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的控诉:青春被网络不良内容吞噬
- 格式:pdf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
青少年沉迷网络犯罪案例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在带来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隐藏着诸多风险。
其中,青少年沉迷网络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令人痛心疾首。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16 岁的小李是一名高二学生,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但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能够在游戏中购买更多的装备和道具,满足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虚荣心,他开始偷偷从家里拿钱。
当家里的钱被拿光后,他便将目光转向了校外。
他在放学的路上,对低年级的同学进行敲诈勒索,甚至发展到抢劫的地步。
最终,小李被警方抓获,面临法律的制裁。
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例子,15 岁的小王沉迷于网络社交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他结识了一些不良分子。
这些人经常在网上炫耀自己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财物,并且教唆小王一起参与。
小王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最终,他参与了一起盗窃案件,被警方依法处理。
17 岁的小张则是因为沉迷于网络直播。
为了给喜欢的主播打赏,他花光了自己的零花钱和生活费。
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他想到了通过网络诈骗来获取资金。
他在网络上伪装成各种身份,骗取他人的钱财。
最终,小张的行为被识破,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这些案例中的青少年,原本都有着美好的未来和无限的可能,但因为沉迷网络,他们迷失了自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青少年沉迷网络并犯罪呢?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缺乏关心和陪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孤独和无聊,从而将网络作为寄托。
而且,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没有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上网观念和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干预,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再者,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青少年本应该是阳光灿烂的一代,但在网络世界中,一些青少年却走上了不归路,涉足到网络犯罪的深渊中。
对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
一、成因分析1. 缺乏家庭教育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或其他原因,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
这导致很多青少年在网络上行为不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缺乏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很多青少年对网络安全意识不强,对于网络犯罪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网络犯罪者的诱导,从而参与到网络犯罪活动中去。
3.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一个重要成因。
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内容,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参与到网络犯罪中去。
二、对策思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心孩子的网络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懂得网络不是虚拟的世界,也是有规矩的。
学校、社会及家庭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
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举办网络安全知识大赛等形式,提高青少年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3.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到网络犯罪的危害性和违法成本。
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法律教育,让青少年充分了解到网络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以此引导他们远离网络犯罪。
学校、社会应当共同努力,营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加强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排斥和引导,将不良的网络文化和内容从青少年的生活中剔除,使其身心健康地成长。
5. 加强监管和管理学校、社会、家庭都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监管和管理。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行为。
家庭和社会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监管,提供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关于未成年网络侵害的作文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咱们的生活那是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精彩。
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网络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快乐和知识,也可能藏着不少危险和伤害。
你瞧瞧,现在的小孩子们几乎个个都会玩手机、平板,上网那叫一个溜。
但网络世界可不像咱们现实生活中的小区、学校那么单纯。
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心怀鬼胎的可不少。
有些坏蛋专门盯着未成年的孩子,骗他们的钱,骗他们的个人信息,这多可怕呀!
还有那些不良的信息,就像病毒一样在网络里到处乱窜。
孩子们一不小心就可能看到一些不该看的东西,比如暴力、色情的内容。
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简直就是一种污染,就像给一朵小花浇了毒药一样。
再说说网络游戏,这玩意儿可太容易让人上瘾啦!好多孩子沉迷其中,作业也不写了,觉也不睡了,成绩那是直线下降。
而且有些游戏里还充满了暴力和争斗,让孩子们变得冲动、暴躁,这可怎么得了!
更糟糕的是,网络上的一些欺凌行为也让孩子们遭罪。
在网上被人辱骂、排挤,这种精神上的伤害可不比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轻啊。
那咱们该咋办呢?家长们得长点心,不能把孩子扔给网络就不管了,得关注他们上网都在干啥。
学校也得多给孩子们讲讲网络的危险,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还有咱们社会,得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让那些坏蛋不敢乱来。
保护未成年不受网络侵害,这可是咱们大家的责任。
咱们得一起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干净、安全、有益的网络环境,让他们能在网络世界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析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一)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网络化、全球化,信息文明的浪潮正席卷全球。
据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球最大的因特网已拥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亿用户,其中中国上网用户已达700万,而36岁以下的网民占80%。
人们在网上工作、学习、查询、购物、旅游、聊天、游戏等。
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
网络文化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一、网上"文化侵略":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由于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者是西方人,故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电脑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其主导国家是美国。
据悉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O1%。
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侵略。
由于信息是文化的一种形式的代言人,因此,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导致“文化侵略”。
那些附着西方价值形态的信息大量地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流向中国,加之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
1998年5月,美国克林顿总统曾宣称:“当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由物理空间扩展到虚似空间”。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
”这些充分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信息控制权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咯”,实现其“不战而胜”之梦想的政治图谋。
不良诱惑诱花季少年坠落救救孩子,我们该做什么编者按: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着未来和希望。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本应充满朝气的花季群体中,有的却凋败了,跌进了罪恶的渊薮;有的蜕变了,成为遭人厌弃的“问题少年”;也有的蔫耷了,学业荒废,成绩下降,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苦恼和忧虑……追本溯源,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难辞其咎,而网络、荧屏和银幕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更是罪魁祸首!走进未成年犯管教所,叩问那一颗颗稚嫩而扭曲的心灵;暗访黑网吧,目击那一张张如醉如痴的年轻面孔;采访学生、家长和老师,聆听他们的真实倾诉,我们不禁呐喊:为了孩子,净化网络、荧屏和银幕吧!谁是施害者打架斗殴,流氓滋扰,拦路抢劫,行凶杀人……时下,媒体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的新闻令人触目惊心。
“救救孩子!”家庭、学校、社会齐声发出深切的呼喊。
其实,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们也是受害者。
他们的生活本应是多彩的,他们的天空本应是广阔的,而这一切是如何被改变的呢?在求助于法律矫治的同时,我们还得问一问:谁是施害者?显然,商业性的低俗文化是腐蚀青少年的一剂毒药。
看一看眼前的银幕、荧屏、网络、音像和书刊,很难让人放心。
渲染血腥、凶杀、酷刑、暴力的“恐怖文化”日益流行,它在作家的笔下不再是被谴责的对象,反倒成了被赏玩的细节。
有论者尖锐指出:“电影和电视的暴力指数,已经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还有颇为时髦的身体写作、私人写作和下半身写作,在色情、淫秽、强奸、虐恋等欲望宣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庸俗的文化,在低俗的广告和恶俗的商业炒作中,借助于现代传播力量,为大众营造了一个兴奋而又晕眩的视听时空。
“媒介即意识形态。
”有人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将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而越来越依赖于人造的媒介环境。
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如何能冲出这厚重的文化环境、突破这普遍的媒介操控?政府对新闻出版、文艺创作早有种种规制,但为什么这些低俗文化仍能无遮无拦、大行其道呢?社会性的腐败现象,也在残害着青少年的精神和灵魂。
青春热线:大一,我被网瘾控制了青春热线编辑:你好。
我上大学已经半年多了,如果说上学期没有好好学习是因为忙着体验新鲜的大学生活,现在这个学期,一切都慢慢适应了,但我却更加变本加厉——坐在电脑前,明知道没事干,也要无聊地登录QQ,无聊地和陌生人聊QQ。
这种感觉很可怕,若干学业堆在那里,每次的作业也都是事到临头抄别人的。
学习,似乎成了我的副产品,娱乐才是重点。
其实我也不是没有目标,我有,有若干的目标,但是好像失去了动力。
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不止一次制订计划,不止一次重新开始……结果,还是那么颓废。
我将来还打算考研的,不过现在,每当我坐在电脑前,这个目标似乎也不能激励我了。
唉,我该怎么办?ForeverForever:你好!看到你为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而矛盾,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担忧,我也很为你担心。
因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给大学生活增添了很多便利和娱乐,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一些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或染上网瘾,无法控制上网行为,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性情异常,视力受损、手腕关节不适、腰酸背痛,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失眠及抑郁等,使身心健康受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幅减少以致成绩下降;社会实际交往减少,不愿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兴趣减少、情感错乱、价值观扭曲等诸多问题。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
那么,网络成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从你寥寥的几句文字中,我并不能确定你的原因,但我想,从你的情况来看,应该跟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大学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相比于高中,特别是高三的刻苦攻读,大学的学习压力大大减轻,就像是巨压后出现的真空状态,迫切地需要用其他的事情填补上原本用来学习的时间,很多学生选择了重压之后的放松与娱乐,但部分大学生不懂恰当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一有时间就挂在网上。
青春期心理辅导处理青少年社交媒体滥用与网络欺凌问题青春期心理辅导:处理青少年社交媒体滥用与网络欺凌问题导言: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关键的阶段,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经历着身体、心理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和网络成为了青少年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滥用和网络欺凌等问题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处理青少年社交媒体滥用与网络欺凌问题的心理辅导方法。
心理辅导一:认识社交媒体滥用的影响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和滥用会对其心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青少年沉迷其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学业。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虚假观点和完美生活展示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自我价值感的不安和自卑感。
另外,过度暴露在社交媒体信息中,也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焦虑和压力。
因此,心理辅导师需通过与青少年建立信任的关系,帮助他们认识社交媒体滥用的负面影响。
心理辅导二:建立积极的网络行为在处理青少年社交媒体滥用问题时,心理辅导师可以引导青少年建立积极的网络行为。
首先,关注与自身兴趣相关的内容,避免对他人的生活进行过度关注或嫉妒。
其次,培养良好的网络交流和信息分享习惯,学会正确处理网络争论和冲突。
此外,提醒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时刻保持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安全,避免遭受网络欺凌或骚扰。
心理辅导三:处理网络欺凌问题网络欺凌是近年来在青少年中愈发普遍的问题,心理辅导师需要帮助他们处理和应对这些问题。
首先,要教导青少年如何正确利用社交媒体的举报和屏蔽功能,及时拒绝与欺凌者互动。
其次,要鼓励青少年主动寻求帮助,与家长、老师或心理辅导师进行沟通。
此外,通过心理支持和情感释放的方式,帮助他们缓解受到网络欺凌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心理辅导四:培养积极心态和社交技能为了减少青少年滥用社交媒体和遭受网络欺凌的风险,心理辅导师还应该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交技能。
首先,要鼓励青少年发展其他兴趣爱好,培养多样化的才能,以减少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
网络暴力的危险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后果网络暴力的危险: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后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沉迷于网络暴力所带来的影响与后果尤为严重。
本文将探讨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是情感脆弱的群体,网络暴力往往造成心理创伤,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 社交问题:受到网络暴力的攻击,青少年会感到自卑、孤立,丧失正常社交能力,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
3. 学业问题:沉迷于网络暴力的青少年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可能辍学,对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的原因1.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部分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危害了解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2. 焦虑和压力:竞争压力和学业负担使得一些青少年寻找情感上的宣泄,网络暴力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途径。
3. 虚拟身份的遮掩:在网络空间中,一些青少年可以隐藏真实身份,而采取暴力行为。
这让他们感到有一种不受制约的自由。
三、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的后果1. 心理健康问题的进一步加剧:长时间暴露于网络暴力的环境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持续加重,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2. 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失去了正常社交的机会,对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负面影响,可能出现愤世嫉俗、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3. 学业问题的恶化:沉迷于网络暴力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甚至无法适应正常学习环境,学业问题的恶化是必然的结果。
四、解决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的方法1. 提高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加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学会自我保护,提高抵御网络暴力的能力。
2. 家庭监护和引导:家长应扮演好监护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3. 学校教育的力量: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应将网络安全和网络伦理教育纳入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青少年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典型案例有哪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呵护。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案例:案例一:校园欺凌小明是一名初中学生,性格内向,在学校经常被几个同学欺负。
他们不仅对小明进行言语上的辱骂,还经常推搡、殴打他,甚至抢夺他的零花钱和学习用品。
小明因为害怕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长期的欺凌导致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校园欺凌是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常见形式之一。
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更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创伤,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
案例二:网络诈骗小刚是一名喜欢玩网络游戏的高中生。
有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则低价出售游戏装备的信息,心动之下与对方联系。
对方以各种理由要求小刚先付款,小刚没有多想就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转给了对方。
然而,付款后对方却消失了,小刚这才发现自己被骗。
网络的普及为青少年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风险。
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青少年缺乏防范意识和经验的特点,骗取他们的钱财,严重侵犯了青少年的财产权益。
案例三:童工现象小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让年仅 14岁的小花辍学去一家工厂打工。
工厂老板明知小花未达到法定工作年龄,仍雇佣她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并且支付极低的工资。
使用童工是严重违法的行为,不仅剥夺了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还让他们在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从事繁重的工作,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案例四:家庭暴力小亮的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小亮打骂。
有一次,小亮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竟用皮带抽打他,导致小亮身上多处受伤。
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甚至可能导致性格扭曲。
案例五:侵犯隐私权小美的父母为了了解她的情况,偷偷翻看她的日记和手机聊天记录。
小美发现后感到非常愤怒和无助,觉得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
“是网络游戏让我们成了害死25条生命的少年犯”,年仅19岁的小芳这样说,脸上的沉痛难以形容。
2006年的一天,在北京市少年劳动教养所,5名失足少年对网络不健康内容进行了控诉,他们都是因为沉陷网络游戏或色情内容不能自拔,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懊悔:青春被网络不健康内容吞噬
“我懊恼,如果能够早点认识到网络游戏的本质,我就不会踏上犯罪的道路,更不会有25条生命的逝去。
”从小便多才多艺的小芳曾是父母眼中的公主,但自从沉溺于网络游戏,便开始无心学习、经常逃课。
当在家上网受到父母的限制后,她就成了网吧的常客。
钱花光了,她就和一帮经常一起上网的朋友抢劫同龄人的钱物。
小芳17岁那年,由于滋事被网吧老板拒之门外,为了报复,她和几个年幼无知的少年在网吧门口放了一把火,25条无辜生命丧身大火,小芳等人也为自己犯下的罪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谁能够想到这场夺去25条鲜活生命的大火,是出自几个未成年孩子的幼稚念头。
”面对12年的有期徒刑,小芳的后悔无以言表。
数字:网络因素成未成年人犯罪主因
北京市少年教养所所长张宗军说:“该所管理的少教人员中,经常上网的占43.6%。
在经常上网的人中,因为没钱而去偷东西的占62.5%。
”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所长金花公布了该所的一份调查报告:因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33.5%,从小学就涉足网络游戏或黄色网站的占37.7%,初中生占49.2%,第一次进入网吧时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
因接触网络不良内容而导致的犯罪之中,抢劫罪占63.9%,强奸罪占23%,伤害罪占3.4%,放火罪占4.9%,
法的故事
其他类型犯罪占4.8%。
教训:净化网络环境 托起孩子的明天
多年从事青少年犯罪审判的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法官尚秀云说:“由于网络游戏中暴力内容的泛滥,长期浸淫其中的未成年人产生了道德认知上的模糊,导致青少年暴力犯罪上升,使抢劫代替盗窃成为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第一位。
同时,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但又缺乏足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和误导,使色情淫秽内容很容易在未成年人中大行其道。
”
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在信息传播、人际沟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各种违法不良和垃圾信息、不文明观念也快速扩散,对个人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所以,所有网络媒体从业人员都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
此外,随着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也日趋复杂,所有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取向以及信息的传递途径与方法都面临着冲击与挑战。
基于网络对社会文化的重要意义,清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创建更加和谐的网络生活,对改善社会文化十分有必要。
(本文转自新华网)
(编辑 冀青艳)
少年犯的控诉:
青春被网络不良内容吞噬
13
法律档案
V iew point
2018.10期青春期健康.indd 1318/9/18 下午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