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诗词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35
关于珍惜时间的10首诗词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人都是有惰性的,懂得珍惜时间的人,其人生的成就一定更大。
古人的这些诗词,希望你有空可以看看。
一、《杂诗十二首·其一》(魏晋·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写这首诗时陶渊明已经五十岁,他辞官归田已有八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十二首组诗的基调。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是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的,所以,我们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二、《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人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督学。
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所作。
学无止境,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时光还是走上社会后,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
三、《金缕衣》(唐·佚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唐代的一首七言乐府诗,其创作者已无从考究,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切的。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涵义深永的小诗,要爱惜少年时光,可以说它劝喻人们要及时摘取爱情的果实,也可以说是启示人们要及时建立功业,正因为没有说得十分具体,反而更觉内涵丰富。
四、《偶成》(南宋·朱熹)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为避权臣韩侂胄(tuō zhòu)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等人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境内)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偶成》一诗。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董必武1959年9月19日《咏档案》诗一首典谟训诰,宝之无佚;只字片言,亦所珍惜。
分肌擘理,鉴貌辩色;规圆矩方,依时顺序。
创业扩基,前轨可迹;古为今用,功同史册。
群众跃进,计划落实;察往知来,视兹故帙。
简注:1,典谟训诰:diǎn mó xùn gào ①《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的并称。
②泛指经典之文。
《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 在这里是泛指古代文献,也就是古代的公务文书,实际上是上古时期的下行公文。
2,佚:yì动词,“散失” 的意思。
“宝之无佚”,即“视若珍宝,无令其散失”的意思。
如,(汉)宣帝之时,得佚《尚书》及《易》、《礼》各一篇。
——《论衡》;惟予一人有佚罚。
——《书•盘庚上》。
传:“佚,失也。
”牛马畜兽有郊佚者,取之不诘。
——《逸周书》;又如:佚名;佚书(散失的书籍);佚文(散失的文句、篇章);佚本(散失的本子);佚史(散失、隐没的或正史以外的史事);佚失(散失;失落);佚存(散失而复得以保存);佚事(散失沦没而为世人所不知的事迹,多未经史书正式记载);佚闻(散失、隐没而不为世人所知晓的传说,多未见于正式记载)佚者志不广。
——《荀子•宥坐》3,擘肌分理:擘:che,分开;理:肌肤的纹理。
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出处:“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汉•张衡《西京赋【用法】作谓语;形容分析思路清晰。
近义词:条理清晰、有条不紊4,鉴貌辨色:jiàn mào biàn sè鉴:看。
色:指脸色。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情知汝不肯。
’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 示例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已知女儿的心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同“见貌辨色”“适来鉴貌辨色,观君与凡俗不同。
君子怀抱可知,更亦不须分雪”——《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5.帙:zhì(1)书、画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上篇博文写完后意犹未尽。
而且博友在留言中也各抒己见,观点不一。
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我写上篇博文时就有思想准备的。
为什么呢?并不是我自视高明,其实两千年来,人们对于王昭君和亲事件,各抒胸臆,说法多多。
据前人统计,两千年来,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就有七百多首,小说戏曲约四十种,涉及到的著名文人约五百余位。
其中有正面歌颂的、称赞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红颜薄命,非常同情她的悲惨遭遇;有的用诗词代王昭君抒发自已在匈奴怨恨的;有的感叹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画师,结果酿成悲剧的;有的是感叹元帝时国力薄弱,保护不了老百姓,从而酿成王昭君的悲剧的;有的更把矛头直指皇帝和封建的嫔妃制度的;还有为毛延寿翻案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就我涉猎过的一些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作一些简略的介绍。
最早咏王昭君的代表作为西晋石崇所写的《王明君辞》,全诗是这样的: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涕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花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石崇在诗中猜度了王昭君远嫁的悲怨与哀伤,认为在匈奴虽作了阏氏(相当于皇妃哦)也不足贵,甚至比作鲜花插在牛粪上。
最后还警告后人:“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他的这首诗时离汉代不久,因此就为后世大多数吟咏王昭君的诗词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有不少的人是赞颂王昭君和亲的功绩的。
早在唐代就有张中素在他的《王明君》中这样写道: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饶塞多。
对昭君和亲的历史意义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元末的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霍去病。
在王昭君的墓碑上这么题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董必武诗词39首挽左权同志 1942年7月左君真卓荦,弱冠已从戎。
大略观孙子,精微究客翁。
长征尝险阻,抗日显英雄。
讵忆偏城阨,横尸马革中。
贺冯焕章先生六十寿 1942年上将勋名日月高,时危草野起英豪。
龙争虎斗风云会,豕突狼奔海宇骚。
力赞中枢抗强寇,性耽佳句弄柔毫。
吟诗寿世原余事,语妙并州快翦刀。
注:冯玉祥,字焕章。
代毛泽东同志挽戴安澜将军殉国 1942年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今誉东瓜著,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捐命,壮志也无违。
吊张荩忱将军 1943年5月此为去年将军殉国三周年纪念而作,今岁中原战役倭势尚张,国军竟莫能抗,感时抚事,辄令人想念将军于不置也。
汉水东流逝不还,将军忠勇震瀛寰。
裹尸马革南瓜店,三载平芜血尚斑。
男儿抗日死沙场,青史垂名姓字香。
中原倘有英灵护,岂让倭奴乱逞狂。
注:张荩忱即张自忠。
忆友叶挺 1944年夕阳景好近黄昏,苦忆江南一叶冤。
敌后几经殊死战,四年囚系未离樊。
东江人物够相思,志在春秋不可移。
希魔将继墨魔仆,蛟龙岂复困天池。
挽彭雪枫同志 1945年2月早列红军著令名,更于抗日展功勤。
苍头特起竹沟鹘,碧眼同看蚌埠云。
拟合盟邦摧丑虏,不图中道丧元勋。
沙场战死君何恨,淮北哀声处处闻。
赠纽约华侨衣联会陈金坚先生 1945年6月天与机缘到美洲,逢君忽忆廿年游。
中兴名论三篇策,高卧豪情百尺楼。
志士不辞污马革,群儿争取烂羊头。
人间何地无渣滓,次第清除始自由。
原注“逢君忽忆廿年游”:一九二五年识君于广州。
编者注:陈金坚先生:时为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顾问、纽约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创会人之一、纽约《侨报》副董事长。
陈金坚先生长期担任衣联会书记、常委、主任委员等职务,参与衣联会创办的《美洲华侨日报》笔政,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随着蒋介石坚持分裂而出现的内乱危机,陈金坚先生为领导人之一的衣联会,鲜明地表露了支持中共为首的进步力量的立场。
关于雁门关的诗句有哪些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也是古代诗人们作诗时爱用的景观之一。
那么有哪些关于雁门关的诗句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关于雁门关的诗句1、昔别雁门关唐李白《古风其六》2、仆在雁门关唐李白《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3、日暮雁门关唐刘长卿《送薛承矩秩满北游》4、雁门关外绝人家唐施肩吾《云中道上作》5、雁门关元元好问《阮郎归独木桥体》6、乃至雁门关南北朝江淹《杂体诗古离别》7、群胡烧入雁门关明陆之裘《闻边报旁午五首》标题含有雁门关的诗1、《雁门关野望》唐·许棠2、《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清·屈大均3、《次黄比部题雁门关韵》明·明沈定王雁门关诗词赏析再过雁门关陈毅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
[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1901-1972),不但是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诗人,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建国前夕,陈毅曾两次亲临雁门关。
1947年12月风雪过雁门关,高吟“朔漠庆土改,满蒙是同舟。
”1948年春,第二次过雁门关,创作了本诗。
《再过雁门关》是作者“驱车登览” 雁门关抒怀。
展眼望去,雁门关雄伟森严。
想到千古将士为戍守雁门关的悲壮气概,不禁百感丛生。
战国大将李牧守关,被奸臣陷害;汉高祖刘邦追击匈奴差点丧命;宋代杨继业慷慨捐躯。
怀念明代吏部尚书、东林三君之一的赵南星,削籍戍守雁门关至卒。
如此“伤心事”,归根到底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至。
隐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统一祖国,使雁门关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题王昭君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观书有得觉思清”——读董必武文章有感作为我们党的“五老”之一,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内的饱学之士。
他博览群书,即便到八九十高龄,仍然“此身不惯闲无着”,“老去愈知学不足”。
年月董必武的《八十初度》诗有云:蹲点未能知老至,观书有得觉思清。
此身不惯闲无着,外语重翻读九评。
这是他酷爱学习的真实反映。
彭真称赞他“读书是他平生的一大嗜好”;江泽民同志赞扬他“深思好学,酷爱读书”。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
但于董必武却是例外。
年春,董必武岁,因英语基础较好,由共产国际保送到列宁学院英文班学习。
他学习的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国际共运、群众运动等。
老师用俄、德、英、法等语讲授。
除听课外,董必武在图书馆努力学习马列原著。
他常跟别人议论:“有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者”。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这是我的学习信条。
”这种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得到中国同志的好评,也深受外国同志的敬佩。
在巴库油田和列宁格勒工厂,他与工人一起生活劳动后,写出的总结报告,得到学校很高评价,被誉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并在全校展出。
董必武的这一学习信条贯穿一生。
每一次离京外出,他首先考虑的是书:带什么书,如何装,一到目的地,先把书清理到书架上,再去放置其他生活用品。
为了工作的需要,董必武晚年用了很大的精力继续习读外语。
在学外语的过程中,他拜身边懂俄文的秘书为师,请她在要学的书上标出重音,自己再在另一本同样的书上逐字标出,如发现秘书标错了,就划上横线,打上问号,重新标音,提出同秘书商讨,一丝不苟。
由于年岁太大,记忆力有所减退,董必武就制作了大量卡片,正面写外文生词,反面写汉语意译,不论在家或外出,不论在火车上或飞机、轮船上,他一有空就一边翻阅,一边口诵手画。
通过刻苦钻研,并持之以恒,终于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英、日、俄三种文字。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董必武曾多次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必须珍惜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坚持学习,不可虚度光阴。
五首红色经典诗词1. 绝笔诗周文雍yōng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赏析】周文雍1928年在狱中墙壁写下了这首《绝笔诗》。
1927年4月,周文雍任中共广州地下市委的负责人,为掩护身份与陈铁军扮成假夫妻。
1928年1月27日,二人被捕,2月6日同时壮烈牺牲,刑场的枪声成了他们结婚的礼炮。
1927年,陈铁军曾到医院把因难产无法单独行走的邓颖超送上船去上海,几十年后,邓颖超还带着深深的怀念说,如果没有陈铁军相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 狱中诗恽yùn代英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赏析】《狱中诗》是恽代英的诗作。
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江苏南京,年仅36岁。
恽代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
3. 南湖题诗董必武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
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赏析】1964年4月5日上午,董必武视察南湖。
他登上烟雨楼,欣赏雨中南湖的湖波浩渺,认真观看“中共一大史料陈列”,并向随行人员讲述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情况,挥毫题写了这首诗。
4. 七律秋瑾jǐn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赏析】三岛:指日本。
汗马句:汗马,作战有功叫做汗马功劳,作者为革命奔走,自谦还没有立下功劳。
别说女子不能干英雄事业,看我乘风万里,只身东渡日本。
惭愧我奔走革命,到今一事无成。
这样大的国仇家恨使我伤心,哪能在客地春风中虚度光阴!5. 梅岭三章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革命红色诗句在湖北第一篇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革命红色诗句在湖北”。
你们知道吗,湖北这片土地那可真是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热血!好多革命志士在这里留下了动人的诗句。
就说董必武吧,他的诗句就像一把把火炬,照亮了革命的道路。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这诗里透着坚定,透着对未来的希望,就好像在告诉咱们,遇到困难别害怕,勇往直前才有出路。
还有恽代英,他写下的“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哇,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英勇!哪怕身陷困境,那份豪情壮志也丝毫不减。
在湖北,这些革命红色诗句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每当想起这些诗句,就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让我们记住这些诗句,记住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先烈们。
咱们可得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把这份革命精神一直传下去,让它在咱们湖北的大地上永远闪耀!第二篇亲人们,咱们来唠唠“革命红色诗句在湖北”。
湖北啊,那可是革命的摇篮之一,藏着好多让人热血沸腾的红色诗句。
比如说黄麻起义的时候,那场面多壮观!当时就有人写下“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这诗句,一听就充满了斗志,好像能看到大家拿着武器,奋勇向前冲的样子。
还有啊,在长征路上,经过湖北的战士们,心里怀着对胜利的渴望,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种充满力量的诗句,鼓励着大家不管多苦多累,都要坚持下去。
这些诗句,读起来就让人心里激动得不行。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咱们湖北人的骄傲。
每次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能生活在这片有着深厚革命底蕴的土地上。
咱们可不能把这些诗句给忘了,得经常拿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当年的那些英雄们。
让这些诗句激励着咱们,努力奋斗,把湖北建设得更加美好!咋样,朋友们,是不是觉得这些诗句特别棒?咱们一起加油,让革命精神在咱们这儿永流传!。
董志武同志的诗句烟雨
《南湖:烟雨迷蒙访旧踪》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
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董必武同志的诗句“烟雨迷蒙访旧踪”访的是浙江嘉兴的南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
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这是“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4月重来南湖时,登上革命纪念船,回顾“一大”情景,亲笔题写的诗篇。
南湖位于浙江嘉兴市城东南,为浙江三大名湖之一,又以烟雨风光而著称于世。
古称陆渭地、又称鸳鸯湖,因以东、西两湖相连如鸳鸯交颈,加上烟雨湖中多鸳鸯,故得名。
现有面积为624亩,湖中有两岛,一是湖心岛,二是仓圣祠,即小烟雨楼。
南湖,旧称陆渭池,又称马场湖、滮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地处嘉兴市城东南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
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
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
而后,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庐山真面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
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
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
——现代·朱德《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庐山真面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
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
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因居客舍大,百感动心间。
两鬓生白发,难明长夜天。
——近代·萧红《对镜有感》对镜有感因居客舍大,百感动心间。
两鬓生白发,难明长夜天。
孤梦归从偃月城,清寒入骨倚危亭。
雪花散作杨花片,酒色酤来竹叶青。
——宋代·白玉蟾《晓醒追思夜来句四首》晓醒追思夜来句四首孤梦归从偃月城,清寒入骨倚危亭。
雪花散作杨花片,酒色酤来竹叶青。
海棠开后雨冥绵,寒食清明又一年。
胜赏挨排三月朔,嫩晴将息百花天。
水光山色供图障,燕语莺声助管弦。
我自吟边闲拄颊,笑人陌上拾花钿。
——宋代·白玉蟾《绣香亭招饮》绣香亭招饮海棠开后雨冥绵,寒食清明又一年。
胜赏挨排三月朔,嫩晴将息百花天。
水光山色供图障,燕语莺声助管弦。
我自吟边闲拄颊,笑人陌上拾花钿。
感时杂咏(约1944年)果然六月惨飞霜,只为沉冤未可忘。
重压青年集中训,屡兴党狱法西方。
小人放肆居高位,特务横行踞上床。
屏息面墙防偶语,敢云无怠或无荒。
过得河来拆却桥,血书史迹怎能消?建军黄埔谁之助?逼主白云孰与饶!仲夏羊群窥武汉,长沙马日闹风潮。
可怜革命仍流产,辜负壶浆又一瓢。
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
万里长城徒自坏,几番巧计总成空。
江南不让奸通敌,河北终教虏入笼。
枉费心机顽固派,廿年政策逐飘蓬。
【注释】题注:原诗无题。
此题为《董必武诗选》编者所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3月版。
果然句:指1940年7月7日发生的綦江惨案。
六月飞霜,典出《淮南子》:“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
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
”屡兴句:指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进步、革命党派和组织,往往罗织罪名,构成冤狱,称作“党狱”。
法西方,指效法德、意法西斯主义。
上床:上位。
偶语:对语。
《史记。
秦纪》:“有敢偶语诗书,弃市。
”《史记。
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无怠或无荒:没有怠荒。
怠慌,懒惰放荡。
“建军黄埔”句:这里指黄埔军校的建立。
这所军事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
“逼主”句:指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背信弃义突然发动武装叛变,炮轰当时的广州总统府,孙中山先生不得不在深夜冒着枪林弹雨突围出走。
陈炯明司令部当时设在广州市白云山。
熟与,如何(两者相比,择其一)。
饶,怒,让。
全句的意思是,共产党帮助创建黄埔军校与陈炯明逼迫、叛变孙中山相比,谁对国民党宽厚仁让,已经很清楚了。
“仲夏”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指示军阀夏斗寅勾结军阀杨森,趁大部分国民革命军开赴河南北伐之际,于5月17日偷袭武汉。
“羊群”指夏斗寅、杨森的反动军队。
“长沙“句:指马日事变。
1972年5月1日,反动军官许克祥受蒋介石指使,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
“欲守”句:此系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的典故。
《史记。
高祖本纪》: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途径故乡沛,乃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欢聚,酒酣,邦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飞鸟”句:出自“鸟尽弓藏”的典故。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
”“蜚”同“飞“。
比喻事成以后,功臣遭到废弃或者杀害。
此句的意思是,日本侵略军尚未被赶走,就迫害真正抗日的爱国者和共产党人。
飘蓬:蓬即蓬蒿。
遇风常吹折离根,飞转不已。
比喻人或者事物的漂泊不定。
【鉴赏】该诗主要是揭露、鞭挞国民党反动派,以抒发诗人的革命义愤的。
全诗由三首七律组成。
第一首是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专职统治的。
”果然六月惨飞霜,只为沉冤未可忘。
”诗人开头就以浪漫的笔触,把国民党法西斯专制统治所造成的“沉冤”,触目惊心地提出来,给读者造成一个强烈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两联就是叙述法西斯专制统治的具体表现:“重压青年集中训,屡兴党狱法西方。
小人放肆居高位,特务横行踞上床。
”在这样的高压下,人们只好保持缄默了:“屏息面墙防偶语,敢云无怠或无荒。
”把人们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下的小心翼翼、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状写透、写活了。
第二首,是追溯和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对大革命的反叛。
“过得河来拆却桥,血书史迹怎能消?”点出主题,引出下文。
“建军黄埔谁之助?逼主白云孰与饶!黄埔军校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的,这与陈炯明叛变革命并逼迫孙中山相比,谁对国民党宽让,这已经很清楚了。
然而,“仲夏羊群窥武汉,长沙马日闹风潮”,蒋介石集团却以背叛革命、屠杀革命群体和共产党人以报之。
诗人无限感慨地写到:“可怜革命仍流产,辜负壶浆又一瓢。
”惋惜与愤慨的感情潺湲而出。
第三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毁长城的罪行。
“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
”国民党反动派口头上也高喊焦土抗战,然而日军还没打走,他们却疯狂地镇压、捕杀真正坚持抗日的爱国人民和革命者。
这一联化入两个典故:“一个是刘邦赋《大风歌》,一个是”蜚鸟尽,良弓藏”。
从而使该联的内涵更加含蓄、深层,更富于尖锐的讽刺意味。
“万里长城徒自坏,几番巧计总成空。
”这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制造反共高潮,破坏抗日民族统一线的。
“江南不让奸通敌,河北终教虏入笼。
”意思是,国民党表明上反对江南的汪精卫等汉奸的通敌叛国行径,却诱使日本去大举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枉费心机顽固派,廿年政策逐飘蓬。
”这是呼应全篇的意味深长的收束。
该诗的特点,是一叙事为主,在叙事中进行抒情的。
但并不是单调乏味的平铺直叙而往往以生动=凝练,含蓄丰富的笔触出之。
看这三首诗的颈联:“小人放肆居高位,特务横行踞上床”;“仲夏羊群窥武汉,长沙马日闹风潮”;“江南不让奸通敌,河北终教虏入笼”。
每联对仗既工整又生动、俏皮,颇富辛辣的讽刺意味,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憎恶、冷嘲的神情浮现在读者眼前。
诗中典故的恰切运用,如“果然六月惨飞霜,只为沉冤未可忘”,如“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等等,那触发人们丰富联想的深邃意境,那发人深思,复杂、厚重的历史蕴涵,更给叙事平添了无穷的诗意。
旅居美国旧金山杂诗(1945年6月18日夜草于旧金山旅次)巴渝虎列拉何如?谨向同仁问起居。
炎夏得无增郁闷?平心当可略宽舒。
逆流原属寻常事,前进终为历史车。
大势已趋民主制,吾华欲外孰能除!四月居延近夏初,几回谈往太模糊。
眼前生活皆圆满,背后思量亦快愉。
至宝不因时令变,真如岂为色空殊。
金门朗月窥窗隙,照见离人彻夜苏。
不通言语异邦居,走马看花愧浅知。
热闹文明夸富丽,紧张生活斗新奇。
得天独厚非关命,迁地为良信有之。
彼是此非凭直觉,感情激动少沉思。
竟是平生一快游,空行万里总悠悠。
乘风破浪非虚语,障眼浮云在下头。
欧陆暂无锋镝苦,东瀛将献寇仇囚。
前途尽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注释】虎列拉:即英文cholera,意为霍乱。
吾华欲外孰能除:欲外,想要排除在外。
孰,谁。
全句的意思是:在民主制的大趋势下,中华民族想要排除在外,谁也办不到。
至宝不因时令变:至宝,无上之珍宝。
全句的意思:最好的珍宝不会因为时令的变化而改变它的本性。
真如岂为色空殊:真如,佛家用语,指佛性,即真如佛性。
色空,也是佛家用语,形相之意。
全句的意思是:真如佛性是不会因为外界形相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苏:醒良:好,好人命:命运信:真,确实锋镝:锋,刀口;镝,箭头。
泛指兵器,又引申指战争东瀛:东海,此处指日本【鉴赏】该诗是记述和抒发诗人董必武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期间的感想、见闻与情怀的。
第一首,是对留守在重庆战斗前线的同志们的问候与嘱托。
他在问候了他们的生活、起居之后,为了缓解大家的“郁闷”心情,鼓舞他们的战斗意志,董老接着又指出革命的光明前途:“逆流原属寻常事,前进终为历史车。
大势已趋民主制,吾华欲外孰能除!”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和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二首,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思想状况。
“眼前生活皆圆满,背后思量亦快愉。
至宝不因时令变,真如岂为色空殊。
”目前我的生活是圆满、愉快的,我的思想、信念也不会因为时令的变化与外界影响而有任何改变。
以“至宝”、“真如”来暗喻自己思想、信念的坚定性,即新鲜、准确,又耐人寻味。
“金门朗月窥窗隙,照见离人彻夜苏。
”其中更是包蕴了诗人丰富复杂的感情思绪:思念远方在国内、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坚持工作的同志们;因为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而心潮起伏,或者因思虑如何作好在美华侨与外国友人的宣传、统战工作而彻夜难眠。
这两句含蓄优美的诗,包蕴了诗人丰富而又耐人寻味的感情思绪。
第三首,记述诗人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与感受。
“热闹文明夸富丽,紧张生活斗新奇。
得天独厚非关命,迁地为良信有之。
”流露出诗人对美国文明、富裕与紧张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在诗人看来,美国人的这种“得天独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命运好,而是这些移民的人性变好了。
因此,诗人不无感慨地说:迁地之后变好人的确实是有。
第四首,抒写他此次旅次的愉快心境。
“竟是平生一快游,空行万里总悠悠。
乘风破浪非虚语,障眼浮云在下头。
欧陆暂无锋镝苦,东瀛将献寇仇囚。
”飞行万里、乘风破浪的旅游已经让诗人十分快意了,再想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将要大获全胜,他的欢愉、雀跃之情更是洋溢在字里行间。
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前途”还有辩证思考:“前途尽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该诗是一组叙事诗,但在叙事中又融入了议论和抒情。
这样更有利于深化诗人的感受和抒发他的无产积极革命家的信念与情怀。
其中,透过叙事、写景来抒发诗人的感受与情怀,最为含蓄蕴藉,最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审美联想。
诗中这些叙事、写景的诗句。
都是通过具体可感而又能够触发人们丰富联想的鲜明形象与优美意境,来抒发诗人复杂感受与愉快心境的。
因而,情感、思绪的抒发就显得格外生动含蓄、意趣盎然。
河间道中寄晓棠(1947年5月)宵夜两月近津门,曾过河间黑马村。
敢幸片言能偶中,岂知八表尚同昏。
干戈扰攘无宁日,关塞萧条欲断魂。
咫尺天涯增百感,廿年离绪与谁论。
【注释】晓棠:耿秋光(1884-1953),字晓唐,亦作晓棠,湖北红安人。
1903年与诗人一起考中秀才。
众生从事教育工作,时在天津教书。
津门:指天津敢幸片言能偶中:敢,大约;片言,书信;偶中,偶然投中。
全句的意思是,大约有幸这封书信能够投中。
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
陶潜《归鸟》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此处意为广大辽阔。
关塞:关隘。
这里泛指中国北方的城池、关隘。
咫尺: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比喻距离很近。
【鉴赏】该诗是诗人思念友人之作。
诗人董必武先生在为革命奔波的旅次中,路径河北省河间县境,忽然忆念起此时尚在天津教书的好友晓棠,勾起了他联翩的想象与无尽的情思。
“宵夜两月近津门,曾过河间黑马村。
”夜行两个月来到河间黑马村,已经临近天津城了,诗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多年未晤面的好友晓棠。
“敢幸片言能偶中,岂知八表尚同昏。
”大约有幸书信能够投中,但哪里知道广大、辽阔的国土仍然处在同样的昏黑之中,友人怎么能够收到书信呢。
由此,诗人不禁联想起到日军入侵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干戈扰攘无宁日,关塞萧条欲断魂。
”那连年的战乱和城乡的萧条景象,触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所谓“欲断魂”,极言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与悲哀。
同时流露出对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谴责与憎恨之情。
“咫尺天涯增百感,廿年离绪与谁论。
”距离很近却似远隔天涯,这不禁使诗人百感交集,二十年的愁离别绪可以与谁叙说呢。
“增百感”,蕴含着诗人丰富复杂的思绪感情:既有对好友的深挚怀念,更有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与感慨,自然也含有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谴责与愤概。
该诗虽然是思念友人之作,但诗人并没有把思绪仅仅停留在个人友情的抒发上,而是把私人之间的友情同忧国忧民的深广情怀交织、融合起来,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从而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富情感与广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