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先秦文化》资料重点
- 格式:ppt
- 大小:829.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掌握商朝甲骨文和诗人屈原。
2. 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学习“诗人屈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学习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学习难点】先秦文字的演变。
【情景导入】2013年湖北秭归端午文化节于6月7日至9日举行,其中端午祭祀、民俗展演将移师归州。
7日上午,在归州文化园举行屈原铜像揭像、祭祀仪式,下午在屈子街举行端午民俗展演。
端午文化节期间还将举行大型龙舟赛、屈原文化交流活动和民俗文化展览等。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诞生于河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作为中国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深入了解屈原,我们走进屈原生活的年代,感知他的爱国情感,激发青年学生的中国梦。
【自主学习】(一)文字的演变1.我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也称。
3.西周晚期,人们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叫。
归结文字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1.古书记载,朝就发生过日食;商朝的甲骨文里有许多、的记载。
2.今天的农历,又叫,据说来源于朝。
商朝的历法完备,一年分成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战国时期,人们测定一年有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_________,他创立的、、、“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1.屈原生活在中国末期的国,代表作是,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定为。
2.春秋战国盛行“中古之乐”,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以最为珍贵。
【跟踪训练】1. 2013年4月8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的大辛庄遗址重大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上,主持此项考古发掘的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方辉介绍说,这次发现的文字在钻凿形态、字形、文法,都应与安阳殷墟卜辞属于同一系统。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掌握甲骨文、金文和竹帛书。
《诗经》和屈原、商周的青铜艺术、钟鼓之乐。
能力方面: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以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科技成就,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处于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对《离骚》中部分作品的朗读、学习,体会分析其中含义,使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对其进行人格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对《诗经》中部分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主人,灿烂的文化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
二、教学重点:甲骨文、《诗经》和屈原。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节气等较难讲述清楚;本课内容较多,头绪复杂,比较难于掌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谈话法、启情法、读书法、直观法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1、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1)思想家老子(2)百家争鸣【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1、提出“”的学说,主张“_______”、“为政以德”的春秋晚期思想家是,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载他的言论的著作是《》。
2、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春秋晚期思想家是,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记录在《》一书里。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
4、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的思想家是,他是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5、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他是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6、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的思想家是战国末期的,他是家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国国君的赏识。
7、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出于《》一书,此书的作者是春秋晚期的军事家,他是家的鼻祖。
【合作探究】:1. 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3.诸子思想有哪些值得借鉴?【精讲点拨】:所谓“百家争鸣”,是形容学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达标训练】: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孟子D.墨子2.“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D.《论语》3.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A.新兴地主的产生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4.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5.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应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能力方面: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思维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对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对其进行人格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阴阳合一”的特征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谈话法、启情法、读书法、直观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观察ppt2的十二生肖的类似于图画的图片,根据图片猜猜代表的是哪一种生肖。
猜猜:同学们认为这些图画吗?这是一种什么文字体?与我国现今使用的汉字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中华文化的勃兴。
Ppt3主要是我们学过的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一、文字的演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独一无二的文字——汉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说文明起源于文字。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提问:为什么会叫“甲骨文”:即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文章中第一句话划出来。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1,是谁发现了甲骨文?王懿荣ppt5 2、这种甲骨出土于哪里?商朝都城殷墟遗址疑问:1、甲骨文这种字符是怎么创造的?是瞎画的吗?看42页边框文字。
有些学者认为是“旦”字,哪位同学可以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是旦字吗?“旦”()字由线条刻画三种形状来表示,太阳()从山峰上()的云雾中()升起——天刚亮之意。
这说明我国文字的产生与线条和形状有关。
它的产生是众人智慧的结晶,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一、复习目标:1、重点了解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的历法和诗人屈原。
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通过看图,培养其观察、想象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复习重难点: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三、知识要点:(一)、文字的演变(阅读课本第41页,42页的第一自然段)1、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上的文字,被称作“”。
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的历史........,从开始。
2、金文:商周的上铸刻的文字,叫做“”,也叫做“”。
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成为“”。
4、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或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四、中考命题分析本部分在中考命题中所占比重很小。
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常结合图片和新情景来命制试题。
主要考查的内容有:文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地位、商朝的历法、扁鹊的四诊法、屈原的文化成就及爱国思想、战国编钟等。
五、中考试题分析1.(2008年,湖北咸宁)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A.司母戊鼎B.整套编钟C.青铜神树D.四羊方尊解析:本题考查了战国编钟的出土情况及地位。
本题题干中提到“钟鼓之乐”,考察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而在备选项中A、C、D三个答案分别属于青铜器中的礼器、酒器。
答案:B 2.(2007,黄石卷)中国古文字①金文②隶书③甲骨文④小篆,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A.③④①②B.③①②④C.③④②①D.③①④②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先后顺序的掌握情况。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其次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铭文),再次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通过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材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讲述法;讨论法;指导法;★板书设计: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教学准备:历史地图册;相关资料及挂图;编历史短剧;★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㈡教学新课1、文字的演变(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