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税及平衡税相关法规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29
反倾销法名词解释
反倾销法是指针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本国产品进行倾销行为所采取的应对措施,通常是指国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倾销所带来的损害。
反倾销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防止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过度降价或倾销行为对本国产业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损害。
反倾销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查和评估:国家政府会对倾销行为进行调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确实存在倾销行为,并确定倾销幅度和影响。
2. 征收反倾销税:国家政府会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反倾销税,以抑制倾销行为并对本国产业提供支持。
3. 限制进口:国家政府也会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
例如,禁止进口某些商品或对进口商品实施高额关税。
4. 其他措施:国家政府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支持本国产业,例如提供财政援助、减税等。
反倾销法的实施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反倾销法也需要遵循国际规则和法律,确保其实施过程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反倾销税率是多少8月29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2018年8月30日起,对原产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双酚A所适用的进行期终复审。
那么很多人要问了,怎么征收呢?是多少?针对这几个问题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反倾销税怎么征收1、征收的决定。
如果征收反倾销税的所有要件已经满足,是否要征收反倾销税,以及征收数额是等于倾销差额,还是低于倾销差额,均由进口国当局决定。
如果在倾销差额以下可以充分消除对国内产业的损害,那么反倾销税的征收额最好低于倾销差额。
2、征收的对象。
征收反倾销税时,不能采取歧视性做法,对所有被认定倾销的进口产品都要征收反倾销税。
征收数额对各个输出商要有适合的份额。
如果不能指定某国所有输出商的名称,就可以指定为该国。
3、基本价格制度。
基本价格制度是指:在正常的竞争条件下,以不超过输出国最低的正常价格的范围,来确定基本价格和输出价格之间的差额,并作为反倾销税的征收额。
二、反倾销税率是多少反倾销税的税率是根据对不同的应诉公司所确定的不同倾销幅度而定的,实行分别税率,但特殊的市场情况下也可以采取统一税率。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条例》的规定,商务部决定自2016年4月2日起对进口原产于日本、韩国和土耳其的腈纶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详见附件1)。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1、自2016年4月2日起,海关对进口原产于日本、韩国和土耳其的腈纶(税则号列:55013000、55033000、55063000),除按现行规定征收和进口环节外,还将区别不同的供货厂商,按照本公告附件2所列的适用征收比率和下述计算公式征收反倾销金及相应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保证金。
反倾销保证金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保证金合计计算公式为:保证金总额=(海关完税价格反倾销保证金征收比率) (1+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产品的详细描述和标准详见本公告附件1。
2、进口收货人(原进口经营单位)在申报进口上述税则号列项下属于反倾销范围内的商品时,商品编号应分别填报501300010、5503300010和5506300010。
中国国际贸易法中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在中国国际贸易法中,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措施,用于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损害。
本文将对中国国际贸易法中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进行详细阐述。
一、反倾销调查反倾销调查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个国家市场,对本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时,被进口国采取的一种贸易救济手段。
1.调查程序根据中国国际贸易法第15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反倾销调查的程序包括调查启动、立案、调查、裁定等步骤。
首先,有关方可提起申请,启动调查程序。
进口国商务部将会对材料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调查。
在调查期间,相关方将被要求提供相关证据和资料。
最终,商务部将发布调查结果和裁定意见。
2.反倾销税的征收当反倾销调查确认存在倾销行为并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时,进口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征收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的征收旨在使进口商品的价格接近公平价值,同时保护国内产业的利益。
二、反补贴调查反补贴调查是指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受到其他国家政府提供的补贴或优惠待遇,导致其价格低于应有的市场价值,对受害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时,受害国可采取的一种贸易救济手段。
1.调查程序中国国际贸易法第16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规定了反补贴调查的程序。
与反倾销调查类似,反补贴调查的程序包括调查启动、立案、调查、裁定等步骤。
进口国商务部将根据受害产业的申请,审核相关材料并决定是否立案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相关方将被要求提供相关证据和资料。
最终调查结果将由商务部发布,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补贴措施进行裁定。
2.补贴措施的取消或限制当反补贴调查确认存在补贴行为并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时,受害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补贴措施的取消或限制。
这旨在恢复公平竞争环境,保护国内产业的利益。
三、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的重要性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在中国国际贸易法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其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保护国内产业倾销和补贴行为可能使国内产业面临不公平竞争,经济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关于反倾销税的相关规定⾸先,根据《对外贸易法》,1997年3⽉25⽇国务院颁布了《中华⼈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随着中国加⼊世贸组织,2001年11⽉26⽇,中国⼜修改并颁布了《反倾销条例》,并于2002年1⽉1⽇起实施。
接下来,就让店铺⼩编带⼤家具体看⼀下中国关于反倾销税的相关规定吧。
中国关于反倾销税的规定第⼀,关于反倾销税的确定反倾销税是在终裁时在确定进⼝产品存在倾销,损害和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征收的,其征税的幅度不⾼于确定的倾销幅度,调查主管机关根据最后调查的结论,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出征税建议,由国务院税则委做出决定。
调查主管机关在征收反倾税的决定做出后,对外予以公告,由海关具体执⾏。
对此《中华⼈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规定征收反倾销税,由商务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决定,向商务部予以公告,海关⾃公告规定实施之⽇起执⾏反倾销税第⼆,关于反倾销税的实施及税率的确定反倾销税适⽤于终裁公告之⽇后的进⼝被调查产品,中国进⼝商或⽤户在终裁公布之⽇后继续进⼝被调查产品的,须向中国海关交纳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的税率是根据对不同的应诉公司所确定的不同倾销幅度⽽定的,实⾏分别税率,但特殊的市场情况下也可以采取统⼀税率。
对于未应诉公司或不合作公司,可以实⾏单⼀的针对进⼝来源地的税率。
反倾销税的纳税义务⼈为倾销进⼝产品的进⼝经营者。
对此《中华⼈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第四⼗⼀条、第四⼗⼆条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先,反倾销税⼀般不能追溯征收的原则,是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在反倾销税问题上的体现。
如果没有采取临时措施,⽽最终经调查结果是肯定性的,反倾销税可以追溯征收到可以适⽤临时措施时。
为了防⽌在调查期间,出⼝商抢在进⼝⽅当局采取措施之前,⼤量出⼝倾销产品,从中获利并损害进⼝⽅境内相关产业,协议规定了征收反倾销税的溯及⼒。
如果同时存在以下两种紧急情况,进⼝⽅可以对那些在临时措施适⽤之前90天内进⼊消费领域的产品,追溯征收最终反倾销税:(1)存在倾销造成损害事实,或进⼝商已知道或应知道出⼝商在实施倾销;(2)损害是由于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进⼊⼤量倾销产品造成的。
反倾销措施的适用条件和程序反倾销措施指的是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采取的一项贸易政策措施。
当本国产业面临来自进口国的倾销威胁时,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关税、实施配额、禁止进口等手段,防止进口低价产品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
然而,反倾销措施的适用条件和程序极其严格,需要符合相关国际法规和规定,否则反倾销措施本身也会受到质疑。
一、适用条件在适用反倾销措施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倾销的存在所谓倾销,是指一国企业将产品的售价低于其在本国市场的售价,或低于该产品成本价,从而以低价占据另一国市场份额,压低当地市场价格,从而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
因此,适用反倾销措施,必须先证明进口产品存在倾销行为。
2.损害的存在如果只有倾销行为并不足以说明本国产业受到损害。
因此,企业必须证明进口低价产品对本国产业造成了实际的损害,例如市场份额下降、销量下滑、价格压力等方面。
3.因果关系在倾销和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必须证明进口低价产品导致了本国产业的损害。
4.公平贸易原则反倾销措施必须符合公平贸易原则,不能影响进口国企业的正常进口和经营活动,更不能歧视特定进口国家。
二、程序在适用反倾销措施时,必须经过以下程序:1.立案和调查当本国产业受到进口低价产品的威胁时,相关企业可以向政府申请立案,政府也可以主动发起立案调查。
调查主要包括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访问企业、采集证据等,目的是确定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和是否造成了本国产业的损害。
2.初步决定经过调查,政府会做出初步决定,判断倾销行为是否存在,并且是否对本国产业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如果政府认为倾销行为存在且对本国产业造成了损害,就会决定征收反倾销税或实行其他限制进口的措施。
3.抗辩和复审当政府做出初步决定后,进口国企业可以进行抗辩,这是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政府会在抗辩过程中重新审查调查报告,并逐一回应进口国企业的质疑。
如果政府重新审查后仍然认为需要采取反倾销措施,进口国企业可以向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提出复审申请。
WTO关于反倾销的规定一览时间:2004-12-29 13:33关贸总协定(GATT)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关于反倾销的相关规定主要签署在“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中。
世贸组织诞生后,根据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内容制定《反倾销守则》并作为WTO协议的重要部分。
WTO关于反倾销的规定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对倾销的认定;对损害的认定;非市场经济问题;争端解决机制。
倾销的认定根据GATT第6条规定,倾销是指将产品的“正常价值”同出口价格做比较,如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即可确定倾销。
“正常价值”通常指“旨在供出口国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过程中的可比价格”。
可以看出,GATT最初的倾销认定是以价格倾销为基础的。
将成本倾销写入《反倾销守则》则是美国倡导的,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正式列入到WTO规则中。
《守则》第2条规定:凡在进口国国内市场上以低于“相同产品的单位平均生产成本(含固定和可变成本)加上销售与一般管理费用”的价格出售者,“可以按不在正常贸易过程对待”。
其关键点在于:只要确定“低于成本销售”就可以直接认定为倾销,不需同出口价格做比较。
大大放宽了认定倾销的标准,有利于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实行贸易保护。
对损害的认定WTO的规则规定,在反倾销调查中,进口国有关当局不仅要证明倾销存在,还须认定进口国相关产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而遭到损害时,才允许进口国使用反倾销税。
但WTO的标准较含糊,这使进口国制定损害标准的自由空间很大。
在损害的认定上,WTO反倾销协议有一个总体规定:要查清倾销产品的进口数量和对进口国国内相同产品价格的影响,并且强调要兼顾所有经济因素,综合评估。
在被诉倾销产品从数国进口时,WTO反倾销协议规定:倾销幅度小于2%,从某国进口的产品数量在总进口量中低于3%时可忽略不计。
但同时又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行累计评估:在来自每一国家进口产品的倾销幅度和进口都是不能忽略不计以及累计评估根据进口产品之间、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之间的竞争条件是恰当的情况下,可对进口产品的影响进行累计评估。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竞争的加剧,反倾销案件日益增多。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中国对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为例,对反倾销案件的法律依据、程序、判决结果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案例背景1. 倾销行为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然而,欧盟太阳能光伏产业同样具备一定规模。
在市场竞争中,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冲击。
2011年,我国企业向商务部提起反倾销调查申请,指控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市场存在倾销行为。
2. 调查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商务部对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倾销行为进行调查。
调查过程中,商务部对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价格、产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审查。
3. 调查结果经过调查,商务部认定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市场存在倾销行为,并决定对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
三、法律分析1. 反倾销法律依据我国反倾销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进口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
2. 倾销行为的认定在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中,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条规定,认定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存在倾销行为。
具体表现在:(1)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2)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3)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其出口到其他市场的价格。
3. 损害的认定在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中,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规定,认定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
具体表现在:(1)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2)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不利影响;(3)欧盟太阳能光伏产品对中国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就业和投资造成了负面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措施是国际贸易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保护国内产业,防止不公平贸易行为对本国企业造成损害。
反倾销措施主要包括反倾销税和反倾销调查两种手段。
反倾销税是指对从外国进口的商品加征的一种特定的关税,其目的是补偿国内企业受到的损害。
而反倾销调查则是指国家对引进的产品立案调查,确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以及是否对本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反倾销措施实施的背后是受到倾销行为的商品对于国内企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了本国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但是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也会影响企业的国际贸易活动,而且与国际贸易法的规定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对于反倾销措施的实施需要平衡国内产业的利益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合法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下面将从反倾销税和反倾销调查两个方面来分析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措施。
首先,反倾销税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指针对贸易伙伴在本国实施倾销行为而加征的一种税收措施。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框架下,反倾销税被广泛使用,并且其实施条件和程序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一般来说,当一个成员国的国内产业受到来自外国的进口产品倾销行为的实质损害时,该国可以向WTO提起反倾销调查,并在调查确定倾销行为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的实施对于国内产业来说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地遏制倾销行为对国内市场的侵害,保障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反倾销税的实施也能够促使出口国企业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利于维护国际贸易秩序。
因此,从保护国内产业和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角度来看,反倾销税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反倾销税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反倾销税可能导致对进口商品的不正当限制,从而对本国消费者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反倾销税的实施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影响国际贸易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实施反倾销税时,必须做到公正、合理和透明,确保其不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反倾销税的合理避税筹划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长。
然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上升使得反倾销税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问题。
反倾销税的引入旨在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侵害,但其过度使用往往会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合理的避税筹划成为企业在面对反倾销税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避税筹划是指企业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以最小化纳税负担的行为。
在反倾销税的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合理的避税筹划方式来应对:1. 成立关联公司企业可以在遭受反倾销税的国家以外成立关联公司。
通过将部分生产和销售环节转移到关联公司,企业可以有效避免被反倾销税所限制的市场。
2. 转移定价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转移定价策略来避免反倾销税的影响。
例如,企业可以将利润转移到反倾销税不适用的地区,从而减少被征税的金额。
需要注意的是,在转移定价的过程中,企业应遵守相关国际税收规定,不得进行虚假的定价行为。
3. 调整产品结构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避免被征收反倾销税。
例如,将原有的受到反倾销税限制的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使其符合反倾销税的规定,从而减少被征税的可能性。
4. 寻求特殊关税待遇有些国家和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自由贸易协定或特殊关税待遇协议。
企业可以寻求这些协定的利益,减少或免除反倾销税的影响。
5. 合理利用贸易中转国家贸易中转国家是指通过这些国家转口进口货物,然后再转口出口到最终目的地。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贸易中转国家的地位,通过合理的贸易流程来避免反倾销税的影响。
除了上述策略,企业还应合理利用国际贸易法律和规则中的各种规定,如利用倒签合同、转口贸易等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反倾销税的负担。
此外,企业还应关注国际贸易形势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筹划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合理避税并不等同于逃税。
合理避税是合法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税收规定的行为;而逃税是违法的,是企业通过欺诈手段或其他非法手段规避纳税责任。
反傾銷稅及平衡稅相關法規歐體理事會3284/94號歐體規定-補貼進口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防衛來自非歐洲共同體會員國之補貼進口歐洲聯盟理事會參照建立歐洲共同體之條約,特別是其中第一一三條,參照上述對建立農業共同市場組織之歐體規則(註1),及根據歐體條約第二三五條制定由農產品加工製成產品之歐體規定,尤其參照其在此種歐體規定容許排除一般原則之適用,而邊境保護措施只能以上述歐體規定所規範之措施取代,參照執委會之提案,參照歐洲議會之意見(註1),鑑於,(歐洲經濟共同體)2423/88號歐體規定(註2),部長理事會制定防衛來自非歐洲共同體會員國之傾銷或補貼進口的共同規則;鑑於,該規則係遵循現行國際義務,尤其是遵循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第VI條(關貿總協定),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第六條施行協定(1979反傾銷法典)與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第六、十六及二十三條解釋與適用協定(1979補貼法典);鑑於,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完成,已導引建立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鑑於,建立世貿組織條約中之附件1A,特別包含1994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1994年關貿總協定),農業協定(農業協定),1994關貿總協定第六條新施行協定(反傾銷協定),及補貼與平衡稅措施之新協定(補貼協定);鑑於,為了使共同體在適用反傾銷協定與補貼協定所規範的規則上,更透明化與效率化,認為有必要採行兩個獨立的歐體規定,以充份之細節來規定每一此種貿易防衛措施之適用要件;鑑於,依據新的多邊規則,適當修訂規範適用平衡措施之歐體規則,特別是程序之展開與後續調查的進行,包含事實之認定與處理,臨時措施之適用,平衡稅之課徵與收取(譯註2),平衡措施之期間與行政檢討,及有關公開平衡調查之資料;鑑於,新協定所改變之程度,及確保新規則妥當的而透明的施行,應於可能範圍內適當地將新協定文字納入共同體法內;鑑於,似乎更應以適當的細節解釋,何時有補貼存在,根據何種原則認定其應被平衡(尤其補貼是否已被特別給與),及依據何種準據計算得被平衡之金額。
鑑於,當決定補貼是否存在時,明顯的必須證明,有政府或任一該國領域內之公共機構提供財務補助,或有1994關貿總協定第XVI條載明收入或價格維持之任何形態,並且收受企業須已受惠;鑑於,有必要充分詳細地解釋,何種補貼為不得平衡,及如果於調查中判定,被調查之企業已收到不得平衡的補貼時,何種程序將被遵循;鑑於,補貼協定規定,關於不得平衡補貼的條款,應於世貿組織協定生效後五年內終止使用,除非世貿組織會員國以雙邊協定延長,但如該等條款的效期未被延長,可能因此有需要據此修改本歐體規定;鑑於,列於農業協定的附件2之措施,在該協定規定之範圍內不得平衡;鑑於,希望制定明確且詳細之指標,就何種因素得決定補貼進口是否已造成實質損害或造成損害之虞;且鑑於,在證明該進口數量與價格水平對歐體產業所受之損害有責任時,其他因素之影響,特別是歐體內現存之市場條件,亦應被注意;鑑於,希望確定共同體工業之用詞,且規定與出口商有關聯之當事人得被排除於共同體工業之外,及確認關聯之用詞;且另鑑於必須規定考慮為共同體內之某一區域(region)之製造商採取平衡稅行動,及訂定此種區域定義之指標;鑑於,有必要規定誰可提起平衡稅的申訴,包含須被共同體工業支持的範圍及該申訴應包涵得平衡的補貼、損害與因果關係等資料;及鑑於也可以選擇性的載明拒絕申訴或展開程序的過程。
鑑於,有必要規範利害關係人應如何被通知調查機關所要求之資料,足夠的機會以提出所有相關證據和辯護其利益的完全機會;鑑於,仍希望明確地訂定調查期間應遵循之規則與程序,特別是利害關係人需於規定期間內,自行申報、陳述意見並提出資料,以便其意見與資料被考慮;及鑑於尚須適當訂定何種情況下,利害關係人可接觸和評論其它利害關係人所提之資料,鑑於會員國和執委會間就收集證據應相互合作。
鑑於,有必要訂定課徵臨時稅的要件,包含不得於調查展開起不滿六十日課徵,及至遲不得於調查展開起九個月後課徵;鑑於所有被執委會課徵之臨時稅只可長達四個月。
鑑於,有必要訂明接受具結之程序,用以代替臨時稅或確定稅之課徵,來排除或彌補平衡補貼與損害;鑑於尚須適當訂定違反或撤回具結之結果,及當懷疑具結遭破壞或需進一步調查以完成認定(findings)時,臨時稅可被課徵;鑑於當接受具結時,須留心擬議之具結及其執行,不會導致反競爭行為。
鑑於,有必要規定案件之終止,未採取措施而終結或課徵確定稅而結案,通常於調查展開起十二個月內,至遲不可超過十三個月。
鑑於,如果補貼數量為微量時,或假如特別係來自開發中國家進口,其被補貼進口之量可以忽略時,調查應被終止,及應適當定義此準據;鑑於該措施被課徵時,必須規定調查之終止,及訂定若較少之數量可排除損害,該措施應少於得平衡補貼之數量,同時指示於抽樣計算時計算措施水平之方法。
鑑於,有必要規定在認為適當時可回溯的課徵臨時稅,及定義何種狀況下可自動回溯課徵平衡稅,以避免破壞已被適用的確定措施;鑑於當具結被違反或撤銷時,也有必要得回溯適用平衡稅。
鑑於,有必要規定平衡措施五年後應屆滿,除非檢討調查顯示,其仍應繼續維持;鑑於仍有必要規定,就情勢變遷被提出足夠證據時,舉行期中檢討或調查以決定平衡稅退稅是否正當。
鑑於,雖然補貼協定未含規避平衡措施之條款,該規避存在之可能性,雖非同一但仍類似反傾銷措施之規避;鑑於因此應適當地於本法規中制定反規避條款。
鑑於,在市場狀況有暫時變動情形,使得該措施之繼續課徵暫不適當時,應該從速核准暫停平衡稅措施。
鑑於,有必要規定被調查之進口得於進口時登記,俾使隨後施行之措施能適用於該進口。
鑑於,確保措施的適當實施,會員國有必要就被調查及為措施對象產品的進口貿易,及根據本歐體規定所收取之關稅金額,監控並報告執委會,。
鑑於,有必要規定,定期或在調查進行中的特定階段與諮詢委員會磋商;該委員會應包括會員國代表,及以執委會之代表為主席。
鑑於,適宜規定查證實地勘驗,以檢查就得平衡之補貼與損害所提出的資料,雖然該實地勘驗應以對問卷有適當回覆的回收為前提。
鑑於,有絕對必要規定,在當事人或交易數目過多時的採樣,以能使調查適時完成。
鑑於,有必要規定,在當事人未有令人滿意的配合時,其他資料得被用於建立認定,且該資料得較當事人配合時不利。
鑑於,應就機密資料的處理訂定條款,使得商業或政府機密不被洩露。
鑑於,有絕對必要規範,將基本事實及考量,適當揭露給有資格接受此待遇之當事人,及在適當考量執委會決策過程下,此種揭露應在容許當事人能辯護其利益的期限內為之。
鑑於,應謹慎規範在一行政體系下,能就平衡措施是否符合共同體利益,包含消費者利益,規定該資料提出之期限與對何相關當事人有揭露權利,說明理由。
鑑於,將期限的執行聯結到執委會服務內必要行政架構的建立,有其必要;鑑於理事會因此應於一九九五年四月一日前,以加重多數決作成決議(decision),訂明該種期限何時適用。
鑑於,於適用補貼協定規則時,為了維持本協定尋求建立的權利與義務均衡,執委會有必要考慮共同體主要貿易對手國,反映於立法或實務之解釋。
已通過本歐體規定:第1條:原則1.本歐體規定就對抗來自非歐體國家補貼進口之保護措施提供規範。
就任何在共同體通關自由流通而造成損害之產品,其製造、生產、外銷、運輸過程中,直接或間接接受任何補貼,得課徵平衡稅加以抵銷。
2.因本歐體規定之目的,如一產品獲利自定義於本歐體規定第2條、第3條「得平衡之補貼」,則此產品視為補貼產品。
3.此補貼得由進口產品之原產國政府提供,或者可由出口此產品至歐體之中間國提供,此中間國在本法規內稱作出口國,在本歐體規定內,政府意指原產國或出口國領土內任一政府或公立機構。
4.即使產品非直接自原產國進口,而是由中間國出口至歐體,本歐體規定內之所有條款仍將完全適用,此交易亦將適當地被視為原產國與歐體間之交易。
5.本法所稱同類產品,應解釋為相同之產品,即於各方面均與受調查之產品皆屬相同者;或若雖無此種產品,其他產品並非完全相同,但特徵上與涉案產品極為類似之產品亦屬之。
第2條:補貼之定義如有下列情況應視為補貼之存在:1.(a)原產國或出口國之政府(定義於本歐體規定第1條第3項),有財務之補助,即當(i)政府措施涉及資金(諸如補助金、貸款及投入股本)之直接轉移,資金或債務可能之直接轉移(例如貸款保證);(ii)政府放棄或未徵收原已應繳納之稅收(例如抵減稅之財務獎勵);關於此點,同類產品內銷時若須課關稅或稅捐,而外銷時則免時,免除關稅或稅捐之部份若不超過原須課徵之部份,則不視為補貼,此類免稅須符合本歐體規定附件I至III之規定;(iii)政府提供一般基本設施以外之貨品或勞務,或收購貨品;(iv)政府-給付予一個基金機構;或者-委任或指示一私營機構執行通常歸屬於政府之前述第(i)至第(iii)點所列之一種或多種功能,且其實施與政府通常所為之作法並無實質上的不同;或者(b)有1994年關貿總協第XVI條所指任何形式的所得補貼或價格維持者;且2.因而授與利益者。
第3條:補貼之得平衡性A.原則1.第2條所為補貼之定義,僅於其有下列第2項至第4項所界定之特定性時,方可課徵平衡稅。
B.特定性2.為確定第2條定義之補貼,是否係對提供補助機關轄區內的一個企業、產業或一群企業或產業(以後皆稱為「特定企業」)之特定補貼,應適用下列原則:(a)提供補貼之機關,或該機關依此而運作之法律,明文限制特定企業才能獲得補貼時,該補貼係為特定補貼。
(b)提供補貼機關,或該機關依此而運作之法律,如設立申請補貼資格及補貼額度之客觀準據或條件時,則無特定性,前提是申請補貼之資格須自動給予,並且該準據及條件須嚴格遵循。
為本條適用之目的,客觀準據或條件,應指中立之準據或條件,不偏袒特定企業,應為經濟性之準據,水平式全面運用,例如員工人數或企業規模。
該等標準或條件,應以法律、行政規則或其他官方文件明定之,以便查證。
(c)即使運用(a)、(b)兩款規定而得出非特定性之表象,但若有理由認為該補貼實際上可能為特定補貼時,得考慮其他因素,諸如:僅少數特定企業利用一補貼計劃,或特定企業為主要利用者,或以不成比例之大筆金額補貼特定事業,或提供補貼機關在決定提供補貼時曾使用裁量權。
此種情況下,尤應特別考量有關申請補貼被拒絕或接受頻率之資訊,以及做出此等決定之原因。
3.限於提供補貼機關轄區內指定地理區域內特定企業之補貼,應屬具有特定性。
在本歐體規定內,有此權力之各級政府設定或變更普遍適用之稅率,不應視為特定補貼。
4.除上述第2項及第3項之外,下列補貼應視為特定補貼:(a)法律上或事實上全部或部份依據出口實績而提供補貼額度者,包括附件I所例示者。
如有事實證明,雖無法律規定須依據出口業績而提供補貼,但事實上確是與實際或預期之出口或出口盈餘掛鉤時,視為依出口實績決定補貼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