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55
附件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及其他相关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产生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指导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相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特制定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指南》规定了产生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技术要求。
不适用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从事的各类别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指南》适用于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
相关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规划环评工作也可参照《指南》试行。
二、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令第39号)《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及其修改单《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及其修改单《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 176)《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4〕75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5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环发〔2015〕4号)《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环办〔2015〕99号)三、基本原则(一)重点评价,科学估算。
第八章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共40题)1.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规定,下列符合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是()。
A.设施底部低于地下水最高水位线B.位于居民中心区冬季最大风频的上风向C.场界距居民区100 mD.建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防护区域以外2.根据《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下列符合危险废物填埋场选址要求的是()。
A.距军事基地的距离300 mB.填埋场场址位于50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C.距地表水域距离为100 mD.场址足够大,以保证建成后具有10年以上的使用期3.根据《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在()地区。
A.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B.当地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向C.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D.当地全年最小风频的下风向4.下列区域中允许建立危险废物焚烧厂的是()。
A.《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中的一类功能区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中的二类功能区C.《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Ⅰ类功能区D.《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Ⅱ类功能区5.下列废物中,适用《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是()。
A.具有放射性的危险废物B.生活垃圾C.易爆的危险废物D.低热值的危险废物6.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规定Ⅱ类场场址应选在防渗性能好的地基上,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m。
A.0.8 B.1.0C.1.2 D.1.57.依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贮存处置场在使用、关闭或封场后对地下水的控制项目,可根据所贮存、处置的固体废物的()进行选择。
A.温度B.SSC.特征组分D.电导率8.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以下不属于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的是()。
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述1. 请问环境与资源两个概念的关系是:________A:并列关系 B:包含关系 C:相交关系 D:对立关系2.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对环境进行不同分类,下面哪一项不是根据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的分类:__________A:大气环境 B:水环境 C:自然环境 D:土壤环境3. 由于自然界自身变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_A:第一环境问题 B:第二环境问题 C:第三环境问题 D:次生环境问题4. 以下哪项不属于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__________A:全球化 B:综合化 C:高科技化 D:伦理化5. 第一次正式而系统地提出可连续发展理论的报告是:__________A:《我们共同的未来》 B:《零增长论》 C:《21世纪议程》 D:《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答案:1~5:B C A D A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6. 下面属于狭义的环境资源法的是:_________A:《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B:《民法通则》 C:《环境保护法》 D:《水法》7:以下哪个时期是我国环境资源法发展的黄金时期:___________A:1949~1972 B:1973~1979 C:1979~1989 D:1989至今8:以下哪个不属于环境资源法的合用范围:___________A:适地 B:适人 C:适事 D:适时 E:适法9:环境权的客体是:_________________A: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要素;B:是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C:是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D:是国家,国家机关,法人,公民。
10: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不涉及:___________A:环境资源法的一般理论问题 B: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C:污染防治法 D:国际环境保护法 E:环境经济法学答案:6~10:D C E A E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11. 下列哪一项不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A. 污染者付费. 开发者保护. 运用者补偿B.公众参与原则C. 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原则D.“三同时”原则12. 法的规范根据其抽象限度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标准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定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是环境保护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基本原理、评价方法和技术,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培养目标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
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
《环境影响评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立体整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增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强调对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具备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专业能力。
1、专业能力(1)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环境标准的意义及其关系,能根据相关政策、标准,确定评价参数指标及控制程度。
(2)具备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知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格式和要求。
(3)初步具备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污染源的来源、性质及分类,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分析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4)初步具备主要环境要素影响评价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大气、水、生态等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级方法、评价范围的确定;现状调查和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掌握常见推荐预测模式的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2020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工业固体废物第四章生活垃圾第五章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第六章危险废物第七章保障措施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本法。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第四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降低固体废物的危害性。
第五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污染担责的原则。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第六条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生活垃圾分类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的原则。
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9.25•【字号】•【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固体废弃物与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正文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20年12月4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24年9月25日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保健用品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一般规定第四章工业固体废物第五章生活垃圾第六章农业固体废物第七章其他固体废物第八章危险废物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合理利用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经无害化加工处理,并且符合强制性国家产品质量标准,不会危害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或者根据固体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程序认定为不属于固体废物的除外。
第三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坚持源头防治优先,实行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置率以及污染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防治、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综合利用及控制污染环境的防治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活动,合用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管理”的原则,加强源头管理,开展健康、合理、循环、可持续的固体废物处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领导,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机构和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第二章废物的限制与禁止第五条生产者和经营者应当根据固体废物的性质、数量、危害程度等情况,制定固体废物的限制和禁止名录,并向当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六条禁止进口以下固体废物:(一)包括放射性废物在内的核废物;(二)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三)其他经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固体废物。
第七条禁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存储以下固体废物:(一)放射性废物;(二)危害人体健康的医疗废物;(三)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标准还未制定的危(wei)险废物;(四)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的城市生活垃圾。
第八条禁止使用以下固体废物作为原材料:(一)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禁止使用的固体废物;(二)包括放射性废物在内的核废物;(三)其他经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固体废物。
第九条禁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国外转移以下固体废物:(一)包括放射性废物在内的核废物;(二)来源于非法采集、运输、处置或者倾倒的固体废物;(三)国家禁止出口的固体废物;(四)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的城市生活垃圾。
第三章废物采集、运输和转移第十条废物采集、运输和转移活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依法进行。
第四章废物处置第十一条废物处置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安全、环保为前提,利用的原则,加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和最终处置率的控制。
【】【学習讲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11月7日修正版)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规,共6章91条。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公布,自1996年4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国家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发展。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第五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
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宣传教育,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固废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企业和单位。
第三条固体废物管理应当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分类处置。
第四条国家鼓励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支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第二章固体废物分类与收集第五条企业、单位应当根据固体废物的性质、种类、数量和处理方式,将其分为危险废物、有害废物、可回收物和其他固体废物,并进行分类收集。
第六条危险废物应当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制度,设置危险废物标识,单独收集、运输、利用、处置。
第七条有害废物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排放、堆放、填埋。
第八条可回收物应当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九条其他固体废物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妥善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三章固体废物运输与利用第十条固体废物运输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规定,使用符合要求的运输工具,确保运输安全。
第十一条固体废物利用应当采取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实现废物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固体废物处置第十二条固体废物处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污染物排放等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禁止擅自倾倒、堆放、填埋固体废物,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四条固体废物处置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卫生、安全等要求,确保处置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十五条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六条企业、单位应当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档案,记录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利用、处置等情况,并保存至少五年。
第十七条企业、单位应当定期对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进行维护、检测、评估,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附件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 )及其他相关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产生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指导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相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特制定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指南》规定了产生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技术要求。
不适用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从事的各类别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指南》适用于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
相关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规划环评工作也可参照《指南》试行。
二、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 令第39号)《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 18484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 )及其修改单《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8 )及其修改单《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 )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 176 ) 《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 〔2004〕75 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 第5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 ) 地面水环境》(HJ/T 2.3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 ) 地下水环境》(HJ 610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环发〔2015〕4号)《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环办〔2015〕99号)三、基本原则(一)重点评价,科学估算。
12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12.1固体废物来源、种类与数量12.1.1建设期固废产生情况建设期产生固体废物主要为井筒开拓、井筒改造产生的掘进矸石。
此外,还包括施工过程中废弃的建筑材料及施工人员少量的生活垃圾。
12.1.2运营期固废产生情况本次兼并重组整合工程营运期排放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煤矸石、锅炉灰渣、脱硫渣、生活垃圾,工程完成后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见表12.1-1。
表12.1-1固体废物产生量固废名称产生量t/a 主要成份矸石60000SiO 2、AL 2O 3、Fe 2O 3、CaO、MgO 锅炉灰900SiO 2、AL 2O 3、Fe 2O 3、CaO锅炉渣100脱硫渣150CaSO 4生活垃圾150有机物、玻璃、纸类、金属类合计6130012.2固体废物组成及成份分析12.2.1矸石成份分析由于山煤集团蒲县万家庄煤业公司与山西潞安集团蒲县黑龙煤业有限公司井田相邻,同属于蒲县黑龙关镇,均开采2号煤层,地质条件、煤质、矸石组成基本相同。
本工程2号煤层矸石成分参照《山西潞安集团蒲县黑龙煤业有限公司1.2Mt/a 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中2号煤的矸石成分分析资料,其矸石工业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2.2-1。
表12.1-22#煤层矸石化学成份分析结果表单位:%12.2.2锅炉灰渣成分分析燃煤锅炉产生的灰渣,据类比,其成分大致情况见表12.2-2。
表12.2-2炉渣化学成份表成分SiO2Al2O3Fe2O3CaO Mg C S 含量(%)40~5030~364~201~5少量少量少量12.2.3生活垃圾成分分析生活垃圾可分为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
据类比,其成分见表12.2-3。
表12.2-3生活垃圾主要成份表成分SiO2Al2O3Fe2O3CaO Mg C S 含量(%)40~5030~364~201~5少量少量少量12.2.2矸石自燃性分析引起矸石自燃的因素很多,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硫铁矿结核体是引起矸石自燃的决定因素,水和氧气是矸石自燃的必要条件,碳元素是矸石自燃的物质基础。
固体废物学生实习报告总结600字5篇固体废物学生实习报告600字一固废总结1、固废:由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的固态半固态物质,置于容器中的非固态物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纳入固废管理的物质。
2、危废:列入国家危废名录中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敏感性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特性,以及不排除以上危险特性的固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2005年4月1日实施,49类危废。
4、固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固废防治措施):“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5、压实的目的:经过压实处理,一方面可增大容重、减少固体废物体积以便于装卸和运输,确保运输安全与卫生,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可制取高密度惰性块料,便于贮存、填埋或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6、固体废物压实工程设计应考虑下列要点: 1) 2) 3) 4) 被压实废物的物理特征,包括颗粒大小、成分、含水率与容重等。
向压实器料斗中供料传输方式。
对压实后废物的处理方法与利用途径。
压实机械特征参数,包括装载室的大小、压头往返循环时间、机械的体积吞吐量、压力大小、压头贯入度(penetration)、压实比与单元的外形尺寸等。
5) 压实机械的操作特性,包括能源用量、维修要求、操作的简易性、性能的可靠性、噪音水平、空气与水的污染控制等要求。
6) 操作地点选择,包括位置、高度、道路以及与环境有关的限制因素。
7、固体废物破碎工程设计应考虑下列要点: 1) 2) 3) 4) 5) 待破碎物的性质及其破碎后的性质废物的物理成分、外形尺寸与破碎后的粒度。
固体废物学生实习报告600字二一、固废处理项目名称二、固废处理项目承办单位三、固废处理项目主管部门四、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编制单位五、研究工作概况第二节编制依据与原则一、编制依据二、编制原则第三节研究范围一、建设内容与规模二、固废处理项目建设地点三、固废处理项目性质四、建设总投资及资金筹措五、投资计划与还款计划六、固废处理项目建设进度七、固废处理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八、固废处理项目综合评价结论第四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五节结论及建议一、专家意见与结论二、专家建议第二章固废处理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第一节固废处理项目提出的背景一、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二、固废处理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第二节固废处理项目发展概况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固废处理项目及其成果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四、固废处理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第三节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固废处理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第一节市场调查第二节市场预测第三节市场推销战略第四章产品方案设计与营销战略第一节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第二节市场推销战略一、推销方式二、推销措施三、促销价格制度四、产品销售费用预测第五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第二节建设地区的选择第三节厂址选择一、厂址多方案比较二、厂址推荐方案第六章固废处理项目技术、设备与工程方案第一节固废处理项目组成第二节生产技术方案第三节总平面布置和运输第四节土建工程第五节其他工程第七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第一节固废处理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第二节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第三节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第八章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第一节资源利用分析一、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二、水资源利用分析三、电能源利用分析第二节节能措施分析一、土地资源节约措施二、水资源节约措施三、电能源节约措施第九章固废处理项目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第十章固废处理项目进度与管理第一节工程建设管理第二节固废处理项目进度规划第三节固废处理项目招标第十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第二节固废处理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第三节固废处理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第四节治理环境的方案第五节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第六节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第七节环境影响评论结论第十二章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第一节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第二节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第三节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第四节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第十三章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第一节企业组织一、企业组织形式二、企业工作制度第二节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一、劳动定员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第十四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一节固废处理项目总投资估算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二、流动资金估算第二节资金筹措一、资金****二、固废处理项目筹资方案第三节投资使用计划一、投资使用计划二、借款偿还计划第十五章财务与敏感性分析第一节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一、生产总成本估算二、单位成本三、销售收入估算第二节财务评价固体废物学生实习报告600字三一、绪论1.固体废物定义的内涵:一定时间和地点,突出其时空性,包括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2.固体物质不包括下列物质或物品:1)放射性废物 2)不经过贮存而在现场直接返回到原生产过程或返回到其生产的过程的物质或物品 3)任何用于其原始用途的物质或物品 4)实验室样品 5)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它可不按固体废物管理的物质或物品3.1)生产过程3.生活过程4.分类1)按其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2)按其形态可分为固态的废物、半固态的废物和液态废物 3)按其污染特性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等 4)在《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将其分为城市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和有害废物。
附件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及其他相关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产生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指导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相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特制定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指南》规定了产生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技术要求。
不适用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从事的各类别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指南》适用于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
相关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规划环评工作也可参照《指南》试行。
二、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令第39号)《危险废物鉴别标准》(~7)《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及其修改单《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及其修改单《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 176)《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4〕75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5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环发〔2015〕4号)《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环办〔2015〕99号)三、基本原则(一)重点评价,科学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