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 格式:pdf
- 大小:222.29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着枯燥、抽象的知识点,缺乏实际应用和情境化的学习。
而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教学问题情境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问题情境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恰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
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原则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原则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设计教学问题情境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背景和认知能力,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问题情境要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问题情境应该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情境要有实际意义和情境感。
设计的问题情境应该能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记忆。
4.问题情境要有合作性和互动性。
通过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化策略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化策略在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面临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挑战。
情境化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情境化教学的内涵、实施策略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问题情境化教学的内涵问题情境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它将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可以以教室的空间布局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几何知识优化教室的空间利用率。
2.设计递进式问题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具有挑战性、连贯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授函数知识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1)什么是函数?(2)函数有哪些性质?(3)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授概率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探讨各种概率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4.注重分层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
例如,在教授代数知识时,可以设置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的问题,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5.引导反思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解决几何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数学感的学科,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通过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
1.实际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乘法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小明家里的地板是一个长方形,长8米,宽5米,他要铺地板砖,每块地板砖的长和宽分别是0.5米和0.3米,他需要几块地板砖才能把地板铺满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将乘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2.多种解法的情境创设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多种解法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比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时,设计一个情境:小明在烘培蛋糕,菜谱上要求加入1/4杯的糖,但是他只找到了1/8杯的量杯,他需要几个1/8杯的糖才能加入1/4杯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找出1/4和1/8的公倍数,然后比较大小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化为相同分母来解决,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则。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时,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小明有一块不规则形状的底板,他要用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瓷砖铺满这块底板,他需要多少块瓷砖才能完全覆盖住?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割不规则形状,计算每部分的面积,再相加得出总面积,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步骤问题的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多步骤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分析、计算、推理等多个环节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教学代数方程时,可以设计一个多步骤的问题情境:小红有一些钱,她花了1/3的钱买了一本书,然后又花了10元钱买了一双鞋,最后剩下50元钱,她原来有多少钱?通过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先设代数式表示小红原来有多少钱,然后列方程解方程,最后得出答案,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还能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就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 目的性原则.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处于探求新知的起始阶段,教师一般先要将设计的课件、挂图或实物等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发现数学问题,发现今天要研究探讨的数学问题,因而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再好的问题情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徒劳的.斯苗儿老师曾这样说:“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
”这其中的意思,也是体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原则。
如:七年级(上)“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我们可以尝试用模型、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可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会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立体思维中去,再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所得出的结论。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情境设计和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
情境创设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情境创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1.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个具体的、活泼的学习情景,因此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加深理解。
通过情境创设,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能引起学生的感知、思考和表达,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培养能力。
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4.促进合作。
情境创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基于实际生活情境设计问题数学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一门学科,因此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可以设计购物结账、旅行路程、房屋买卖、运动比赛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情境化教学引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如模拟实际场景、制作数学实验器材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拓展课外拓展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实践,拓展数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4.注重个性化情境创设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实际情况等,对情境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情境创设中的教师角色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发挥导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发表时间:2011-05-27T09:08:50.8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7月下供稿作者:聂文军[导读]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拓新。
◆聂文军陕西省洋县湑水初中723311《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期设疑激趣,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好的问题情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不但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来,而且也能使教师陶醉其中。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达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好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首要环节。
只有挖掘并有效使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创设出成功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抓住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巧设妙问,引爆激情。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数学因素,引起学生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的学习。
【案例】教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时,我抓住中学生追星的现象,针对中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篮球明星姚明的现实,设计了问题情境。
我用多媒体投影给出了姚明的图片,并用文字给出了姚明小档案:身高226cm,体重125kg,臂展221cm,腿长141cm。
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设探究摘要: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的一项辅助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主要就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方式、效果和意义做出相关探讨,进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一、问题情境教学概述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
而在教育领域,也更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而思维的起点是提出疑问,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
所谓问题情境,它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的一项辅助教学方法,即通过将问题与该问题所处的情境相结合,进而寻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以利于更好地吸收和理解该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知识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概括的认识,更要具体落实到如何培养、如何发展的行动中去。
二、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式针对问题联想相关情境。
这种创设情境的数学思维的起点是质疑,只有疑问,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教学中遇到一道应用题:某商店以每件60元的价格出售两件上衣,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那么出售这两件上衣总的来说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呢?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反应会很大,有的学生会立刻脱口而出说出售后商店不亏不盈,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通过验算,就会发现我想错了。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就可以联想到生活中关于盈亏的许多问题,也使得同学们对经济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针对情境建立数学思维。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简单的小情境,可以让我们建立起数学思维,而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反而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巧设问题情境,提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一、引言二、问题情境的设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能够激发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
下面就列举几个巧设的问题情境。
1. 菜市场的水果摊背景设定:假设学生们打算到菜市场的水果摊买水果,让他们考虑如何根据价格和数量计算总金额。
问题情境:在水果摊上,苹果每斤5元,橙子每斤4元,香蕉一根1元,葡萄一斤6元。
小明想买2斤苹果、3斤橙子、4根香蕉和1斤葡萄,那么他需要支付多少钱?解决方法:通过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学生可以计算出小明需要支付的总金额。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购买组合,让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公交车上的座位分配背景设定:假设学生们坐在公交车上,让他们考虑如何合理分配座位,尽量使每个座位都被利用起来。
问题情境:公交车上有20个座位,学生数量是30人。
每个座位只能坐1人,没有人能够站着。
请问学生们应当如何安排座位,才能确保每个座位都被利用起来?解决方法:通过对情境的分析和推理,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每个学生先坐一人座位,剩余的10个学生需要双人合坐。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合作意识。
3. 运动会的队伍编排背景设定:假设学生们参加运动会,让他们考虑如何合理地编排队伍,使每一个队伍的总能力尽量平均。
问题情境:学校的运动会要求每个队伍有16名学生,总共有48名学生报名参加。
请问学生们应当如何编排队伍,使得每一个队伍的总能力尽量平均?解决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每3个学生排成一个队伍,共有16个队伍,可以使得每个队伍的总能力尽量平均。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分组和合作能力。
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实践与应用能力。
除了上述列举的问题情境,还可以设计更多的问题情境,如以下几个例子:1. 购物活动:假设学生们参加了一次购物活动,让他们计算总花费、找零的金额等。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发表时间:2014-06-10T17:20:29.60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4期作者:檀永霞
[导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河北省邢台市任县栾村中学(054000)檀永霞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什么是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1 构成要素
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达到理解的心理状态。
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即未知的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
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
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
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
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
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
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
学生内心具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就能促使他去思考,去行动。
所以说,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
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
学生具有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知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2 创设原则
2.1 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
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2 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
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
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
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2.3 层次性原则。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非常具体、琐碎,把系统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
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3 创设途径
3.1 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能离开传授知识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好新、好动)。
故在教学时,应尽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
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图文并茂地在电脑里(当然也可以在幻灯片上)设计了这样一题:“从前,有一座山……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他们协议,每人每天均下山挑一担水。
若下山既可以走前山,也可以走后山,前山有 2 条路,后山有 3 条路,假定他们下山的选择相互独立,问这三个和尚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下山方法?”此基础上将上题一般化:“……n 个和尚,前山有a 条路,后山有b 条路……”让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利用加法和乘法原理,愉快地从生活中“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3.2 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题目恰当地变题变式,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
3.3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此类问题,让学生在惊讶中发现错误,产生问题情境。
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