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控制的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424.00 KB
- 文档页数:74
癌症患者疼痛控制的护理1994年,国际疼痛研习学会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和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癌性疼痛实际应为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更为确切。
癌症疼痛的特征:1、癌症疼痛多为逐渐加剧,是多种机制共存的疼痛,且持续时间长。
2、癌症疼痛患者精神恐惧和焦虑。
3、50%—90%的癌症患者直至死亡伴有疼痛,其中半数以上是剧烈疼痛。
4、依病理过程,会发生不同机制的疼痛和连吗啡药物控制难以奏效的疼痛。
癌症疼痛的分类1、依病因分类。
(1)癌组织所致的疼痛。
癌组织向周围组织浸润使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压迫或破坏神经,使神经传导阻滞。
(2)机体发生生理、病理变化所致的疼痛。
包括肌肉、关节发生的机能障碍及凝血功能亢进所致引起的疼痛。
(3)与治疗癌症相伴的疼痛。
包括术后创伤部位的疼痛,化疗后的末梢神经炎、变性、粘膜障碍所致的疼痛,因免疫力低下引起的感染及放疗后组织烧伤、炎性反应、变性所致的疼痛。
(4)因生活方式、全身状态所致的疼痛,如便秘、失眠。
(5)因合并症所致的疼痛,如带状疱疹、神经炎、口腔炎。
2. 病理学分类。
因癌症疼痛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不同可分为侵害感受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及心理性疼痛。
(1)侵害感受性疼痛。
侵害感受性疼痛占癌症疼痛的绝大部分,是因癌损害机体在引起的疼痛:1)神经纤维承受超量压力时产生疼痛电脉冲所引起的疼痛。
2)被破坏的细胞、组织释放出疼痛物质3)组织被破坏后若干酶被活化。
产生强力疼痛物质缓激肽。
4)细胞破坏后,构成细胞膜的花生四烯酸游离,经环氧酶作用产生前列腺素,增强了缓激肽的作用。
侵害感受性疼痛的主要特征是,由组织损伤引起,治疗组织损伤就可减轻疼痛,应用非类固醇性抗感染性镇静剂和中枢性镇痛制剂有效。
(2)神经源性疼痛。
因神经组织受伤所致的疼痛。
其特征为无组织损伤,表现为持续性烧灼、触电样或麻木样疼痛。
应用非类固醇性抗感染性镇痛剂和类吗啡制剂难以奏效。
(3)心理性疼痛。
除上述2种致痛因素以外,由社会、家庭和自身所致的疼痛。
医诊通肿瘤癌症会引起疼痛吗人体的疼痛感,是由痛觉神经接受刺激后发出脉冲信号传达到神经中枢,整合后形成了疼痛的感知。
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在晚期、转移性和终末期癌症患者中,疼痛的发生率高达66.4%,其中晚期患者有1/3会出现重度疼痛。
1.癌症本身一般不会引起疼痛,疼痛是因为肿瘤侵犯到正常组织中的痛觉神经。
2.癌症的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80%以上的晚期患者会出现癌痛,这是由于肿瘤侵犯神经、骨骼、脏器以及脉管系统,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性疼痛。
3.晚期癌症患者除出现癌痛外,还会出现发热、食欲减退、体重指数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对生命失去信心,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这些负性因素会放大患者对疼痛的感觉。
癌痛的危害长期癌痛会对患者的日常睡眠、活动及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产生或加重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从而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一定要规范地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正确评分,临床上使用的评估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W o ng-Bak e r面部表情量表、长海痛尺等。
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是一种常用的疼痛量化评分,该法比较灵敏,有可比性。
在纸上面划一条10厘米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患者在代表自身疼痛强度的点上做标记,使用尺子测量无疼痛点(0)与患者标记之间的距离来确定评分。
(详见图1)癌痛的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是有效控制癌痛的方法。
癌症三阶梯镇痛方案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 H O)提出的,针对不同疼痛程度患者予以阶梯性镇痛方案。
“三阶梯”就像爬楼梯一样,针对由轻到重的疼痛患者,采用不同强度的止痛药物,既能充分发挥药物针对不同程度疼痛的镇痛效果,同时也避免了过度治疗以及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
(详见图2)1.轻度疼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NSAID)具有抗炎、镇痛、解热、抗风湿的作用,因其化学结构与抗炎机制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甾体类)不同而被命名。
护理学基础学习指导:癌痛的评估及其用药护理学中癌痛的评估及其用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中护理学的重点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一、癌痛的评估癌症疼痛的评估是癌症疼痛控制的关键。
根据主诉疼痛层度分级法:0度:无痛。
I度(轻度)1-3分:可耐受,不影响睡眠,可正常生活。
II度(中度)4-6分: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
III度(重度)7-10分:疼痛剧烈,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睡眠,需用麻醉性药物。
二、癌痛的用药1.癌痛药物止痛要点: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药物治疗癌痛的要点是:口服,按时,按阶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
2.三阶梯给药法:三阶梯给药法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癌痛治疗方法,原则为按阶梯给药,依药效的强弱顺序递增使用。
其目的是真正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第一阶梯:主要针对轻度疼痛患者,选用非阿片类止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士辅助药物辅助用药:减少主药的用量和副作用。
如抗惊厥药(酰胺咪嗪、丙戊酸等)、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等)、抗焦虑药(苯二氮杂卓类、安定)、皮质类固醇类。
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类、抗炎类。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第二阶梯:适应中度疼痛患者选用弱阿片类(可待因) 辅助药物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待因、可待因、曲马多、布桂嗪等。
第三阶梯:重度或剧烈性癌痛患者,选用强阿片类(吗啡) 辅助药物阿片类药:吗啡、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等。
例题:1.周某,55岁,乳腺癌晚期,疼痛明显,睡眠受干扰,给予第二阶梯镇痛疗法。
下列属于该阶梯的镇痛药是( )。
A.阿司匹林B.布洛芬C.吗啡D.可待因【正确答案】D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疼痛程度的分级,病人疼痛明显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时的疼痛级别是( )。
A.0级B.1级C.2级D.3级【正确答案】C。
癌性疼痛治疗规范与管理一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1 癌症疼痛概念:伤害性疼痛、神经痛、牵扯痛和自发性疼痛;源自肿瘤本身的疼痛、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和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2 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麻醉科执行“三阶梯治疗”用药原则用药规范:第一阶梯:轻度至中度癌痛病人应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
如果有特殊指征,可合并应用辅助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醋氨酚、双氯芬酸钠等。
对骨转移性癌痛常能止痛。
这是因为骨转移处癌细胞产生大量前列腺素,而非甾体类抗炎药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时有解热抗炎等作用。
上述药物对骨膜受肿瘤机械性牵拉、肌肉或皮下等软组织受压或胸膜腹膜受压产生的疼痛也有效。
第二阶梯:当非阿片类药物不能满意止痛时,应弱阿片类止痛药,称为第二阶梯。
临床主要应用可待因、右旋丙氧酚,可待因效果更好。
第三阶梯:中度和重度癌痛选用强阿片类止痛药。
在第一、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时采用,此类药物效果好,但易产生药物依赖和耐药性,连续用药后不能停药,若迅速停药就会产生戒断症状;重复用药效果逐渐下降,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维持效果。
强阿片类止痛药的应用需考虑许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全身情况、癌症类型及疼痛程度和广泛度。
药物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由小剂量开始,根据临床经验增加到恰当的剂量。
三阶梯治疗中的辅助用药:针对癌痛病人产生的全方位疼痛,除了局部疼痛外,还要治疗社会性、心理性因素所导致的疼痛,此时可选用辅助药物进行治疗。
癌症疼痛药物治疗管理:病人需持有卫生行政部门的疼痛治疗卡和病人及协办人的身份证,门诊挂号疼痛门诊,由疼痛门诊医生开局处方,依据医院管理规定开出一定数量镇痛药,一般为3天量,同时指导病人用药,评价用药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作好文书记录。
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科室负责人。
二癌症疼痛的神经介入治疗1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术规范:股神经、臂丛神经穿刺置管术等,常规皮肤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穿刺确定理想位置,置入导管,导管深度不小于10 CM,缝合固定导管,注入实验剂量,观察效果,无菌贴膜覆盖并妥善固定。
治疗癌痛,这些常识你一定要先了解疼痛是最常见的癌症相关症状之一,也是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
癌症疼痛可能发生于癌症的各个阶段,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活质量。
在新诊断的癌症患者中大约有1/4出现疼痛,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有1/2伴有疼痛,进展期患者大约3/4伴有疼痛。
癌症疼痛的治疗已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控制癌痛已经成为患者实质性的主要治疗。
1癌痛镇痛原则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三阶梯镇痛原则是被广泛接受的癌痛治疗指南,建议按照癌痛的程度选择不同类型的镇痛药物:轻度癌痛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癌痛应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癌痛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并且按照患者情况酌情使用各类辅助药物。
但癌痛的处理远比“三阶梯治疗”建议复杂。
癌痛镇痛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服给药。
口服药既方便又经济且较安全,故而能口服的药最好口服。
2、按时给药。
这是相对于按需给药来说的。
应该按照药物体内代谢的规律制订给药方案,尽量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3、按阶梯给药。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多为非甾体抗炎药,对轻度疼痛疗效肯定,并可增强二、三阶梯药物的效果,有封顶效应。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有很多弱阿片类NSAID药物的复合剂,有封顶效应。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以吗啡为代表,无封顶效应。
临床上根据疼痛的轻、中、重度分别用一、二、三阶梯药物,但阶梯给药是人为划分的,不宜过分拘泥,目前有弱化二阶梯药物的趋势。
4、用药个体化。
应考虑到患者的年龄、肝脏功能、胃肠道吸收情况,还应考虑到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不同,因此疗效和不良反应也会有差别。
5、注意具体细节。
在临床上应该注意仔细观察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并且对不良反应进行正确处理。
2癌痛的评估临床上,大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癌痛进行评估,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有生以来感受到的最大程度疼痛。
临床上常以疼痛是否影响夜间睡眠来区分轻、中度疼痛,若疼痛导致彻夜难眠则表示重度疼痛。
癌痛控制的标准
癌痛控制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疼痛程度:根据病人的主观描述、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进行评估,一般采用0-10分进行评分,确定疼痛的程度。
2. 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根据疼痛的程度以及病人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包括辨识病因和诱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如物理治疗、心理支持等)、制定合理的疼痛评估和复查计划等。
3. 优先采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方法:非药物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如冷热敷、推拿按摩、理疗等)、心理支持(如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放松技巧、瑜伽、音乐疗法等。
如果非药物方法不能控制疼痛,再考虑采用药物疼痛管理方法。
4. 药物疼痛管理方法:根据疼痛的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醋氨酚、布洛芬等)和处方药(如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抗抑郁药物等)。
5. 定期疼痛评估和治疗调整:对疼痛管理计划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反应,酌情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或者调整药物种类以获得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6. 让病人参与决策:鼓励病人参与疼痛管理的决策过程,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充足的信息和支持,以便他们能够主
动参与疼痛管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总之,癌痛控制的标准是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特点,经过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进行治疗,如无效再考虑药物治疗,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病人能够获得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