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议论文 - 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9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36.41 KB
- 文档页数:3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是管理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万人之上”,在用人之道上可以说独步一时。
本文将从曹操的用人之道中,探讨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善于观察、选拔和培养人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招纳夏侯惇、许褚等部下的情节,曹操通过一场百人斗将比赛,选择了一支出色的部队。
这表明曹操对人才的选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曹操还会通过与部下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的机会,并积极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是曹操在用人之道上的重要优势。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实际表现和成绩。
曹操对部下的评价和提拔是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
无论是许褚的个头高大,力大无比,还是夏侯惇机智勇猛,曹操都能够在实际战场上看出他们的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赏识和提拔。
曹操不仅注重部下的军事才能,还注重他们的政治智慧和行事能力。
在对待张辽、贾诩等人时,曹操都能够看到他们的优秀之处,并给予适当的重用。
这种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原则,使得曹操能够选用和提拔出一大批能力出色的人才。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权衡和选择。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还会权衡他们的家世和背景。
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是“汉中之虚名”,而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豪杰多而群雄争”。
通过这样的权衡和选择,曹操能够确保自己的部下能够效忠于他,并为他所用。
这种考虑个人能力和家世背景的权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从而更好地用人和发展人才。
曹操在用人之道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往往注重个人的英勇和能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将部下分派到不同的地方管辖,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威望和势力的衰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整体团队的协作和配合,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论三国议论文论三国议论文1东汉末年,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天下大势再现合久必分之态。
三足鼎立,孙权隔江遥望中原大地,仰问苍天:天下英雄谁敌手?自答曰:曹刘。
曹操,可谓一代枭雄,令人佩服。
他慧眼识英雄,青梅煮酒赞使君;他心狠手辣成霸业,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足智多谋掌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用兵如神争霸王,百万雄兵战官渡;他阴险狡诈巧谋略,借刀崭关公,挥手破孙刘。
哀哉!哀哉!拥百万之师,揽能人义士,却换得“子生父”之耻,原因何处?只怪他疑心太重,逃亡路上,只闻霍霍磨刀声,便狠心葬送十几个生命;赤壁之战,只闻蒋干片面之词,却痛杀两员水将,导致人心背离。
刘备,可赞白手英雄,其才能令人臣服。
他友接学士,桃源结义识志者;他能屈能伸,三顾茅庐请孔明;他举闲任能,升宠为督整治三军;他重情重义,大军北伐报弟仇;他高瞻远瞩,临崩托孤寄武侯。
可惜!可惜!如此才能,却终究未完蜀汉大业,原因何在?只怪他意气用事,打破孙刘联盟,致使火烧连营,结果病魔缠身,壮志未遂身先死;只怪他错立阿斗招人怨,蜀汉政权从此倾覆。
277年,两晋一统三国,历史再现分久必合之势。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英雄挺立在风口浪尖之上,傲视群雄,时间流逝,烟尘也渐渐被埋在了历史长河中,从而一批批新的英雄此起彼伏,历史也不断被改变被刷新。
相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论三国议论文2最近,我一直在看我们的必读书——《三国演义》。
书中描述了汉代末期,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群雄争霸,后来逐渐变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归晋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刘备、不是诸葛亮,而是人人都说奸诈的曹操。
今天,我就以我的观念来论一论三国中的几个人物。
先按他们在书中的顺序说起吧。
吕布,可以说是一员虎将,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说。
但导致他失败的原因,是他有勇少谋、无端善变、不辨是非。
他不听陈宫的建议,反而自以为是所以酿成大祸。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摘要:人才是一切财富中之最高财富,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
知人善任,择人任势,是将帅重要的组织指挥艺术。
《武经总要》曰:“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有慧眼识才,人尽其能,能尽所用;也有用人之弊,德才兼备者被拒之门外,无用武之地,抱憾终身,而少数德劣才疏者却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给国家社稷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
善用人者,雄霸一方;不善用人者,大浪淘沙。
关键词:求贤若渴,举贤任能;用人疑心,外宽而内忌;用人善道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93-03一、刘备用人之道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鼎立中雄霸一方的风云人物。
他主要凭借自己为人称颂的德行和知人善任成就帝业。
刘备用人之道,可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为人忠义,且讲究政治策略。
刘备用人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正是曹操、孙权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此旗号易得人心,便于招揽人才。
纵观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无不打上了正统的反曹政治烙印:名将赵云,一身是胆,宣称曹操是汉贼;军师诸葛亮大骂“曹操为汉贼也”,并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
刘备用人讲究忠义,也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深得民心。
公元207年,刘备兵败长坂坡,当时他拥有百姓十多万人,辎重数千辆,后有曹操追兵,军情十分危急。
这时手下们建议刘备先逃往江陵,刘备断然拒绝:“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甘愿与士众同命运、共患难。
所以荆州大批有识之士投奔刘备,使其转弱为强,转危为安。
刘备靠忠义赢得民心,招揽四方人才,故而君臣政治目标一致、思想统一、齐心协力、百折不挠。
第二,思贤若渴、平易近人。
在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现实中,刘备深切认识到要得天下,无智能之士万万不行。
用人之道—《三国演义》世界上最宝贵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时代;凡是兴旺发达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一些关于用人之道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展开探讨,分析书中的角色形象,归纳出对用人之道的启示。
书中塑造了一些具有过人智慧和能力的人物,这些人物在用人方面往往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领袖,他重用荀彧、郭嘉等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曹操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是因为他懂得用人之道,知道如何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和性格来分派任务,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在书中,曹操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领导者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善于用人,才能使团队更加强大。
书中也塑造了一些不善于用人之道的人物形象。
刘备虽然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但却常常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
在书中,刘备多次失去了机会,错失了用人之道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刘备的不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使是有着高尚情操的人,如果不善于用人,也会在领导中失去先机。
书中还塑造了一些以智谋和谋略见长的人物,他们在用人之道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诸葛亮在书中被塑造成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通过精妙的用人之道,使得蜀汉能够在三国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告诉我们:在领导中,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善于用人将为团队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用人之道,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及其用人之道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领导者从中也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善于用人,善于发现和激发每个成员的潜能,能够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
要善于分辨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并安排合适的工作,从而使组织迅速成熟壮大。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用人之道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用人之道水平,为团队的成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历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名著,其以其深刻的智慧和雄厚的人物塑造成为世人研究的对象。
在这部作品中,人物的用人之道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并对现实中的用人之道提出一些建议。
用人之道还需要注重人才的履历和品德。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才,但并不是所有人才都能被青睐。
关羽虽然勇猛,但因为他不足以适应高层战略和政治的需要,刘备没有将他用于重要职务。
同样,钟繇虽然才华出众,但因为他品德不佳,刘备对他没有过多的信任。
这表明在用人之道中,能力和品德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
用人之道还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充满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协作。
各大势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能够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的都能在战争和政治中占据上风。
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智慧和才华,而刘备则具有领导力和胆识。
两者的合作弥补了彼此的不足,使得刘备的事业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用人之道需要注重追求公平和公正。
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但成功的势力都具有公正和公平的用人之道。
刘备对待下属非常公平,对他们进行了激励和表扬,并给予了足够的权力和责任。
而曹操则在用人方面相对偏向私利,只看中个人的忠诚度和效益,而忽视了他们的能力和品德。
曹操的势力虽然曾一度强大,但最终没有取得长久的成功。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对于现实中的用人之道有很多启示。
我们在用人时,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将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才华。
我们也要注重人才的履历和品德,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够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
团队合作和协调也是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各个人才之间的合作,找到彼此的互补之处。
追求公平和公正也是用人之道的重要原则,我们对待下属要公正对待,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激励。
通过借鉴《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实现个人和组织的长足发展。
从三国兴衰看用人之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人物和故事虽然已随着历史的钟声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三国兴衰所留下的启迪却是历久弥新的,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为国得贤则兴盛,失贤则衰亡。
公元184年,黄巾事起,天下大乱,各地豪强地主纷纷起兵,配合官军进剿黄巾军,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作为后来魏蜀吴的代表,曹操、刘备、孙坚等三方力量在当时并不强大,但是身处群雄纷争、弱肉强食的动荡时代,魏蜀吴三国却能在长期征战中此消彼长,不断壮大,并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这既缘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同时也是他们各自识人用人的必然结果。
由于魏蜀吴三国注重延揽人才,因而能在群雄并起的大环境下逐渐兴盛起来。
三国云集了天下人杰,海内精英。
像魏国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将”关羽、马超、赵云、张飞、黄忠,吴国也有贺齐、孙策、甘宁、陆抗、太史慈等名将。
除了这些能征善战的武将外,三国还有众多以谋略见长的谋士,蜀有诸葛亮、庞统,吴有周瑜、张昭、吕蒙、陆逊,魏有郭嘉、荀彧、荀况、贾诩等等。
孰胜孰败、孰盛孰衰、孰久孰短,只须看一条,那就是谁的人才之多之精,人心之齐之忠。
一、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成大业者必然之功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战略家。
在选人用人方面,无论是以“皇室贵胄”自居的刘备,或是有少年英雄之誉的孙权,还是被世人称为“乱世奸雄”的曹操,皆可谓是人中翘楚。
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曹操、刘备、孙权等既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又能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成就霸业打下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综合看来,他们共同之处就是有求贤若渴之欲、知人善任之能、信人不疑之胆和广纳博容之量。
应该被首推为求贤若渴典范的,当数有名的刘备“三顾茅庐”,演绎出脍炙人口的“隆中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也正是其以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真诚和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做法十分重视人才,称得上是“求贤若渴,爱才如命”。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之道是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否维持长久繁荣稳定的关键所在。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而且以其丰富的战略谋略和用人才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典型角色和事件中探讨用人之道。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用人才能的人物。
他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这也是他能够建立强大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刘备在寻求救援时,他亲自前往荆州招揽众多人才,如诸葛亮、黄承儿等。
而后凭借诸葛亮的智慧和才略,刘备成功立足荆州,并成为一个有实力的领导人。
这说明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以及正确运用人才的能力。
与刘备不同,曹操在用人上则存在着问题。
虽然曹操本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但他在用人方面常常被他人的外貌所迷惑,从而导致他误用了一些人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袁尚和袁熙。
曹操因其外貌英俊而以为他们具备较高才能,结果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了他们。
然而这两个人实际上缺乏能力和决策力,最终导致战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能单凭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而应该更多地考察其实际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用人之道的典型人物。
周瑜在刘备寻求帮助时,能识别出关羽、张飞等人的才华,并主动提出让他们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这种能够看到他人的潜力并善于发掘的能力,使得周瑜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官,为孙权立下了许多功绩。
这告诉我们,在用人才方面,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和潜力,并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其他角色和事件也值得加以讨论。
通过对于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用人之道的经验和原则。
我们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人才,即根据实际需要去寻找合适的人选,并进行全面考量不仅仅是外貌。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长处和潜力,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平台发挥才能。
我们应该学会善于运用别人的优势,并将其融入到整体的工作中,以提高整体的绩效。
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的是由于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战略咽喉之地街亭失守,蜀魏攻守之势逆转,蜀军被迫退回蜀中,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大业再度失败。
最终,马谡也承担了他应负的责任,除身首分离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赵括式的人物形象。
探讨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从人才观的角度出发,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第一,马谡是不是人才;第二,如果不是,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那就有任人唯亲之嫌,自然失守之责就必须全部由诸葛亮来承担。
如果是,马谡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才,为什么会失守街亭。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马谡熟读兵书,胸藏韬略,出谋划策是他的强项。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写道,诸葛亮在平定南蛮之乱时曾问计于马谡。
马谡先对形势做了精辟的分析:“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
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
”其揣摩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确实高人一筹,然后他又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对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诸葛亮采用其计,终七擒孟获,收服人心,稳定了后方,使其可以全心全意北伐曹魏。
第九十一回,马谡又向诸葛亮献离间计,使曹丕心疑,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去掉了诸葛亮的一块心病。
从这两计所取得的成效来看,马谡的能力是无需质疑的,这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英雄造时势的三国时代,马谡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可他为什么仍有街亭之失呢,这就涉及到人才的评价标准问题了。
在此,我们设问一下,诸葛亮是不是人才,也许有人不屑回答,诸葛亮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如果他不是人才,天下还有何人可称才。
但是,如果以关云长为才的标杆,诸葛亮能做到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吗?如果做不到,诸葛亮自然不能称为人才了。
这个假设说明一个问题,人才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它的评判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某个参照系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