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海岸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18.01 MB
- 文档页数:3
海岸地貌地理报告1. 概述海岸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陆地与海洋交界处形成的地形特征和地理形态。
它是海洋力量与陆地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地理特征。
本报告将对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波浪侵蚀波浪是海岸地貌发育的重要动力源。
波浪的冲击力和侵蚀作用会导致海岸线不断后退,形成悬崖、海蚀平台等特征。
2.2 潮汐作用潮汐是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所引起的,它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和下降。
潮汐的作用会影响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形成河口、海角、浅滩等特征。
2.3 沉积作用海水中悬浮的沉积物在波浪和水流的作用下沉降到海岸区域,形成沙滩、沙丘等特征。
3. 海岸地貌的特征海岸地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3.1 海岸线的多样性由于不同地质、水动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海岸线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性。
有的海岸线呈直线型,有的则呈弯曲型,形成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海湾、海角、半岛等地貌。
3.2 海岸地貌的高度变化海岸地区的高度变化非常明显,有的地方海岸峭壁数十米高,有的地方则是沙滩和沙丘,高度不平均,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效果。
3.3 海岸地貌的多样性海岸地貌丰富多样,有的地方是岩石海岸,有的地方是沙质海岸,还有的地方是淤泥滩涂等。
不同的地貌类型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游览、休闲和科研价值。
4. 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旅游和观光海岸地貌的美丽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和观光者。
沙滩、海湾、海角等地貌特征成为了各地旅游的热门景点,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
4.2 渔业和海洋资源利用海岸地貌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鱼类、贝类、藻类等。
海岸地区的渔业和海洋资源利用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4.3 灾害防护和海洋工程海岸地貌是海岸防护和海洋工程的重要依据。
了解海岸地貌的特征和变化,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灾害防护和海洋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第八章海岸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海岸带的组成2.海岸的动力作用3.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4.海岸类型本章内容:海岸线:海面与陆地的交线。
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的接触地带,即海洋水体与陆地交互作用的地带。
其宽度主要取决于潮差的大小和海岸带的地形特征。
海岸带的分段:海岸(潮上带,后滨):高潮线以上至海蚀崖上缘的狭窄的陆上地带。
平缓的沙质海滩以长草处为界。
大部分时间出露在海面以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海水淹没,遭受激浪流的作用,发育现代海蚀地貌。
潮间带(前滨):位于高低潮面之间的地带,间歇性被海水淹没,为现代海滩区。
水下岸坡(潮下带,滨外和临滨):为低潮面以下,至波浪对海底仍能起作用的深度(1/2波长的水深处)。
这里可发育现代海蚀阶地和海积阶地。
自波浪开始变形处的海底到波浪破碎带的前缘为滨外,自波浪破碎带到低潮面为临滨。
海岸地貌是指由波浪、潮汐、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独特的地貌。
第一节海岸的动力作用一、波浪作用(-)深水波浪的特性是指水深大于1/2波长的水深处的波浪。
可视其运动不受海底摩擦的影响。
L深水区的波浪运动是通过水质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作圆周运动来实现的。
随时间的变化,水质点在轨道上的位相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波浪的向前传播。
波浪的传播只是波形与能量的传播,水质点仍在原地做圆周运动。
2,波浪在向前'符播的同时,能量也向下部水层符播。
自海面向下随深度按等差级数增加,水质点运动轨道的直径(波高)则以等比级数减小。
当海底深度大于波长时,波浪对海底作用已很微弱(1/2波长处仅有表层的l∕24)o由风直接作用下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其运动轨迹为不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受温度、密度、风力的变化等影响)。
风浪在风停息后或离开风区向外传播就转变为涌浪,其运动轨道为封闭的圆形。
(二)浅水波浪的传播与变形当波浪传播到海底深度小于1/2波长水深处,受海底摩擦的影响,波浪发生变形,转变为浅水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