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与陶弘景
- 格式:ppt
- 大小:463.00 KB
- 文档页数:13
陶弘景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
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
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
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将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理论。
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医药、历算、地理。
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
另又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陶弘景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
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
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
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
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
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
陶弘景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
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
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
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将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理论。
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医药、历算、地理。
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
另又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陶弘景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
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
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
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
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
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一、葛玄葛玄(164—244)三国时方士。
字孝先。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据《抱朴子》记述,他曾经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
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瞄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
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
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
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二、范长生范长生(?—318)十六国时成汉道士。
又名延九、重九,或名文(一作支),字元。
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
他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于青城山(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拥有部曲干余家,为当地天师道首领。
巴氐族人李特率领流民在益州起义,范长生曾资助军粮物资。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率众攻入成都,打算迎立他为国君,固辞不就。
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拜他为宰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称为“范贤”,封西山侯,并免征其部曲的军粮,全部租税由他本人征收。
范长生修道长寿,传说他活了一百三十多岁。
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见李鼎祚(周易集解》)。
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
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三、许逊许逊(239—374)东晋道士。
字敬之。
许昌人。
吴赤乌二年(239)母感风珠随腹而生。
生而颖悟,姿容秀伟。
少小通束,与物无忤。
及长,尝从猎射一鹿,鹿子堕后,鹿母犹回顾舐之,因悟。
遂弃弓矢,刻意为学。
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
尤嗜神仙修炼之术,初即颇臻其妙。
又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乃往师事。
丁公悉传其秘,遂司郭璞访名山,求善地,得西山逍遥山金氏之宅,日以修炼为事,不求闻达乡党。
代其孝友,交游服其德议。
长吏许穆皆其弟子也。
晋太康元年(280),尝为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一说今四川德阳县)令。
陶弘景名人故事陶弘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享年八十一岁,是道教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清派的集大成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陶弘景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丹阳祙陵人。
他小的时候,就很聪颖好学。
十岁时,他最喜欢读葛洪的《神仙传》,每日研读此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
从此便立下了修身养生的志向。
长大后,陶弘景生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一副仙风道骨。
他长期食素,不沾荤腥,不近女色,也不娶妻生子。
他的学识十分渊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到20岁,就做了帝王的伴读。
后来做了官,虽然身在仕途,却仍然很少与外人结交,只是在批阅公文以及研究学问上下功夫。
而朝中的大小事务,大多须要由他定夺。
陶弘景退隐之后,便以炼丹修道为主,皇帝对他虽然不舍,但仍答应了他,送给他大量的布帛及应用之物。
他离开京城时,众官员都在路上为他送行,这也是南朝开朝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场面之大足以证明他在朝中地位之高。
他来到了句容山,就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
但是由于皇帝与他十分亲密,又极其信任,所以朝中的事务,仍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
由此,陶弘景又有了“山中宰相”之名。
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
在医学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
该书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本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草经集注》在《本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
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类进行划分的。
这样,比起《本经》的“三品”分类法,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物的总结。
中国道教史的简介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中国道教史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
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中国道教史概况道的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的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可分为思想方面和道与宗教方面的道。
现在名思想方面的道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为道教。
宗教方面的道教包括方术符谶在里面,思想方面的道家,就饮食易阴阳五行的玄理。
道家的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这思想自与佛教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的道教。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
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
火药是谁发明的
火药是谁发明的
火药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后来经过代代传承,已经发展成一个威力巨大的东西。
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还有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他们都和火药的发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他们是火药的发明者也算不上错误实际上火药是四大发明里唯一一个用来战斗的发明。
火药疑似发明人分别为葛洪、陶弘景、孙思邈。
第一位是东晋人葛洪。
据《晋书葛洪传》,葛洪是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一生著作颇丰,有《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肘后方》等。
说他发明了火药,依据是其《抱朴子内篇》中的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一语。
这里的硝石就是制造火药最重要的原料:先用硝石将雄黄化为水,再凝固,制取长生药。
硝石和雄黄混合剂遇高温或撞击会爆炸。
第二位是南朝梁人陶弘景。
据《梁书陶弘景传》,与葛洪一样,陶弘景也是著名炼丹家、医药家,著有《本草经集注》、《真灵位业图》等。
《本草经集注》记载: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
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
此又云一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炼朴硝作之。
第三位是隋唐人孙思邈。
新旧《唐书》中对孙思邈都有传记,他是隋唐时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有药王之誉,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孙思邈在炼丹过程中,将硫黄、硝石、木炭混合制成药粉,这种药粉不就是火药么?具体文字见于其《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
古代名医陶弘景生平简介姓名陶弘景字通明别名华阳隐居、山中宰相去逝时间公元536年所在朝代南北朝(南朝齐梁时期)出生地区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主要成就编著成《本草经集注》《本际经(道性品)》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暂无资料。
一、陶弘景简介: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二、人物介绍: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
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
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
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
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
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
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
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三、主要著作:据统计,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
陶弘景的成就以及被迫受“佛戒”成为“胜力菩萨”的原因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
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
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
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
自幼聪明异常,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传》,日夜研读,萌发养生之志。
十五岁著《寻山志》。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30岁左右时拜陆修静弟子孙游岳为师,成为上清派传人。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
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
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
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称。
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
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
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
陶弘景一生爱松,尤其喜欢听松涛。
他闻松涛声如闻仙乐,有时仅一人进深山,专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人们因而称他为“仙人”。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
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陶弘景:“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用于天文历法。
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一岁(一说八十五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
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名人故事陶弘景名人故事陶弘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享年八十一岁,是道教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清派的集大成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陶弘景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朝代古代简介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丹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他小的时候,就很聪颖好学。
十岁时,他最喜欢读葛洪的《神仙传》,每日研读此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
从此便立下了修身养生的志向。
长大后,陶弘景生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一副仙风道骨。
他长期食素,不沾荤腥,不近女色,也不娶妻生子。
他的学识十分渊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到20岁,就做了帝王的伴读。
后来做了官,虽然身在仕途,却仍然很少与外人结交,只是在批阅公文以及研究学问上下功夫。
而朝中的大小事务,大多须要由他定夺。
陶弘景退隐之后,便以炼丹修道为主,皇帝对他虽然不舍,但仍答应了他,送给他大量的布帛及应用之物。
他离开京城时,众官员都在路上为他送行,这也是南朝开朝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场面之大足以证明他在朝中地位之高。
他来到了句容山,就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
但是由于皇帝与他十分亲密,又极其信任,所以朝中的事务,仍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
由此,陶弘景又有了“山中宰相”之名。
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
在医学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
该书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本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草经集注》在《本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
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类进行划分的。
这样,比起《本经》的“三品”分类法,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物的总结。
关于陶弘景的评价是怎样的?他的理论著作对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本文导读: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
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
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
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
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陶弘景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而不囿于原来那种三品分类法。
他本人原来是个道教徒,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打破三品分类法,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有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动力。
如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嬴)的蜂窠,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认为《诗经》的说法“斯为谬矣,选诗者未审,而夫子何为因其僻也?圣人有缺,多皆类此。
”直率地批评古圣人的谬误。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
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
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称。
陶弘景一生爱松,尤其喜欢听松涛。
他闻松涛声如闻仙乐,有时仅一人进深山,专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人们因而称他为“仙人”。
求文言文《南史陶弘景传》翻译!!
陶弘景,字通明(公元452~公元536年),享年84岁,当逾八十之时,仍有壮容,卒时颜色不变,屈伸自如,令人大为惊奇。
陶弘景从小就聪敏非常,饱读诗书。
在他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爱不释手,遂萌养生之志。
齐永明十年壬申,他上表皇帝辞官归隐于茅山,开始其四十余年的养生实践活动。
因为他学识渊博,梁武帝萧衍早年与之过往甚密,当武帝即位,陶弘景还为其求谶(占卜的'一种)得国号“梁”之后,梁武帝对其虔信甚重,每有大事必咨询他,故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归隐前,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遍访隐士高贤,收获极大。
这是促成他归隐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一生最大特点是热爱大自然,常遍记名山大川,留连忘返、吟哦相对。
这样山野的美好风光,清新的空气,经常地攀登都是使他长寿的一大原因。
他又喜欢博览全书,尝以一事未知为耻,常常寻书以读,这就保持了大脑的长期运动,使脑筋至老不衰。
陶弘景在平时娱乐活动上,喜爱书法、吹箫、与松为友,这些都促进他的个人修养的进一步提高。
弘景善于调和七情,为人少忧戚,无妒嫉淡哀乐,节喜怒,世俗戏谑等事一概不为,故此自身受七情的影响也就很少。
他一生未娶...。
陶弘景传文言文翻译陶弘景传原文: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
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
读书万余卷。
善琴棋,工草隶。
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朝仪故事,多取决焉。
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
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
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
”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
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
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义师平建康,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
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天监四年,移居积金东涧。
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
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
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养胜,一名成胜,并为佳宝。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陶弘景传译文:陶弘景字通明,丹阳郡秣陵县人。
起初,他的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她怀里出来,并看见两位仙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的家里,不久她就怀孕了,于是生下了陶弘景。
他小时候就不同一般人,十岁时,看到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究推理,于是有了养生的志向。
答谢中书书作者介绍《答谢中书书》作者介绍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
刘宋时丹阳秣陵(今句容)人。
弘景从小就很聪明,博学多才,性爱林泉,好学道术,尤好著述。
幼年得葛洪《神仙传》一书,昼夜钻研学习,受其影响很深,遂立志养身术。
疏眉长额,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由于他读书很多,且善于琴棋、书法和作文章,曾作过齐、宜都王的诗读,但没有多长时间就辞职了,隐居茅山华阳洞“修身养性”,并钻研医药书籍,随后又避世至浙东、浙西等处,仍坚持道家戒律。
可以说是一个虔诚的道徒,在修道过程中,亦从事丹鼎,炼制了大量的丹药。
梁武帝召他作官,他坚决不肯,被“尸解” 而死,终年八十一岁(一说“年八十五岁无病而卒”)。
陶弘景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经过后汉三国及两晋南北朝的时期,当时患乱频繁,疾病流行,古医籍有很多都是在这个时期散失的。
由于疾病流行,促进了医药学相应的有所发展。
弘景不仅长于天文、地理、气象,还精于医药。
因为他知识渊博,武帝即位后,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向他请教,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在药学方面,他除炼丹外,对本草特有研究。
永明10年(公元492年),四十岁的陶弘景厌倦于官场斗争,辞职后,在句容县的句曲山隐居,专心致力于医学等科学研究。
句曲山又名茅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而弘景亦以此为号“华阳隐居”,开始了采药著述和游历生活。
公元536年(大同二年),陶弘景年八十五岁,无病而卒。
临死时,他嘱咐弟子对他“薄葬”,弟子按他的遗嘱执行了。
死后被追赠为“中散大夫”,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推崇葛洪学说,对葛洪评价很高,曾说:“葛氏旧方,至今已二百许年,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
又说:“抱扑此制,实为深益……”。
然因年代久远,传到弘景时代已阙漏未尽,脱简不全。
于是,他就“辄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昔应璩为百一诗,为箴规心行”。
陶弘景生平介绍陶弘景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十岁的时候因为葛洪的《神仙传》而迷上养生之道。
因此,他小小年纪就才学不凡,声名远播,擅长琴和棋,书法上工于草书和隶书。
等到萧道成当上丞相之后称帝,还没有弱冠的陶弘景就被他先后任命为诸王的侍读,之后担任奉朝请一职,这是一个十分闲散的官职。
当时朝廷的礼仪事务,皇帝和百官一般都是向他请教,可见他深受器重。
不过,陶弘景志不在官场,他虽然和诸王等贵族生活在一起,但他不汲汲于权利和富贵,总是把自己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面,不和外面来往。
公元492年,陶弘景上书辞职,临行时朝中百官为他设宴践行,因为当时来送的人太多,帐篷和车马都堵住了道路。
之后,他就隐居到来山中去修行,并把那座山称之为茅山,学习道教的符箓炼丹道法等,并且游历名山寻访仙药。
梁朝建立后皇帝几次请他出山都遭到了拒绝,不过还是十分尊重他,时常写信向他询问国家大事,因此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生性喜欢写作,到了晚年更是如此,主要是道教著作,此外也涉及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领域。
去世时已经八十有五,谥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被称为什么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
所谓通明,可以两种解读,一是开通而贤明,语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晓明了。
如果是第一种意思,那么陶弘景取这个字,其实就是抱着一种得遇明君的希望。
这就是积极出仕为官的心态,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经历。
据说,陶弘景在书中自己写到,他以前希望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然后到浙东做一方好县令。
可见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如果是第二种意思,那就是对自己智力的一种肯定。
据说,陶弘景四五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而且能属文达意。
可见他从小聪慧,理解能力不凡。
但相对而言,还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
陶弘景辞官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