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8
用文字表达心灵的深处深深的内心世界,总是有着无尽的波澜和缤纷的色彩。
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片独一无二的世界,那里充满了思考、梦想、渴望和情感。
而文字,正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媒介,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心灵的深处。
通过文字,我们可以将那些无法用语言诉说的情感和感悟化为思考和表达的艺术。
在文字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释放内心的思绪和感受。
有人喜欢以诗歌的形式写下心中的情感,用优美的韵律和押韵将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
在这美丽的词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柔情和深邃。
而有些人则会借助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触动。
散文的文字简洁明快,语言质朴真实,能够直抵人心,触发读者内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再者,还有些人选择用小说的形式来描绘世界和传递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虽是虚构的,但却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文字,就像是一条通往内心世界的桥梁,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够满足不同人的表达需求,让内心的情感能够得到宣泄和传达。
文字表达心灵的深处,并不仅仅是为了倾诉和宣泄,更是为了给予对方共鸣和启迪。
当我们用文字诉说内心的痛苦和困惑时,或许会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怀,找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动力。
当我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时,或许会激发他人的共鸣和支持,拥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文字表达是一种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挖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以及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然而,文字表达心灵的深处并非易事。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和压抑。
有时,我们害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我们担心被他人嘲笑或误解。
有时,我们迷茫于自己内心的世界,无法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用文字去表达内心的深处。
因为,文字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声音,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不必担心被他人评判,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情感。
无论是喜悦还是忧伤,无论是渴望还是迷茫,我们都应该将其用文字的方式去诠释和传达。
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情感第一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情感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情感——《桂花雨》教学反思《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
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
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
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
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
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
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
用心灵细品语言的情味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应让学生感悟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引导学生进入用心灵感应的境界。
一、入情入境,感受语言要使学生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披文以入情。
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品析、朗读、品味、领悟,感知语言丰富的情感和韵味,“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如《小镇的早晨》,作者在“恬静、热闹、紧张”这三个特点中,着墨最多的就是“热闹”。
这一段也是写得最有层次、最生动、最具体的:小镇从悠闲的摇橹声中醒来,随着河埠头的小船越来越多,小街上的早市开始热闹起来,一幅闹市的画面跃然纸上。
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品味的也是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围绕“小镇的早晨是怎样一步一步热闹起来”来自由练读这一段,在朗读中感悟、品味,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中归纳、总结。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到:有了船,就有了“嘎吱嘎吱”的摇橹声;有了人,就有了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有了各种小摊,就有了摊主的高声叫卖,连笼子里的鸡鸭也来凑热闹了,各种声响汇成了一支欢腾的交响曲……从而感受到小镇浓厚的生活气息,体会到小镇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生动、准确的语言,让学生读来兴致勃勃,有如身临其境。
二、调动生活积累,体验语言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作者个体生活经验的结晶,文本中的语言,传达着作者生活经验的信息,立足于文本,调动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包括生活常识、感情经历、审美情趣、思想修养等),参与语言感受。
如《请求》这一课中,我先引导学生把“‘我’为什么要向妈妈提出请求”这一关键问题转化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妈妈是怎样一位母亲”这两个小问题,让学生到诗中去自读自悟,然后交流。
学生从“妈妈的手如春天般温暖”中读到了妈妈是位温和、慈爱的母亲。
为使学生对这个重点句的内涵体会更到位,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妈妈的手来进行说话练习。
出示:当我()时,妈妈用自己这双手();当我()时,妈妈用自己这双手();当我()时,妈妈用自己这双手()……所以,在我心里,妈妈的手()。
诗歌欣赏感受语言的美在人类的文化历程中,诗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领略到文字之间的奇妙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诗歌欣赏给我们带来的语言美的感受。
一、韵律之美诗歌是一种以韵律为特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对音节的安排和节奏的控制,使得诗歌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和生动。
当我们读到一首有节奏感的诗歌时,会感受到一种奇妙的美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利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一种悠扬的节奏感,读来非常流畅和动听。
这种韵律之美,让我们产生了对诗歌的欣赏感受。
二、意境之美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时,常常运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抒情,塑造出独特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诗人把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我们读到这样的诗歌时,会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与诗人一同感受他的情感。
三、思想之美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既是对个体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很多伟大的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社会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带给读者深思和思索。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消逝、岁月更迭的思考。
读者在读到这首诗时,会被激发出对人生意义和生命哲理的思考,感受到思想之美。
总的来说,在诗歌的世界中,我们不仅仅只是欣赏到了语言的美,更通过诗歌与诗人共鸣,与诗人一同感受到世间的美与哀愁、欢乐与痛苦。
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意境,深深地触动着我们的内心,给予我们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美的体验。
对于诗歌的欣赏感受,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感触和理解。
但无论是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是思想之美,诗歌都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动我们的灵魂,给予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
品味精准语言体会独特情感【摘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文字的魅力所打动。
精准而贴切的语言可以触动人心,传递独特的情感。
词语的品味影响着我们的体验,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切。
正是这种精准的语言和独特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体会到了心灵的共鸣。
当我们用心去品味语言的美丽,用心去体会情感的独特,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美好。
品味精准语言,体会独特情感,从而使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世界的美妙,理解生命的真谛。
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情感,我们能够传递出真实的感受,让他人感同身受。
品味精准语言,体会独特情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深刻而丰富。
【关键词】精准语言,情感表达,文字魅力,独特情感,体验,词语品味,灵魂,真实感受,心灵共鸣,品味,结论。
1. 引言1.1 体验文字魅力体验文字魅力,就如同漫步在一片绚丽的花海中,细腻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心神愉悦。
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选词,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当我们读到一段优美的文字时,仿佛置身于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体验到文字的魅力。
文字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篇精彩的文章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仿佛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
每个词语的选择都是精准的,每句话都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与情感,从而打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深刻的共鸣。
体验文字魅力,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被文字所打动和感动。
文字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的桥梁。
通过品味精准的语言,我们可以体会到独特的情感,感受到文字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1.2 情感表达艺术情感表达艺术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情感得到最真实的展现,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艺术常常被视为关键因素之一,它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古诗词吟唱感受文字之美的奇妙体验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才情。
它们以朴实、深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令人陶醉其中。
每一首古诗词都像是一幅绘画,以其优美的韵律和精妙的意境,让人体验到文字的美丽。
古人称诗为“吟”,寓意吟咏。
让我们一同踏入古诗词的世界,聆听文字吟唱的奇妙体验。
一、古诗词启迪心灵古诗词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将最真挚、最纯粹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当我们阅读一首古诗词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力量,仿佛文字中蕴含着生命的魔力,唤醒内心深处的共鸣。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凉爽,表达了人们在静谧之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渴望。
这样的诗句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使我们从喧嚣的尘世中抽离,回归内心深处的宁静。
二、古诗词展示自然之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方式赞美自然界的美丽与壮丽,将自然景物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通过文字的描绘,古人创造出了一幅幅壮丽的山川河流,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以巧妙的比喻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的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和自然之美的博大。
古诗词的形象描绘不仅让我们心怀敬畏之情,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爱与思考。
正是这种文字展示出的自然之美,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三、古诗词喻示人生哲理古诗词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警示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文字的融会贯通,追寻古人智慧的足迹,我们可以在古诗词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以卓越的语言表达出人生无常和不易的道理,使我们看到了凡人的渺小与人生的无奈。
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古诗词唤醒情感共鸣古诗词通过文字的抒发,能够直击人心,触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阅读一首感人的古诗词时,我们往往会被其中包含的情感所感动,产生奇妙的共鸣。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作者内心的思念,触动了我们的情感,使得我们在文字的共鸣中体验到了作者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诗歌学习感受语言的美和抒发情感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简练、优美的语言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它的音韵、节奏和形象感染读者,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和表达情感。
首先,诗歌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精确的字眼、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句式结构,将情感与自然、人生等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典型的五言绝句句子简明扼要,却通过明月光的形象和对故乡的思念,诠释了人们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其次,诗歌作为情感的宣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抒发内心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情绪起伏不定。
而诗歌则能封装情感,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宣泄情绪的平台。
一个简短的诗句,可以承载一个人的欢乐、忧伤、痛苦或激情,使人们在艺术的世界里得到慰藉和满足。
当人们遇到人生的挫折和困难时,可以通过写诗的方式,抒发内心的郁闷和痛楚,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和净化。
此外,诗歌还具有提高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作用。
通过欣赏和创作诗歌,可以提高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诗歌用字精准、语言简练,可以培养人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让我们更加注重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
同时,诗歌也培养了人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通过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总之,通过诗歌可以学习感受语言的美和抒发情感。
诗歌的美在于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表达,它通过精确的字眼、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句式结构,使人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此外,诗歌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倾诉内心的情感,减轻心理的负担。
诗歌还能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通过欣赏和创作诗歌,感受语言的美和抒发情感,享受诗歌带来的独特魅力。
诗歌之美如何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短小精悍、凝练深入的特点,具有能够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优美的语言表达角度来探讨如何用诗歌来表达内心情感。
一、韵律与节奏的运用诗歌的诞生离不开韵律与节奏。
通过运用押韵、对仗、节奏等技巧,使诗句充满音乐性,更加朗朗上口。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诗以押韵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二、形象与意象的描绘优美的语言表达需要通过生动而富有节奏感的形象与意象来实现。
通过巧妙而细腻的文字描绘,读者能够在心灵深处感受到文字所传递的情感。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通过借助明月与酒的意象,将诗人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与追问表达得深入人心。
三、意境的构建意境是诗歌中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抽离,诗人将内心深处的情愫转化为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表达。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秋夜凉爽的氛围与牵牛织女的传说相融合,构建出一幅幅美丽的意境。
四、以景入情在优美的语言表达中,以景入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通过准确而具象的景物描写,以及对景物背后情感的细腻刻画,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相连接。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通过景物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辽阔山河的热爱与豪情。
五、情感的抒发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情感,用优美的语言抒发内心情感是诗歌的最终目的。
当诗人将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通过凝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者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短短的诗句,直接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美好时光流逝之际的惋惜与不舍。
用文字表达深情的方式深情,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表达内心真挚情感的方式。
文字,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感人的表达,让人们感受到深情的温暖。
本文将探讨如何用文字表达深情的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格式来书写。
一、深情的力量文字可以是情感的表达工具,它不仅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更能够将情感传递给别人。
在书写深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词藻华丽的句子来突出主题,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
比如:“一生所期盼的那个人,他(她)就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每当他(她)笑起来的时候,我的心情也跟着变得明亮起来。
”这段文字利用了形象的比喻手法,将深情与太阳的光明相联系,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温暖。
二、适合的文体在用文字表达深情时,选择一个适合的文体非常重要。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其中散文、诗歌和小说是表达深情的常用形式。
1. 散文散文是最常见,也是最自由的一种文体。
它可以有跳跃的思维,可以适应各种场景和对象,表达的主题也比较广泛。
使用散文形式写深情文字时,可以自由发挥,通过描写细腻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 诗歌诗歌是表达深情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文体。
它以独特的音韵、韵律和节奏来传递情感,能够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诠释作者的内心体验。
使用诗歌来表达深情时,可以运用韵律和押韵的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3. 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故事文学,通过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刻画来表达深情。
可以借助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将深情的情感融入到故事中。
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合适的格式除了选择适合的文体外,合适的格式也能够增强文字表达深情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格式。
1. 书信格式如果你想表达给特定的人深情,可以选择书信格式。
书信格式可以显示出你的真诚和用心,使得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真挚。
在书信中,你可以用更加亲切的语言,更加贴近对方的生活,以此来表达你的深情。
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现代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
首先,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体现在其精炼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上。
现代诗人往往用最简洁的词汇,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语言的精炼,既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也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顾城的《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用简单的词汇,表达了对黑暗与光明的深刻思考。
其次,现代诗歌的情感深度体现在其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挖掘和表达上。
现代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将情感融入诗歌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通过对大海和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此外,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还体现在其对形式的创新上。
现代诗人不断尝试新的诗歌形式,如自由诗、散文诗等,以适应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这种形式的创新,既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然而,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也面临着挑战。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传播迅速,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现代诗人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语言的潜力,更加敏锐地捕捉情感的细微变化,以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和感染力的诗歌作品。
总之,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通过对语言的精炼、情感的挖掘和形式的创新,现代诗歌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让我们在阅读现代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力量,体会情感的深度,领悟生活的真谛。
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
益阳市桃江县桃花江小学丁俊波《课标》指出:“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
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一、读出个性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所以说个性化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的《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是一首文质兼美的小诗。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教学第一小节时,我先让孩子们自由读,然后请两生个别读,这时我发现两个孩子的语气有很大的不同,于是我做调查:“刘宇诚黄叶,请问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呀?”他答道:“我感到有点悲伤,因为我就要离开大树妈妈了,我舍不得妈妈。
”“好一个有孝心的孩子!”我称赞道。
“那么唐诗雨黄叶,请问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呀?”“我很开心!因为我离开妈妈飘到地上,我可以给树妈妈提供养料了!”哇!我眼睛一亮,“你真是个感恩的孩子!”这时,又有小手举起了,我一个个询问,周思彤黄叶说:“我也是很开心!因为我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了!”王艺嘉黄叶说:“我很自豪!因为秋天让我长大、成熟,我应该脱离树妈妈的怀抱,自由自在地去闯荡!”刘辉宇黄叶说:“我是既难过又高兴。
难过的是要离开妈妈了,高兴的是我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一起帮妈妈提供养料。
”……朗读时,一片片或难过、或开心、或自豪的黄叶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飘舞着。
“那么此时你最想对树妈妈说些什么呢?”孩子们一个个声情并茂地述说了起来,或叮咛、或安慰、或不舍……瞧!道别——原来有这么多种方式!
有人曾说,孩童天生就具有潜在的艺术灵性,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不需要“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激活。
所以我会经常保持一颗童心,用童年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孩子们感
兴趣的读书和交流方式,体现文本旨趣与学生兴趣的融合、统一。
二、读出内涵
一篇文章是作者思想的流露,精神的外化,情感的宣泄,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
学生只有以朗读复活它、还原它、品味并体验它,才可能使文本语言、精神与思想在其心灵深处内化。
人教版《灰雀》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并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
相信同学们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谁想试试?
(指一女生读。
)
生:她读得很流利,提示语和所说的话也读出了不同,但总觉得差点味儿。
我觉得列宁是带着很特别的感情说这句话的。
师:很有道理。
谁想再用自己的读来告诉我们列宁说这句话的用意?
(指一男生读。
)
生:我听出来了,他先读出了对灰雀的特别喜爱,再读出了他的惋惜之情。
我觉得还可以把“多好的”和“再”的
语气加重点,就更能体现列宁的那种心情了。
请听我读。
(生读。
)
师:了不起!不仅读到句中去了,而且读到词中去了。
我已看到列宁走到我们面前来了。
生:是的,他读得真好。
我认为,列宁在这里表面看起来是“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对小男孩说的,他想让小男孩主动认错。
生:我也听出来了,列宁很爱灰雀,但他更爱这个小男孩,话中充满了他对小男孩能主动放回灰雀的期待。
我也来读一读。
师:你的朗读进一步把文中的列宁呈现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允许人犯错又允许人改错的、非常有爱心的列宁。
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宁的内心,“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齐读)“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
此时,学生都读得很入情,那一个个字、一个个词都已内化成他们的一种情绪,同列宁的情感形成了共鸣,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冲击。
这里的感情朗读,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怎么表达”自己走进去的读,是在主动与文本互动,与情境中的人物互动,通过语感深深过滤发出的读,即真正的有体验的感情朗读。
三、读出形象
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顺理成章地进入文本的意境,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合二为一,读出真情,读出形象。
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给予树》的教学片断:
师:每一位同学读的时候我都认真听,那我读的时候你们也要侧耳细听哦,看于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值得欣赏。
待会儿我会问问题,只要认真听,一定会回答出来的。
(师范读课文,很有感情,语气符合人物的心理,特别是模仿儿童来读金吉娅的那段话。
刚开始模仿时,有学生笑了。
后来,渐渐安静。
读完,听课老师和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学生甚至留下了眼泪。
)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对金吉娅的评价。
)
师:我在读金吉娅的话时,仿佛变成了只有8岁的小女孩。
她家里并不宽裕,妈妈好不容易攒下了100美元,每人只分到20美元去选购圣诞礼物,但是金吉娅用这20美元给陌生的小女孩买了圣诞礼物。
我仿佛就是金吉娅,我仿佛就站在母亲面前告诉她这一切。
请大家把金吉娅的话好好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出她的体贴和善良。
(生按老师的要求自由朗读。
)
师:注意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字(板书“低”),并强调两点:第一,她说话的声音很低;第二,她悲伤难过。
再想一想她是个怎样的小女孩,你就能读好了。
(指生读,进步很大。
)
师:读这样的课文要郑重其事,要庄重起来。
请一位同学读。
(生读得很有感情。
)我觉得你就是8岁的金吉娅,你读出了她的善良和体贴。
……
就这样,于老师充分发挥范读的指导作用,引领学生用儿童的口吻把看似简单直白的一段文字读得深情并茂,再现了主人公的纯真、可爱会善良,准确地表达了金吉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怜悯,让学生读时有“我就在”、“我就是”之感,读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
四、读出画面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
这段话出自人教版的《麦哨》一课,是略读课文中值得精读品味的一段话。
在教学时,我以感情朗读为策略,引领学生读出了五月乡村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师:刚才有不少同学在自读课文时发现了这段文字,说很喜欢它。
(课件出示这段话)谁想用自己的声音美美地读
读它?(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要注意用心听,看能听出什么。
生:这段话就好像是描写我们这儿丰收在望的景象。
他读得很流利,但有些快,缺少节奏和韵味,没有把美读出来。
师:你听得很认真,说得也有道理。
这里的描写正与我们这儿农村的景色差不多。
“丰收在望”这个词用得好。
生:这段话用了排比的写法,读的时候就要注意读出它应有的味道。
我来试试。
(生读。
)
生:你读得很好听,不仅很会断句,而且语气把握得好,如把“金黄的”读得很优美,“密密的”读得很厚实,“谢了”声音读得较轻,你用读把我带进了那幅画中,让我感受到了五月乡村的生机勃勃。
师:读得好,点评得也好,真让我惊讶,你俩是一个读入了境,一个听入了情。
同学们想读吗?(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文字。
(师生合读。
)现在同学们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觉得这段话的语言很美,作者写得真好。
生:读着读着,饱饱的油菜荚,有点青的萝卜角子,那一起一伏的金黄的麦子,似乎像一幅幅画出现在眼前,好惹人喜爱呀!
师:你们不仅能读了,而且还会品会悟会想象,真不简单啊!现在,请同学们有比较地再读读这段话,看有什么发
现。
(出示课件,将原文中的定语都去掉。
请两个学生朗读后交流。
)
生:去掉了那些词,读起来干瘪瘪的,太不具体、不生动、不美!
生:原句很好地写出这些农作物开花结果的特点。
这段话让我体会到了怎样把写景的文章写得具体、生动的窍门了。
师:真聪明,从读想到了写,很好。
农民面对这样的一派丰收景象,心情如何?
生:非常高兴。
师: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好吗?(生齐读)我已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也感受到了你们家人的快乐。
有感情地朗读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生的,它只能在读中发生,在学生亲近语言、深入品味语言中发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发生。
阅读教学,必须让朗读做主,让学生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好的情感,才能真正让阅读教学的生命之苗在学生心灵深处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