其功,以励后学。
吾观乎活板之兴,想见古人之智慧。
夫活板者,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乃集古人之智慧,熔铸而成。
是以,吾辈当以此为鉴,努力学习,以发扬光大我国之文化。
呜呼!活板之法,虽为区区小技,然其影响深远,不可小觑。
世之有活板,实为我国文化之瑰宝。
愿后人珍视之,传承之,使我国文化,得以绵延不息。
【翻译】世界上有活字印刷术,是从宋朝的毕昇开始的。
毕昇是成都人。
他从小好学,不从事生产劳动。
文言文《活板》翻译25活板沈括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参考译文】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
自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典籍,就都是版印书籍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版。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薄,每个字做一枚印,用火烧使其坚固。
先准备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住。
想印书,就拿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在其中)密密地排布活字印,排满铁模子就是一版,拿它靠近火烘烤;(等到)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稍微熔化了,就用一块平板压在字面上,这样(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了。
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这种方法)并不简易;但若是印数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
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已经另外排了字,这一版才印完,第二版就已经准备好了,交替使用,很快可以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数枚活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活字印,用来预备一版之内有重复用字的情况。
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乃以火活炙之,药稍干,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相迭用,瞬息可成数百千本。
若印大字,则字随大小,不加凿作。
若欲印,则以薄纸贴字,每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田间,遇有需印,则以一板置铁架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然后用火活炙之,药稍干,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乃以火活炙之,药稍干,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翻译:庆历年间,有一个平民叫做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模的厚度薄得就像钱币的边缘,每个字都是一个印模,通过火烧使它变得坚固。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然后在上面涂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需要印刷时,就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在铁框中密密麻麻地放置字模,一个铁框装满字模就形成了一块印刷板。
接着用火加热,使药物稍微干燥,然后用一块平板压在字模上,这样字模就变得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书,这样做并不简便,但如果要印刷数十、数百甚至数千本书,那就非常迅速了。
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另一块用来放置字模,这样一块印刷完毕,另一块已经准备好。
交替使用,瞬间就可以完成数百甚至数千本书的印刷。
如果印刷大字,字模的大小就随字的大小而定,不需要另外雕刻。
如果需要印刷,就用薄纸贴上字模,每个字都有几个印模,以备一块板上有重复的字。
中考文言文《活板》全文详细翻译- 文言
知识-
活板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
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
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
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
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
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
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
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返回查字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