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33.61 KB
- 文档页数:10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关系及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技术创新是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
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
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
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
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
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协助人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科学技术体系是指科学技术的总体构成和内在关系。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关系到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并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基础理论部分基础理论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
基础理论部分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两部分。
1.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这部分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负责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揭示万物的本质。
从亚原子领域到宇宙广阔,自然科学可以真正探索并理解世界的基本构成和真正本质。
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工程科学工程科学是应用自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工程科学主要包括:机械工程、建筑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电气工程等。
以化学、物理、生物、地质、经济、管理等为基础,是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实践的科学。
好的工程设计和完善的施工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理论基础上。
二、技术创新部分技术创新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包括了发明、创造、改进和应用技术,这些活动推动着科学技术在联结理论与实际问题方面的获得。
同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将科技理论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创新使得生产效率更高。
发明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方面:创造性解决问题。
完全符合新技术的设计和修造流程,同时对技术和工程原理进行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其被广泛使用。
技术发明对科研人员进行训练及开发新的技术,不同的工程领域往往需要更入行的技术,以便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技术创造技术创造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技术或应用现有技术解决新的问题。
三、主要发现、发明及技术创新点①立项背景百草枯(PQ)是一种全球广泛应用的高效能除草剂,其对人畜毒性大。
数据显示,近年我国PQ急性中毒发病呈倍数增长,已成为农药中毒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PQ 毒性可危害全身多个脏器,其中肺是最主要的靶器官,毒理机制尚未阐明。
重度中毒患者多快速进展为ARDS或MODS,病死率高达40~80%,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解毒药物及救治措施。
研究发现,PQ毒性与其体内毒物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多胺系统的主动摄取造成PQ在肺内高浓度蓄积,并持续发挥损伤作用。
PQ进入细胞,可耗竭细胞内NADPH,诱导细胞过氧化损伤。
同时启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外结缔组织重构等病理生理过程。
然而,PQ的毒物代谢认知多来源于动物实验,迄今PQ的毒代动力学尤其是人体内代谢过程尚不清楚,其毒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阐明。
目前尚无PQ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
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抗氧化剂等,遗憾的是,尚无确切证据证实这些药物的有效性。
抗氧化剂理论上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并在动物实验被证实能减轻PQ诱导的脏器损伤,然而,大多的临床研究均未显示其有效。
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外源性抗氧化物分子量大,难以透过细胞膜进入胞内,无法真正有效的纠正细胞内氧化-抗氧化失衡状态,同时临床研究因素的复杂性亦可能掩盖抗氧化剂的真正疗效。
因此,抗氧化剂对PQ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确认,尤其是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激活可能是拮抗PQ毒性的有效途径。
血液灌流对PQ中毒的临床疗效仍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只要患者血中PQ浓度超过3mg/L,无论已服毒多长时间,何时进行血液灌流,均不能改变患者预后。
但大多数专家认为,促进毒物的排出是有效治疗急性中毒的原则之一,只要足够迅速的排出毒物,就能将PQ诱导的毒效应减到最低。
目前有关血液净化治疗的时机、疗程、对象选择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目前PQ急性中毒的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临床救治研究没有实质性进展,争议较多,主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1)PQ体内的毒物代谢尚不清楚;(2)PQ 毒理机制尚未明确,未找到有效的干预靶点;(3)缺乏有效的解毒药物及针对性治疗措施。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样的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这些创新和发明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还对世界科技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
1.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四大发明”的四项重要创新: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在中国历史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指南针的发明为航海和导航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在古代,航海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指南针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写和记录变得更加方便。
古代的纸张制作非常繁琐和昂贵,造纸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使得纸张更加普及,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再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生产和传播。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手工复制书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印刷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书籍更加容易获得,加速了知识的传播。
最后,火药的发明对战争和军事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药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其发明使得中国古代军事强大起来,并对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重要技术创新之一。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使用铜和其他合金材料,通过高温熔炉和铸造技术制成。
青铜器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展示了他们的工艺技术和社会地位。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拥有重要的地位,被用于祭祀、礼仪和装饰等方面。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高超的技术,所以只有富裕的阶层才能拥有这样的物品,也成为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3. 指南车指南车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科技发明,它是中国古代采用磁力制作的导航仪器。
指南车通过指针的指向来指示方向,使得航海和旅行变得更加准确和方便。
指南车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古代航海和交通运输的准确性。
航海和旅行过程中的定位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得航海和贸易活动更加繁荣和发展。
4. 造船技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名。
技术创新方法一TRIZ理论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由苏联科学家爱尔兰·奥列兴(Genrich Altshuller)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性技术创新理论和方法。
TRIZ理论通过研究和总结大量的创新案例,揭示了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工具和原则,帮助人们解决技术问题和促进技术创新。
TRIZ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技术创新不是一种盲目的试错过程,而是遵循特定规律和原则进行的。
TRIZ认为,创新问题具有普遍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普遍应用。
因此,通过对各个领域的创新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TRIZ理论找出了一些常见的创新模式和规律,并将其表达为一组创新原则和工具。
TRIZ理论包括四个核心要素:矛盾、创新原则、创新工具和创新知识库。
首先,TRIZ理论认为技术创新中存在着矛盾,矛盾是问题的本质,只有解决了矛盾,才能得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TRIZ将矛盾分为两类:矛盾迫使和无法兼顾的矛盾。
矛盾迫使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在一个特定条件下改进一些方面会导致另一个方面变差,而无法兼顾的矛盾是指在创新过程中,两个或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得到满足。
通过识别和分析矛盾,可以找到突破矛盾的创新方案。
其次,TRIZ理论提出了一组创新原则,用于指导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决策和设计。
这些创新原则总结了各个领域的创新案例中常用的方法和思路,如逆向思维、分离矛盾、改变状态等。
这些原则可以提供启发与引导,帮助创新者思考和产生新的创意。
此外,TRIZ理论还提供了一系列创新工具,用于引导和辅助创新过程。
这些创新工具包括40个发明原理、技术逆推法、功能模块法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创新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的实质和潜在的创新机会。
最后,TRIZ理论还建立了一个创新知识库,包含了大量的创新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
这个知识库可以帮助创新者查找和参考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避免重复发明轮子,提高创新效率。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比较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的关键2006年1月9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号召:“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 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对于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科学的大厦是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共同构成的,彼此联系,缺一不可,又各自发挥着独立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创新是经济活动,科学发现是认识世界,技术发明是改造世界.本文主要通过列举和对比的方法,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作一比较分析,试图阐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论述了技术创新的关键和特点。
一、发明与发现“发现乃发明之母”讲的是一种由发现导致发明的单向关系。
其实,只要对科技发明史进行一番考察,我们会发现,发现与发明之间不只是一种单向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可逆、双向、互为条件的关系。
1、发现衍生发明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发现,便不会有人类的发明.人类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建立在发明者对某种特定自然规律的发现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发现可分为自发性发现与自觉性发现。
自发性发现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现象性的、外在性的、首次性感性认识。
如浮力现象的发现、弹性现象的发现、力的平衡现象的发现等,皆是自发发现。
自觉性发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学发现,是人类对自然规律本质性的、内在性的、首次性理性认识,如浮力定律的发现、牛顿力学定律的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等。
创新方法—TRIZ(萃智)简介一、创新思维 (5)1、思维方式 (5)(1)逆向思维 (6)(2)侧向思维 (6)(3)求异思维 (7)(4)类比思维 (7)(5)综合思维 (8)(6)发散思维 (8)2、创新方法 (9)(1)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 (10)(2)QFD(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10)(3)稳健设计(田口方法) (11)(4)价值工程法 (11)(5)公理设计法 (13)(6)中山正和法 (14)(7)六顶思考帽法 (15)(8)六西格玛设计法 (16)(9)稽核问题表法 (17)(10)列举分解法 (18)(11)组合创造法 (18)(12)联想类比法 (19)(13)信息发明法 (19)3、发明的5个层次 (20)二、TRIZ基本原理 (21)1、TRIZ的基本哲理和方法论 (21)2、成功的要素 (22)3、五大创新模式 (23)(1)简化模式(Subtraction) (23)(2)扩增模式(Multiplication) (24)(3)分解模式(Division) (24)(4)任务统合模式(TaskUnification) (24)(5)改编属性依附关系模式(AttributeDependencyChange) (24)4、功能分析 (24)5、进化法则 (27)(1)S曲线进化法则 (28)(2)提高理想度法则 (29)(3)完备性法则 (31)(4)能量传导法则 (34)(5)提高协调性法则 (34)(6)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34)(7)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35)(8)向微观级进化法则 (35)(9)动态性进化法则 (35)6、资源 (36)7、矛盾(或者冲突) (36)(1)技术矛盾 (37)(2)物理矛盾 (37)(3)技术冲突解决原理 (38)(4)物理冲突解决原理 (51)三、物质—场分析 (54)1、基本概念 (54)2、物质—场模型 (55)3、76种标准解 (57)4、物质—场分析法的应用 (63)四、应用TRIZ的步骤 (65)五、解决算法 (67)六、其他分析工具 (69)(1)资源-时间-成本(RTC)算子法 (69)(2)金鱼法 (70)(3)小人法(SLP) (71)七、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软件 (71)TRIZ(萃智)是俄文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缩写,其拼写是由“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俄语含义的单词首字母(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组成,在欧美国家也将其缩写为TIPS。
TRIZ简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以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G. S. Altshuller)为⾸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类已有技术创新成果(⼏⼗万⾼⽔平的发明专利)进⾏分析和提炼,总结出来的指导⼈们进⾏发明创造、技术创新的⽅法学体系(图1)。
图1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这⼀⽅法学体系是以辩证法、系统论和认识论为哲学指导,以⾃然科学、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成果为根基和⽀柱,以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为理论基础,以技术系统(如产品)和技术过程(如⼯艺流程)、(技术系统进化过程中产⽣的)⽭盾、(解决⽭盾所⽤的)资源、(技术系统的进化⽅向——)理想化最终结果为四⼤基本概念,包括了解决⼯程⽭盾问题和复杂发明问题所需的各种分析⽅法、解题⼯具和解题流程。
TRIZ的理论前提和基本认识是:⑴产品或技术系统的进化有规律可循;⑵⽣产实践中遇到的⼯程⽭盾往复出现;⑶彻底解决⼯程⽭盾的创新原理容易掌握;⑷其它领域的科学原理可解决本领域的技术问题。
在各种创新⽅法和设计⽅法中, TRIZ的内容最丰富,最强调创新精神,最注重从⼤量发明成果中总结提炼创新构思经验,并提供商品化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具。
它是⼀个“重量级”⽅法体系。
在众多⽅法中可以与它并列相⽐较的,只有德语学派的系统化设计⽅法。
后者⽴论最严谨,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实⽤⼯具,但创新精神逊于TRIZ。
TRIZ既包含按照技术系统发展规律解决发明问题的⽅法体系,⼜包含提⾼⼈的创新思维能⼒的⽅法体系。
TRIZ不是专业科技书籍,不讲与(创新)思维问题⽆关的技术规律;TRIZ不同于头脑风暴,不讲与技术规律⽆关的思维问题。
为了更好理解TRIZ的本质,对创新设计的各派⽅法中的典型⽅法进⾏⼀些对⽐:(1)头脑风暴法:以暂时远离科学技术知识与经验为基本⽅法,接近于病态思维(brainstorming原指⼀种思维失控的⼤脑疾病)。
它掌握并运⽤了促进思维发散的⼀部分⼼理学规律。
(2)德语设计⽅法学:重视技术规律及创新设计程序,提倡⼀种反映技术活动规律的程序性⽅法——课题表述抽象化,解题从抽象到具体。
隋唐科技盛唐时期的发明与技术创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该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科技领域涌现了众多的发明和技术创新。
在这个3000字的文章中,我们将回顾隋唐时期的科技盛世,探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和技术创新。
一、造纸术隋唐时期的一项重大发明是造纸术。
虽然造纸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隋唐时期的造纸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普及。
在此之前,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木牍等,造纸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书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通过造纸术,隋唐人民能够更加便捷地记录和传承知识,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火药火药的发明也是隋唐时期的一大突破。
虽然火药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但在隋唐时期,火药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火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民生产业的繁荣。
火药的出现不仅使得炮、弓等武器威力倍增,还被广泛用于制作焰火和爆竹,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三、航海技术隋唐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隋朝大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曾多次远航海外,也为后来的航海活动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的船舶制造技术先进,航海测量与导航工具也逐渐完善。
船只的改进使得航海更加安全可靠,扩大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贸易。
四、瓷器制作瓷器制作在隋唐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陶瓷原料的改进,隋唐时期的瓷器质地更加坚硬、通体洁白,釉色更加瑰丽多样。
钧窑、汝窑、唐三彩等瓷器的制作工艺享誉世界。
瓷器不仅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品,也表现出中国陶瓷工艺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五、天文学与数学隋唐时期的天文学和数学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天象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并进一步完善了历法体系。
数学的发展也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唐朝数学家祖冲之提出的《天元术》对后世的数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数学的黄金时代。
六、农业与水利隋唐时期的发明和创新也体现在农业与水利方面。
发明与创新的区别●发明人≠创新者发明人是第一次提出新想法的人;创新者是负责组合各种必要资源的人或组织。
在历史上,有许多重要技术进步的发明人都没能从他们的重大突破中得到回报,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达芬奇(飞机等),爱因斯坦(冰箱),肯恩·克莱默(ipod概念前身),…●发明≠创新发明是首次提出新想法;创新是首次将新想法付诸实施。
提出想法与实施想法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发明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比如大学里),而创新虽然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组织(比如公立医院) 里,但主要还是发生在企业里。
为了能将发明转化为创新,企业通常需要将各种知识、能力、技能和资源组合起来。
比如说,企业可能需要生产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设施,还需要市场营销知识、运作良好的分销系统、充足的财务资源等。
●许多发明需要其他互补的发明和创新才能在创新阶段取得成功达芬奇发明的飞机很了不起,但由于缺乏必备的材料、制造技能和——最重要的——动力源,他的想法就不可能付诸实施。
事实上,这些好想法的实现,最终还要等待内燃机的发明和随后的商品化(及不断改进)。
●发明和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汽车,是在第一批商业化的车型基础上做了重大的改进,融入了大量的各种发明和创新。
事实上,几乎所有高价值的创新,其最初的版本都是粗糙的、不可靠的装置,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最终才得到广泛的扩散,无论蒸汽机,还是飞机,都概莫能外。
2007年《时代》周刊把iPhone手机评为“年度最佳发明”的5大理由之一是:iPhone是为进化而生,情况就像6年前的iPod一样,从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iPod就像穴居人使用的打火石。
同样,未来新一代的iPhone也会使得现在的iPhone变得非常原始落后。
在未来几年内,人们将会看到更酷但是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iPhone。
●发明和创新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一项伟大的发明转换成创新有事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这可能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也许还不具备商业化的部分或全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