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质疑”
- 格式:pdf
- 大小:228.27 KB
- 文档页数:1
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下面将分享几种有效激发学生质疑意识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教师在讲解某个数学概念或解题方法时,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质疑。
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两个同样大小的数相乘结果一定比它们本身大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乘法的意义和性质,激发他们对这一概念的质疑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错题或错误答案,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师可以故意制造一些典型的错误,并将这些错误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指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错误,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的数学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并进行集体讨论。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立一个“质疑环节”,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疑惑,然后进行集体讨论。
这样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通过与同学的讨论,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他们的数学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些问题通常是一些不太常见或有趣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古代数学难题,如著名的费马大定理,要求学生思考其证明过程。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学实验或观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产生质疑。
在讲解概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掷骰子的实验,观察结果的规律,引发他们质疑和思考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的真实应用,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浅谈数学教学中实施质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科学地、灵活地实施质疑,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地实施质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存动力,这种动力可称为内驱力。
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过程:(1)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提供了激疑的源头。
(2)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
(3)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具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
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
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
”学生这样回答,一是受到了根据个位数来判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师之所以能迅速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此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
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颖惑更深,不知道空间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近年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不少教师和家长对其教学质量提出了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存在的问题1. 教材内容过多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较多,导致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都比较短,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匆忙带过,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2. 缺乏趣味性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这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数学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基础薄弱,无法在后续学习中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兴趣。
4. 教学方式单一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数时间都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课后练习”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解决对策针对教材内容过多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精简教材内容,侧重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确保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重点,切忌匆忙应付。
为了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或者游戏等形式来讲解数学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3. 加强基础知识训练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别设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形式,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引入跨学科知识为了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的知识。
比如结合艺术、音乐、科学等学科知识,以跨学科的方式来讲解数学知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浅议质疑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教师要把质疑策略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质疑,怎样正确有效地“释疑”。
教师更新观念,运用多种方法创设质疑氛围,同时还要做好质疑调控。
关键词:质疑策略;小学数学;运用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又是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战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当今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质疑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既迫切又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么做到这一点儿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抓住有利时机,教学生正确有效地“释疑”质疑是过程,释疑才是目的。
“疑难”对于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或者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
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长期置之不理,或采取粗暴的态度,这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
释疑的方式、方法不妥,也将影响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
针对学生的每一次质疑,教师都要持赞赏态度,而且不要急于回答,更不可轻易否定。
遇到疑问尤其是暂时不能解决的疑问,老师首先要处疑不惊。
释疑不受课堂四十分钟的限制,我们课上不能解决。
课下同样可以因疑引疑、引疑释疑,这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强化之前,教师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质疑。
看还有没有弄不明白的同学。
突然,一个学生举起手来疑惑地说:“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啊?”这是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在老师的预料之外,全班学生都把目光投向提出疑问的这位同学,又把目光转向老师。
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首先没有慌,而是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
一时学生纷纷讨论起来,答案无法得到统一,教师便抓住“释疑”的时机,耐心地启发学生思考,循循善诱,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数学质疑有方法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正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
所以作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
许多同学在学习中虽然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质疑的质量不高。
从何处质疑,怎样疑到点子上,这里,我浅谈几点认识。
一、课前预习时质疑。
课前预习时,在课题处寻找问题,如学习《约分》时,可质疑: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什么是约分?又如在学《分数四则运算》时,可质疑:我们已经学过整数四则运算,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联系?预习课本后可质疑:通过预习我学会了什么?预习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我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更好的想法?二、围绕学习目标质疑。
学习新课前,对照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可质疑。
如学习《圆的面积》,根据出示的学习目标:(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圆的面积公式;(3)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质疑: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圆的面积公式是根据什么推导出来的?为什么可以把圆转化为长方形?还可以把圆转化为其他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吗?三、从结论处质疑1.根据有关的结语质疑。
利用教材中知识性的结语来提出质疑。
如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后,可质疑:如果不等底也不等高时,圆锥的体积还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如果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相等,圆柱与圆锥的高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圆柱与圆锥的高和体积相等,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呢?2.从结论的反面提出质疑。
在反向思考中诱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一些常见的数学结论,人们常常使用,习以为常,好像提不出什么问题。
然而,认真推敲,它的反面也可以成为问题的来源。
如“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我们早已熟悉,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把全体同学难倒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质疑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1. 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质疑。
例如在学习加法时,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有3根铅笔,小红给他5根,他现在有多少根?”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产生质疑。
2. 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引发学生对不同方法的质疑。
在学习几何时,可以提供两个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思考每种方法的优劣之处。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
在学习长方体体积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提问的能力,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4. 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质疑对方的解决方法。
通过互相审视和质疑,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5. 注重学生思维的合作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合作,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质疑。
通过合作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激发思维,促进问题解决的深入。
6. 提供反思和总结的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反思和总结的机会,让他们回顾和思考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质疑,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7. 赞扬学生的质疑和探索精神: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赞扬和鼓励。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培养质疑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一、培养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来引导学生建立问题意识:1. 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不断地提出疑惑和困惑。
并且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认真的回答和解释,让学生知道提问题是被鼓励和支持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3. 创建困难情境:通过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情境,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意识,使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去质疑和探索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问题驱动的教学1. 引导性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问题导入:在引入新知识或者新概念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有趣或者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3.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一个复杂或者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三、引导学生提问1. 提问的技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技巧,包括提出明确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等,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技巧。
2. 学习提问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从问题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启示,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3. 学习提问的态度: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态度,包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等,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怀疑心;质疑;释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后,都安排了质疑这一环节,而很少有学生能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只不过是走过场。
学生之所以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
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严禁从语言上或者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
首先,要创造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要渠道。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
其次,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让学生与教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
最后,要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在提出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敢提问的勇气,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
总之,教师只要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勇敢地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培养学生怀疑心,使学生有创见创见来源于怀疑。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忌讳的是因循守旧,要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
如,在教学“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这个分数大小不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这个分数的大小也不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质疑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以下是一些策略:
一、鼓励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比如,“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或“你有没有想到其他的方法?”等问题。
2. 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及时回应,回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不断发掘问题的本质。
3. 提供多元化的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答案,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思维世界。
这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好奇与探究精神。
二、引导学生思考
1. 突破传统思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提高思维的创新性和开放性。
2. 以多元角度考量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量问题,以不同的想法来看待问题,了解每个角度对问题的解决有哪些贡献。
3. 注重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析问题的核心问题,发现问题的关键点。
三、激发学生好奇心
1. 给学生展现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引用有趣的事例、观影、听广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2. 建立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建立适当的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以上的策略,相信会有很大的帮助来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明智的思考者和创新者。
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质疑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促使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下面是几种有效激发学生质疑意识的方法:1. 提出引导性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质疑和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和当前教学内容有关,也可以是和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进而形成质疑意识。
2. 引导学生观察与猜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现象,并鼓励他们进行猜想。
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然后让他们根据观察结果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观察猜想的过程,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质疑意识,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3. 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时刻鼓励学生提问,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无论学生的问题是否与当前教学内容有关,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答。
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是被重视和尊重的,从而更加自信地提出质疑,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
4.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求解。
这些问题可以是有趣的数学难题,也可以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质疑意识,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鼓励学生互动合作在小组讨论、合作解题或者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质疑和疑惑,通过互动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互动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问题是共享的,相互沟通交流能够激发更多的质疑意识,并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6. 提供丰富的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些资源可以是相关书籍、数学应用工具、模拟实验等。
通过提供这些资源,学生能够主动查找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质疑意识。
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理论探索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学生善于质疑,并沿着自己认为的方向进行思考。
教师要着重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
为了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质疑利用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参加学习,不仅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观念,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害怕提出问题,总是遵循教师的思想进行思考及探讨,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展开。
问题是学生自主思考的体现,所以教师应集中精力培育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提问的氛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以往的全班制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而在课堂上引入提问,是为了表达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可以使学生在促进质疑和消除疑惑的教学过程中迅速成长。
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因兴趣而变得多疑,因怀疑而变得智慧,从而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应制订计划,创造适当的环境,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逐步养成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说话的习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1.改变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学生改变教学理念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无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及指导,他们不是觉得问题很简单,不需要回答,就是觉得学生不理解,要求学生仔细听讲,怕问题会干扰教学过程。
第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
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始终在学习中保持怀疑的态度。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大声说出问题,并对不同问题给予回答,鼓励和表扬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特别是针对没有提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提供有效的指导,以便学生在继续学习中发现问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低姿态,以平衡的视角进行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质疑”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导致很多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失去“质疑”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质疑,在逐渐的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知识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质疑释疑疑难控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一、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
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
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1.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营造出一个鼓励、尊重和欣赏学生提问和探索的氛围。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勇于提问,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引入有趣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些问题可以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或者是一些经典的数学难题。
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3. 提供挑战性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挑战性的任务。
这些任务可以是一些需要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任务,学生需要进行探索和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4.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给予他们及时的答复和指导。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和解答问题,促进互动和学习。
5. 利用实例和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实际的例子和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学生熟悉的实例和情境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质疑意识。
6.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质疑意识。
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7. 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评价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时,教师应注重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通过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和思考。
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质疑”
发表时间:2014-12-15T17:08:04.8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月总第194期供稿作者:黄长福
[导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黄长福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马山小学5191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导致很多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失去“质疑”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质疑,在逐渐的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知识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质疑释疑疑难控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
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
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
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
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
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
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下控制:
时间控制。
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
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
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
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
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
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始终不忽视学生的“质疑”,学生对数学知识就会有更深的认识,自然而然对数学也会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