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调查及思考_蔡秀敏
- 格式:pdf
- 大小:192.79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简要评析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简要评析概要: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折射出国家的发展状况。
作为国家栋梁的我们,对国家的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和心理定位是我们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通过本次调查我小组从几个方面简要评析了当代大学对国家认同感的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一、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感(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感的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科学地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研究它对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影响,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各民族之间不断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寻求独立的实践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英勇抗敌的奋斗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理念等,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民族美德,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增强国民对国家认同感等,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对于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被韩国捷足先登的问题调查中,认为这与国家自尊有较大关系的人占83.3%,这说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国家的荣誉与个人息息相关。
而认为我们可以另外申请的竟然也有5.6%,这令我很不解,事关国家自尊既然会有人觉得我们可以另外申请,难道不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6.7%的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不应该提到那么样的高度,这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小事?可见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强!4.4%的同学不太关心。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调查分析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系统的分析,从而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状调查分析对策正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至今已一年多了,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情况如何呢?为此,我们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桂林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状况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 份,回收问卷384 份,回收率达到96%,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2%。
调查对象覆盖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
结合问卷的内容和统计结果,就目前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作出了系统的分析,并进行小组多层次讨论与总结,进而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调查结果及分析1.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普遍不了解。
这一问题正是我们本次调查的重点,调查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包括大四的学生在内,能够完全回答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学生人数不到总调查人数10%,为此,我们可以深刻的意识到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迫切性。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分析——以首都五所重点高校部分大学生为样本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当代大学生对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追求。
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状况,及时了解大学生最新动态,更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于2009年4月对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五所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抽样调查。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分析报告:一、调研概况本次问卷总发放并有效回收1706份,分别是清华539份、北航274份、石油297份、矿大303份、中财293份。
有效样本中,本科生1205人,占总样本数的70.6%;硕士生310人,占总样本数的18.2%;博士生191人,占总样本数的11.2%。
这当中,男生1115人,女生591人,各占总样本数的65.4%和34.6%。
从专业分布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类有505人,占总样本的29.6%;理工农医类1129人,占66.2%;其它专业有70人,占4.1%。
从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人数为606人,占样本数的35.5%;共青团员比例相对较大,有1050人,占61.5%;群众49人,占2.9%。
总体上看,样本覆盖面较广,涉及到不同学科专业和年级分布,比较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相关内容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现状及思想特征1.关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到当前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有普遍共识,有高达97.1%的被调查同学认为“有必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与如此高的比例相比,仅1.9%和0.9%的人分别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
可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充分地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度认同。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调查报告院系: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5班姓名:张兰青学号:**************王一琳 20201512090014陈祉含 20201512090027目录前言 (2)关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调查报告 (3)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3)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3)三、建议(或对策) (10)四、结尾 (12)五、附录 (12)附件一:问卷调查表 (13)附件二:访谈提纲及访谈过程记录 (15)前言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作为当代知识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这个特殊的群体,无疑给这个时代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
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他们步入社会后对整个社会的引导;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以及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因此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此次调查报告通过网络问卷抽样调查和实际近距离调查走访两种形式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得到,调查时间共计一周,具体进展情况和内容报告当中进行了详细的论分析论述。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调查报告张兰青王一琳陈祉含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四川外国大学在校本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以及他们对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从而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分析并提出对策。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调查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共有56题,问卷的信度达到0.92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拟合指数X2/ df=3.72,模型的拟合指数CFI=0.93,此外,GFI、AGFI、IFI的值也都大于0.7。
近似误差平方根RMSEA为0.086。
样本选取了武汉地区高校不同类型的本科生,包括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发放问卷430份,回收问卷423份,有效问卷411份,有效率为97.2%。
一、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现状1.相对于其他理论思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组成部分的知晓度较高,但从整体来看了解并不深入。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项,选择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学生群体占4.6%;选择“比较了解”的学生群体占35.0%,选择“一般”占调查人数的40.1%;选择“不太了解”的学生占12.9%;不了解的占7.3%。
在调查人群中选择“一般”的最多,选择“比较了解的”其次;选择“不太了解”的排在第三位,而选择“非常了解”所占人数比例最小。
较之于其他思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体系(越南的胡志明思想、朝鲜的主体思想、委内瑞拉的21世纪社会主义以及一些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组成部分的知晓度较高。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构成来看,越新的理论了解程度越高,其中科学发展观的知晓度最高,这与叶飞霞等人的研究相一致。
但是,大学生对理论体系非常了解的人数最少,多数大学生集中在一般程度了解。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构成部分的观点有普遍较高的认同,但也有些核心观点认同度不高。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认同和各构成部分的认同的平均分比较高,说明有较高的认同。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摘要:作为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涵括性上,价值及目标的取向性上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主要通过知识认同、价值认同以及情感认同这三个维度进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01411540038;指导老师:谢爱华张栋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涵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和主要内容。
所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渠道展开,以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同。
这次主题为“大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的调查围绕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认知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调查等三个方面展开。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95份,有效率为99.5%;问卷的发放的广东省广州市选取的包括重点本科大学、一般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等在内15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的调查(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内容的认知认同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内容的认知认同调查”这个部分中,设计了内容认知、性质认知、结构认知等客观知识和内涵的认知等5个问题。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内容的认知,首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认知”方面的调查,通过“中国共产党是在哪一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这个问题进行,占32.1% 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48.5%的大学生认为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9.1%的大学生认为是“十七届四中全会”,10.1%的大学生则认为“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现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概念与内涵理想信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发展的理想和信念,是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求。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涵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等。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导。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1.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其理想信念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等。
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同,但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挑战。
2.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原因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家庭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背景,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因素分析1.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观念、家庭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代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这个信息爆炸、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各种诱惑和冲击,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与困扰。
本文将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石,它是推动一个人前行的力量所在。
对于大学生而言,理想信念更是他们走上社会、承担责任的根本所在。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于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觉悟的体现。
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追求和行为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境遇,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
最后,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代新人,大学生代表着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正确、纯正,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建设,不仅是对个人自身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责任。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1.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普遍状况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们积极向上,志存高远,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他们迷失在物质享受和虚荣目标之中,缺乏对未来的正确追求和坚定信念。
2.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1)缺乏信念坚守。
有的大学生缺乏稳定的信念,思想波动大,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2)浮躁急功近利。
部分大学生贪图享乐和短期利益,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未来缺乏信心和规划。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调查及思考蔡秀敏(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凝聚和统一学生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
本文从政治认同理论出发,结合调查研究,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从价值观认同规律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度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大学生[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08)01-0069-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一,它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集中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是其中的理想和信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
”[1]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和未来,也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内涵和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个引申概念,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
美国政治学者托克维尔对政治信仰做过这样的评价:“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共同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
”[2]在我国这个信仰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认知上的归属感,它是把整个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
笔者由众多学者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涵的阐释,概括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美好未来具有充分信心。
②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认同。
③对政府及其官员行政的合法性认同。
④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认同。
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之一,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理念以及未来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认同。
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作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认知上的归属感,是通过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判断和取向来实现的。
笔者于2007年6月在上海大学开展了一个调查,对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96・2008年2月(第1期)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收稿日期]2007-12-23[基金项目]上海大学2007年思想理论研究课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行动研究》。
[作者简介]蔡秀敏(1983—),女,浙江桐乡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想认同的状况作了初步分析。
该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94.5%。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状况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的信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基础,只有在有信心的基础上才有把这一理想确立为追求目标的可能。
从调查的结果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有弱化的趋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在“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看法如何?”这一问题中, 52.91%的学生选择“坚信不移”,6.34%的学生选择“有所怀疑”,1.58%的学生选择“失去信心”,从总体上来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信心比较高。
但是部分学生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孰优孰劣的选择上,中立立场明显,认为不管走什么样的道路只要给人民大众带来福利就是好制度,应该少谈一些主义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更具有优越性”这一问题中,只有30.38%的同学选择“同意”,38. 61%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2、对西方思潮、西方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传入的态度对西方思潮和西方价值观传播的态度也是反映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重要衡量标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在与西方价值体系的比照中,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信心不足,对社会主义信念表现出不稳定性。
对“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一问题,选择“赞成”的占58.2%,“反对”的占10.58%,并有30.6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在“您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民主’、‘自由’价值观的目的”这一问题中,23.81%的学生选择了“使这些国家的人民享受真正的民主、自由”,20.1%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西方国家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高校是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和集散场所,对各种社会思潮反应也最灵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民主等幌子对中国进行干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美国中情局抛出的《十条戒令》,其中第一条就是“尽量用物质来诱惑和败坏他们的青年,使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3]。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意图和实质就是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和文化“倾销”到社会主义中国,试图消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加大对青少年的影响。
其次,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变动剧烈,利益格局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思想文化激烈碰撞,这些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和功利化,理想信念淡化,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
最后,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大学校园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但是目前大学教育对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应对、明显滞后,特别是大学的“两课”教育受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限制,使大学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5.4%的学生对两课“根本不感兴趣”,对两课的兴趣“视老师的水平而定”的占66.67%,64.02%的学生对“两课”不感兴趣是因为“理论枯燥,实践少”。
(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政府官员行政的满意度状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共产党执政及政府官员行政的满意程度和看法是对党和政府认同的重要方面,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参与政治、关心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1、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和对党政官员工作的满意度从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总体上较高,但是其中的疏离倾向也很明显,并且有很多矛盾和困惑的情绪。
在“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否满意”这一问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3.2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22.22%。
56.08%的学生对“保持党的执政地位”“有信心”。
2、对党的创新理论及执政能力的满意程度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也具有比较高的认同度,这主要取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当代大学生亲身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物质生产力。
在“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理论的创造力・7・蔡秀敏: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2008年2月(第1期)如何”这一问题中,19.58%的学生选择“很强”,分别有23.28%、4.76%的学生选择“不强”和“很差”。
在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6.93%,“比较满意”的占38.62%。
23.8%的学生和11.11%的学生认为政府的工作是为了“少数人”和“一部分人”服务的。
影响大学生对党和政府信任与否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党和政府能否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杜绝腐败。
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特别敏感,社会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比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党政干部的腐败都会引起大学生的不满和不公正感,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因而会产生挫败感,这些成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障碍。
(三)个人理想及共产主义理想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阶段性理想,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从调查的结论看,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同度一般,部分学生怀疑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其原因在于:首先,因为经济生活的多样化,社会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观念上也出现多元化。
一些大学生感到空虚、无聊和迷茫,找不到发展方向,理想处于“真空”状态,部分大学生还将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宗教信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在调查中14.9%的学生对宗教信仰表示“相信”,69.31%的学生表示“尊重”。
其次,大学生受西方消费主义和媒体影响,在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认同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则产生了认同危机。
消费主义主张消费是生活的目的,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消费至上,追求享乐主义。
消费主义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最大的危害就是它会使人们对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产生价值上的认同,从而从文化上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大学生中追求名牌、消费铺张浪费的人不在少数,例如在调查“你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这一问题中,33.86%的学生选择“金钱的多少”,64.02%的学生选择“生活是否舒适、潇洒,家庭是否幸福”。
其三,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追求上更多注重物质利益,价值取向功利化明显。
当代大学生实际的政治参与活动较少,政治参与的意识比较淡薄,存在政治冷漠的倾向,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的实际利益,国家、集体的利益意识不浓,在各种政治活动中被动参与的较多。
有些大学生党员入党政治功利色彩重,入党目的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发展,入党后也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
价值取向的功利化造成的问题是这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基础不牢固,容易引起这些大学生立场不稳定,做“墙头草”。
在调查中60.1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入党的主要动机是“增强就业能力”,只有29.1%的学生选择了“为他人、为社会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