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B章 建筑物(建造)规例五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及使用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及使用,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临时建筑物是指为满足特定用途或短期需要,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建筑物。
第三条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及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保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第四条建设临时建筑物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未经审批的临时建筑物,不得擅自建造和使用。
第五条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及使用应符合以下原则:(一)安全性原则,保证临时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二)环保性原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经济效益原则,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四)适用性原则,满足使用的需要。
第二章设计要求第六条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一)结构稳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方便拆卸,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三)符合人体工学,保证人员的舒适度;(四)采用环保材料,减少不必要的污染;(五)便于通风、采光和排烟,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六)合理规划布局,满足使用要求;(七)配备必要的设备,满足使用需要。
第七条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并按照相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第八条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临时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使用功能等因素,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
第九条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
第十条设计单位完成临时建筑物设计后,应将设计文件及时报送相关审批部门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第十一条设计单位应对临时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建造要求第十二条临时建筑物的建造应符合以下要求:(一)临时建筑物的施工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并按照相关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二)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施工现场的秩序,确保人员和材料的安全;(三)临时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独立的构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验收;(四)临时建筑物的外墙装饰、室内装修等应满足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五)临时建筑物的设备和设施安装应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六)临时建筑物的工程竣工后,应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及使用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及使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城市环境的整洁和文明,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管理。
第三条临时建筑物是指在城市和乡村中,在一定时间内按特定规格和要求,临时搭建和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但不限于展览馆、展览摊位、工地临建房、灵堂、临时销售摊位等。
第四条临时建筑物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筑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遵循科学、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建造和使用管理。
第五条设计、建造和使用临时建筑物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
第二章设计建造第六条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安全原则:确保临时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安全事故。
(二)经济原则:根据临时建筑物的用途和使用时间合理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三)环保原则: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应当符合环保要求,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七条设计临时建筑物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稳定可靠:临时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制作工艺应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防火防腐: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应当考虑防火和防腐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易拆装:临时建筑物的设计应当考虑方便拆装和运输的要求。
第八条临时建筑物的施工应当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一)临时建筑物的构件应当按照规范要求制作和安装,施工现场应当保持整洁。
(二)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安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三)施工结束后应当进行验收,确保临时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符合要求。
第三章使用管理第九条临时建筑物的使用管理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临时建筑物的使用范围和期限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临时建筑物的使用人应当保持临时建筑物的整洁和安全,并按照规定进行维护和保养。
(三)临时建筑物的使用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相关费用,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整改工作。
建筑设计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建筑设计》全册教材的第6章“建筑构造与细部设计”,具体内容包括:建筑构造基本原理,墙体、楼地面、屋面、门窗等建筑元素的构造方法及其细部设计要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构造基本原理,掌握各类建筑元素的构造方法及其细部设计要点。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建筑项目中的构造与细部设计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建筑构造方法及其细部设计要点的掌握。
重点:墙体、楼地面、屋面、门窗等建筑元素的构造方法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建筑构造模型、实物样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优秀建筑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建筑构造与细部设计在整体设计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建筑构造基本原理。
(2)墙体、楼地面、屋面、门窗等建筑元素的构造方法及其细部设计要点。
3. 实践操作:(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绘制建筑构造图。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实际建筑项目中的构造与细部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建筑构造基本原理。
2. 墙体、楼地面、屋面、门窗等建筑元素的构造方法。
3. 构造与细部设计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多功能厅,要求考虑墙体、楼地面、屋面、门窗等元素的构造与细部设计。
2. 答案:(1)多功能厅平面图。
(2)多功能厅立面图。
(3)多功能厅构造与细部设计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类型的建筑构造与细部设计。
(2)了解国内外建筑构造与细部设计的最新发展趋势。
(3)参观实际建筑项目,分析其构造与细部设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建筑构造基本原理1. 构造层次的划分:从宏观到微观,建筑构造可分为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设备体系。
建筑物列项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筑物列项》——避免漏项的独门秘笈通过本书的学习,学员可以掌握列项的思路,达到不漏项、不重算的目的。
要计算某建筑物的工程量,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怎么算的问题,而是要算什么的问题,初学者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拿起来就算,结果会造成漏洞百出,洋相不断,笔者在第一次做预算的时候就曾经把一个120万的工程算成了60万。
一个建筑物要计算的工程量少则几十个,多则上千个,如果没有系统的思考方法,胡子眉毛一把抓,必然会造成漏算重算的严重后果,笔者在实践中创造出“六大块”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大家避免漏算、重算的问题。
我们分四大步来讲解“六大块”的思维方法1、分层2、分块3、分构件4、工程量列项第一节建筑物分层一、建筑物分层无论多复杂的工程分到每层都相对简单,再说算量都是从某层开始算起,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分层。
思考:在讲解分层以前先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见表:表:建筑物分层思考问题上述问题的答案见表2:表:建筑物分层问题答案从表我们可以总结出,所有的建筑物都可以归纳为7层,见图:图:建筑物分层普遍原理任何建筑物都可以按照上述原理进行分层,层分好后,我们可以象切豆腐一样先把某一层切出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练习:请按建筑物分层普遍原理给1号办公楼分层。
二、标高和层高建筑物的标高有两种,一种是建筑标高,一种是结构标高,施工主体时首先施工到结构标高,装修楼地面时施工到建筑标高。
有两种标高,自然就有两种层高,建筑层高和结构层高(结构层高也叫自然层高),见图:图:建筑物标高层高示意图由图我们可以看出:某层建筑层高=上一层楼面建筑标高-本层楼面(或地面)建筑标高某层结构层高=上一层楼面结构标高-本层楼面(或地面)结构标高注意事项1.通常我们所见到图纸的层高一般是建筑层高。
2.屋面层不一定在最高层。
按照建筑物分层的原理理解,往往会误解为屋面层一定在最顶层,其实不一定,见图图:多个屋面层示意图图一共出现了4个屋面层,只有一个屋面层在最顶层,其余三个屋面层均不在最顶层。
《房屋建筑学》教材内容第1章绪论第一节建筑的起源与发展(P1)建筑是人类的巨大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生活、生产或其他劳动的需要而创造的物质的、有组织的空间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建筑是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总称。
建筑物——人们居住、生产、娱乐等功能的建筑称建筑物。
构筑物——指一些工程设施如:水塔、烟囱、水坝能。
一、国外建筑发展概况(P2)(一)古埃及建筑(P2)古埃及的主要建筑是陵墓和神庙,金字塔是古埃及最著名的建筑。
(二)古希腊建筑(P3)建筑艺术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
帕提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
(三)古罗马建筑(P3)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
古罗马建筑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著称。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P4)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五)近代建筑(P6)二、中国建筑发展概况(P8)(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P8)唐代以后总结了隋唐以来建筑成就,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专著——《营造法式》,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
明代计成所著《园冶》,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园林学专著。
(二)中国近代建筑(P11)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概念(P12)一、建筑的构成要素(P12)(一)建筑功能(P12)(二)建筑技术(P12)(三)建筑形象(P12)建筑三要素彼此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分割,但又有主次之分。
二、建筑方针(P13)建设部1986年制定了“中国建筑技术政策”,提出“建筑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
三、建筑的分类(P14)(一)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P14)1、民用建筑(P14)(1)居住建筑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如住宅、宿舍。
(2)公共建筑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工业建筑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各类建筑。
回复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第123B章建筑物(建造)规例七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第123B章建筑物(建造)规例的主要内容。
第123B章第26条桩基础(1)所有桩基础须有足够的支承荷载能力,并须属适合土地状况的认可类型。
(2)桩基础所能容许的荷载须藉下列方法厘定─(a)可予接受的基础工程原理;或(b)实地对基础进行的测试,并须顾及土地状况、埋置方法及群体效应而有就该类型的桩而言属适当的足够安全系数。
(3)如桩基础埋入的地层相当可能于基础埋置妥当后经受固结,则─(a)在厘定支承荷载能力时,无须顾及固结地层及其上的泥土的摩擦抗力;及(b)固结地层及其上的泥土所产生的下向摩擦力须视为外加荷载。
(4)在符合第(5)款条文的规定下,桩的间距须在妥为顾及土地性质、建造方法及群体效应的情况下予以厘定,并须足以防止桩或任何相邻建造物受损。
(5)所有主要由摩擦产生抗力的桩及所有打入桩,其中心的位置须─(a)距相邻的桩的中心不少于其周界长度或1米,两者以较大者为准;及回复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b)距地盘界线不少于其周界长度的一半或500毫米,两者以较大者为准。
(6)如各桩的位置相近,以致各桩的支承荷载能力可能受其他桩的影响,则须当作有桩群存在,而任何桩群所能容许的荷载不得超逾该桩群内各桩的支承荷载能力的总和,乘以按照第(7)款厘定的桩群折减系数。
(7)桩群折减系数须在顾及所有情况后(包括土地性质、桩的长度及间距、桩群的大小,以及建造方法),就该桩群的承载力及沉降情况,以认可的基础工程原理予以厘定。
(8)打桩须顾及桩、锤及桩帽的特性及变形特征,以便在施加打桩能量时不致损毁桩的物料。
(9)在符合第(8)款条文的规定下,所有打入的钢桩及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设计,须能使标称横截面面积在承受工作荷载时的平均压应力不超逾─(a)0.4uW(如属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及F(b)回复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0.6f y(如属钢桩),Ffy是钢的屈服应力,uW是混凝土的指明等级强度,F是打桩的设计安全系数,而恒载及外加荷载的最小数值为2,组合恒载、外加荷载及风荷载的最小数值为1.6。
第123B章建筑物(建造)规例五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第123B章建筑物(建造)规例的主要内容。
─
15.0
11
斜尖屋顶(除保养工程所需通道外不设通道通往屋顶)与水平面形成的倾斜度为─
(a)30度或以下
(b)75度或以上
0.75
无
1.0
无
─
─
(c)30度以上及75度以下
按斜度计算的直线插值法
12
楼梯、楼梯平台及走廊
与所通往的楼面相同,但不少于3.0及不多于10.0
4.5
─
(2)(a)除(b)、(c)、(d)及(e)段另有规定外,在计算任何柱、墩、墙或基础的总外加荷载时,屋顶及所支承的每一楼面的分布外加荷载可按表2所指明而折减。
(b)如梁的单跨在任何一层承托不少于45平方米的楼面,则只就决定梁的设计而言,分布外加荷载可就如此承托的楼面每足45平方米折减5%,但折减合计不得多于20%。
(c)在计算任何柱、墩、墙或基础的总荷载时,可顾及(a)或(b)段所指明的折减(以较大者为准)。
(d)如属经设计以支承7.5千帕斯卡或以上的分布外加荷载的工厂及工场,则总外加荷载不得折减至低于在若所有楼面均经设计用以支承7.5千帕斯卡分布外加荷载,且没有按表2所指明而折减的情况下所得的荷载。
(e)对于以下各项,不得折减外加荷载─
(i)已特别予以考虑的工业装置或机器;或
(ii)经设计以支承少于7.5千帕斯卡分布外加荷载的工厂及工场的楼面;或(iii)供车辆使用的楼面及用作贮存用途的楼面;或
(iv)用作贮存物品和存档用途的办公室用地;或
(v)动力效应所产生的力度。
表2
总分布外加荷载的折减
考虑中的构件所支承的楼面
层数(包括屋顶)
考虑中的构件所支承的所有楼面
(包括屋顶)的总分布外加荷载
的折减百分率
1
2
10
3
20
4
30
5或以上
40(3)为限制或管制人的移动而装置的防护栏障的设计,须能抵抗表3所指明并分别施加的最小水平外加荷载或风荷载(如适用),两者以产生较不利影响者为准。
表3
为限制或管制人的移动而设的防护
栏障的最小水平外加荷载
用途
在楼面水平之上
1.1米的高度施
加的均布荷载
施加于楼面与顶
栏杆之间的填料
上的均布荷载
施加于楼面与顶栏杆之间的填料任何部分上的集中荷载千牛顿每米间距
千帕斯卡
千牛顿
不预期有群众荷载的地方
0.75
1.0
0.5
集会场所及所有紧急栏障
3.0
1.5
1.5
(4)(a)除(b)、(c)及(d)段另有规定外,停车场的车辆栏障的设计须能抵挡均匀分布于任何长1.5米的部分并在防撞杠的高度施加的10M/(100+δb)千牛顿的撞击力;M为车辆按公斤计算的总质量,而δb则为栏障按毫米计算的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