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强度随时间改变原因分析微裂缝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8
混凝土地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倒塌的工程质量事故,绝大多数是从裂缝的扩展开始的;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都是带裂缝受力工作的,假如借助仪器,甚至还可以发现裂缝是时刻发生变化的,随着裂缝的发展变化,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和适用性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结构构件的破坏;所以研究裂缝的形态、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和裂缝对结构功能的影响并加以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一、混凝土裂缝种类:外荷载引起的裂缝: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结构裂缝一般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计算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矩形楼板板面裂缝成环状,沿框架梁分布,板底裂缝成十字或米字集中于跨中;转角阳台或挑檐板裂缝位于板面起始于墙板交界以角点为中心成米字形向外延伸。
受力裂缝,其裂缝与荷载有关,预示结构承载力可能不足或存在严重问题。
温度收缩裂缝:温度收缩裂缝是一种建筑最常见的裂缝,主要是由于结构的温度变形及材料的收缩变形受阻及应力超标所致。
现浇板收缩裂缝主要集中在房屋的中部和房屋四周阳角处,裂缝成枣核状止于梁边。
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
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
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
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砼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砼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
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的情况下会发生渗漏,影响正常使用。
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由于地基沉降不均匀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导致楼板裂缝。
混凝土强度随时间改变原因的分析及微裂缝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混凝土应用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工程材料,越来越多工程混凝土的强度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确,混凝土的强度随时间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必要去掌握,结合试验对其强度增长进行了阐述并对微裂缝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混凝土施工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裂逢;分析O引言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的组分越来越多,不仅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事实上,早期的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里也掺有不少混合材,越来越多工程混凝土的强度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确,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就已经承受一定的荷载,因此有很大的必要性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增长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混凝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的材料组成养护条件等,而不可避免微裂缝对其强度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1实验室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水灰比、集料、集灰比及养护条件等因素。
水泥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硅酸三钙(C3S)和硅酸二钙(C3S),其中C3S决定水泥的早期强度, C3S决定水泥的后期强度;同时水泥的细度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一定成度的影响,细度高水花速度快,强度上升快。
水灰比也决定着混凝土的强度,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越低,特别是水灰比一空隙率的关系,即水灰比和振捣程度的关系,充分密实的混凝土随水灰比降低二增高。
集料的影响取决于集料的形状、结构和集料的级配,而粗集料的抗压强度要高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集料的形状、结构和级配是影响粗细骨料和水泥粘接强度的主要因素,最大粒径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影响,当含粗骨料粒径大的多时,混凝土强度高。
集灰比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因素,在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集灰比的增大混凝土的强度提高。
养护条件决定着混凝土强度的上升与能否达到设计强度,特别是温度和湿度,在一定条件下,温度(≥50C)越高混凝土前期强度上升越快,湿度越大水化越快,混凝土的强度上升的也快。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采取的措施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混凝土应用极其广泛,特别大体积混凝土一般结构受力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另外由于构件体积大,水泥的水化热量大易产生塑性裂缝以及混凝土在收缩时产生温度裂缝和使用不合格的材料产生表面产生龟裂,给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带来隐患。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石以及其中的气体和水组成。
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并产生体积变形,由于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在混凝土内出现微裂缝。
这种微细裂缝的分布不规则且不连贯,在荷载或应力作用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贯通,从而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即通常所说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工程是现代建筑常见的工程项目,在建筑结构中起主要作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后,其性能的改变严重影响结构的长期安全和耐久运行,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与使用寿命。
本文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并究其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防裂措施混凝土浇筑目录一、引言...。
....。
...。
.........。
.。
..。
.。
.。
.。
.. (1)1 混凝土的定义.......。
.。
.。
...。
......。
.。
(1)2 混凝土裂缝的定义.。
.。
...。
.。
..……………………………………。
1二、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
. (2)1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外因。
..。
....。
.。
(2)2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内因。
...。
...。
..。
..。
(4)三、防止措施.。
..。
..。
.。
.。
...。
..。
.。
.。
...。
.。
.。
.。
(7)1设计措施......。
.。
.....。
.。
.....。
.。
.。
.。
..。
...。
....。
. (7)2原材料控制措施.。
.。
.。
..。
.。
..。
.。
...。
.。
..。
. (7)3、施工工艺措施.。
......。
.。
....。
...。
..。
...。
..。
(8)四、结论。
现浇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是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
本文从设计、材料及施工几方面阐述了现浇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对其的产生只要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各影响因素考虑全面、细致,严格遵守设计规范,在建筑材料选择与控制,并在施工过程做到提前预防的措施。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现浇混凝土楼板产生的裂缝,提高项目工程的质量及工程的进度。
标签:建筑工程;现浇楼板;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1 前言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建筑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要求,现浇混凝土楼板结构因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整体性及抗震性被广泛采用。
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现浇板出现裂缝机率增大,并且影响到楼板的承载力及整个建筑物使用的耐久性并给用户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使得住宅楼浇楼板裂缝问题成为居民住宅质量投拆热点。
2 现浇楼板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2.1 设计方面从设计角度看,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属于受弯构件,受拉区肯定存在拉应力,从理论上说出现裂缝是必然的。
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
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两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末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裂缝。
2.2 建筑材料我国建筑规范中对组成混凝土的材料质量有严格要求,在捣制混凝土楼板时,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砂、石级配差、砂太细,砂、石含泥量或含粉量过大,使用了反应性骨料或风化岩,混凝土配合比不良,不适当掺用氯盐,水泥水化热引起过高温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楼板的质量,导致楼板出现裂缝。
目前,有些厂家为了提高产量,不能做到每批原材料都做配合比试验,而每批原材料的含水量、含砂量、含泥量都不同,极易造成配合比不良,从而造成砼开裂;混凝土成品从生产地运送至施工现场往往需要一定时间,而从施工现场泵送至楼面又需要一定时间,其间不确定因素很容易造成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再泵至楼面(如塞车、停电、现场施工慢、商品混凝土一次发料过多等),为日后结构裂缝的产生埋下隐患。
混凝土老化后的处理方法一、背景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结构可能会出现老化现象,如裂缝、变形、强度下降等。
这些老化现象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二、混凝土老化的原因1. 微观结构的变化:混凝土中水泥胶体、骨料、孔隙等微观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导致混凝土的性能下降。
2. 外界环境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常受到雨水、风化、紫外线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受到这些影响会导致混凝土老化。
3. 力学作用: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的荷载、温度变化等力学作用也会导致混凝土老化。
三、混凝土老化后的表现1. 表面裂缝:混凝土表面出现细小的裂缝。
2. 变形:混凝土结构出现变形现象,如下沉、变形等。
3. 强度下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下降,无法承受原有的荷载。
四、混凝土老化后的处理方法1. 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是针对混凝土表面裂缝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填充、灌浆、涂层等方法。
(1)填充:使用填缝剂、硅酸盐胶等填充材料填充裂缝,使其不再继续扩大。
(2)灌浆:采用泵浆机将高强度的灌浆材料灌入到混凝土裂缝中,达到修补的效果。
(3)涂层:在混凝土表面涂覆一层防水、防腐涂料,可以防止水分、氧气等有害物质侵蚀混凝土,保护混凝土结构。
2. 加固处理加固处理是针对混凝土结构变形或强度下降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加固碳纤维布、碳纤维板等材料进行加固。
(1)加固碳纤维布:将碳纤维布贴在混凝土结构表面进行加固,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
(2)加固碳纤维板:将碳纤维板贴在混凝土结构表面进行加固,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
3. 重建处理重建处理是针对混凝土结构严重老化、无法修复的情况,需要进行重建的处理方法。
(1)拆除重建:将老化的混凝土结构全部拆除,重新建造新的混凝土结构。
(2)局部拆除重建:将老化的混凝土结构局部拆除,重新建造新的混凝土结构。
五、混凝土老化后的预防措施1. 加强养护:在混凝土结构建造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养护,使其达到设计强度。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久性强等优点。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可能会出现裂缝问题,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了解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对于建筑行业非常重要。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1. 强度不足混凝土的强度是混凝土能够承受的外部压力大小的衡量标准。
混凝土强度不足是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原因包括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种类或品质不合格、混凝土养护不到位等。
2. 伸缩变形混凝土的伸缩变形与温度变化有关。
当温度变化时,混凝土会发生伸缩变形,而构件的抗伸缩性能则决定了混凝土贯穿温度变化过程中的裂缝程度。
若混凝土的抗伸缩性能不足,则会引起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3. 体积变形混凝土在干燥时会发生体积变化,这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逸出后体积缩小所致。
混凝土体积变形过大也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4.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括地震、土壤沉降、风、水等各种外力作用都能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的种类混凝土裂缝的种类较多,因其产生的原因不同而导致其种类也不同,其中较为常见的混凝土裂缝有以下几种:1. 垂直裂缝垂直裂缝是混凝土表面垂直于强度方向的裂缝,通常由外力作用、伸缩变形引起。
2. 水平裂缝水平裂缝是混凝土表面平行于强度方向的裂缝,通常由强度不足、体积变形、伸缩变形、地震等原因引起。
3. 斜裂缝斜裂缝是混凝土表面呈斜向的裂缝,通常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如强度不足、体积变形、伸缩变形、地震、外力作用等。
4. 微裂缝微裂缝是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一种,与其他类型裂缝相比其宽度较小。
微裂缝通常由混凝土本身的收缩、干燥和温度变化引起。
三、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1. 慎选原材料混凝土质量的好坏与所选用的原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混凝土制作前需要认真慎选原材料。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并确保不掺杂杂质,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
混凝土裂缝分析及处理方案摘要:目前常用的建筑材料一般都是采用混凝土结构,这种材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常优异的特点,但是同样由于在施工中操作不规范、环境条件影响以及建筑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导致我国工程中混凝土经常会出现裂缝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
本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裂缝存在的相应种类以及具体成因进行详细介绍,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控制措施,整体改善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保障工程整体内部结构的高质量、高安全,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形成成因;处理方案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引言现如今,混凝土是现代化建筑工程中一种新型材料,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因此,混凝土所出现的裂缝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尤其是社会相关行业。
虽然现代化的技术越来越发达,但还是无法避免混凝土裂缝的问题。
混凝土裂缝主要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以及贯穿裂缝。
造成混凝土裂缝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的结构、承受能力和耐久性不强,并且当对墙体进行剧烈的工作就很容易造成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
混凝土楼面容易产生裂缝,假如对其控制不当,任由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住宅建筑的结构安全,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由于混凝土本身属于非均质材料,其自身的收缩徐变及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等,都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尽管一些裂缝是在允许范围内的,对建筑结构受力没有影响,但是久而久之,终将会发展成有害裂缝。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减小、尽量避免裂缝的产生。
一、混凝土出现裂缝的种类及其成因混凝土裂缝将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整体使用安全,一般出现裂缝的部分在受到外在压力的作用下,会更加严重化,甚至会导致混凝土路面部分范围的断裂。
通过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从设计到实际操作都严格把关,整体降低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
下面对混凝土出现裂缝原因进行分析:1、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的老化与维修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发生老化,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混凝土的老化问题需要及时维修和处理。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老化的原因、表现和常用的维修方法。
一、混凝土老化的原因混凝土的老化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 外部环境作用: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潮湿等)、大气污染物、紫外线照射等都会对混凝土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其老化。
2. 内部因素:混凝土构件本身的材料质量、配制比例、施工工艺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老化情况。
3. 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作用:如重载、冻融循环、化学侵蚀等都会对混凝土产生一定的损害。
二、混凝土老化的表现混凝土老化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表面龟裂:混凝土表面出现龟裂现象,严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结构问题。
2. 强度下降:混凝土老化后,其强度会逐渐下降,不再满足原设计要求,给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带来隐患。
3. 腐蚀破坏:混凝土老化后,对外界的腐蚀性物质(如酸、碱等)更容易产生反应,导致混凝土的破坏加剧。
4. 内部空洞和裂缝:混凝土老化后,其内部可能出现空洞、裂缝等缺陷,进一步影响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三、混凝土维修方法为了解决混凝土老化问题,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混凝土维修方法:1. 表面修复和护理:对于表面龟裂等较轻微的问题,可以采用表面修复技术,如修补剂、填充剂等,使混凝土恢复原有的平整和光洁度。
2. 混凝土增强:对于强度下降的混凝土,可以采用增强技术,如碳纤维片、玻璃纤维片等,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3. 防水涂层:为了防止混凝土继续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可以在混凝土表面涂抹防水涂层,提高其防水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4. 罩裹和加固:对于出现严重裂缝和空洞的混凝土构件,可以采用罩裹和加固技术,如钢筋混凝土包裹等,增加其承载能力。
混凝土试件强度不合格原因建筑工程中需求最大的材料是混凝土,其质量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性。
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建筑工程质量。
混凝土试件强度不合格或无效的情况下,不能反映混凝土的真实质量,但对工程质量的验收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要判定混凝土真实质量状况,需要采取破损或者非破损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
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会影响施工进度。
混凝土是一个过程产品,有多种因素影响到试件的试压值。
本文以混凝土质量、试件取样、制作、养护及检测等几方面分析试件强度不合格原因。
2混凝土质量存在问题2.1混凝土原材料原因2.1.1水泥(1)水泥强度不稳定,导致试件强度波动大。
(2)水泥品种较多,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品种水泥强度忽高忽低,导致混凝土强度忽高忽低。
2.1.2细骨料机制砂细度模数偏低或偏高,混凝土稳定性差,导致混凝土试件强度波动大。
机制砂细度模数偏低,其表面积增大,在混凝土中水泥浆用量一定的情况下,颗粒表面相对减薄,混凝土就变得干稠,流动性就变小,导致坍落度降低。
相反,当机制砂细度模数偏高时其表面积减小,在混凝土中水泥浆用量一定的情况下,包裹砂子表面后就会有多余的水泥浆流出,混凝土就会变稀,流动性变大,从而导致坍落度增大。
混凝土强度受到严重影响。
2.1.3碎石(1)碎石含泥量高:碎石含泥高影响混凝土胶结材料与骨料的粘结性,导致强度不合格。
(2)碎石压碎指标高:碎石强度低于混凝土的强度,当混凝土受压时,石子首先被压碎,导致混凝土的实际强度降低。
特别是使用风化或软质岩石破碎加工成的碎石拌制的混凝土易发生此类问题。
(3)骨料体积稳定性差:尤其是由页岩、带有膨胀松土的石灰岩等制成的骨料,在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作用下,常表现为体积稳定性差,发生变形,破坏混凝土已经形成的内部结构,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严重时会使混凝土试件受到破坏。
(4)碎石级配不合理、粒径大、针片状含量高。
混凝土拌合物包裹性差,在将混凝土拌合物装入试模时可能出现有的试件浆体偏多,从而导致出现强度偏低的现象。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种类和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施工中经常出现的裂缝问题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裂缝成因防治措施近年来,混凝土施工工艺产生了巨大的进步,混凝土强度等级日趋提高,结构形式日趋复杂;从过去的干硬性、低动性、现场搅拌混凝土转向集中搅拌、大流动性泵送浇注,泵送混凝土获得广泛应用;从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结果来看,在中小学校舍建设过程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质量问题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且有日趋增多的趋势,它已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和办公,并困扰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1 钢筋混凝土常见裂缝原因分析(1)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较常见的原因是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好,若工程上用了这等不合格的材料就会产生“豆腐渣工程”。
所以说只有材料的质量关把好了,工程质量才会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2)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涉及的面很广,一般常涉用到的有:①水分蒸发、水泥结石的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
②混凝土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
因此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捣、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③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
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证层太小或太大,浇筑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缝,施工控制不严,超载堆荷,也可能导致出现裂缝。
④混凝土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的关系密切,混凝土尚处于未完全硬化状态时,如干燥过快,则产生收缩裂缝,通常发生在表面上,裂缝不规则,宽度小,另外水泥在水化及硬化过程中,散发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内外部产生温差,超过一定值时,因混凝土的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⑤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施工,可以减少混凝土结构的开裂情况。
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0概述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混凝土在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施工中的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越发明显。
混凝土是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以其经济性、可浇性、耐久性、用途的多样性等诸多优势,普遍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
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因素,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多数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
微裂缝一般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
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地扩展和连通,最终构成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具体包括几方面:(1)砼的收缩收缩是混凝土的一个主要特征,产生收缩裂缝的事因一般是在施工阶段因水泥水化热及内外部温差过高。
收缩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比如在高层建筑筏板基础施工中,如果施工控制不当,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收缩裂缝,改变混凝土的受力条件,从而有使局部甚至整体结构发生破坏的可能,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性。
温度裂缝一般是由于大气温度变化、周围环境温度太高或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产生的水化热等因素造成。
有关研究表明,当混凝土内外温差10℃时,冷缩值为0.01%,如果混凝土内外温差20℃~30℃时,其冷缩值为0.02%~0.03%,而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只有0.01%~0.02%,所以当其大于混凝土极限拉伸值时混凝土就开裂。
(2)混凝土配合比由于预拌混凝土流动性大,泵送要求高,同时对用水量需求比较大,在配合比中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水泥用量的方式来达到平衡,众所周知,水泥用量增加势必会造成混凝土收缩加大。
干缩裂缝一般是由于材料缺陷引起的。
研究表明,水泥加水后变成水泥硬化体,绝对体积减小,毛细孔缝中水溢出产生毛细压力,使得混凝土产生毛细收缩,由此引起水泥砂浆的干缩值为0.1%~0.2%,混凝土的干缩值为0.04%~0.06%,而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只有0.01%~0.02%,所以当其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由此产生混凝土裂缝。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分析及弥补措施摘要:近10多年来,混凝土施工工艺产生了巨大的进步,混凝土强度等级日趋提高,结构形式日趋复杂;以及商品混凝土的大量推广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一个相当普遍的质量问题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且有日趋增多的趋势,已经成为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也长期困扰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出现裂缝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其特点是:第一,具有普遍性。
无论是砖混结构、框架结构还是剪力墙结构,由于近年来住宅结构施工周期缩短,劳务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下降,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成为多发性的质量问题。
第二,危害性较大。
楼板裂缝不仅对结构安全构成威胁,也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第三,处理难度大。
一旦出现楼板裂缝,单纯从技术角度无法处理达到正常水平。
因此,分析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原因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1 钢筋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的原因实践证明:在工程施工中若不注意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可造成钢筋混凝土楼板出现裂缝的因素很多。
如采用的水泥品种不当、砂石含泥量超标、混凝土水灰比过大和养护时间不当、施工用水不符合标准、不严格按混凝土强度等级配合比进行配料、钢筋安装位置不准确不到位、混凝土在终凝期受外力过大撞击振动和过大温差变化等,都会引起楼板裂缝的产生。
我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1.1 混凝土材料原因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混凝土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混凝土外加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
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水、水泥、外掺混合材料等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
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大,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混凝土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第一章概述工程质量事故中,绝大多数是从裂缝的扩展开始的;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又一般都是带裂缝受力工作的,假如借助仪器,甚至还可以发现裂缝是时刻发生变化的,随着裂缝的发展变化,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和适用性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结构构件的破坏;所以研究裂缝的形态、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和裂缝对结构功能的影响并加以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裂缝的样式多种多样,从裂缝的宽度来分,可分为微裂缝和宏观裂缝;一般将混凝土材料在化合过程中产生的宽度小于0.05mm的裂缝称之为微裂缝;它是混凝土材料固有的一种物理性质,微裂缝的产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分布不规则且不贯通;这种细微裂缝假如不扩展或是扩展在一定范围的话,它对一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的正常使用是不会造成危害的;故这类裂缝又称为无害裂缝。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强度要比抗压强度低得多,所以在荷载作用下或是进一步产生温差和干缩的情况下,微裂缝会开始扩展并逐渐相互贯通,从而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这种裂缝称之为宏观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一般大于0.05mm。
同时,按裂缝对结构影响的不同,裂缝又可以分为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非结构性裂缝主要是由于水泥硬化干缩、外界温度和湿度变化、施工缝处理不当、钢筋腐蚀等原因造成的;而结构性裂缝主要是由受力引起的,所以结构性裂缝又叫荷载裂缝,它是工程中最常见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产生的裂缝,常见于非预应力受弯、受拉等构件中,以及预应力构件的某些部位。
对于各类裂缝,必须先查明其性质和产生的原因,进而确定具体的修缮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荷载裂缝、温度裂缝、干缩裂缝、腐蚀裂缝、沉降裂缝等。
第二章混凝土结构裂缝种类及成因实际上,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甚至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原因,比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映),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关于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论文(精选6篇)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论文篇1摘要:目前混凝土结构物裂缝问题,是混凝土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
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和建筑物的倒塌,也都是从结构裂缝的扩展开始而引起的,一是影响美观,二是影响使用寿命,有严重裂缝的建筑物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故在某些施工验收规范和工程都是不允许混凝土结构出现有明显的裂缝。
关键词:裂缝;原因;处理1、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及渗、漏原因混凝土渗、漏的主要原因是在其拌合物在浇灌振捣过程中漏振和振捣不密实而产生的毛细孔隙或蜂窝状,在外部水压力的作用下,导致渗、漏现象。
同时,由于设计的原因,如结构的造型尺寸、受力情况、构造等因素考虑不周,也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渗、漏现象。
从以往的实际情况看,混凝土的裂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混凝土拌合物凝结前的沉降裂缝及干缩裂缝;②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③混凝土自应力裂缝;④混凝土受外力及荷重影响裂缝。
从实际情况来看,地下混凝土工程结构的裂缝情况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1混凝土拌合物沉降裂缝这种裂缝的发生,往往是采用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时而发生的裂缝,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在混凝土初凝前,混凝土拌合物中的粗骨料始终处于一种自由体,虽然经过振动器械进行了振动,内部的孔隙也基本排除,但在混凝土内部的粗骨料本身在自身质量的作用下缓慢下沉,若是素混凝土,内部的下沉是均匀的,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表面的裂缝一般均为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所留下的脚窝因用素浆找平后而形成的,因为这些裂缝是素浆在硬化时产生的收缩(干裂)裂缝;但是只要在混凝土初凝时予以压光即可解决。
另外一方面是钢筋混凝土,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初凝前,其内部的粗骨料继续处于下沉状态,而混凝土沿着钢筋的下方继续下沉,由于在钢筋的作用下,钢筋上面的混凝土被钢筋的支护,在钢筋上表面沿着钢筋的走向产生裂缝,这种裂缝的深度一般只达到钢筋表面为止。
1.2早期混凝土干缩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较薄的结构;如现浇楼板混凝土、道路混凝土、地坪等混凝土,在结构断面≤300mm、混凝土坍落度>100mm时,最容易发生此种裂缝。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原因及分析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养护条件:是否满足要求?因为7d,28d的比例关系是在标准养护条件(恒温恒湿)下得出的经验数据,如果不是标准养护条件,谈不上比较。
2、影响7d,28d比例关系的外加剂:早强剂、过量的缓凝剂。
3、对后期强度有影响的外加剂还有引气剂。
4、水泥成分,若果水泥中碱含量过高,会降低后期强度。
5、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必须经试验证明对该种水泥的影响程度。
6、早强剂过度。
7、水泥本身的富余强度不高,后期强度增长幅度小。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常见原因(一)原材料质量问题(1)水泥质量不良1)水泥实际活性(强度)低: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泥出厂质量差,而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时又在水泥28d强度试验结果未测出前,先估计水泥强度等级配置混凝土,当28d水泥实测强度低于原估计值时,就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二是水泥保管条件差,或储存时间过长,造成水泥结块,活性降低而影响强度。
2)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其主要原因是水泥熟料中含有过多的游离氧化钙(CaO)或游离氧化镁(MgO),有时也可能由于掺入石膏过多而造成。
因为水泥熟料中的CaO和MgO都是烧过的,遇水后熟化极缓慢,熟化所产生的体积膨胀延续很长时间。
当石膏掺量过多时,石膏与水化后水泥中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水化铝硫酸钙,也使体积膨胀。
这些体积变化若在混凝土硬化后产生,都会破坏水泥结构,大多数导致混凝土开裂,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表面虽无明显裂缝,但强度极度低下。
(2)骨料(砂、石)质量不良1)石子强度低:在有些混凝土试块试压中,可见不少石子被压碎,说明石子强度低于混凝土的强度,导致混凝土实际强度下降。
2)石子体积稳定性差:有些由多孔燧石、页岩、带有膨胀黏土的石灰岩等制成的碎石,在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作用下,常表现为体积稳定性差,而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3)石子形状与表面状态不良:针片状石子含量高影响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强度随时间改变原因的分析及微裂缝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混凝土应用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工程材料,越来越多工程混凝土的强度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确,混凝土的强度随时间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必要去掌握,结合试验对其强度增长进行了阐述并对微裂缝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混凝土施工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裂逢;分析
o引言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的组分越来越多,不仅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事实上,早期的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里也掺有不少混合材,越来越多工程混凝土的强度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确,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就已经承受一定的荷载,因此有很大的必要性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增长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混凝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的材料组成养护条件等,而不可避免微裂缝对其强度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1实验室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水灰比、集料、集灰比及养护条件等因素。
水泥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硅酸三钙(c3s)和硅酸二钙(c3s),其中c3s决定水泥的早期强度, c3s决定水泥的后期强度;同时水泥的细度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一定成度的影响,细度高水花速度快,强度上升快。
水灰比也决定着混凝土的强度,水灰比越大
混凝土的强度越低,特别是水灰比一空隙率的关系,即水灰比和振捣程度的关系,充分密实的混凝土随水灰比降低二增高。
集料的影响取决于集料的形状、结构和集料的级配,而粗集料的抗压强度要高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集料的形状、结构和级配是影响粗细骨料和水泥粘接强度的主要因素,最大粒径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影响,当含粗骨料粒径大的多时,混凝土强度高。
集灰比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因素,在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集灰比的增大混凝土的强度提高。
养护条件决定着混凝土强度的上升与能否达到设计强度,特别是温度和湿度,在一定条件下,温度(≥50c)越高混凝土前期强度上升越快,湿度越大水化越快,混凝土的强度上升的也快。
在实验室配制的混凝土强度需满足设计强度等级[1],即,不考虑实际施工条件与试验条件的差别,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gj55-2000),强度配制公式fcu.o: ≥+
--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强度保证系数,当强度保证率为95%时,取1.645;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而本实验取=
c40配合比为例:
(1) 确定配制强度
==40mpa
(2) 确定水灰比w/c(=50mpa)
=
(3)确定用水量
坍落度:35-50mm,碎石粒径:5-20mm,取 =200kg
(4)确定水泥用量
=
(5)确定砂率
碎石粒径:5-20mm,取 =37%
(6)确定1m3砂石用量,
最终配合比为:
c:s:g:w=362:699:1189:200
通过试配确定每盘(30l)最终的配合比如表1
搅拌时放置顺序:石子→水泥→砂子→水,首先待石子、水泥、砂子充分搅拌均匀后再加水搅拌3分钟后浇筑,经振捣台振捣
60s(具体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明显逸出气泡为准)密实成型,24小时后脱模。
2混凝土的强度及分析
混凝土的结构形成过程:浇筑密实成型期、养护和硬化期及使
用期。
在浇筑密实成型阶段为沉降收缩和塑性收缩,养护和硬化期及暴露在环境中的失水收缩和吸水膨胀。
在水中混凝土膨胀,而在空气中混凝土成型硬化过程收缩。
[2]这样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微裂缝便产生了。
为确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我国国家标准(gb/t50081-20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按标准方法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00c±20c,湿度>9o%),养护28天后自然养护。
而本实验采用的是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件,取折算系数为0.95[3]。
采集得到的数据见表2
注:
其中:p-为边长100mm的立方体破坏荷载;a-为立方体截面面积
处理后得到的强度数据所表3
试验数据的图线分析即混凝土的强度变化趋势:
3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一些原因
3.1选用材料不当
骨料中针片状石子含量过高。
针片状石子在混凝土中易出现架
空现象,空隙率较大,受压易折断,从而影响混凝土强度。
选用较细的砂、且杂质含量过高。
根据规范规定:砂的细度模数应在2.5以上,含泥量不超过3%水泥随意掺合使用。
因不同水泥中混合物质量及掺量都不同,掺合后将使水泥性能发生变化,标号降低,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粗骨料采用砾石。
砾石因表面光滑、无棱角,与水泥砂浆的粘结不够好,使混凝土强度降低。
应采用机轧碎石作骨料。
砂、石材料内含有杂质。
根据规范规定:粗骨料含泥量不超过1%,砂含泥量不超过3%。
砂、石材料内杂质的含量对路面塑性收缩开裂和干缩变形影响很大。
3.2 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在掺有早强剂或速凝剂的混凝土中,因水泥短期内水化、硬化,使水泥颗粒表面生成一层硬亮,阻碍了水泥进一步水化,导致后期强度偏低。
3.3 配合比控制不严以及计量不准确
水灰比的问题。
混凝土中的拌合水分自由水和化合水两部分。
化合水的作用是使水泥水解和水化,剩余的皆为自由水,它是为了满足操作的要求。
自由水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逐渐蒸发,使混凝土内部形成空隙。
如水灰比偏大,使混凝土密实度降低,强度也就降低;但水灰比偏小时,因和易性差,影响施工操作,也难以振捣密实,使混凝土强度降低。
因此要严格控制水灰比。
计量不准确。
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根据混凝土强度、耐久性、耐
磨性、和易性来确定的。
根据规定计量误差:水泥1%,粗骨料3%,水1%,外加剂2%。
同时计量不准确也影响砂石材料的级配,没有一个好的级配,混凝土的密实度就难以保证。
新规范中作出了明确规定:水泥混凝土路面、大桥特大桥、隧道等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工程应采用拌和站并必须配置一定数量的自动计量设备,禁止用体积法计量。
3.4 施工操作不规范
砂石材料含水率的测定。
砂石材料的含水量是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
施工中住往根据设计而不考虑这一因素,从而使水灰比失去控制。
事实上,在施工现场要在每班开工前及天气变化时,对砂石材料进行含水量的测定,及时对水灰比进行调整。
标高控制不严,使混凝土板块厚薄不均,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匀,在混凝土板块厚薄不均界面,在外力作用下及收缩时产生拉应力,易产生裂缝,影响混凝土的使用质量。
振捣不密实。
从现场取芯的芯样上,往往会发现芯样气孔较多。
这是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的表现,混凝土有足够的弯拉强度,来自于它的密实度。
随意向混凝土中加水。
这种行为与水灰比过大的情况类似。
随意加水会使混凝土中自由水份增加,随着水份蒸发,使混凝土内空隙增大。
养护不及时。
混凝土的结构和强度的形成及增长有一个过程,
并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如不及时养护,会影响混凝土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和水化物的生成,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一盘中多余的混凝土在浇筑间歇摊在基层上面。
对于在工作间歇遇到一盘多余的混凝土摊铺在基层上的做法,这是不允许的。
但在工作中确实也碰到过,特别是在低等级公路的混凝土浇筑中较为多。
很显然,加了这一薄层使面层厚度减少,且薄层未经振捣结构强度低,由于这一薄层的存在势必影响面层的强度。
4 结束语
根据混凝土材料的特点:在承受荷载或外力之前,内部就已经存在少量分散的、方向不定的微裂缝(宽度一般为2x10-3~
5x10-3mm,最长可达1~2mm)。
裂缝的发展需经历一个时间过程后稳定的,根据强度趋势试验结果,说明裂缝到120天时趋于稳定,90天正是裂缝延续发展过程,这样由于裂缝产生了,进一步加强了混凝土的水化反应。
当裂缝稳定后,其水化反应又趋于平缓。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试验结果,28天,60天趋于上升,而90天反而有下降的趋势,180天又有所上升,同时,必须规范操作行为,按规范施工,加强养护工作;另外,积极探索和改进施工工艺,以提高混凝土路面的整体质量。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