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经典【必修三】能量流动单选作业题

高中生物经典【必修三】能量流动单选作业题

作业题

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科学家发现,深海冷泉生态系统(最深可达9000多米)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物密度等特点,其能量的输入主要依靠()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动物的同化作用

C.原核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前足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3.某湖泊的水中以及小鱼、大鱼、鱼鹰体内的DDT含量分别为3×10-12、5×10-7、2×10-5、2.5×10-5单位。这种现象称为:

A.富营养化B.环境污染C.生物放大D.食物链

4.下列叙述与下图所示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可以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

B.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①可能代表光合作用

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①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D.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5.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寄生生物的存在会影响被寄生生物的生存,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

B.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用于生物自身有机物的合成

C.森林植物分层分布,下层光照较弱,生长于下层的植物定向变异为喜阴植物D.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既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6.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是生产者的一组是()

A.海带、梨树、酵母菌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D.绿藻、蓝藻、小麦

7.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阳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8.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属于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D.三级消费者

9.下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耐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全球分布

A.1 2 3

B.5 3 4

C.3 4 2

D.2 1 5

10.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①、①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B.①途径代表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①途径

D.碳以CO2的形式通过①途径进行传递

11.人类的活动使排入湖泊等水域的含磷肥料和含磷洗涤剂增加,由此可能引发的生态

危机是

A.生物富集化B.生物放大C.水体富营养化D.水俣病12.氮循环过程中,氮元素由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主要过程是

A.固氮微生物将N2还原成为NH3的过程

B.硝化细菌将NH3氧化成为HNO3的过程

C.植物吸收并利用硝酸盐和铵盐的过程

D.氨化细菌将含氮有机物分解成NH3的过程

13.下列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的净初级生产量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是

A.海洋B.热带雨林C.温带草原D.耕地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不存在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C.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中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营养信息系统

1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直接涉及到的生态组分是

A.非生物成分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16.在生态系统中能够作为生产者的一组生物是

A.菠菜、根瘤菌、硝化细菌B.海带、硝化细菌、香菇

C.蓝藻、水葫芦、玉兰D.硝化细菌、霉菌、苹果

17.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部分能量为净初级生产量。下图表示某人工林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能量值的单位均为1010J?m-2?a-1)。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人工林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754

B.木材中的能量占净初级生产量的24.4%

C.净初级生产量被分解者利用的比例最低

D.木材运出时部分净初级生产量随之输出

18.下表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四个营养级的能量。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A.a B.b C.c D.d

19.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20.切叶蚁寻找植物的花和叶,将它们切割成小片,用来培养供其食用的真菌。菌圃通过特定的方式建立:首先,切叶蚁清除花朵和叶上的污垢和异物并移走外来的杂菌;其次,咀嚼植物以破坏掉叶表面的蜡质层;第三,进行真菌菌丝移植;第四,切叶蚁分泌特殊的酶以分解含氮的蛋白质。而真菌能把叶中的纤维素转化为切叶蚁能消化吸收的其他糖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切叶蚁以真菌为食而间接从植物获取能量

B.真菌与外来的杂菌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切叶蚁能够选择性的养殖真菌

D.真菌是初级消费者,切叶蚁是次级消费者

2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随营养级升高,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量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少

22.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与营养级B.能量与个体大小

C.能量与个体数量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23.“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B.放养鸭子的数量要与红萍生长量协调平衡

C.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D.水稻和红萍垂直分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24.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同化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流经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净光合速率为零时,蓝藻细胞产生A TP的场所主要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是碳反应中将CO2合成糖类的能源物质

D.用H218O培养小球藻,一段时间后可在其产生的糖类和氧气中检测到18O 25.“菇—菜”立体栽培(如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该模式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27.下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C.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使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未提高28.有关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a分泌d、b分泌e 具有抑制作用

B.若该图表示食物链,则能量传递效率d或e的值一般为10%~20%

C.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兴奋a→c一定是以电信号传导的

D.若该图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发生于核糖体中

29.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

A.二氧化碳B.含碳有机物C.碳酸盐D.碳单质30.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

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生态农业模式()

A.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B.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C.提高了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31.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A.努力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延长食物链,消耗能量环节增多,降低能量利用率

3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缺少类群丁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甲、乙、丙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使用杀虫剂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33.假设在某牧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牛摄入体内的能量为x,牛粪便中的能量为28%x,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6%x,则

A.贮存在牛体内的能量为48%x B.牛同化的能量为72%x

C.由牛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28%x D.由牛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54%x 34.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l

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

35.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36.目前南方地区普遍釆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2倍。下图为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式遵循的原理主要是协调与平衡、生物多样性原理

B.鸡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促进果树的生长

C.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

3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①是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①是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①是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①是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B.①的数值可间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多少

C.①的数值除以①的数值,可以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或种群数量有可能会减少

38.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震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A.131I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

B.131I 通过海洋生物捕食被带到其他区域

C.131I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

D.131I插入蔬菜细胞的DNA造成基因突变

39.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的原因不包括

A.每个营养级生命活动的维持总要消耗能量

B.照射到生产者上的太阳能没有被全部固定

C.每个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D.上一个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个体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捕食

4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41.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42.水稻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排水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的农民焚烧稻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农民拔草、治虫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水稻的分蘖、成熟等过程受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

C.晒田能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43.下列关于生态因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各种生态因子是独立地对生物起作用的

B.各种生态因子是综合在一起对生物起作用的

C.单独一种生态因子不论多么重要,也只有在其他因子的适当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D.干旱地区影响植物分布,起主要限制作用的生态因子是水

4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分,它应属于()

A.生产者B.分解者

C.消费者D.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45.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传递称为资源补贴,如淡水生态系统的资源补贴包括落入水体的树叶凋落物、陆地昆虫、生殖洄游的海洋鱼类、污染物等。下列有关资源

补贴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可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B.可改变消费者营养级

C.可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D.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46.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47.如图为美国赛达伯格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cal/cm2/a),由图可知()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540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与流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相等

C.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

D.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为腐食链

4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①①①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丁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49.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下列相关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

C.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为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

5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时逐级递减

B.每个营养级总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C.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群落

D.每个营养级的大部分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C

2.A

3.A

4.C

5.D

6.D

7.B

8.C

9.D

10.D

11.C

12.D

13.B

14.A

15.D

16.C

17.D

18.B

19.C

20.D

21.D

22.A

23.A

24.B

25.C

26.C

27.B

28.C

29.B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0.B

31.D

32.A

33.B

34.B

35.A

36.C

37.B

38.A

39.B

40.C

41.A

42.D

43.A

44.D

45.D

46.C

47.C

48.C

49.D

50.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