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棘头虫纲
- 格式:ppt
- 大小:661.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七章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附: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或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过去曾包括线虫纲(Nematoda)、轮虫纲(Rotifera)、腹毛纲(Gastro-tricha)、线形虫纲(Nematomorpha)及棘头虫纲(Acanthocephala)等5纲。
这几类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这些结构上的特点,显示出原腔动物较以前讲述的各类动物更复杂,更高等。
但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在演化上的类缘关系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有许多重大不同之点。
因此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应各自列为独立的门。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已知约有15000种,有人估计为50万种。
线虫分布很广,自由生活种类在海水、淡水、土壤中都有,数量极大,农田土壤中每平方米有线虫1000万条,重可达10g以上。
植食性线虫以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植物根及腐败有机物等为食;肉食性种类食原生动物、轮虫及其他线虫等。
寄生线虫寄生在人体、动物和植物的各种器官内,危害较大。
线虫的身体一般呈圆柱状,细长,故通称圆虫。
土壤线虫和植物线虫体多微小,最小的种类体长只有200μm;寄生线虫中,大的体长可超过300mm,最大的可达1m以上,但其直径小于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角质膜(Cuticle)线虫体表被一层角质膜,厚度一般为身体半径的0.07倍,坚韧富弹性,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角质膜为上皮分泌形成,一般分为皮层(cortex)、中层(median)(基质)和基层(basal layer)(斜行纤维)3层①70000034_0150_0,最内为基膜(图7-1),角质膜有保护作用。
猪棘头虫病的防治-猪病防冶
孙刚(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2000)
猪棘头虫病是由猪棘头虫寄生在猪小肠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分布广泛,常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1形态及生活史
猪棘头虫虫体比蛔虫大,黄白色,前部稍粗大,有一吻突,长有5~6列向后弯曲的小钩,虫体后部比较细,表皮上有明显的环状皱纹。
雄虫和雌虫区别明显,雄虫体短小,长7~15厘米,雌虫体长30~68厘米,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就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当猪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昆虫就可感染发病。
从棘头虫的幼虫用钩固着于小肠肠壁起到发育为成虫需70~110天,棘头虫体在猪体内的寄生时间为10~22个月。
2发病症状
病猪症状的轻重与虫体的寄生数量有关,严重感染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腹痛,常尖叫不安,腹部着地爬行或卧地,四肢弯曲或伸张。
病程较长者生长缓慢、贫血、消瘦、被毛发焦,形成
僵猪。
最后甚至因肠壁穿孔,患腹膜炎而死亡。
3剖检变化
剖检时可在病猪小肠内找到虫体,()有时虫体头部固定在肠壁上,不易取下,肠黏膜局部坏死,甚至穿孔。
4预防
定期驱虫,对猪排出的粪便应堆积发酵,30~42天后使用,以杀死虫卵。
经常对猪舍内、外环境消毒,消灭中间宿主,严格控制放牧,减少猪只与中间宿主接触的机会。
5治疗
用“驱虫净”(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内服,1星期后再服1次。
左旋咪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拌入饲料喂服,对成虫有效。
寄生虫:范畴:①医学蠕虫(大):线虫: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吸虫:肝吸虫、肺吸虫、血吸虫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②医学原虫(小):根足虫:溶组织内阿米巴、非致病性阿米巴鞭毛虫:利什曼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孢子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③医学节肢动物:昆虫纲:蚊、蝇、白蛉蛛形纲:蜱、螨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1)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收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在营养上互相依赖,彼此受益长期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收益(寄生虫),另一方受害(宿主)。
宿主类别:1)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
例如人为蛔虫的终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
若有两个以上中间宿主,可按寄生先后分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等。
例如淡水螺为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鱼为第二中间宿主。
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
3)储存宿主(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了感染人体,还可感染某些脊椎动物。
4)转续宿主:当一种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虽能存活但不能继续发育,而对正常宿主仍具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宿主对寄生虫:消除性免疫和非消除性免疫。
寄生虫病的流行流行基本环节:传染源(患者带虫者储存宿主)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 .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的未开发地区流行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防治原则:(1)消灭传染源(2)截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痰液检查适于肺吸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蛔蚴等检查。
第二章医学蠕虫一、线虫和棘头虫1.线虫概述(1)形态:1)成虫虫体呈线状或圆柱形,大多数为雌雄异体。
2)虫卵多为椭圆形,卵壳多为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卵壳主要是由三层组成:内、外层均较薄,内层又称为脂层或蛔甙层,具有调节渗透作用;中层较厚,称为壳质层,能抵抗外界的机械压力,是卵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动物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物学的定义、性质和任务1. 定义:动物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动物界的多样性、动物体的结构、功能、生长发育、生殖、行为、进化以及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它旨在理解动物的生命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并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性质:(1)综合性:动物生物学融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2)实验性:动物生物学的研究依赖于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验设计来验证假设,探究生命现象。
(3)进化性:动物生物学强调生物的进化历程,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类群的特征,揭示生物进化的规律。
(4)应用性: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3. 任务:(1)描述和分类:对动物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系统分类,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2)机制探究:研究动物体的生理功能、发育机制、行为模式等,揭示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3)进化分析:探讨动物的进化历史和进化趋势,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环境保护:评估动物资源现状,提出保护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二、动物生物学研究发展动态1. 古代动物生物学:(1)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撰写了《动物史》。
(2)中国古代的《本草纲目》等著作也对动物进行了描述和分类。
2. 近现代动物生物学:(1)细胞学说: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奠定了细胞是生物基本单位的理论基础。
(2)进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理论,对动物生物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遗传学: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遗传规律,为动物生物学提供了遗传研究的理论基础。
3. 现代动物生物学:(1)分子生物学:通过研究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揭示了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
(2)生态学:关注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等概念。
(3)生物信息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生物数据,为动物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鸭寄生蠕虫病-鸭棘头虫病鸭棘头虫病是由棘头虫寄生于鸭的小肠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除鸭发生感染外,其他家禽如鸭、鸡、天鹅以及其他野生游禽均可发生感染。
寄生于鸭的棘头虫有四种,即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鸭细颈棘头虫和腊肠状棘头虫。
最常见的是大多形棘头虫。
1.病原及流行特点鸭大多形棘头虫属棘头虫纲、多形科。
虫体呈桔红色,纺缍形,前端大,后端狭细。
吻突上有小钩18纵列,每行7~8个,每一纵列的前4个钩比较大,有发达的尖端和基部,其余的钩不很发达,呈小针状。
吻囊呈圆柱形,为双层构造。
雄虫长9.2~11毫米,睾丸呈卵圆形。
位于虫体前1/3部分内,靠近吻囊处。
雌虫长12.4~14.7毫米。
卵呈长纺缍形,大小为113~129微米×17~22微米。
在卵胚两端有特殊的突出物。
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尤其是一月龄以上的幼鸭。
鹅较少见,幼鸭发生大量感染后常引起死亡。
临床上以麻鸭较为多见,肉鸭很少发生。
常发生于夏秋季节。
本病分布较广,我国许多省市均有发生本病的报道。
2.生活史大多形棘头虫的中间宿主是甲壳纲、端足目的湖沼钩虾为中间宿主。
成熟的虫卵随患鸭的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湖沼钩虾吞食后,经54~60天,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棘头囊),鸭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钩虾后,幼虫在鸭的消化道内逸出,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成虫。
3.临床症状患病鸭生长发育不良,精神不振,口渴,食欲减退,消瘦腹泻,常排出带有血黏液的粪便,逐渐衰弱死亡,病程一般5~7天。
4.病理变化虫体寄生于鸭的小肠前段,其吻突牢固地附着在肠黏膜上,引起肠道黏膜出血,呈卡他性炎症,有时吻突埋入黏膜深部,穿过肠壁的浆膜层,甚至造成肠壁穿孔,继发腹膜炎,虫体固着部位的肠道黏膜严重出血,并出现溃疡,肠道黏膜可见大量的黄白色小结节和出血点。
5.防治措施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幼鸭与成年鸭分开饲养,幼鸭或新引进的鸭群,应选择未受污染的水塘或没有钩虾的水塘放养,在多形棘头虫病流行的鸭场,应经常进行预防性驱虫。
总论一、名词解释:1、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方受益,并对另一方以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导致死亡。
包括寄生物与宿主。
受益方称寄生物,受害方称宿主。
2、寄生物:一种较小的生物,暂时或永久性的生活在另一种较大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使较大生物受不同程度损害,甚至死亡。
这种较小的生物就是寄生物。
3、寄生虫:寄生于动物性宿主的动物性寄生物。
4、内寄生虫:寄生于体液、组织和内脏的寄生虫称为内寄生虫。
又可分为:a、细胞内寄生虫b、细胞间寄生虫c、腔道内寄生虫5、外寄生虫:寄生在宿主体外或体表的寄生虫,称为外寄生虫。
6、腔道内寄生虫:内寄生虫的一种。
寄生于腔窦内,如阴道毛滴虫。
7、阶段寄生虫:只有某一或某几个阶段寄生于宿主,其他阶段不寄生,如血矛线虫,蛔虫等。
8、永久寄生虫:寄生虫整个发育史中的各个发育阶段都在宿主体内度过,终身不离开宿主称为永久性寄生虫,如旋毛虫。
9、假寄生虫:被误认为是寄生虫的生物或非生物,如粉螨科的螨正常寄生于谷物和乳制品中。
10、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11、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12、转运宿主:寄生虫的感染性幼虫在侵入一个非适宜宿主体内后,不发育或稍有发育,也不繁殖,但仍保持对终末宿主的感染力,这种非适宜宿主即为转运宿主。
13、带虫宿主:有时一种寄生虫病在自行康复或治愈之后,或处于隐性感染时,宿主对寄生虫保持一定免疫力,但也保留着一定量的虫体感染,这时称这种宿主为带虫者。
14、媒介: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之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种低等动物,更常指的是传播血液原虫的吸血节肢动物。
15清除性免疫:少见。
指动物感染某种寄生虫并获得对该寄生虫的免疫力以后,临床症状消失,虫体完全被清除,同时并对寄生虫再感染具有长期的特异性抵抗力。
如大鼠感染路氏锥虫后只出现短时间虫血症,很快虫体消灭,出现持久的免疫力。
16、带虫免疫:常见,也叫非消除性免疫。
寄生虫感染常常引起宿主对重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清除,而是维持在低水平。
丽棘虫属一新种(古棘头虫纲:棘吻目:长棘吻科)
魏刚
【期刊名称】《动物分类学报》
【年(卷),期】1998(23)4
【摘要】本文记述丽棘虫属一新种,即重庆丽棘虫Brentisentischongqingensissp.nov.与其它相似种进行了比较。
新种体呈梭形;吻部细长,雄虫的吻大小为(1.58~1.78)mm×(0.14~0.20)mm;吻钩12纵行,每行有吻钩22~24个;吻腺很长,延伸到身体后部;前、后精巢
的大小分别为(0.28~0.61)mm×(0.24~0.35)mm,(0.25~0.56)mm×(0.18~0.30)mm;虫卵大小为(0.0353~0.0407)
mm×(0.0062~0.0081)mm。
【总页数】4页(P342-345)
【关键词】古棘头虫纲;棘吻目;长棘吻科;丽棘虫属;新种
【作者】魏刚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175.1
【相关文献】
1.棘头虫多形属一新种—重庆多形棘头虫 [J], 刘道远;张子琨
2.前睾属一新种(少棘吻目:少棘吻科) [J], 胡建德
3.棘衣虫属一新种记述:(新棘吻目:四环科) [J], 刘道远;张子琨
4.云南省丽江苔藓中缓步动物(异缓步纲:棘节目:棘影熊虫科;真缓步纲:近爪目:大生熊虫科,高生熊虫科) [J], 杨潼
5.鱼类寄生棘头虫异钩属一新种(棘吻亚纲:多态目,异钩科) [J], 魏刚;黄林;陈永;蒋国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