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54
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复习目的: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分类2、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应用、病毒、操作系统3、要求对知识能熟练掌握之处,对重点内容能达到理解应用复习重点:1、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应用3、计算机的病毒4、操作系统复习难点: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的理解和应用高考指南:这部分主要题型是用于单选题,多选主要在病毒和操作系统。
计算机专业词汇测试也在这一章节复习过程及内容:一、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概念:计算机是一种能接收和存储信息,并按照存储在其内部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输出的高度自动化电子设备。
2、计算机工作原理也称冯.诺会依曼原理(称存储程序原理)[典型题型分析]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年,由美国科学家()发明的,其代号为ENIAC。
A、1945B、1946C、1947D、1948E、图灵F、福雷斯特G、莫奇里H、冯.诺依曼2.简述冯诺依曼原理的基本思想?(2004年高考题)二、计算机的发展按电子计算机所采用的元器件将其划分为四代(具体见P2页表1-1),从第四代的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进入微机时代(具体见P2页表1-2)[典型题型分析]1、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元件器件是()A、电子管B、晶体管C、小规模集成电路D、大规模集成电路相对应的第一代、第三代、第四代的电子元件必须记下。
2、微型计算机的分代是根据()划分的。
A、体积B、速度C、微处理器D、内存三、计算机的特点○1处理速度快:用MIPS(每秒执行多少百万条指令)来衡量○2计算精度高:用二进制码数来决定○3记忆能力强○4可靠的逻辑判断能力○5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典型题型分析]1、下列数据都表示为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位数,()的精度最高A、16位B、32位C、64位D、128位2、下列哪些是属于计算机的特点的是()(多选)A、处理速度快B、可靠性高,通用性强C、连续性D、计算精度高F、信息管理四、计算机的性能指标○1主频:是指计算机CPU在单位时间内输出的脉冲数,定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单位为MHZ。
⾃考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第⼀章第⼀章计算机及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常见考点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2.计算机中数制的转换3.计算机中的编码4.程序设计基础知识重难点串讲⼀、计算机系统组成与⼯作原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代表数据流代表控制流(1)冯·诺依曼结构有3条重要的设计思想:①计算机应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②以⼆进制的形式表⽰数据和指令;③程序和数据预先存⼊存储器中,使计算机在⼯作中能⾃动地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
(2)计算机的⼯作原理指令:是能被计算机识别并执⾏的⼆进制代码,它规定了计算机能完成的某⼀种操作。
⼀条指令通常由如下两个部分组成:①操作码:它是指明该指令要完成的操作。
②操作数:它指操作对象的内容或者所在的单元格地址。
指令系统:某⼀台计算机所能识别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程序:⼀系列指令的有序集合。
历年试题【单选题】在计算机中,指令通常是由( )A.操作码、操作数组成B.源操作数、⽬标操作数组成C.反码、补码组成D.直接寻址、⽬的寻址组成【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指令的组成。
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
⼆、计算机系统组成历年试题【单选题】⼀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 )A.主机和外设 B.主机和操作系统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系统软件和应⽤软件【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教材(P2)。
1.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核⼼部件,由运算器和控制器构成。
运算器⼜称算术逻辑部件,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数据的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逻辑判断等操作。
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指挥中⼼,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指挥计算机各部分⼯作。
2.存储器(Memory)⽤来存储程序和数据,存储器可分为两⼤类: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1)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可以与CPU直接交换数据,特点是:容量⼩、速度快,但价格贵。
内存⼀般分为ROM和RAM。
ROM:只读存储器,⼀种只能读取数据不能写⼊数据的存储器,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不会全丢失。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冯诺依曼原理“存储程序控制”原理是1946年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所以又称为“冯诺依曼原理”。
该原理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的工作方式,直到现在,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依然沿着“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2、“存储程序控制”原理的基本内容①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②将程序(数据和指令序列)预先存放在主存储器中(程序存储),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高速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程序控制)。
③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
3、计算机工作过程第一步:将程序和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第二步:启动运行后,计算机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做什么事。
第三步: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第四步:当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计算机的软件分类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运行、管理、应用和维护所需的各种程序、数据及其有关技术文档资料。
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裸机只能运行由 0 和1 组成的机器语言程序,没有软件系统的计算机几乎是没有用的。
通常人们使用的计算机是经过软件“包装”的计算机,计算机的功能不仅仅取决于硬件系统,更大程度上由所安装的软件系统来决定。
软件种类繁多,通常根据软件用途可将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用于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资源的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服务程序等。
应用软件是针对某一应用而开发的软件,可分为通用应用软件和专用应用软件。
1.2.4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在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是有一定的层次关系的,如图 1-3 所示。
计算机硬件位于是最低层,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础。
单元1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目标(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其功能;计算机的分类;微处理器(2)了解CPU的结构;指令与指令系统;指令的执行过程;CPU的性能指标(3)了解PC机的主板、芯片组与BIOS;Cache存储器与主存储器(4)了解PC机I/0操作的原理;I/O总线与I/O接口(5)了解常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存储器的功能、分类、性能指标及基本工作原理学习知识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其功能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它们通过系统总线互相连接。
(1)输入设备①输入设备的概念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设备统称为“输入设备”。
②输入设备的分类输入设备有多种。
例如数字和文字输入设备(键盘、写字板等),位置和命令输入设备(鼠标器、触摸屏等),图形输入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声音输入设备(麦克风、MIDI 演奏器等),视频输入设备(摄像机),温度、压力输入设备(温度、压力传感器)等。
(2)中央处理器能高速执行指令,完成二进制数据的算术或逻辑运算和数据传送等操作的部件被称为处理器。
现代计算机中一般包含有多个(微)处理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分工和任务,用于执行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处理器称为CPU,CPU是计算机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件。
过去,个人计算机通常只有1个CPU;现在,大部分PC机虽然仍只有1个CPU芯片,但其内部却包含有2个、4个或6个CPU(内核),目的是提高系统性能。
(3)内存储器①内存储器的概念内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
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
②内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内存的作用是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
只要计算机在运行中,CPU就会把需要运算的数据调到内存中进行运算,当运算完成后CPU 再将结果传送出来,内存的运行也决定了计算机的稳定运行。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简要叙述ENIAC之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答案:(1)算筹;(2)算盘;(3)计算尺;(4)机械计算机;(5)机电计算机。
对于(3)—(5),列出其代表机型。
2、对比说明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各自的主要特点。
答案:(1)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元器件;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使用水银延迟线、静电存储管、磁鼓和磁芯作主存储器;输入输出装置主要用穿孔卡片;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元器件;出现了FORTRAN、ALGOL和COBOL 等高级语言;采用磁芯存储器作主存,采用磁盘与磁带作辅存;除了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开始进入实时过程控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
(3)第三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集成电路作为基本元器件;高级语言得到广泛应用;用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普遍采用了微程序设计技术,设计了具有兼容性的体系结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都有很大发展,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提高和完善;出现了成本较低的小型计算机。
(4)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微处理器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普通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进一步扩大,开始使用光盘和激光打印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得到广泛使用;微型计算机诞生;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有了很大的发展,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3、微型计算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微型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1971年诞生的微处理器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再加上存储器和接口芯片,便构成了微型计算机。
1981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计算机IBM PC后,微型计算机得到了快速发展。
微型机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才使计算机走进了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和千家万户,也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4、简要说明第五代计算机的含义,如何评价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
辅导一: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是一种不需要人的直接干预而能够对各种数字化信息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快速工具。
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946年 ENIAC 美国一、计算机主要特征:1、逻辑性2、通用性3、准确性4、快速性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指令:就是“命令”,是规定计算机操作类型及操作数地址的一组代码。
程序是所有指令的有序集合。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将指挥计算机进行工作的程序和原始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到存储器中,然后计算机从存储中按程序顺序取出每一条指令进行译码,并按指令要求对指定的数据进行运算和逻辑操作等处理,再将处理结果送到存储器中或通过输出设备进行输出,直至遇到停止指令。
三、计算机的软件组成1、系统软件:是用于对计算机进行资源管理、便于用户使用计算机而配置的各种程序。
2、应用软件:是利用各种系统软件编制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程序。
四、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3、自动控制4、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
5、人工智能五、多媒体技术应用介绍1、多媒体是信息的载体,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图像、声音与计算机、通信融为一体的信息环境的总称。
2、多媒体特点:学习效果好、宣传能力强、资料完备、综合利用感官、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计算机安全常识1、计算机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数据安全和计算机设备安全。
2、计算机系统维护:信息破坏和盗窃的防护、物理环境的防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3、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可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主要特点:破坏性、寄生性、传染性、隐蔽性和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按其表现性质可以分为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按其攻击的目标可以分为引导型、文件型和混合型。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主要体现为计算机系统的信息破坏、资源占用和信息盗取,只不过不同的病毒在方式上和破坏程序上有差异。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自动、高速地处理信息的电子设备,又称“电脑”,简称“计算机”。
它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
由于它提高了人类对信息的利用水平,引发了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未来,它还会更深入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计算机知识也就成为21世纪人类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信息表示方式、系统组成、微型计算机的基本配置及其选购和计算机安全知识等内容。
1.1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1.1.1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1.计算机的产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取名为ENIAC(埃尼阿克)。
ENIAC是英文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缩写。
这台计算机主要是为了解决弹道计算问题而研制的,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J.W.Mauchly (莫奇莱)和J.P.Eckert(埃克特)主持研制的。
ENIAC计算机(如图1-1所示)使用了18000 多个电子管,10000多个电容器,7000个电阻,1500多个继电器,耗电150千瓦,重量达30吨,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
它的加法速度为每秒5000次。
ENIAC不能存储程序,只能存20个字长为10位的十进制数。
ENIAC计算机的问世,宣告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1944年7月,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博士在莫尔电气工程学院参观了正在组装的ENIAC 计算机。
这台计算机的成功和不足,促使他开始构思一个更完整的计算机体系方案。
1946年,他撰写了一份《关于电子计算机逻辑结构初探》的报告。
该报告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的全新概念,奠定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