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解读第八讲:顾城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顾城诗歌赏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
顾城诗歌赏析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不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充满了童真和梦幻般的色彩,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顾城的诗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风格。
他善于运用自然界的景象和物象来象征和暗示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远和近》这首诗中,顾城用“云”和“鸟”的形象来象征自由和束缚,表达了对于自由和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独特的意象,比如“在月亮上我砍下一棵树/它倾斜着生长/在荒野上”。
顾城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他以平淡质朴的文字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他的诗歌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媚俗取宠,而是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种朴素而深沉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除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顾城的诗歌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一代人》这首诗中,他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表达了人类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寻找光明的精神追求。
而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表达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以及对现实束缚的反抗。
顾城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在诗歌中对于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如《长城》一诗中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以及《捞月亮的人》一诗中对于人性自私、短视的揭示。
同时,他在诗歌中也不断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如《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以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这些诗句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寻找光明,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努力。
总之,顾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生日他一向生活在超现实的假定性世界里,中国当代诗人中还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耽于自造的幻象里如痴如醉。
他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失望与憧憬、沉沦与升腾,都在那个幻型世界中得到补偿或平衡。
而维系这一切的无疑是出自天性的本真童心。
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着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巴眨巴眨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时而扳着指头,把着指甲,喃喃自语……那些由童贞引发的情思、意念、幻想、体验总是带着谦卑、天真、好奇的光彩。
童贞是诗人灵魂的底色。
此诗开头一节叙述诗人的生日得到一个钱夹,心理上产生抗拒,而当他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则马上悟出钱夹完全可以改变金钱工具的性质,加入“实用美学”的行列:何不用它当“仓库”来装花籽呢。
唯有与成人世界、世俗世间相背逆的童心,才有如此奇特转移的“胡思乱想”,于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花籽幻化成巴眨巴眨的“小眼睛”,黑亮黑亮的,也唯有童稚的灵视,才能在细微的事物里捕捉到别人难以窥见的美的虹彩。
此时的诗人完全沉浸在幼儿园般的欢乐氛围里,像对小伙伴那样说着悄悄话:“别怕/我要带你们到春天的家里去/在那儿,你们会得到绿色的短上衣/和彩色的花边的布帽子”,亲切的慰抚,美丽的遐思,天真的许诺,在人格化的对象交流中,我们何止感到人性中一种纯洁的体贴温暖,我们更享受到一种有别于大千世界嘈杂而经自然本性过滤,完全净化、完全透明了的审美愉悦。
最后一节是对第一节的升华与呼应。
“不要那些不会发芽的分币”,断然的口气是审美战胜实用的提升,而“我要知道她们的生日”是呼应,是作者由题旨——自身的生日自然转换为对“他人”——花的生日的祝福,流露出诗人对货币社会的嫌弃、逃离和皈依自然的情怀。
全诗焦点集中,结构紧凑,意象透明,充满童稚的谐趣,多少代表了顾城早期诗歌特色。
本真童心是诗人创作的酵母,实质上本真童心仍是一种很可宝贵的艺术精神。
因为它的天真,不通世故,故而可以彻底摆脱现实功利,以最纯粹的审美目光进入创造极地;因为它逃逸规范,不受法则秩序严密控制,它得以任性创造各种各样的形象;因为它变幻不居,好奇好强,善于猜想遐思,故而能时时杜撰出世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因为它敏捷和“钻牛角尖”,常常能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发掘出“惊叹”。
顾城简介顾城简介 顾城(1956年9⽉24⽇—1993年10⽉8⽇),中国当代诗⼈,作家顾⼯之⼦,出⽣于北京。
朦胧诗主要代表⼈物之⼀。
⽂⾰前即开始诗歌创作,早期的诗歌有孩⼦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活。
其诗《⼀代⼈》“⿊夜给了我⿊⾊的眼睛/我却⽤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后杀妻⾃缢。
⼈物简介 顾城,男,1956年9⽉24⽇⽣于北京。
12岁时辍学放猪,“⽂⾰”中开始写诗。
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桥街道做⽊⼯,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
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
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顾城顾城体,失去⼯作,从此过漂游⽣活。
1985年加⼊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学,被聘为奥克兰⼤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8⽇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量诗、⽂、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早期的诗歌有孩⼦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活。
其《⼀代⼈》中的⼀句“⿊夜给了我⿊⾊的眼睛/我却⽤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8⽇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谢烨后⾃杀。
留下⼤量诗、⽂、书法、绘画等作品。
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瑞典等⼗多种⽂字。
与舒婷,北岛,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学⽣涯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昼的⽉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的孤独者之歌》《铁铃》《⿊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诗选》《顾城新诗⾃选集》。
逝世后由⽗亲顾⼯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另与谢烨合著长篇⼩说《英⼉》。
⼈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
诗集《⽩昼的⽉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物,被称为以⼀颗顾城顾城童⼼看世界的“童话诗⼈”。
浅谈顾城摘要:顾城的诗篇闪动着诗篇和灵性的光辉,坦诚相对的心灵世界,以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向我们娓娓叙说着关于美好,关于纯净的种种传说。
也许他这种对自然,对世外桃源的钟情缺乏世界性的眼光,也无法将它上升到宇宙意识和生命形式层次,但正是他率真的个性和执著的童心铸造了他独特的诗歌世界,显示了他的超凡才气,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一、浪漫主义的“童话诗人”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代唯一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与朦胧诗派的其它代表人物相比,顾城的诗显得纯真无瑕、纤弱纯净,尤其是他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和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顾城自一九七九年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
作为当代新诗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重量级”诗人,毫无疑问,顾城是以他的朦胧诗奠定了自己在诗歌上的地位。
然而,他的寓言诗以及旧体诗同样也因含义隽永而倍受世人注目。
本文试着从其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来分析顾城诗歌前后期的转变。
二、顾城简介如果解读顾城诗歌的内容转变,那么了解顾城的生活经历就不是应该的,而是必须的了。
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十几岁时随父顾工下放山东昌北火道村,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小诗,这些诗歌的一部分被他抄在一个小本子上,并取名为《无名的小花》。
1974年顾城回北京并于当年在《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1977年起重新进入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一跃而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80年初他所在的单位解体,自此顾城便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一代人顾城赏析顾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被誉为“第四代诗歌的先驱”。
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顾城的诗歌风格、文学思想和艺术成就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顾城的诗歌风格独具匠心,充满哲理思考和感伤情怀。
他的诗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象化的描绘,呈现出诗人内在世界的真实感受。
在他的诗中,常常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以富于情感的形象和隐喻来表达对生命、爱情、自由等主题的思考。
例如在《风的痕迹》一诗中,他写道:“我想,是风吹动夏天的波浪,是长夜苍茫的大海。
……是不是我曾经有一个梦,在梦里有一轮太阳,是不是太阳已落山,是不是一切都没变。
”这种富有变奏和深远意味的语言,展现了顾城独具的诗歌风格。
其次,顾城的文学思想较为开放和前卫。
他主张诗歌应当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与时代同步进步。
他倡导诗歌应该是真实的、原始的和富有革命性的,传达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顾城崇尚自由、个性和独立思考,他在他的诗歌中探索人性的边界,评论社会的现象,并以此影响着许多后来的诗人。
例如在《寂寞的人》一诗中,他抒发了对现代生活压迫和人性孤独的思考:“寂寞的人不是迷,他们只是迷恋一种生活,寂寞的人不是乞索者,他们只是无法不去寻找自己。
”这种对人性和生活状态的深度思考,展示了顾城的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最后,顾城的诗歌成就令人钦佩。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创造力,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作,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作融汇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思想凸显其独特性。
顾城的作品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包括鲁迅文学奖等。
他的作品广泛被诵读和研究,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顾城是一位具有独特诗歌风格、开放文学思想和较高艺术成就的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情感表达、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共鸣,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文本解读第八讲在一刹那间攫住永恒:
《远和近》与顾城顾城《一代人》 1993年顾城在荷兰鹿特丹一、“细读”法与现代诗歌解读示例 1.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情感一首表达恋情的诗:既单纯又复杂。
2.两种距离的背反物理距离→心理距离视觉时间→心理时间 3.灵与肉的永恒冲突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个意象(image)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庞德《意象主义者的几“不”》)用艺术方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T.S?艾略特:《哈姆雷特》)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每个人都有两种精神:一个沉溺在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面。
另一个则猛烈地要离去尘面,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歌德《浮士德》)二、“细读”的延伸和拓展:文本之外的人与事 1.关于诗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2.关于本诗:童话世界与人类的天真时代(1)关于“你”(2)关于“我觉得”我的幻想(节选)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顾城父子在猪圈前留影,后面那头猪被顾城叫做“老祖宗”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
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
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地摹画下来,献给人民,献给人类。
我生活,我写作,我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
(顾城)泡影两个自由的水泡,从梦海深处升起……朦朦胧胧的银雾,在微风中散去。
我像孩子一样,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地要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
《远和近》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的
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朱先树《实事求是地评价青年诗人的创作》)在夕光里在夕光里,你把嘴紧紧抿起:“只有一刻钟了”就是说,现在上演悲剧。
“要相隔十年,百年!”“相距千里,万里!”忽然你顽皮地一笑,暴露了真实的年纪。
“话忘了一句。
”“嗯,肯定忘了一句。
”我们始终没有想出,太阳却已悄悄安息。
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1970年代末顾城在嘉陵江结束(节选)一瞬间――崩坍停止了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头颅戴孝的帆船缓缓驶过展开了暗黄的尸布多少秀美的绿树被痛苦扭弯了身躯在把勇士哭抚砍缺的月亮被上帝藏进浓雾一切已经结束我是用我的眼睛,人的眼睛来看,来观察。
我所感觉的世界,在艺术的范畴内,要比物质的表象更真实。
只有“自我”的加入,“自我”对生命异化的抗争,对世界的改造,才能产生艺术,产生浩瀚的流派,产生美的行星和银河……(顾城《请听我们的声音》)墓床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a name=baidusnap0></a>悲伤</B>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