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1 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10.52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1.仔细想,认真填。
(1)当今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工具是()。
(2)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器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算盘上一颗上珠代表( ),一颗下珠代表()。
(3)常用的计算器中,开关及清除屏键是( ),AC是( )键。
2.仔细想,认真选。
(1)在算盘上表示数字“9”,要用( ) 颗珠子。
A.3B.4C.5D.9(2)①使用计算器对学生没有任何益处。
②只要是计算题,用计算器一定更快捷。
③计算器不能完全代替计算知识的学习。
以上说法错误的有( )个。
A.3B.2C.1D.0(3)下面的按键中,( )不是运算符号键。
A.+B.×C.=D.÷(3)用计算器计算完一道题后,按()键就可以计算下一题。
A.MCB.ACC.OFFD.MR3.写一写,读一读。
写作:读作:写作:读作:写作:读作: 4.根据给定的数,在算盘上画出表示每个数的靠梁的珠子。
5.想一想,填一填。
用计算器计算86×59,先输入“86”,再输入“×”这时屏幕上显示的是()。
每按一个数字键后,显示屏右端就会出现这个键上的数字,前面输入的数字就向()移动一位。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似数1.仔细想,认真填。
(4)当今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工具是(电子计算机)。
(2)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器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算盘上一颗上珠代表( 5 ),一颗下珠代表( 1 )。
(3)常用的计算器中,开关及清除屏键是( ON/C),AC是(清除)键。
2.仔细想,认真选。
(1)在算盘上表示数字“9”,要用( C) 颗珠子。
A.3B.4C.5D.9(5)①使用计算器对学生没有任何益处。
②只要是计算题,用计算器一定更快捷。
③计算器不能完全代替计算知识的学习。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27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认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算盘2.【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出示教材第23页图片,1.教师指出:算盘是我国一千多年前发明的,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1算盘上1颗上珠表示5,1颗下珠表示1(2运用算盘计算要根据珠算的口诀,正确地拨珠;运用算盘可以进行四2.(1(2)拿出自己的计算器,结合教材第25页图示,了解各个键的名称及使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器上依次找到相应的键,并介绍这些键的功能。
(33.阅读教材第271.教学例1(1386+179= 825-138=(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一试CE(326×39= 312÷8=(4)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2.教学例2(1(2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9999×5= 9999×7= 9999×9=(4)9999×6和9999×8(5)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用计算器算出左边三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右边几个1.教材“练习四”第12.教材“练习四”第3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3.教材“练习四”第4(1(2(3)根据找到的规律,直接填4.教材“练习四”第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读、写大数。
2. 让学生了解大数的改写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大数的改写。
3. 让学生掌握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能正确比较大数的大小。
4. 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数的读、写方法2. 大数的改写方法3. 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数的读、写、改写和比较大小方法。
难点:大数的读、写方法,大数的改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 大数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大数的读、写方法,强调读、写大数时的注意事项。
(2) 大数的改写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大数的改写方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大数的改写方法。
(3) 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3.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1. 部分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容易出错,需要加强练习。
2. 部分学生对大数的改写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3. 部分学生对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理解不深,需要通过例题讲解来加强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大数的读、写方法2. 大数的改写方法3. 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七、课后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掌握不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认识计算工具》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中的“认识计算工具。
计算器(即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
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和合理的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
教材在“乘法”单元后专门安排了“神奇的计算器”这一教学内容,既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又可以用来探索数学规律,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器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吻合。
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用计算器进行目的计算。
②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教学难点是,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
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11计算工具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知道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2.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3. 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计算器,熟练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计算工具的认识和兴趣。
2. 探究新知(1)教师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按键功能。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比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学生相互交流计算心得,分享计算技巧。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计算工具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2. 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板书设计略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在实践演练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工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计算器作为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对于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便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计算。
第一单元 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设计意图:计算工具是学习熟悉的数学素材,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
】1.思考:你了解那些计算工具?2.小组交流他们所了解的的计算工具,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计算器、计算机、算盘、超级计算机......3.全班展示。
引导: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工具的认识》学习任务一:了解算筹计数【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算筹计数的历史,已经算筹计数的方法,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算筹计数的方法。
2.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感受计算工具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重 点 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难 点 算筹的计数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了大数,掌握了加减乘除相关的运算。
但对于计算工具的历史还相对陌生。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演变史,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一、了解算筹的历史。
1.全班学生观看视频介绍算筹历史。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小组交流:什么是算筹?算筹是用什么制作的?算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3.总结: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4.思考:我们现在继续沿用算筹计数行不行。
总结:算筹容易丢失,携带不是很方便。
二、如何用算筹计数1.课件呈现算筹与现代数字对应表2.思考:算筹是如何计数的?3.总结1: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主要介绍了多位数的认识、比较大数的大小、利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等内容。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大数的认识不够清晰,对计算工具的使用也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概念的认识,以及熟练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认识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大数。
2.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
2.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3.比较大数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计算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等)。
3.多位数卡片。
4.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如人口数量、国家GDP 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多位数的认识方法,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地认识。
同时,让学生尝试读写一些大数,加深对大数概念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练习,使用计算工具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些大数比较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比较大小的能力。
然后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大数的知识?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作品编号:97864512358745963001
学校:趣鸟呜市文景镇欧阳家屯小学*
教师:瑰丽艳*
班级:恐龙队参班*
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比,有哪些优点?计算器更加好学、好用、便
捷。
三
巩固
练习。
(5分钟)
老师在算盘上拨数,
学生读一读。
学生交流读数。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
疑问:
四
课堂总结。
(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
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
这节课抓住计算工具的文化发展史这根纽带,营造了一种数学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文化的演绎过程中充分的体验、感悟、思考。
整节课的安排上,努力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