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病(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 格式:docx
- 大小:16.57 KB
- 文档页数:6
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2019.09修订中医病名:痫病BNX080西医病名:癫痫G40.901一、概念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称“癫痫”。
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可见于西医学中的癫痫,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痫病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
(1)全面性发作时突然晕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仅双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体无力。
(2)部分性发作时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晕倒,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碍,或无意识的动作等。
(3)起病急骤,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
(4)有家族病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5)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等先兆。
(6)脑电图检查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7)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修订版)的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
(2)急性起病,经救治多可恢复,若日久频发,则可并发健忘,痴呆等症。
(3)病发前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可有诱因。
(4)脑电图表现异常。
3.分期标准3.1.发作期:神昏,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等发作阶段。
3.2.缓解期:症状发作缓解。
4.病类诊断4.L阳痫: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强痉拘挛,口中有声,口吐白沫,烦躁不安,气高息粗,痰鸣漉漉,口臭便干;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4.2.阴痫: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无力,手足蠕动,四肢不温,二便自遗;舌质淡,少苔,脉细弱。
(二)证候诊断1、风痰闭阻证:发作时神情呆滞,双目上视,或咂嘴、舔唇、咀嚼、吞咽,或寻衣捻物,或错语独行,或莫名伤悲,或妄见妄为,或鼻闻焦臭,或气上冲胸,恶心、胸闷、心慌等。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癫病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癫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癫病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癫病是一种常见的神志失常类神志病。
临床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3.1.1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喃喃自语,静而少动,多疑多虑,秽洁不知,甚或妄见、妄闻、妄想等。
上述症状至少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近年来少年发病者有增加趋势。
多缓慢起病,多隐匿,呈渐进性发展,易于复发。
可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
3.1.2 病史有癫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素日性格内向,有性急易怒,多疑多虑,焦虑胆怯,忧愁悲郁,甚至愤恨等情志内伤,近期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
发病早期常见对周围事物兴趣性降低,生活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作积极性减退,言语减少,内容贫乏空洞,情绪不稳,抑郁不乐,喜静恶动,不愿出门,怕见生人,或偶有离奇怪诞想法行为,高级意向减退;或出现神疲乏力、不寐多梦、头痛头昏等躯体症状。
充分发展期常见生活工作能力下降或丧失,完全不适应社会,出现妄见、妄闻、妄想,情感淡漠。
3.1.3 辅助检查头颅CT、MRI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DSM-IV临床定式访谈、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癫病当与郁病、脏躁、狂病作出鉴别。
4 辨证癫病初发期,多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情感淡漠,喜怒无常,语无伦次,或少言寡语,生活懒散,舌苔白腻,此为病情尚轻;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正气渐耗,可出现思维障碍,意志减退,神志呆钝,灵机失用,舌苔白厚而腻,邪结较甚。
久病不愈,正气愈衰,邪结愈深,淡漠不知,秽洁不知,喃喃自语,病势深重。
4.1痰湿内阻证情感淡漠,生活懒散,喜静恶动,闷闷不乐,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忧虑多疑,自语或不语,渴不喜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或弦滑。
癫痫中医诊治方案1. 引言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症状。
中医在诊治癫痫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癫痫中医诊治的一般方案,包括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常用药物等内容。
2. 辨证要点癫痫病属于中风、痰瘀、肝肾不足、脾虚等多种病理机制的综合表现。
辨证要点主要包括:2.1 体质辨证根据患者平时的脉象、舌像、口唇色泽等特征,确定患者的体质类型,分为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等。
2.2 发病辨证根据患者每次发病时的症状和体征,确定发病的特点,如发病前是否有前驱症状、发作时有无意识丧失等。
2.3 脉证辨证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脉象的变化,为进一步辨证提供依据。
癫痫患者脉象主要表现为脉浮、脉弦等。
3. 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辨证要点,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3.1 肝肾不足型针对肝肾不足型癫痫患者,治疗原则是补肝肾、平肝熄风。
常用的药物有肉桂、补骨脂、何首乌等。
3.2 痰瘀型针对痰瘀型癫痫患者,治疗原则是化痰、破瘀、平肝熄风。
常用的药物有天竺黄、川楝子、全蝎等。
3.3 脾虚型针对脾虚型癫痫患者,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平肝熄风。
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芪、龙眼肉等。
3.4 阳虚型针对阳虚型癫痫患者,治疗原则是温补肾阳、平肝熄风。
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菟丝子等。
4. 常用药物4.1 天麻天麻是一味常用于治疗癫痫的中药。
它具有平肝熄风、祛瘀通络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癫痫发作。
4.2 郁青皮郁青皮是一味常用于治疗痰瘀型癫痫的中药。
它具有化痰、破瘀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轻癫痫患者的症状。
4.3 人参人参是一味常用于治疗脾虚型癫痫的中药。
它具有健脾益气、平肝熄风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患者的体质。
4.4 附子附子是一味常用于治疗阳虚型癫痫的中药。
它具有温补肾阳、平肝熄风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癫痫发作。
5.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诊治癫痫的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患者的辨证要点,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15年发布的《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 442-471-2015)。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喃喃自语,静而少动,多疑善虑,秽洁不知,甚或妄见、妄闻、妄想等,可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
上述症状至少持续存在1个月以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CD-10: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A.症状标准具备下述(1)~(4)中的任何一组(如不甚明确常需要两个或多个症状)或(5)~(9)至少两组症状群中十分明确的症状。
(1)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思维被撤走及思维广播。
(2)明确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想性知觉。
(3)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患者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幻听。
(4)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或能力(如能控制天气,或与另一世界的外来者进行交流)。
(5)伴转瞬即逝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
(6)思潮断裂或无关的插入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语词新作。
(7)紧张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8)阴性症状,如显著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下降,但需澄清这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神经阻滞剂治疗所致。
(9)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B.病程标准特征性症状在至少1个月以上的大部分时间内肯定存在。
C.排除标准(1)存在广泛情感症状时,就不应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除非分裂症的症状早于情感症状出现。
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①有癫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
②平素性格内向,有性急易怒,或多疑多虑,焦虑胆怯,或忧愁悲郁,甚至愤恨等情志内伤,近期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
③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静而少动,妄见妄闻等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
④病非中毒、热病及药物原因所致。
⑤头颅CT及其他辅助检查无阳性发现。
具备以上③④项,参考①②⑤项即可诊断为癫病。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维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要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情感淡漠,呆愣少语,意志减退,妄见妄闻,多疑善虑,生活懒散,肢体困乏,胸胁胀闷,少寐易惊,食欲不振,脘闷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突然发作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的疾病,临床表现有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和局限性发作等类型。
大发作在中医学称为“痫证”,俗称“羊痫风:发病原因,一为先天遗传,一为情志刺激,或续发于其他疾病,如脑部疾病、一氧化碳中毒、心血管疾病等。
由于心、肾、肝、脾的脏气失调,导致一时性阴阳紊乱,气逆痰涌,火炎风动,蒙蔽清窍而突然发作。
【诊断】1询问既往有无同样发作病史,有无脑部疾病和其他可能导致癫痫发作的原因,以区别是原发性疾病,还是因脑部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癫痫。
2 .癫痫的典型症状为大发作,即突然跌倒,意识丧失,口中发出异常叫声,头转向一旁,全身强直,抽搐咬牙,口吐白沫,咬破唇舌,瞳孔散大,两目上视,二便失禁,经数分钟后抽搐渐停,转入昏睡,约半小时以上逐渐清醒。
小发作者,突然表现痴呆,不能自主,一侧肢体或面部有麻木或抽搐,但为时短暂,并不跌倒。
另有表现为精神障碍的,如精神模糊,无意识动作,短暂的情绪或知觉改变和幻觉等为主,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经过时间亦很短暂。
3 .如癫痫连续发作,反复抽搐,间歇时间短,神志不清,终致昏迷,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者,为危重现象,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4 .注意与瘠病性抽搐、晕厥、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发作性跌倒及其他精神病相鉴别。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一般多属实证,但反复久发可致正虚。
治疗当以化痰熄风为主,兼以顺气、清火。
如久发正虚,当补益心肾,健脾化痰,标本同治。
1 .风痰壅阻发前常觉眩晕、头痛胸闷,旋即昏倒,不省人事,发出尖叫声,面色苍白,目瞪直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甚则二便失禁,发后头昏痛,神疲,身酸痛,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药举例:定痫丸加减。
嫩钩藤12g,川贝母6g,陈胆星5g,竹沥半夏IOg,朱茯神12g,菖蒲5g,远志5g,全蝎5g,制僵蚕10g,珍珠母30g。
亦可服成药定痫丸,每次5g,1日2次。
加减:气郁胸闷甚者,加矶水炒郁金10g,制香附10g。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癫病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癫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癫病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癫病是一种常见的神志失常类神志病。
临床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临床表现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喃喃自语,静而少动,多疑多虑,秽洁不知,甚或妄见、妄闻、妄想等。
上述症状至少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近年来少年发病者有增加趋势。
多缓慢起病,多隐匿,呈渐进性发展,易于复发。
可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
3.1.2 病史
有癫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素日性格内向,有性急易怒,多疑多虑,焦虑胆怯,忧愁悲郁,甚至愤恨等情志内伤,近期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
发病早期常见对周围事物兴趣性降低,生活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作积极性减退,言语减少,内容贫乏空洞,情绪不稳,抑郁不乐,喜静恶动,不愿出门,怕见生人,或偶有离奇怪诞想法行为,高级意向减退;或出现神疲乏力、不寐多梦、头痛头昏等躯体症状。
充分发展期常见生活工作能力下降或丧失,完全不适应社会,出现妄见、妄闻、妄想,情感淡漠。
3.1.3 辅助检查
头颅CT、MRI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DSM-IV临床定式访谈、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
癫病当与郁病、脏躁、狂病作出鉴别。
4 辨证
癫病初发期,多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情感淡漠,喜怒无常,语无伦次,或少言寡语,生活懒散,舌苔白腻,此为病情尚轻;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正气渐耗,可出现思维障碍,意志减退,神志呆钝,灵机失用,舌苔白厚而腻,邪结较甚。
久病不愈,正气愈衰,邪结愈深,淡漠不知,秽洁不知,喃喃自语,病势深重。
4.1痰湿内阻证
情感淡漠,生活懒散,喜静恶动,闷闷不乐,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忧虑多疑,自语或不语,渴不喜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或弦滑。
4.2气滞血瘀证
面色暗滞,表情呆板,胸闷太息,心悸烦乱,头痛如刺,夜不入寐,情绪不稳,喜静恶动,恶闻人声,妄见妄闻,出言无序,哭笑无常,舌质紫暗,布满瘀斑,脉沉弦而迟或见沉涩。
4.3 心脾两虚证
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思维贫乏,善悲欲哭,少寐多梦,食少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4.4 肝郁脾虚证
生活懒散,情感淡漠,呆愣少语,面色晄白,意志减退,肌肤消瘦,形容憔悴,少寐易惊,食欲不振,多疑善虑,妄见妄闻。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癫病发生演变过程有一定连贯性,治疗应根据不同阶段出现的症状群辨证治疗。
本病初起多以肝气郁结为首发病机,治宜疏肝理气;中期痰瘀气互结或以某一病理因素为主,治宜降气化痰活血;久病必虚,后期可出现脏腑虚损且虚中夹实证候,当攻补兼施。
除中药治疗外,本病还常结合其他治法,如中成药、针灸、推拿、心理治疗、食疗等。
5.2 分证论治
5.2.1痰湿内阻证(推荐级别C)
治法:燥湿化痰,开窍醒神。
主方: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常用药:陈皮、半夏、香附、柴胡、枳实、郁金、石菖蒲。
加减:头目不清者,加菊花、川芎、白蒺藜;不寐者,加炒枣仁、琥珀。
5.2.2 气滞血瘀证(推荐级别C)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醒神。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赤芍药、川芎、麝香、郁金、石菖蒲。
加减:胸闷喜太息者,加柴胡、郁金、木香、青皮;血瘀气滞甚者,加三棱、莪术;神志异常者,可与甘麦大枣汤合用。
5.2.3 心脾两虚证(推荐级别C)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主方:养心汤(《医方集解》)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茯苓、当归、丹参、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加减:心慌心悸者,加太子参、麦冬。
5.2.4 肝郁脾虚证(推荐级别C)
治法:疏肝健脾,养脑安神。
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柴胡、郁金、香附、白芍药、百合、党参、茯苓、川芎、炒白术、山萸肉、炒枣仁、炒麦芽。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神曲;便溏者,加白扁豆、大枣。
5.3 其他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