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河南省太康县实验中学河南 461400)【摘要】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更应该利用其学科优势,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人格,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人格;塑造【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46-02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学生素质发展完善的过程,也就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格塑造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探究当代语文教学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关系,并确立与之相应的教育思想,对于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格塑造“人格”是由多层次、多侧面构成的,大体上说,“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思维品质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个人的性格、能力、气质、品德修养、思维方式等。
人格塑造是在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性过程中对其性格、气质、品格、情操等方面施以积极的影响,以帮助形成健康、完满的人格。
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格塑造呢?1.1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说数理化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学生的人文素养则主要由语文教学来完成。
语文教学如何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摘要】语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一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结晶。
语文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关系到学生行为做事的方式,是最贴近学生人格培养的一门学科。
语文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它可以很完美地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情操的培养融合在一起,经过知识灌输、榜样示范、情感感染以及实践锻炼的方式,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人格的塑造。
本文主要从目前我国教学中对人格塑造的三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塑造健康人格伴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塑造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现今学生表现在独立性和自律性上的人格变化更加需要及时地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塑造健康人格上,我们应适当地采用语文教学的方式来促进人格的塑造。
一、语文教学对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在塑造人格的问题上,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语文教学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涵盖了包括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在内的多种人格因素,通过教学与实践锻炼能够很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不衰,它始终在我国的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就像一盏智慧之灯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
在我国现今传统文化不断丢失的情况下,将传统文化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1.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塑造健康人格。
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离不开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况且《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很巧妙地利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文学作品,挖掘出其中的审美陶冶价值,对学生进行一个具体的人格塑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静心地体会作品中的语言、情感,在老师的引导下辨别真、善、美,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塑造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的莫过于“情”字,所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情感的传达能够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在人格塑造方面,要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格塑造;教学策略所谓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
一般说来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修养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人格塑造在各学科都有体现,而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1.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它们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树立影响至深。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那些有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营养要素。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圣贤、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以文品人,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疆土观念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语文教学融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于一体,对学生人格塑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语文课堂健康人格实践言传身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育人尤为重要,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更应重视。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具体文章内容,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融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于一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
一、挖掘语文教材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是民族语言的承载者,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
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潜隐在语文教材中,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好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实施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我们语文老师在完成字、词、句、篇章结构基本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的特点,唤醒学生心中刚刚萌芽,尚需扶持的真、善、美的种子,去挖掘每篇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在感受了文章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爱自己祖国的语言后。
可以联系我们国家的历史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母语之情。
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只需要有一双慧眼睛,一颗乐于育人的心,一种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就可以很容易地发掘出教材中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活是语文素养的源泉,生活处处皆语文。
自然的草长鹰飞,四季的更替,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无不体现在语文学习中。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它们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
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发出“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为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催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冯宛贞》),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呼唤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
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
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许多教师都喜欢谈论“人格魅力”的话题, 许多教师都乐于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这当然不错,这应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因为“人格魅力”正在泛化。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为学生所折服的“人格魅力”,该是多好的一种局面啊!但是我想说的是,作为担负着培养祖国民族后代重大责任的教师,把培养塑造学生良好人格,为他们都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尽自己的力量,则是更有意义的事。
而作为语文教师,由于学科教学的特点,更应该充分认识和积极实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所应该充分挖掘的金库。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呢?一、教学过程中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默化潜移的作用。
语音的扬抑,语调的轻重,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如果掌握好了,或如小溪水潺潺流淌,或如百灵鸟的翅膀划过春天,或如野外狂风四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涧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如果教学中经常用这样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描绘图画,构筑意境,设置情景,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清除学生心理疲倦,久而久之,势必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十分关键,“语文教师的言语讲授,能将书本上的语言转变成激动思想感情的活的语言,让语言变成声音、色彩、画面、形象以及激情,让一篇篇课文变成一幕幕生机灵动的话剧”,而无味的语言则味同嚼蜡。
美好的语言或如诗人浅吟低唱,或如大江豪放东流,一泻千里。
有的或愁肠百结,或柔情万端,或“秋水伊人在水一方”或“相见时难别亦难”。
教师讲解时如果能将自己的感情化为淙淙甘露,浸润学生的心田,就能将学生带入那些美好的情景:愁,一寸还成千万缕;柔,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爱,醉里吴音相媚好;乐,溪头卧剥莲蓬……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
“一位体态轻盈的少妇,轻依窗前,用楚楚动人的眸子盼望丈夫归来。
室外已是重阳菊花开遍,望着菊花将罗袖轻抛,丈夫啊,那一缕缕的清香你可曾醉到?可日子已过去了很久,夜晚已经来到。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摘要:语文本质上来说是艺术、是审美、是生活。
通过语文学习的手段,学生与作者可以发生感情上的共鸣。
语文能诱发学生的真情,真情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语文可以使学生情志共生,道德情操得以培养和陶冶。
关键词:抓文本特点发挥语文审美功能运用生活实践塑造健康人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淡泊名利的陶渊明陶醉的大自然。
通过文字陶渊明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读者,读者受到这种思想的熏陶,将不再为物质的得失而苦恼,生发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雄心气魄会激发学生不怕困、勇于攀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苏轼虽几经挫折,却祝愿天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到了苏轼的旷达,学生又怎会再为小事闹矛盾,为自己的一点点委屈去实施报复呢?朱自清《背影》中老父亲的形象感动了多少人,牵动起多少人去回忆往事,品味父爱……语文本质上来说是艺术、是审美、是生活。
通过语文学习的手段,学生与作者可以发生感情上的共鸣。
语文能诱发学生的真情,真情能启动学生的智慧。
语文可以使学生情智共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想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所以,语文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利用语文教学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抓文本特点,利用教材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在成长中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质(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势必影响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确立。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起到净化感情,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
语文教材中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
如: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他的爱国精神不能不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和震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这种坚强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怎能不给人强大的震撼力?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小弗朗士听课时情感上的变化,以及所有听课人悲愤和沉痛的心情,都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摘要】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健康人格审美情感陶冶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63-01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1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
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教育。
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
“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
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
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
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2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
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
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
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
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
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
《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
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3 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
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
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
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
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
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
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
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
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
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