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中国房地产应确立梯度发展模式word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 康晓蓉;赵越
出版物刊名: 西部广播电视
页码: 44-4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X期
主题词: 成都高新区 朱中一 易宪容 房地产投资 陈淮 民营企业投资 严格管制 经济发展方式 凤凰网 刘晓光
摘要:2010年6月19日,应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厉以宁教授邀请,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博士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与陈淮、朱中一、易宪容、刘晓光等共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房地产投资与区域协调发展",并发表了主题为《基于政府严格管制下的房地产发展》的精彩演讲。
因其"为政府请责,为草根代言,为民企请命",为实现"居者有其屋"呐喊,幽默而不失犀利的演讲,让北大百年讲堂内3000多名听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或直播,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业内人士的思考。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1•【字号】成府发[2012]46号•【施行日期】2012.1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成府发〔2012〕46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鼓励我市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多出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经申报、推荐、受理评议、公示等程序,并经2012年11月28日市政府第12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授予《成都通史》等100项成果为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名单附后),现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先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11日附件: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名单一、一等奖(10项)1.《成都通史》(专著)《成都通史》编纂委员会2.《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3.《成都市社会建设研究》(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5.《成都城市国际营销战略--创造田园城市的世界标杆》(专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课题组6.《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法治路径选择--以成都法治城市建设的实践为例》(研究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市司法局、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7.《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试验--对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8.《成都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的实践与探索》(专著)陈家泽市社会科学院吴建瓴成都学院蒋青市委党校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9.《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年度报告》(2011)卷(调研报告)吕信伟市教育局刘智慧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陈蕾市教育局秦建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惠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0.《成都学概论》(专著)何一民四川大学二、二等奖(33项)11.《城市圈层结构理论与成都经济社会的圈层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论文)牛文元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付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刘怡君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12.《“西部天眼”与“西四角”经济区构想--基于成渝增长极的中国经济“蝶形模式”》(研究报告)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韩毅四川《读城》杂志社13.《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背景下成都城市空间发展的思考》(论文)戴宾西南交通大学邓立新市政府研究室14.《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何礼市经信委张文军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潘方勇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王福平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张远岗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5.《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报告)江昀成都理工大学唐冰寒成都理工大学陈卓成都理工大学沈丹成都理工大学吕晖成都理工大学16.《天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研究报告)周先元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贾滨洋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黄建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李晶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尹德生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7.《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论文)朱直君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8.《成都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专著)任心甫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于建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吴映清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邹渝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19.《四川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丛书成都卷》(专著)市委党校课题组20.《成都这八年--科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专著)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1.《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乡居民主观幸福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专著)方刚西南交通大学22.《应对--灾后重建中的司法对策和实践》(专著)牛敏市法院23.《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探析》(专著)李仁彬市委党校黄国华市委党校杨子均西南交通大学吴亚梅成都工业学院吴碧君市委党校24.《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专著)张晓雯市社会科学院25.《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实务运作与案例分析》(专著)汤继强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26.《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研究--基于成渝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思考》(专著)杜伟四川师范大学黄善明四川师范大学黄敏四川师范大学徐文渊四川师范大学曾竟芳四川师范大学27.《中国文化产业振兴之路--走进金手指》(专著)陈伯君市政府法制办28.《城乡一体化中农民文化权益保障研究》(专著)徐莉四川师范大学孙希红四川师范大学庹君四川师范大学朱晓燕四川师范大学29.《从制度上保障党内言论自由》(论文)刘益飞市委党校30.《1923-1949中国共产党成都历史(第一、二卷)》(专著)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31.《都江堰“百年档案”记忆》(专著)都江堰市档案局(馆)课题组32.《我的教育心》(专著)李镇西成都武侯实验中学33.《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专著)殷波都江堰市政协王国平都江堰市文联34.《中国电子政府模式与选择--基于U型政府门户网站的探索》(专著)李金兆市经济信息中心郭念东市经济信息中心董亮市经济信息中心徐霁市经济信息中心徐忠波市经济信息中心35.《龙门山地区史前遗址分布的地质学观察--“5·12”大地震对四川省史前考古的几点启示》(论文)陈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36.《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2006年的试掘》(论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课题组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37.《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专著)刘云春成都学院38.《巴中石窟研究》(专著)雷玉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39.《清代四川地方城市的重建--兼论清代城市建设中的国家与地方》(论文)范瑛四川大学40.《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80后”写作研究》(专著)王涛成都学院41.《女性形象与女权话语--20世纪初叶中国西方文学女性形象译介研究》(专著)罗列市翻译学会42.《杨升庵书论》(专著)倪宗新新都区政协43.《个人成长与社会化》(专著)卢勤成都学院三、三等奖(57项)44.《从政府上网到网上政府--中国政府网站实践者丛书成都卷》(专著)市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4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论文)杨波市委政研室王文敏市委宣传部46.《发展城市基层民主与加强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论文)郑卫国市委党校47.《成都构建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以成华区社区建设为例》(专著)李荃辉成都理工大学李向前成都理工大学龚世达成都理工大学林枫成华区委宣传部曾立君成华区民政局48.《加快成都西部现代物流枢纽建设研究》(论文)赖齐市政府研究室邓立新市政府研究室邹克俭市政府研究室袁宗文市政府研究室49.《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战略相关问题研究》(专著)门生市国资委韩轶中共彭州市委薛晓东电子科技大学王勇中共彭州市委50.《成都市村镇建设概论》(专著)李世庆市建委51.《画图成意画图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创意》(专著)罗明市社会科学院52.《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成都为例》(研究报告)王凡市委党校53.《成都仿古文化街区社会用字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刘兴均成都学院54.《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2003-2010)》(研究报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55.《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又好又快地推进重点镇建设》(研究报告)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56.《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模式研究》(研究报告)西华大学课题组57.《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成都影响的分析报告》(研究报告)市发改委课题组58.《成都市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市发改委课题组59.《从体制改革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中共锦江区委、锦江区人民政府课题组60.《青白江区探索园区社会建设新模式的做法和启示》(研究报告)潘祖龙青白江区人民政府61.《关于我市城市组织规模调整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实施路径》(论文)蒋家胜成都职业技术学院63.《我国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研究报告)陈藻市委党校64.《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权救济制度之构建--基于四川省成都市S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调查研究》(论文)胡燕市社会科学院65.《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论文)刘嘉汉市政协研究室罗蓉市委政策研究室66.《基于GIS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层次划分研究》(论文)王明杰市经济发展研究院67.《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论文)高洁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周杰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朱艳婷市经济发展研究院68.《“农民主体,自主发展”模式研究--成华区“198”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创新》(研究报告)李平成华区委党校杨荣军成华区委党校何徐兴成华区委党校李晓峰成华区委党校干庆文成华区委党校69.《关于成都市青白江绿色发展模式的研究》(研究报告)刘越青白江区委党校70.《社科视野下的成都60年》(专著)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71.《宋代成都府政研究》(专著)官性根西华大学72.《试论十二桥文化的生业方式》(论文)何锟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3.《国学经典导论》(科普书)谭平成都学院万平成都学院邓经武成都学院程建忠成都学院殷晓燕成都学院74.《成都英烈大典》(工具书)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75.《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资料书)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课题组76.《中共成都市温江历史(1949-1978)》(专著)温江区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77.《再论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性质》(论文)李明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8.《金沙遗址的初步分析》(论文)江章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9.《金沙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认识》(论文)周志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80.《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与实践》(专著)柯玲成都学院8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专著)刘敏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万中成都学院82.《学校管理与地缘文化》(专著)姚便芳成都学院83.《行走在生态教育的路上》(专著)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课题组84.《论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论文)张伟四川师范大学杨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85.《公办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建设的实验研究--成都市青羊区现代学校制度实践探索》(研究报告)青羊区人民政府课题组86.《公诉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专著)王昕市检察院87.《中美档案馆比较--以档案馆的公共性为切入点》(论文)张晓霞成都学院88.《行政处罚群众公议: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论文)黄仕红市委党校89.《最后的羌声部落》(科普读物)苏伟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王琦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90.《成都大皮影的文化记忆》(科普读物)罗兰秋成都体育学院赵洪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邬红丽成都体育学院91.《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研究》(专著)郑卫国市委党校万涛市委党校杨峻峰市委党校郑宇星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发戈市委党校92.《精神治疗与宗教信仰--从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说起》(论文)孙恪廉市委党校93.《天府古镇羊皮书》(工具书)袁辉市建委任桂园重庆三峡大学李世庆市建委杜鸿雁市建委94.《温江区地名通览》(工具书)温江区民政局课题组95.《锦江名片》(科普读物)锦江区人民政府课题组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96.《锻炼就这么轻松》(科普读物)胥江青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7.《畅游中国(上、下)》(科普读物)青羊区青少年宫课题组98.《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专著)贺继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蒋家胜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凌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范华亮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李江源成都职业技术学院99.《提高班主任工作成效的心理辅导技术》(专著)曹璇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静梅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玫锦江区教师进修校杨伟成都树德中学黄立刚四川大学附属中学100.《在音符中徜徉的美育》(专著)寇忠泉成都高新实验小学。
穿阅成都天际线作者:古春晓来源:《现代艺术》2022年第09期如果说成都造势公园城市“远借”杜甫诗景,那么易旭东《成都传》的书名则是“应时借”:成都市委全会于2021年7月23日正式确立成都城市形象新品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成都水脉:千秋雪岭;成都文脉:杜甫西窗。
《雪山雪·成都成》——这是作家易旭东新著《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序言题目,作序者是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科学家、著名经济学者汤继强教授。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汤教授长序乃成都新华章。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成都村”。
易旭东此前为汤继强专著《改革开放中的成都:大城崛起进行时》撰写书评:《“草根教授”的“底层写作”》。
其实汤教授乃高层智囊——省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座上宾。
通古今之变,成两家之著:名记者之“大传”;名教授之“大城”。
前者为慢成都“前世”——解码5000年文明史;后者为快成都“今生”——解读30年大发展。
古今传奇二人“传”,正确的打开“对读”方式——成都前传:《华阳国志》迭代版;大城新传:“见证奇迹的时刻!”杜甫诗窗与都广之野成都最美天际线,再现杜甫“诗与远方”——“窗含西岭千秋雪”。
“成都与雪山同框”不断刷屏网红美照,“在成都遥望雪山”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同框就是“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构景造园的大智慧,包括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
如果说成都造势公园城市“远借”杜甫诗景,那么易旭东《成都传》的书名则是“应时借”:成都市委全会于2021年7月23日正式确立成都城市形象新品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真可谓“好语知时节,当下乃发声。
”实际上易旭东的“书和远方”走得更远:当汤继强正在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注智赋能之际,易旭东正在破解《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
甚至上下求索五千年,《沿“西北走廊”南下》探寻成都之根:《天府文化的源头营盘山》;《立国治蜀的“司令部”牧马山》;《将成都历史前推一千年的宝墩文明》;“都广之野”草创公园城市史前初级版:“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华实,草木所聚……”“公园城市”是现在时态新概念,作为史志著作如何观照当下?国务院批复的《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其发展目标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其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文化旅游魅力”。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中国房地产应确立梯度发展模式房地产新政出台两月有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成交量都遭到“腰斩”,而这种低迷的成交量还在延续。
然而,跌量之下并未见跌价。
而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再度出现复杂形势,房地产调控有了更多的考量。
由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带动着相关56个上下游行业,房地产持续两个多月保持非常低的成交量,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很大。
为此,中央高层委托有关机构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进行楼市调研,并且征求民间研究机构意见,以便更真实地了解目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认为,理性的房地产发展应该是基于政府严格管制下的发展。
如果“新十条”解决不了问题,就再出新的政策。
因为把房地产的问题解决好了,将有利于驱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房地产与区域协调发展。
在6月19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汤继强提出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认为这才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健康模式。
汤继强以其所在的成都高新区摸索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为例说,根据企业的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扩张期的不同阶段,为它提供不同的融资组合方案。
这样做,既调动了银行、社会的资金,也调动了企业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了一个非常灵活的、具有组合意义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系列配套方案。
汤继强透露,科技部对此准备在成都高新区挂一个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牌子。
借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汤继强认为,政府也完全可以出台一系列灵活而丰富的、基于不同住房需求的、不同层次需求的政策,形成一个为不同需求人群量身打造的“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让对住房有不同需求的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居所,无论是租还是购,甚至免费享用。
至于在“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的假定下,政府、企业、投资者可以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下运作,汤继强认为,房价过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房地产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来解决。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这是成都高新人最基本的共识。
地处西部腹地的成都高新区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不断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持续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自己的脚跟,高新人感觉到产业、市场正在释放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驱动着区域的发展与跨越。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在高新人看来,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有的建设者已经为此付出了20年的青春与热血。
20年来,高新区步步为营,不断积蓄优势,成长壮大。
20年来,成都高新区经历了筹建期、创业期、成长期、跨越期四个阶段。
1988年到1990年,是成都高新区的筹建期。
1988年3月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同年7月获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同年10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1990年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5平方公里。
1990年,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990万元,工业增加值1300万元。
1991年至2000年,成都高新区步入成长期。
1991年3月6日,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现代通讯、生物制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机电(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
1996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成都高新区进行了区划调整,赋予成都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将规划面积扩展为47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修订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食品工业。
这一时期,成都高新区形成了包括起步区、冯家湾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等组成的一区多园的产业格局,拥有西门子、阿尔卡特、普天、鼎天、地奥制药、恩威制药、吉泰安制药、迪康药业、旺旺食品、新成食品、美登高等一批重点企业。
200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41.2亿元,工业增加值16.9亿元。
2001年至2006年,是成都高新区的成熟期。
2001年,随着西部园区的并入,成都高新区逐渐形成了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组成的产业布局,规划面积扩展到68平方公里,产业定位再次修订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制造(航空航天技术)。
本网提示:采用本网信息,务经授权并注明本网域名。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公告.2012-10-19 .荣誉奖(4项)001《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郑国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02《长江上游古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到金沙遗址》(专著)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结项课题(四川省民族研究所)003《心路印迹——管文虎文稿》(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管文虎(电子科技大学)004《人的哲学研究》(专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李培湘(西华师范大学)一等奖(19项)001《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与政策研究》(对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11.4、《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1.4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永昌(四川省农业厅)廖祖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蒲实(国家行政学院)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00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调研报告)《课题报告》2011.12、《经济体制改革》2010.5、《国际经济合作》2010.9、《经济学家》2010.4等唐浩(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王鹏(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涂文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12月,《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5月、《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9月,《经济学家》2010年4月等陈俊明(成都理工大学)彭亮(四川师范大学)003《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相关重大问题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侯水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刘世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邵平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陈丽娜(西南科技大学)王新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00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杨泉明(四川大学)高中伟(四川大学)曹萍(四川大学)张诚(四川大学)龚勤林(四川大学)005《四川通史》<重修本>(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贾大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吴康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段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敬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006《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李萍(西南财经大学)陈志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胡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戴歌新(西南财经大学)刘金石(西南财经大学)007《循环经济系统论》(专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徐玖平(四川大学)赵勇(广元市人民政府)黄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胡知能(四川大学)卢毅(四川大学)008《中央银行的金融危机管理——基于货币契约论的分析视角》(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4月刘锡良(西南财经大学)周轶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货币政策司)009《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问题研究—中国国有大型铁路施工企业的实地研究》(专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毛洪涛(西南财经大学)吉利(西南财经大学)邹燕(西南财经大学)黎春(西南财经大学)010《新兴科技管理导论》(专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银路(电子科技大学)王敏(电子科技大学)肖延高(电子科技大学)石忠国(电子科技大学)李天柱(辽宁科技大学)01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六十年》(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谭书敏(成都理工大学)012《中国基层纠纷解决研究——以S县为个案》(专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左卫民(四川大学)郭松(四川大学)马静华(四川大学)冯露(电子科技大学)肖仕卫(电子科技大学)013《信息能力与压力型立法》(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10.1吴元元(西南财经大学)014《中国宗教思想通论》(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詹石窗(四川大学)杨燕(四川师范大学)于国庆(四川大学)015《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蔡方鹿(四川师范大学)016《比较文学学科史》(专著)巴蜀书社2010年1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教学科研团队017《苏轼全集校注》(古籍整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张志烈(四川大学)马德富(四川大学)周裕锴(四川大学)刘黎明(四川大学)陈应鸾(四川大学)018《当代中国体育利益格局演化研究》(专著)学习出版社2011年3月程林林(成都体育学院)刘青(成都体育学院)周殿昆(西南财经大学)左仁淑(四川大学)019《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专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四川大学《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课题组二等奖(80项)020《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研究——基于成渝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思考》(专著) 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杜伟(四川师范大学)黄善明(四川师范大学)黄敏(四川师范大学)徐文渊(四川师范大学)曾竞方(贵阳银行成都分行)021《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调研报告)《社会科学研究》2011.5、《现代经济理论探讨》2011.12王小刚(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杨春健(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鲁荣东(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王建平(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曾洪萍(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022《对外开放战略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张红伟(四川大学)耿林(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王芳(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吴敏(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姚聪德(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023《四川发展碳金融市场的模式与潜力研究》(调研报告)《国际经济合作》2010.1、《国际经济合作》2011.5李天德(四川大学)王鹏(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李旸(四川大学)温馨(四川大学)谢建军(四川大学)02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专著)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郑长德(西南民族大学)罗布江村(西南民族大学)李皓(西南民族大学)田钊平(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王礼刚(襄樊学院)025《中国房地产业的调控效应与走势分析》(论文)《经济学家》2010.5丁任重(西南财经大学)026《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实务运作与案例分析》(专著)华夏出版社2011年7月汤继强(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027《打造中国新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研究报告》(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解洪(四川省政协)崔广义(四川省政协)漆先望(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侯水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戴宾(西南交通大学)028《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李晓红(西南财经大学)龙游宇(西南财经大学)黄载曦(西南财经大学)孙磊(西南财经大学)029《天然气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专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姜子昂(西南油气田公司)肖学兰(西南油气田公司)王黎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林彬(西南油气田公司)郭纳鲜(西南油气田公司)030《城乡一体化中农民权益保障研究》(调研报告)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0年委托课题并被省政府采用高林远(四川师范大学)祁晓玲(四川师范大学)杜伟(四川师范大学)黄善明(四川师范大学)田承春(四川师范大学)03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蒋永穆(四川大学)纪志耿(四川大学)杨少垒(四川大学)刘润秋(四川大学)胡春生(攀枝花学院)032《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视角》(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黄友(四川财经职业学院)033《军民融合:提升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产业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刘世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邵平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许英明(北京大学)周剑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贾玫(重庆国际信托)034《西南地区农民工对流出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9月杨锦秀(四川农业大学)傅新红(四川农业大学)庄天慧(四川农业大学)蒋永穆(四川大学)朱玉蓉(四川农业大学)035《电信创新:基于理论的分析和现实的考察》(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李仕明(电子科技大学)沈焱(电子科技大学)王晓明(电子科技大学)谭杨(中国联通四川公司)刘耕(中国移动成都公司)036《基于决策粗糙集理论的管理评估方法》(系列论文)《中国管理科学》2011.1、《计算机科学》2011.1刘盾(西南交通大学)胡培(西南交通大学)李天瑞(西南交通大学)梁德翠(西南交通大学)037《政府控制权、会计稳健性与公司行为研究》(系列论文)《经济研究》2010.2 、《会计研究》2011.3、《投资研究》2011.11杨丹(西南财经大学)杨记军(西南财经大学)逯东(西南财经大学)038《产品伤害危机应对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系列论文)《管理世界》2010.12、《南开管理评论》2011.4、《软科学》2011.11等方正(四川大学)杨洋(四川大学)李蔚(四川大学)江明华(北京大学)蔡静(西南民族大学)039《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度关系——基于移动通信行业实证研究》(专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9月邓富民(四川大学)李娟(四川大学)040《发展型重建--灾后崛起的四川模式》(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发展型重建——灾后崛起的四川模式研究》课题组041《毛泽东科技思想研究》(专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11 月曾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042《灾害管理的社会性别分析、倡导与政策创新——以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为案例》(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郭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唐兵(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43《巴蜀政治: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研究》(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任中平(西华师范大学)聂应德(西华师范大学)李俊(西华师范大学)尹学朋(西华师范大学)胡振亚(徐州职业技术学院)044《职位分析方法与工具研究》(研究报告)中央组织部2011年结项课题蒲波(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杨志远(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王勇(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李翔宇(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许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045《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专著)民族出版社2011年10月张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方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张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046《基于能力建设的西部人才战略研究》(调研报告)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结项课题陈井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柴剑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景光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段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柯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047《中国的力量:从汶川与海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四川大学课题组048《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专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吴满意(电子科技大学)胡树祥(中央财经大学)曹银忠(电子科技大学)龙小平(电子科技大学)谢玉进(中央财经大学)049《历代公文文种大全》(工具书)巴蜀书社2011年10月梁清诲(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赵强烨(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陈沫吾(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黄冲寒(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0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王民朴(西华大学)万远英(西华大学)钟兴明(西华大学)尹德志(西华大学)郑小明(西华大学)051《中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以两个证据规则为中心》(专著)检察出版社2011年8月龙宗智(四川大学)夏黎阳(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万毅(四川大学)张斌(四川大学)韩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052《建设法治政府机制研究》(专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8月张渝田(四川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王彬(四川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053《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和信仰社区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张雪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054《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论文)《法学研究》2011.3周洪波(西南民族大学)055《收入差距合理性问题探析》(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赖廷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龚秀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056《四川藏区寺庙社会影响力结构取样研究》(研究报告)四川省社科规划2011年结项课题唐小蓉(四川大学)057《灾疫伦理学:当代应用伦理研究新视域》(系列论文)《道德与文明》2010.2、《河北学刊》2011.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3等唐代兴(四川师范大学)058《名哲言行录》(译著)广西师范出版社2010年3月徐开来(四川大学)溥林(四川大学)059《美学谱系学》(译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0月阎嘉(四川大学)060《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专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潘显一(四川大学)李裴(四川大学)申喜萍(四川师范大学)李雄燕(贵阳学院)李知恕(四川大学)061《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研究》(专著)巴蜀书社2010年10月罗中枢(四川大学)062《成都通史》(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成都通史》编撰委员会063《救赎与自救: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研究》(专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杨天宏(四川大学)064《云阳走马岭墓地》(专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霍巍(四川大学)索德浩(成都市博物馆)姚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冷文娜(四川大学)065《市舶太监与南海贸易:广州口岸史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王川(四川师范大学)066《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1950-1978)》(专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067《清代州县的官、民与法:以清代四川地方档案为中心的研究》(系列论文)《历史研究》2011.5、《清史研究》2010.3、《史林》2010.4、《光明日报》2010.4等吴佩林(西华师范大学)068《从P.T.1287卷的一篇传记看南诏与吐蕃结盟后的关系》(论文)《历史研究》2011.4、《新华文摘》2011.22、《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2.3赵心愚(西南民族大学)069《中古汉语的关联词语——以鸠摩罗什译经为考察基点》(专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袁雪梅(四川师范大学)070《考据学论稿》(专著)巴蜀书社2010年6月汪启明(西南交通大学)071《<三国志>同义词及其历时演变》(专著)巴蜀书社2010年4月王彤伟(四川大学)072《吐鲁番出土文献词典》(专著)巴蜀书社2011年12月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073《<老子>与中国诗学话语》(专著)巴蜀书社2010年8月刘占祥(西南交通大学)074《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专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赵毅衡(四川大学)075《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专著)巴蜀书社2010年12月冯宪光(四川大学)傅其林(四川大学)马睿(四川大学)魏红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姝(四川音乐学院)076《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思—海德格尔诗学新探》(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钟华(四川师范大学)077《宋代诗学“活法”说系列研究》(系列论文)《文学评论》2011.2、《四川大学学报》2010.4、《社会科学研究》2010.6等曾明(西南民族大学)078《保罗.利科叙述哲学——利科对时间问题的“叙述阐释”》(专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伏飞雄(宜宾学院)079《藏族古译文献宝典》(古籍整理)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年3月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080《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与发展研究》(专著)民族出版社2010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课题组081《<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校勘影印全本》(资料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姚乐野(四川大学)石硕(四川大学)邹立波(四川大学)赵艾东(四川大学)秦慧(西南民族大学)082《走向自由:教育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专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李江源(四川师范大学)敬仕勇(成都高新滨河实验学校)沈成明(自贡市自流井区劳动人事局)083《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郭明蓉(西华师范大学)王小红(西华师范大学)杜永红(西华师范大学)彭雪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084《责任与对话——学校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思考》(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郑富兴(四川师范大学)085《201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报告》(专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11年12月2010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报告课题组086《知识教育论》(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陈理宣(内江师范学院)087《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产业化运作研究》(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高扬(成都体育学院)闵健(成都体育学院)卿平(成都体育学院)王进(南京体育学院)柳伟(成都体育学院)088《办什么样的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系列论文)《中国高等教育》2011.18、《中国高等教育》2010.23、《人民日报》2010.5等汪明义(宜宾学院)089《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状况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四川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调小组委托课题2010年结题,并获省领导批示罗大玉(乐山师范学院)陈天柱(乐山师范学院)邓达(乐山师范学院)邓淑华(电子科技大学)屠火明(成都学院)090《媒介素养与危机应对》(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蒋颖(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石磊(四川师范大学)刘路(四川师范大学)091《奇观与全景——传媒文化新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蒋晓丽(四川大学)张放(四川大学)单正华(成都日报社)刘肖(四川大学)刘波(西南交通大学)092《成都这8年——科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专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年6月成都市社科院课题组093《李调元戏曲理论研究》(专著)巴蜀书社2011年10月郑家治(西华大学)尹文钱(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094《羌山采风录》(专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5月万光治(四川师范大学)张科成(四川师范大学)周翔(四川师范大学)张琪(四川师范大学)罗亮星(四川师范大学)095《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专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2月印开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海燕(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钟盛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沈国坤(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杭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096《西部民族域内胡琴衍变融合录》(专著)民族出版社2011年2月谭勇(西南民族大学)胥必海(四川文理学院)孙晓丽(西南民族大学)阿拉腾珠拉(西南民族大学)徐特(西南民族大学)097《灾难心理学——灾区学校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专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宁维卫(西南交通大学)陈丽(西南交通大学)陈华(西南交通大学)张学伟(西南交通大学)董洁(西南交通大学)098《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资料书)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10月四川音乐学院099《南充市志(1707-2003)》(资料书)方志出版社2010年12月南充市志编纂委员会三等奖(201项)100《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调研报告)四川省人民政府2011年结项课题万鹏龙(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刘龙章(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资军(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白鹏远(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章尺木(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10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基于区域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姜凌(西南财经大学)谢洪燕(西南财经大学)牟新焱(深圳政券交易所)周丽莉(南昌大学)马先仙(成都信息工程学院)10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12月吕火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李晓(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刘宗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何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103《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曾令秋(四川师范大学)胡健敏(四川师范大学)104《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效应研究》(专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10月杜受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05《基于金融脆弱性的银行危机传染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杨宏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106《税收流失及其治理研究》(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屈锡华(四川大学)李宏伟(四川大学)李明刚(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107《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漆先望(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张宁俊(西南财经大学)温静(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程亨丽(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李洁(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108《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几个重要问题研究》(调研报告)四川省政协2010年结项课题并获省主要领导批示“促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课题组四川省政协109《交易费用的测度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9月笪凤媛(西南民族大学)110《专业化与农业发展》(专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姚寿福(西华大学)张华(西华大学)111《生态农业建设的微观行为与政策调控——基于四川省的实证研究》(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7月漆雁斌(四川农业大学)杨庆先(四川农业大学)曹正勇(四川农业大学)112《中国西部中小企业集群多维度生态模式的构建与优化》(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揭筱纹(四川大学)杨斌(四川大学)宋宝莉(西华大学)庞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林良沛(深圳市人民政府)11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思路研究——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研究报告)四川省社科规划2011年结项课题董春(西南财经大学)达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张建功(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左宇晓(西南财经大学)郭亚丹(西南财经大学)114《产业互动研究系列论文》(系列论文)《生产力研究》2011.9、《农村经济》2011.4、《改革》2010.10等彭亮(四川师范大学)115《天府新区试点后工业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索》(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10.10吴垠(西南财经大学)116《上市公司终极所有权结构与股权激励绩效探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论文)《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刘存绪(成都师范学院)何凡(四川教育学院)117《An Analysis of Portfolio Selection with Background Risk》(论文)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0.12蒋崇辉(电子科技大学)马永开(电子科技大学)安云碧(温莎大学Odette商学院)118《西部贫困地区发展路径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冯永宽(四川西部贫困研究中心)赵曦(西南财经大学)王卓(四川大学)李玉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王思铁(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119《引领产业聚集推进园城共融——自贡高新区创建“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的情况调查》(调研报告)《调查决策内参》2011.35省委政研室;自贡高新区管委会120《成都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的实践与探索》(专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年9月陈家泽(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吴建瓴(成都大学)蒋青(中共成都市委党校)121《公司品牌的战略选择》(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张黎明(四川大学)胡豪(澳门大学)122《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策研究——基于微观主体行为分析的视角》(专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冉瑞平(四川农业大学)李建强(四川农业大学)任大廷(四川农业大学)曹正勇(四川农业大学)邓仕槐(四川农业大学)123《西部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2 月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唐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俊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王晓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何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24《中国西部经济增长质量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王冲(四川师范大学)胡平(四川师范大学)司嵬(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周蕾(西南交通大学)阙海宝(四川师范大学)125《资本市场开放与金融安全》(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3月王擎(西南财经大学)126《管理层代理动机与国有企业收益分配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罗宏(西南财经大学)唐雪松(西南财经大学)陈燕(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黄文华(华西证券公司)127《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方行明(西南财经大学)何永芳(西南财经大学)刘天伦(西南财经大学)方堃(北京交通大学)星焱(西南财经大学)128《信用、契约与文明》(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刘益(西南科技大学)129《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9月牟锐(西南民族大学)130《中国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的制度选择与绩效评价——一个嵌套分层的多中心治理视角》(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胡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131《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系列论文)《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学术论坛》2011.9等张红伟(四川大学)李太后(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张学兵(四川大学)陈伟国(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Manager'Journal _July 10,2018著名的胡焕庸线将中国经济版图一分为二,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一线,不止是自然风景的分水岭,更是人口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分水岭。
“胡焕庸线怎么破”?多年来,学界一直在探寻破解之法。
近期,知名中青年经济学家汤继强发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新大陆”,正式提出西部经济一体化的T 型经济带理论体系,似乎为破题胡焕庸线找到了线索,也为成都、四川,乃至于整个西部发现了千年发展之机。
经济学家汤继强谈“T 型经济带”理论中国西部迎来千年发展之机“胡焕庸线怎么破”?多年来,学界一直在探寻破解之法。
近期,西部经济一体化的T 型经济带理论体系的问世,似乎为破题胡焕庸线找到了线索,也为成都、四川,乃至于整个西部发现了千年发展之机。
本刊记者黄晓庆文/图说发现T 型经济带跃然西部版图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它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西南延伸,直抵云南腾冲。
它叫“胡焕庸线”,也叫“黑河-腾冲线”。
它是1935年,由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中国人口地理重要分界线:线的西北方向,占国土面积64%,却只有4%的人口在“大漠孤烟”里;线的东南方向,36%国土面积,却集聚着全国96%的人口。
它鲜为人知,却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也是中国经济不均衡发展的佐证。
八十余年沧海桑田,这条线几乎没有变过。
2014年,李克强总理发问:“胡焕庸线”怎么破?各路专家见仁见智,长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汤继强也积极探索思考:“有没有一种现象,能优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的方式,真正为中国经济找到均衡发展的规律?”尤其近两年,在全球经济增长疲软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
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势,专家们论调不一,从否定式的极度悲观的“V 型”和过度乐观的“U 型”论,到肯定式有稳定托底阶段的“L 型走势”。
“无论哪一种走势论断,都没找准不均衡不充分这一核心点。
栏目:园区页码:3P图片:张成都,无论是建设城乡统筹试验区,还是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都需要以高新区作为支撑。
这包括实际产业的支撑,还有精神上的支撑。
成都高新区,对于成都的城市转型,对于西部的经济转型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和观念上的带动。
高新区,让城市更美好——专访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本刊记者赵宏伟经历了世纪大灾难和金融危机,2009年,成都高新区各项指标非但没有下降,却保持了平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有的企业年产值保持了40%到60%,甚至是100%的增长速度。
一些跨国企业把欧洲、东南亚的工厂关了落户到成都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究竟是以怎样的潜力实现产业的快速崛起,以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国际产业巨头?2010年1月18日,本刊记者对话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剖解成都高新区发展之谜。
IT基因繁衍信息产业记者:今天的成都高新区可以说国际IT业巨头云集,那么这是否与成都早在50年代就是中国信息产业基地有着一定的关系?成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动力是什么?汤继强:肯定有。
事物的发展,它的基因很重要。
如果成都没有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10所、29所、30所,像电子科技大学这些科研院所于当年植入的IT基因,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就不靠谱。
我认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储备。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
电子科技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重点国防院校之一,国家211工程院校。
它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包括我们现在的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以前就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常务副校长。
目前,电子科技大学在高新区有几万人的人才储备。
此外,成都有些资源其它地方是不具备的,比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人居环境、低廉的创业投资成本等。
来自台湾的全国人大代表刘琪曾深有感触地说,成都不仅拥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气候宜人;既是投资创业的好地方,又是居家生活的好地方。
这个城市的比附对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很强的内在关系。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摘要: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现代化的演变规律来看,依靠低廉要素成本和广阔市场需求,后发经济体可实现压缩式高增长。
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很多开发区因此遇到发展瓶颈。
本文通过对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经验的总结,为我国开发区转型提出三条参考建议:一是要转变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二是要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三是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深化对外开放,为企业深层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关键词:高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这也是近些年开发区遇到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为突破瓶颈,实现新一轮以高质量为核心特征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就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本文通过总结成都高新区推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成都高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成都高新区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统领,转变招商工作重点,着眼产业链全景图,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为目标,以强链补链精准招商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2018年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123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000.5亿元,同比增长20.4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销售上亿元的品种达26个,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升至第6位;新登记新经济企业11139户,增速达25%①。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中国房地产应确立
梯度发展模式
房地产新政出台两月有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成交量都遭到“腰斩”,而这种低迷的成交量还在延续。
然而,跌量之下并未见跌价。
而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再度出现复杂形势,房地产调控有了更多的考量。
由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带动着相关56个上下游行业,房地产持续两个多月保持非常低的成交量,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很大。
为此,中央高层委托有关机构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进行楼市调研,并且征求民间研究机构意见,以便更真实地了解目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认为,理性的房地产发展应该是基于政府严格管制下的发展。
如果“新十条”解决不了问题,就再出新的政策。
因为把房地产的问题解决好了,将有利于驱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房地产与区域协调发展。
在6月19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
发展论坛”上,汤继强提出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认为这才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健康模式。
汤继强以其所在的成都高新区摸索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为例说,根据企业的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扩张期的不同阶段,为它提供不同的融资组合方案。
这样做,既调动了银行、社会的资金,也调动了企业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了一个非常灵活的、具有组合意义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系列配套方案。
汤继强透露,科技部对此准备在成都高新区挂一个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牌子。
借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汤继强认为,政府也完全可以出台一系列灵活而丰富的、基于不同住房需求的、不同层次需求的政策,形成一个为不同需求人群量身打造的“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让对住房有不同需求的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居所,无论是租还是购,甚至免费享用。
至于在“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的假定下,政府、企业、投资者可以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下运作,汤继强认为,房价过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房地产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来解决。
他举例来说,成都正在打造一个名叫“天府新城”的城区,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准备建6500万平方米的房子,其中有三分之_
左右是住宅,其他三分之二主要是发展高端产业。
现在,这个区域已经聚集了世界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前20强企业中的11家,聚集了世界500强中的48家,另外还常年保持了1500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对于西部内陆城市来讲,是十分不容易的。
汤继强表示,取得这样成功的因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而灵活的政策:就是一个重点企业一个策略,一个产业一个策略。
如果企业的定位与政府的主导产业定位是吻合的,产业和政府的要求是一致的,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土地供应价格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甚至几近零地价。
所以成都的房价比起中国的其他城市来讲,偏理性的多一点,这和成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的政策是有关系的。
成都对于科研用地和产业用地,都不是执行房地产用地的价格。
汤继强表示,对科研与重大产业化项目用地的价格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决心,如果地方政府太过度地依赖土地财政,是没有这样的胸襟和胆量如此做的。
为一个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从长远考虑,政府应该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
“其实政府是最有能力和办法来影响房地产发展的。
”汤继强说,政府可以建设大量的廉租房、安居房,让开发商去建商品房,通过税收政策和土地供应方式
的不同策略,完全可以形成丰富的住房供应形式,满足不同人们的不同需求。
新加坡就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新加坡有个“建屋发展局”。
它建了80%住房,其余20%的房子由开发商建设,基本保证国民需求。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很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在中国只要能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兼顾“高、中、低”和“东、中、西”的房地产梯度发展模式,这个产业一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