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 今文字阶段的汉字
- 格式:ppt
- 大小:766.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二章文字学知识第一节汉字的起源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
因此对于汉字起源的探讨是直接关系到我国古代文明史开端的重大课题。
一、结绳和契刻汉字产生以前我们先人曾经有实物记事的阶段,结绳与契刻便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结绳记事首见于《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契刻见于《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结绳和契刻是汉字正式产生以前人们的记事手段,可能对一些数目字的产生有启发作用。
二、仓颉造字这个传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文献中。
最早提到仓颉的是荀卿。
《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仓颉独传者,一也。
”把前人的传说吸收整理后,正式写入早期汉字史的是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叙》:“仓颉初造书,盖依类象形。
”现在一般认为,即使仓颉确有其人,汉字也并非他一人所创,他是对早期汉字整理有突出贡献者的代表。
三、八卦说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阴阳爻(yáo)相配组成八卦。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ɡ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八卦起源于原始社会,相传为伏羲氏所创,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
到了《易经》,已经是复杂的运算系统了。
有人根据汉字的某些笔画或字形跟某些爻或卦象相似,如“一”字像阳爻,“三”字像乾卦,古字“水”像坎卦等,就认为汉字起源于八卦。
汉字是个庞大的体系,不可能源于简单的爻和卦,但不能完全排除某些汉字的构形与卦爻在文化方面的联系。
四、起一成文说首提这种说法的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而来,因此他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可作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汉字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汉字在我国的地位自然不用说,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汉字吗?现今的汉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国的历史上,汉字是如何进行演变的。
汉字的起源
如果具体说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其实还难以断定。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
这样说来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测出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应该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
汉字的起源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
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号。
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就成为了一种文字体系。
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之久。
中国的文字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经过六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声、形、象、数、理,而演变的过程为:
阶段一:甲骨文;
阶段二:金文;
阶段三:小篆;
阶段四:隶书;
阶段五:楷书;
阶段六:行书;
阶段其:草书;。
古今汉字的演变汉字起源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
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经常性的、不间断的演化,造成了商代甲骨文与今日楷书汉字之间的巨大形体差异。
其间可以以秦国篆隶为分水岭划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大的阶段。
古文字阶段从时间上来讲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
我们目前见到大规模成系统的甲骨文属于商代晚期,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
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甲骨文多呈方折的瘦笔,而少见圆转的肥笔。
甲骨文不但象形的成分很重,而且结构不固定,在具体书写上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
西周初期的金文还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风,后来逐渐趋于整齐方正,明显的变化就是弧曲的粗笔为拉直的线条所代替。
春秋时期,各地区金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写特色,东方和南方某些地区的金文还出现了加鸟形、虫形等装饰的美术化字体。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诸侯割据造成了各国、各地区之间严重的文字异形现象。
汉字的这种地域差异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立即着手“书同文”的文字改革,以小篆为统一全国的文字标准,使汉字字形进一步规整、匀称,象形程度也进一步降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定型化。
虽然小篆笔画圆转,字形美观,但书写起来却极为不便,于是人们在实际使用中将笔画变为方折,并适当的改造字形,逐渐形成了一种简便易写的新字体——秦隶。
它的出现为汉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重要过渡阶段。
今文字即隶楷阶段的汉字,从汉代一直延续至现代。
汉初文字承接秦制,秦隶结构日渐简化,线条日渐匀称,笔势的波磔日渐规整,也就逐渐形成了汉隶。
隶书是两汉的主要通行字体,用于庄重严肃的场合,而在人们起草文件和通信中则多使用草书这种简便字体。
到东汉晚期,在隶书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书,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
经过魏晋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最终确定了它的统治地位,而行书也演变成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汉字溯源》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汉字的起源与性质、汉字的结构特点和发展演化规律及其记载的有关历史文化常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能正确地使用现代规范文字,学会分析汉字的形义,掌握容易写错、读错、用错、解错的汉字的原因及纠错方法,提升阅读与理解文献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形成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2.教学任务“汉字溯源”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理性认识出发,介绍汉字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学会分析汉字并能通过分析汉字解决古文献阅读、文字书写等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汉字概说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汉的性质、特点与基本职能。
2.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1.汉字的基本性质——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①外形方面的属性:二维平面方块型②职能方面的属性:主要是单音节语素,有时也用来记录某个无意义的音节。
③结构方面的属性:表意是汉字构形的主体。
此外,还有示音和区别(通常称为记号)构件。
2.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汉字是依附于汉语的文字:①文字总是为记录语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是先有某种语言的存在。
②无论是哪种文字都必须与它所记录的语言相适应,文字的特点必须适合语言的特点,文字的发展受语言发展制约。
3.汉字的作用①是扩大汉语交际作用最重要的辅助工具②是一种社会现象③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汉字有很强的人文性本章重点:表意文字说;汉字的特点本章难点:汉字的性质本章参考文献:《汉字发展史纲要》,刘又辛、方有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年1 月《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简化》,曹先擢,《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7 页《现代汉字学通论》,杨润陆,长城出版社,2000 年7 月《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苏培成,书海出版社,2001年8月《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王伯熙,《中国语文》1984 年2 期108《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主编,中华书局1999 年版《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汉语语源学》,任继昉,重庆出版社,1992《论汉字职能的变化》,李运富,《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论汉字的记录职能》,李运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2期。
中国汉字发展史的顺序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汉字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汉字发展史的顺序。
一、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也是最早的一阶段。
约在商代晚期,人们开始在龟甲、兽骨上刻写文字,这就是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的形态独特,笔画简单,具有很强的象形性和指示性。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的开始发展。
二、金文时期金文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也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刻在铜器、玉器、石器等器物上。
金文的形态较为丰富,笔画繁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来的篆书和隶书奠定了基础。
三、篆书时期篆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三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篆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书法体系,是在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四、隶书时期隶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四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是在秦汉时期篆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五、楷书时期楷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五阶段,也是现代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
楷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六、草书时期草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六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激荡澎湃,结构松散自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七、行书时期行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七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行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在草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舒展,结构简洁明快,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八、今日书法今日书法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现代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
汉字的七个演变阶段哎,说起咱们汉字的演变啊,那可真是历史悠久,故事多多,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电影,从远古走到今天,每一帧都精彩绝伦。
最开始的时候,汉字还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样子,那时候它们叫“甲骨文”,刻在乌龟壳和兽骨上,跟画画似的。
你想啊,古人要是想记录个“日”字,就直接画个太阳;想写个“水”,就画几条波浪线。
那时候的文字,简直就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把看到的东西都搬进了文字里,多有意思啊!后来,到了商周时期,文字开始变得规矩了一些,它们变成了“金文”,被铸在青铜器上。
这些文字啊,就像穿上了盔甲的勇士,线条粗犷有力,看着就让人觉得庄重。
那时候的人们,用金文记录着国家的大事小情,感觉每个字都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再往后走,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开始变得五花八门了,因为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风格,就像现在的方言一样。
不过呢,这也让汉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那时候的人们啊,看到不同的文字就像看到不同的风景一样,既新鲜又好奇。
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天下,他觉得文字也应该统一起来,于是就有了“小篆”。
小篆就像是被精心修剪过的花园,每个字都整整齐齐的,看着就让人舒服。
从那以后啊,汉字就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样子了。
再往后呢,就是汉朝的“隶书”了。
隶书就像是汉字里的书法家写的行书一样,流畅自然又不失规矩。
那时候的人们啊,用隶书写书信、写文章、刻石碑……感觉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啊,汉字又有了新的变化——“楷书”出现了。
楷书就像是汉字里的标准美人一样端庄秀丽、温婉可人。
那时候的人们啊都喜欢用楷书来写字、画画、做印章……感觉每个字都像是艺术品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再后来啊就到了唐宋时期了这时候出现了“草书”和“行书”这两种字体啊简直就是汉字里的“摇滚乐”和“流行音乐”一样奔放自由、随性洒脱。
那时候的文人墨客啊都喜欢用这两种字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才情感觉每个字都像是跳动的音符一样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
就这样啊汉字一步步地演变到了今天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汉字的字体演变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3、大篆与小篆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内容* 秦书八体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甲骨文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
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
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
3、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1)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体;偏旁可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