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试产通知单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
新产品试产管理规定型的生产流程、工艺要求、质量要求、安全注意事项等),并制定试产计划。
试产计划需经总经理审核并签字后方可执行。
4.6试产过程中,生产部门需按照试产计划进行生产,并由工艺设备部和品质部进行跟踪和监控。
如有问题及时反馈给研发部门进行处理。
4.7试产结束后,研发部门需对试产过程进行总结,并输出试产报告。
试产报告需由研发部门、品质部门、生产部门、工艺设备部门共同签字确认后方可存档。
二、标准资料输出5.1研发部门需在试产结束后,输出标准资料,包括工艺流程图、生产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包装规范等,并需经过品质部门、工艺设备部门、生产部门的确认和签字后方可存档。
5.2标准资料需在量产前完成输出,以便生产部门进行生产作业指导和流程控制。
修改后的文章:新产品试产管理规定为了更好地规范新产品从研发、试产到量产的过程,本公司制定了新产品试产管理规定。
该规定旨在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建立标准的产品资料档案。
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新产品。
各部门职责:生产部门:制作样机、提出试产报告、制作生产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样机评审。
采购部门:采购样机物料、参与样机评审。
仓库:提出新物料、跟踪试产物料。
品质部门:确认样机和新物料、参与样机评审、跟进试产、制作样机测试报告和检验规范、制作包装规范。
研发部门:制作样机、跟进试产、输出试产资料和标准资料、全程跟踪样机确认到量产。
工艺设备部门:制作生产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制作工装、调试主要设备、参与样机评审。
实施细则:一、样机试产流程1.样机制作:研发部门填写委托加工单,由生产总经理审核后交由生产部门进行样机制作。
研发工程师、质量部门和工艺设备部门全程跟进指导。
2.样机确认:2.1 新产品研发结束并由研发助理测试无异常后,写出测试说明和已测试合格的样机,交由品质部门和研发部门进行样机确认。
2.2 样机确认合格后,由质量工程师写出样机测试报告,并写出意见,测试报告并分发到研发部门、总经理、品质部门及研发部门存档。
新产品量、试产流程第1 页共5 页一、目的:规范新产品的开发、试产过程,确保新产品在开发、试产阶段可正确、顺利地进行,并顺利地投入量产。
二、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新产品的开发、试产。
三、权责部门:PMC:负责制定生产计划,物料控制及成品出货的管制。
生产部:负责产品的SMT、邦定、后焊、测试、装配及包装等。
工程部:负责产品的开发,解决试产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生技组:主要负责试产的组织、协调工作及生产技术问题的解决。
具体包括:1、负责相关文件的核对、发行、制作。
2、负责召开试产前会议。
3、负责试产的整个过程的跟踪;为生产线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生产问题的统计及处理。
4、召开试产后会议,总结试产情况,讨论是否量产。
品管部:参与产品验证,参加相关会议,试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等。
四、内容:1、公司对新产品进行立项,将新产品开发任务表下达至工程部。
2、工程部进行产品开发,开发完成后,过渡至PIE,应具备以下资料及工装:(1)、物料清单BOM(开发版)。
(2)、设计图(开发版)。
(3)、原理图、贴片图、邦定图。
(4)、工程样品。
(5)、说明书。
(6)、标贴(按规定命名)。
(7)、产品规格书(性能指标、装配图)。
(8)、PCB板图。
(9)、测试工装及测试SOP。
新产品量、试产流程第2 页共5 页3、开发完成后,由工程部与品管部一起对新产品进行验证,由品管部填写《设计与开发验证报告》;然后工程部召集PIE、品管部开新产品评审会议,并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填写《设计与开发评审报告》;验证和评审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
4、工程部应在评审会议后的一个工作日内将新产品的相关资料(物料清单、结构清单、原理图、说明书、样机等)发送到PIE;资料应齐全、完整。
5、PIE收到工程部门的资料后,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基本完成对相关资料的编写、审核、签发。
主要包括:(1)、物料清单审核、发行。
(经由文控中心发行至采购、仓库、财务)。
(2)、说明书审核、发行。
新品转移试生产作业办法1.总则1)制定目的为了规范新产品从研发到试产样机-试生产-批量生产的过程,以及对新产品试机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处理,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从而确保新产品进入量产时的产品质量及工艺可制造性。
2)范围适合于本公司所有新产品转移试产的流程活动。
3)权责单位生产部:配合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进行样机制作,并组织新产品的试产,参与样机评审。
采购部:试产样机的原物料采购,样机物料的确认,参与样机评审(物料可采购性及性价比)。
质检部:制作相关工艺标准和检验文件,并参与样机评测与评审。
技术部:提供新品模具图纸和产品图纸,参与样机制作,为样机提供相关的工艺接线图、作业指导书初稿,及软、硬件测试报告等、收集整理试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工程技术中心:新样机的物料确认,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
2.新产品试产流程1)工程技术中心在新产品具有生产可能性时,通知采购、技术、生产等部门提前做好试产前准备。
2)根据样机评审流程中《样机制作评审报告》的评审结果(必须是同意),由工程技术中心经理下达《试产通知单》,进行少批量的试产。
3)工程技术中心应提前把物料清单给采购部,采购部对于物料采购周期大于2周的物料应提前备料。
4)根据工程技术中心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包括原理图、机械设计图、PCB物料清单、电气原理图、PCB调试技术要点、产品检测技术要点、产品软件调试要点、软件产品),技术部开始制作《样机BOM》表,根据《样机BOM》表,制作《物料需求表》,并发给采购,采购按照《物料需求表》进行物料采购。
5)在试产物料全到齐后,仓库管理员通知生产部与工程技术中心。
工程技术中心组织样机(成品样机)试制1台(以此确认物料是否正确),此样机经工程技术中心确认OK后,挂上“样机卡”作为标准的样机,转入样品柜并建立档案(由工程技术中心保存)。
6)工程技术中心开出《试产通知单》,通知生产部,表明可以试产,生产部再依据生产计划,安排相应的新产品试产计划,并回复工程技术中心具体试产的时间。
试生产管理规定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试生产管理办法MR-KFBXXX开发管理部REV. A0共9页版本与修订记录 :1目的规范公司因新产品开发及工程变更需求而进行的手工样件、工装样件试制及小批量试产的各项工作,明确试产到量产过程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相互协作关系,保证试产过程能有序和高效地进行,确保新产品量产前或工程变更后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
2范围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及改型产品各阶段的试产到量产过程,以及量产后工程变更需要的试制过程。
3定义/缩写:3.1OTS样件:off tooling sample工装样件。
3.2PTR:production trial run试生产。
本文所指的试生产包含手工样件试制、工装样件试制、小批量试生产。
4职责4.1项目经理:4.1.1明确试产的目的、数量、日期、地点及试产所需文件的版本等;4.1.2提出各阶段试产申请,编制试产计划任务单;4.1.3确保在试产前,试产所需工艺文件、标准发放给了试产单位及相关部门;4.1.4协调并推动试产过程中发现的各种设计问题的解决;4.1.5协助提供试产各阶段评审所需资料;4.1.6组织进行试产前准备会,及试产后的评审和总结。
4.1.7对工程变更的试产,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变更前后的可行性评审。
4.1.8对整个项目的工作进度、试产时间进行总协调和确认。
4.2实验室:4.2.1制定并根据公司产品的升级换代更新新产品功能、性能及可靠性测试规范;4.2.2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试产产品进行各项测试;4.2.3负责向项目经理、生产部、质量部门提供新产品各阶段评审所需测试报告;4.3计划管理部4.3.1编制试产的《生产计划排程表》,下达给试产单位及相关部门4.3.2试产计划的跟踪和更新。
4.4采购部4.4.1试产所需物料的采购4.4.2就不良物料的处理与供应商的沟通。
4.5试产单位(试制车间/生产部)4.5.1做好试产前的准备,按试产计划排程组织生产,确保保质、保量、按期提交试产产品。
目的明确各部门在新产品中试过程中的职责,规范工作流程,保证新产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使新产品在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后能够顺利生产、销售,并保证产品质量。
二.适用范围1.适用于集团内所有在公司内的原料药品种中试。
2.新产品中试指拟申报品种在报批前完成的批量适中的试生产,进一步优化新产品的处方、生产过程和参数、质量标准等,确定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
新药的中试在报临床前进行,已有国家药品标准药品的中试在报生产前进行。
3.中试方,指集团新品部、各子公司新品部课题组人员;第三技术方,系参与各原料药品种中试的外公司技术人员;中试人员,参与中试过程的操作人员。
三、责任者中试方、集团供应部、研发部、制造部、质管部。
四.工作程序1.新产品中试要求。
1.1.实验室小试工艺进行中试至少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1.1.小试收率稳定,产品质量可靠。
1.1.2.造作条件已经确定,产品,中间体和原料的分析检验方法已确定。
1.1.3.某些设备,管道材质的耐腐蚀实验已经进行,并有所需的一般设备。
1.1.4.进行了物料衡算。
三废问题已有初步的处理方法。
1.1.5.已提出原材料的规格和单耗数量。
1.1.6.已提出安全生产的要求。
2.新产品中试2.1.原料药中试工作由中试方牵头,研发部负责协助。
2.1.1.一般在中试车间进行,中试车间不具备条件的,在相应的生产车间进行;2.1.2.至少中试三批,工艺简单且中试成本过高的品种,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可减少中试批次;2.1.3.中试批量根据中试所用生产设备的最小生产能力决定,并保证中间产品、成品检验和稳定性试验所需要的量。
特殊情况由供产销协调会议决定。
原料药中试批量一般为单剂量的10000倍以上,要保证中间产品、成品检验及稳定性试验所需要的量,用中试合成的原料进行相应制剂的中试时,还要保证相应制剂生产所需要的量。
2.2.因制剂报批需要才报批而报批后可能不生产的原料药,由中试方负责组织各中试方研发部、质管部相关人员进行评价,决定是否进行中试,若中试报主管副总经理批准。
新产品试产--量产流程Q/SD.QP7.51-2011一、样品试产流程(试产样品5套):1.1、由品管部(技术岗)依照产品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条件,确定《物料清单(试产)》见附表1。
《物料清单(试产)》应注明:品名、规格、型号、参数、封装、厂牌、批次,(有专门要求需要统一批次的在清单中列明,一般情况下不指定批次)。
编制《物料清单》应考虑公司原有物料品种、方便采购。
1.2、采购部严格按照《物料清单(试产)》的要求,进行原材料采购。
同时做好合格供应商调查及筛选,为以后大批量采购做好预备。
如采购中发生与《物料清单(试产)》不匹配的情况,应填写《内部工作联系单》征得技术岗同意后方可采购。
关于专门原材料采购,如PCB板材,采购岗采购PCB下单前应请供应商将PCB图纸发回由技术岗进行确认后方可采购。
采购部注明可能采购时刻并通报技术岗。
1.3、原材料检验确认:仓库治理员依照《物料清单(试产)》负责对采购物品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交技术岗对采购物品性能进行审核(进仓检验)。
如性能不符,由技术岗向采购岗填写《内部工作联系单》,列明不符合项目和要求,由采购部负责退换或另行采购。
外协加工原材料出仓前由仓管进行核对技术部进行签字确认后方可发货。
如符合,进入下一制作样品环节。
1.4、技术部制作样品。
完成样品制作后技术部岗进行技术测试。
1.5、样品确认:样品测试完成后,技术岗通知行政部。
由行政部组织“产品评审小组”确认。
(产品评审小组由总经理,品管部、仓管岗、市场部、生产部、采购岗、行政部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如样品在评审过程中有重大改动的,则重新进行样品制作及评审确认工作。
二、试产流程(50套):2.1、采购岗负责原材料采购。
2.2、仓库依照采购清单对原材料检验确认(核对品名、规格、型号、参数、封装、厂牌、批次)。
核对无误后交由技术岗进行原材料性能测试(进仓检验)。
如性能不符,由技术岗向采购岗填写《内部工作联系单》提出不符合项,由采购部负责退换或另行采购。
新产品导入量产作业流程一目的。
为确保新产品顺利导入量产阶段,能提供正确完整的技术文件资料及验证新产品的成熟度,以顺利大量生产。
二组织与权责。
1 研发单位:对策分析与设计变更,提供样品及技术相关文件资料及零件采购资料。
2 中试人员:(1)承接新产品技术,产品特性及生产作业性评估。
(2)任计划召集人(Project Coordinator)排定工程试制时程表及召开工程试制检讨会,工程问题分析,对策导入。
(3)制程安排,包括生产线的评估,制作生产工艺单,QC工程图之草拟。
同时,还有负责治具的准备等(4)规划新产品之测试策略,测试设备,治具及软体。
还有负责生产线测试设备的架设,提供测试SOP,测试计划及测试产出分析。
(5)支援新产品组装。
(6)成品接受及制造技术接受。
3 质量单位。
(1)产品设计验证测试(Design Verification:DVT)。
(2)功能及可靠度确认。
(3)负责再次确认PVT和DVT的结果是否符合生产规格。
4 采购单位:(1)PCB委托加工及材料采购。
(2)备料及试作投料。
6 测试单位:支援新产品软硬件测试。
三名词解释。
1 工程试作(Engineering Pilot Run:EPR):为确认新产品开发设计成熟度所作的试作与测试。
2 量产试作(Production Pilot Run:PPR):为确认新产品量产时的作业组装所做的试作与测试。
3 量产(Mass Production:MP):经量产试作后之正式生产。
4 材料清册(Bill of Material:BOM):记录材料料号,品名/规格,插件位置,单位用量,承认编号,工程变更讯息等相关资讯。
5 P3-TEST(LPR阶段):新产品设计完成后,对其设计的结果依据产品规格做各种测试验证,称为P3-TEST。
6 P4-TEST(EPR阶段):通过设计审查后之工程试作后的新产品,对其做各种测试验证称为P4-TEST。
7 P5-TEST(PPR阶段):针对新产品的成熟度做测试验证,确认是否可以进行量产,称为P5-TEST。
XXX有限公司(海门分公司)试产管理规定编号:版本: XXX受控状态:拟制:XXX 日期:XXX审核:日期:会签:日期:批准:日期:发布日期:XXX年 XX月 XX日实施日期:XXX 年 XX月 XX 日《改订履历》试产管理规定1.目的:使产品有计划、有依据进行生产,确保公司开发设计之产品顺利投入生产,为了因材料、新开模具、制程控制不当防止造成批量不良。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内一切新产品开发产品、新客户、新开模、新开发的供应商材料、或生产工艺的更改。
3. 参考文件:《工程变更控制程序》4.定义:无5.权责:5.1资材部负责发出材料的试产要求;技术部负责发出内部工艺流程变更的试产要求;市场部负责发出成品的试产要求.5.2技术部:负责召开新产品说明会,并完成样品及相关技术资料提供给相关部门,并跟进试产过程中的重点工序;5.3生产部:负责物料及人员安排,负责对工模夹具及工艺操作进行的总结与跟踪反馈。
5.4品管部:新产品样品检查测试,并跟进试产全过程反馈品质(尺寸、功能和电性能等)状况.6.程序内容:6.1新产品试产前工作准备:6.1.1由技术部组织召开新产品投产会;6.1.2投产会参与人员为生产主管、品质部主管、技术及业务主管,确定投产日期及各自工作任务;6.1.3技术在新产品会上向会员详细讲解新产品功能、外观、特点及用途,产品检验与制作工艺要点;61.4品质部主管在《试产报告单》上列出试产的项目及品质控制点,并在试产后对相应的重点管控项目进行验证。
61.5技术部整理好工程资料:流程图、BOM、产品规格书、包装规范、SOP相关资料发放至生产技术人员、品管、生管及生产部门;6.1.6生产技术员(生产主管)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提前申请购买特殊工具、仪器、仪表,生产及检验使用,并根据技术部提供之定型样板制作测试冶具及工装夹具:6.2批量试产规定:6.2.1订单属新产品或新客户的由业务部开出《试产报告单》。
试产管理办法1.目的为确保产品正式量产时的效率和质量,达到技术合理转移,规范本公司新产品制作流程的程序化,并为产品的制作工艺持续改善提供依据。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新产品策划及现有产品的工程变更,有相关的质量质量管理系统运作之相关活动均属之。
3.权责3.1 研发部:负责试产计划进度的技术指导,试产物料的确认。
3.2 采购课:负责原材料的采购。
3.3 工程课:负责试产工艺工装夹具、治具制作,设备配备。
3.4 品控课:负责试产的检验及制程质量管控。
3.5 生产课:新产品的试做及现场制作困难的及时反馈。
4.名词定议:无。
5.运作程序5.1 新产品试产。
5.1.1 新产品发出订单图面后要做试产时,由研发部发出《试产通知》会知所有相关部门,试产通知内容包含:试产产品型号,预定试产数量和大概试产日期,试产准备会议召开时间(一般在试产通知发出后第 1 个工作日)及于会人员等。
5.1.2 研发部在发出《试产通知》后,一个工作日内发出试用版本的物料清单表、图纸、产品规格书、客户要求等相关文件给研发文员,由研发文员再分发给生产课、品控课、工程课、采购课。
5.1.3 采购员在收到《试产通知》和试用版物料清单表后, 并跟踪物料状况。
5.1.4 工程课在收到《试产通知》和相关图纸等数据后,负责制作并提供《作业指导书》、工装夹具设计制作,相关机器设备配置,等。
5.1.6 品控课在收到《试产通知》和相关图纸,产品规格书等数据后,负责零部件检验标准,产品检验标准,IPQC,PQC 检验表等相关质量文件的起草,之后交由对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审查,并根据设计工程师审查后意见做相应修改.5.1.7试产物料确认:试产物料回厂进仓后由货仓通知品保课检验,品保课出具试产物料的检验报告交由工程IE对试产物料作最终确认,工程IE对其检验报告不妥或有错误之处修正后将其返回给品保课,以便品保课对其检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对于试产物料存在问题的,工程IE需提交检验报告给采购人员,采购员负责追踪并反馈有关供货商物料问题点之改善,并获得样板给工程IE 确认无误。
新产品试制计划模板新产品试制计划模板XX产品名新产品试制计划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技术部年月日新产品试制计划新产品名称起止日期20xx.4.23-20xx.7.31用于规范该新产品试制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明确试制过程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目的相互协作关系,确保新产品试制过程符合有关标准、法律法规要求。
范围本文件仅适用于新型XX产品。
新型XX产品的技术要求如下:新型XX产品试制的数量:3新型新型XX产品的试制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序号试制工作项目工作的内容 1.根据新产品试制的目地、数量、日期、及所需的技术资料,完成对新产品各项工艺的分析,产品工作图的工艺性审查。
2.编制试制用工艺卡片:(1)工艺进度卡(路线卡);(2)关键工序卡(工序卡);(3)装配工艺过程卡(装配卡);(4)特殊工艺、专业工艺守则。
3.制定试制用材料的消耗工艺定额和加工工艺时定额。
1.根据新产品的需要设计不可缺试制技术准备1*工装模具准备*开工条件检查少的工装。
研发技术部20xx年4月27日生产部研发技术部20xx年4月25日生产部主要负责部门完成时间协助部门*工艺技术准备2.本着经济可靠又能保证质量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工装,通用工装,组合工装,简易工装和过渡工装。
1.研发技术部对产品的设计图、工艺规范、使用设备、人员技能、检测规范等状态的进行检查。
2.生产部依据新产品试制开工应具备的条件进行自查并给出《新产品试制开工条件检查单》,报研发技术部。
3.研发技术部进行开工条件检查,并做出检查结论,如在生产中发现不符合项,生产部应采取纠正措施,整改后进行复查。
20xx年生产部4月28日综合部研发技术部20xx年4月31日新型XX产品的试制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序号试制工作项目工作的内容生产部进行该新产品自制连接线的生产。
实用文档1.0目的:1.1 验证当前阶段的产品整机及其零配件的各项性能能否达到设计意图要求;1.2 尽可能地将新产品尚还存在的问题在批量生产前充分暴露出来,为后续问题点改善创造更加适宜的条件,为促成新产品顺利量产提前做好各项充分准备工作;1.3明确新产品试产所涉及到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确保试产工作顺畅开展。
2.0适用范围:2.1 适用于公司产品的各个新项目在投入量产前的每一次试生产。
包括全新产品的试产、关键零配件在功能或装配配合上有较大变动的老产品的例行试产。
试产的对象可以是产品的功能、试装配配合或加工工艺等。
2.2 客户提出的其它的需要进行试产的情况;3.0定义3.1样品试制:开发阶段中首次样板的试制,在于验证新品设计的完善性。
(一般由研发部内部样板组完成)3.2小批量试产:开发阶段中样板试制成功后的小批量试产,尽可能地模拟批量生产状态,验证工艺、产品整机等能力。
(小批量试产装配必须在生产车间完成。
)3.0主要职责3.1研发部:负责新产品的开发、相关技术资料制定和发布受控、样品鉴定和评审会组织、设计问题的改进、主导推进试产的进行;同时处理试产中的异常状况,主导产前会议和试产后总结报告会议召开。
a项目工程师:负责新产品工程技术图纸的制作、零部件及整机确认样的确认、零部件测试评估记录、组织召开试产前培训会以及完成试产所需的其它准备工作;解决试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主导试产后的总结评审会议和改善工作;b.工艺工程师负责:新产品作业指导书制作,标准工时的制订,并在试产时与生产部门安排工艺流程;试产过程中问题的总结;负责试产过程中工装夹具的策划及制作、与品质部沟通策划并制作产品零部件检具量具。
协助解决试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配合项目工程师负责人完成试产报告和后续改善。
c.实验室:完成试产前以及试产后的相关样品测试;d.样板组:协助项目工程师完成试产前样板的组装;实用文档3.2品质部:负责新产品试产全过程的质量跟踪监控。
关于新机试产和批量生产首件确认规定一、目的:为了确保生产中不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使各种失误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返工现象,现制定下列操作规定:二、新机试产的若干规定:(1)新机试产数量在50-100台之间,新机的试产必须由工程、品质、生产管理人员全程跟踪,新机试产必须完成贴片、插件、组装、包装全过程,同时必须严格按产前工程规定的物料、工艺、测试方法操作,相关的QC、修理及生产管理必须记录相关的工艺、物料、性能、生产方面的问题。
(2)试产结束后,由品质负责人召集工程、生产、物料等相关人员作新产品试产评审会,评审会议主要针对品质性能、物料、工艺三大方面进行,评审过程由各生产线及品质负责人提出事项内容及原因分析,并由相关人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要限定完成日期。
(3)评审结束后,以书面形式由品质负责人复印传达相关文件给各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必须遵照会议的决议落实相关的工作,由品质负责人跟踪落实的情况。
三、生产首件确认的规定:(1)首件分段:贴片首件在回流焊完成后即可(如双面板必顺双面贴片),贴片后焊首件完成后焊全部元件即可(不包括调试)、插件首件完成切脚即可、补焊组完成补焊元件即可、装配组完成机壳安装即可、包装组完成包装盒即可。
(2)各拉生产的每个订单的首件产出后,由拉线负责人交给品管负责人会同工程负责人进行相关内容的确认。
(3)首件数量为10个,首件产出后必须在20分钟内拉线负责人送至品管负责人手中,品管及工程相关确认人在收到首件3个小时内作出相关结论,确认的内容由物料、工艺、性能三大项,物料由品质负责人确认,工艺、性能由工程负责人确认,相关具体内容的确认标准由工程部和品质负责人制定,如确认不合格,确认人必须到现场跟踪解决相关问题,如有重大的工艺、物料更改,必须由工程部出示更改通知单,重新改进首件并再确认,直至首件合格为止方可参照合格首件生产,首件确认单一式两份。
品质一份、生产一份,且必须长期保管,以备查案,合格首件品管和生产负责人各保管5个,确认首件直至批量生产至本拉线收尾后方可投入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