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吉安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曲折历程(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3)“短暂的春天”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3.评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变化(1)交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生活习俗: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其他: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2.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育(1)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时期,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含答案(4)一、选择题1.《中国近化工业史资料》在描述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时说道:“铁路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
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B.国民党发动内战C.官僚资本的玉迫D.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下降2.下表中学校和学生数据变化的总体趋势表明1912- 1923年全国各级学校及学生数量简表A.科举制度发扬光大B.资本主义不断发展C.近代教育不断发展D.全国人口不断增长3.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
,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4.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其创作者敬佩有加,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①《狂人日记》﹣鲁迅②《愚公移山》﹣徐悲鸿③《黄河大合唱》﹣聂耳④《骆驼祥子》﹣老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如图是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A.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B.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D.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6.近代报纸引领着中国思想和政治的潮流,爱国、救国、治国是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旋律。
下列近代报纸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是A.《时务报》B.《大公报》C.《民报》D.《申报》7.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8.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1)一、选择题1.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A.鲁迅——《黄河大合唱》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狂人日记》2.民国建立后,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C.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4.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
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A.文学艺术的繁荣B.交通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习俗的变迁5.清末以来,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新式的旗袍、中山装也备受人们青睐。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A.崇洋逐新趋向B.婚姻自主意识C.民族复古情怀D.自由平等风尚6.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政府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7.“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D.废除科举制度8.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
【典型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A.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C.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D.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2.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A.魏源B.詹天佑C.张謇D.严复3.如图是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A.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B.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D.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4.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①剪发辫,易风俗②改称谓,废跪拜③禁缠足,倡女权④废科举,办新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近代报纸引领着中国思想和政治的潮流,爱国、救国、治国是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旋律。
下列近代报纸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是A.《时务报》B.《大公报》C.《民报》D.《申报》6.“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D.废除科举制度7.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对他们遇到的所有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
”这说明A.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B.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不大C.社会习俗的变化总是带有强迫性D.英国外交官的描述不符合史实8.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9.1910年京师大学堂设经科、法政科(政治、法律)文科(中国文史)格致科(地质、化学)农科、工科、商科七科。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知识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 世纪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状元实业家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道路。
(2)一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随着国民党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和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的摧残。
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①总的来说还比较______。
②主要集中在部门,基础极为薄弱。
③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等__________大城市。
2.社会生活的变化(1)__________后,国民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又力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的新风尚。
(2)然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的特征。
3.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近代第一批新式学校和福州船政学堂是在__________时期兴办的。
,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创办于期间。
(2) 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多年的至此寿终正寝。
(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_____年在______创办的_______。
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___________,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和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典型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
这个“最强音”的主题应是( )A.弘扬民族文化B.批判封建礼教C.宣传抗日救亡D.推翻君主专制2.下表中学校和学生数据变化的总体趋势表明1912- 1923年全国各级学校及学生数量简表A.科举制度发扬光大B.资本主义不断发展C.近代教育不断发展D.全国人口不断增长3.1927年中国的工业品总产值是67.01 亿元,至1936年增长到12.74亿元。
交通方面,公路通车里程由北伐前的1千余公里增长到1935年底的9.6万公里;铁路由8干公里增长至1.3万公里。
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增产。
以上发展成被出现在A.晚清政府时期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4.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5.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A.鲁迅——《狂人日记》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6.清末以来,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新式的旗袍、中山装也备受人们青睐。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A.崇洋逐新趋向B.婚姻自主意识C.民族复古情怀D.自由平等风尚7.近代报纸引领着中国思想和政治的潮流,爱国、救国、治国是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旋律。
下列近代报纸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是A.《时务报》B.《大公报》C.《民报》D.《申报》8.如图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A.鲁迅——《黄河大合唱》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狂人日记》2.民国建立后,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C.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
,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4.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A.甲午中日战争前B.“一战”期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其创作者敬佩有加,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①《狂人日记》﹣鲁迅②《愚公移山》﹣徐悲鸿③《黄河大合唱》﹣聂耳④《骆驼祥子》﹣老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
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A.文学艺术的繁荣B.交通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习俗的变迁7.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A.鲁迅——《狂人日记》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8.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
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A.中共七大为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人民指明战后奋斗方向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C.19 世纪 70 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D.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9.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10.下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B.沿海地区发展快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D.资金少,规模小11.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
2020年吉安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图一是创办于广州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B.图二是在南京创办的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C.图三是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D.如图人物主持修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吴淞铁路2.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A.鲁迅——《狂人日记》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3.如图是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A.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B.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D.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4.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①剪发辫,易风俗②改称谓,废跪拜③禁缠足,倡女权④废科举,办新学A.①②③B.①②④D.②③④5.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6.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A.断发易服B.移风易俗C.实业救国D.践行民权7.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8.“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这说明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B.闭关锁国的国策被废除C.机器缫丝提高了生丝的品质D.缫丝厂的生丝畅销海外9.1910年京师大学堂设经科、法政科(政治、法律)文科(中国文史)格致科(地质、化学)农科、工科、商科七科。
据此可知A.京师大学堂是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B.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成果C.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D.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有利于科举制的废除10.孙中山在与各省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是A.汉服B.中山装C.唐装D.旗袍11.下列作品创作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的有()①《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②《毕业歌》(1934年)③《黄河大合唱》(1939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A.近代中国逐渐对外开放B.近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学习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13.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A.鲁迅——《黄河大合唱》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狂人日记》14.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A.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服又大方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15.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6.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17.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拥有厂家拥有资本工人人数191333亿元27万多19201795家50亿元55万多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18.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9.下面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剑凡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着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
这幅漫画说明A.民族工业走向衰败不可避免B.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潮流C.实业救国的浪潮方兴未艾D.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企的排挤20.“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
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
“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体现了他发展经济与重视人才并举的思想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张謇企业的迅速发展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也是张謇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D.20年代中期张謇企业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来自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21.如果你是晚清时期的一位读书人,在1907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A.在京师大学堂就读B.阅读《申报》C.参加科举考试D.观看电影《定军山》2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出现在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抗日战争期间23.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企业是A.福新面粉公司B.大生纱厂C.轮船招商局D.汉阳铁厂24.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这首竹枝词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内容是()A.星期工作制的实行B.大众传媒的流行C.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D.民众服饰的多样化25.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有()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C.北洋军阀分裂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是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选项C 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图一是《申报》,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A排除;图二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B排除;图四是詹天佑,他主持修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京张铁路,D排除;故选C。
2.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代表作,C不符合题意,ABD项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D解析:D【解析】【详解】分析题干的“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可以看出重工业所占比例很小,我国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故D符合题意;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在题干图表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在题干图表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与题干图表信息无关,故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A解析: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
改称谓,废跪拜: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
禁缠足,倡女权:女性展开放足运动,进学堂读书,婚姻自由;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④排除。
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5.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观点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属于观点,故A符合题意;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属于史实,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6.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题干中的内容体现出学习主题是移风易俗。
B选项符合题意;断发易服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A选项不符合题意;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C选项不符合题意;践行民权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我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大生纱厂经营会“最景气”,答案选B。
8.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可知与洋务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缫丝厂相继开办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
9.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材料内容反映了京师大学堂设置的学科齐全,且符合近代发展的需求,说明京师大学堂是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
故A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留下的唯一的成果,但是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是在洋务运动失败后建立的,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