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总结【最新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557.46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精选范文【第一篇】本学期的高一物理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由于第一次教新课程一点经验都没有,可我相信工夫不负有心人。
我勤学,只要有学习的机会都不会放过,这学期我外出听课8节同时作了很多新课程高考和会考题。
这使我对新课程高考和会考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肩负高一四个班教学任务的我,更觉得责任重大。
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发挥去年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
静心回顾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个人认为有些措施还是有收效的。
一、热爱学生,平等相处,亲密合作。
在过去教学中都热爱学生,只有对学生热爱,投入教学热情才会高涨。
就能在教学过程渗入情感教育加强教学师生的交流,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有利学生学习积极性。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有意识先接受老师,才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
所以,师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拉近师生的距离,达到和谐、融洽师生情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生活和学习中的知音,能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学习态度,能在学习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性和知识性融于趣味性教学。
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老师。
培养学生有美商的学习习惯,以往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考试或作业书写不规范,在改考试卷或作业因看不清楚缺乏美感被扣分,教学过程为了不必错误,强调形成美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新方法。
1、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精心设置情境。
如,学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时,叫学生用不同的力敲桌子手有什么感觉,为学生猜想提供感性铺垫,在设计题目,我注意把设疑性转化生活有趣的情境,从而使学生通过生活例子教学将难化易。
2、指导学生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网络化小结的环节就好像种庄稼收获的过程。
如何对一堂课进行小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课堂小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物理实验的总结高中物理实验的总结「篇一」关于高中物理实验的总结关于高中物理实验的总结一、实验的设计思想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涉及的主要设计思想为:1.垒积放大法把某些物理量(有时往在是难以直接测量的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或把它们放大后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如通过若干次全振动的时间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把员杨螺杆的微小进退.通过周长较大的可动到度盘显示出来(螺旋测微器)等。
2.平衡法根据物理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对立的、矛盾的双方使系统偏离平衡的物理因素,列出对应的平衡方程式,从而找出影响平衡的一种方法如用天平测质量、验证有固定转动因乎衔条件、验证玻意耳定律等。
3.控制法在多因素的物理现象中,可以先控制某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对现象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
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等。
4.转换法用某些容易直接测量,(或显示)的量(或现象)代替不容易直接测(或显示)的量(或现象)。
或者根据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作间接的观察、测量。
如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周期性的振动;把对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转换成对指针偏角的测量;用从等高处抛出的两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它们的速度等。
5.留迹法把瞬息即逝的(位置、轨迹、图象等)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
如通过纸带上打出的小点记录小车的位置z用描述法画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用示波器显示变化的波形等。
二、实验的基本类型和要求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大体可以分为四范,其要求如下:1.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初中已接触过的常用仪器(如天平秤、弹簧秤、压强计、气压计、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等)外.高中又学习了打点计时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万用电表等,要求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懂得工作(测量)原理,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
2.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初中物理中巴学过长度、时间、质量、力、温度、电流强度、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了对微小长度和极短时间、加速度(包括g)、速度、电阻和电阻率、电动势、折射率、焦距等物理量的测量。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很实用!1、长度的测量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其中T=5×=)⑵利用“逐差法”求a:⑶利用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1、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2、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
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
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 间的函数关系。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
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
(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最新完整版】高中物理实验总结★知识结构:方法指导: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力是物理学科的重要能力,物理高考历来重视考查实验能力。
一、基本实验的复习要应对各类实验试题,包括高层次的实验试题,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把要求必做的学生实验真正做懂、做会,特别是在实验原理上要认真钻研,对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问个为什么,即不但要记住怎样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基本的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实验原理中学要求必做的实验可以分为4个类型:练习型、测量型、验证型、探究型.对每一种类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应特别注意的问题: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不需要选择第一个间距等于2mm的纸带.这个实验的正确实验步骤是先闭合电源开关,启动打点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稳定后,再释放重锤,使它自由落下,同时纸带打出一系列点迹.按这种方法操作,在未释放纸带前,打点计时器已经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但都打在同一点上,这就是第一点.由于开始释放的时刻是不确定的,从开始释放到打第二个点的时间一定小于0.02s,但具体时间不确定,因此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距离只能知道一定小于2mm(如果这段时间恰等于0.02s,则这段位移s=gt2/2=(10×0.022/2)m=2×10-3m=2mm),但不能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也不需要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不论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间距是否等于2mm,它都是从打第一点处开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因此只要测量出第一点O与后面某一点P间的距离h,再测出打P点时的速度v,如果:gh≈( ),就算验证了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2)实验仪器要求掌握的实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天平、停表(秒表)、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仪)、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对于使用新教材的省市,还要加上示波器等。
对这些仪器,都要弄清其原理、会正确使用它们,包括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
高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最新5 篇(高三物理实验总结)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段时间里,相信大家面临着许多挑战,也收获了许多成长,好好地做个梳理并写一份工作总结吧。
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最新5 篇(高三物理实验总结),以供参考。
高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最新 1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那就是:实验教学的重视与加强,实验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何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寻找一条最优的教学途径,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我在这儿仅以“稳恒电流”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提出“实验教学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
过去实验,主要是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机会少。
即使学生有机会分组实验,也是在给定的时间,给定的器材,甚至给定的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下按部就班的完成,绝大多数情况是在已知结论的基础下通过实验象征性的验证一下,实验做得失败的学生甚至在凑数据,这样的实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上述情形,有些章节可以进行“实验教学法”,以“稳恒电流”一章为例,大体可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熟悉教材。
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要求,熟悉一些仪器(电压表、电流表、蓄电池……)为学生下一步动手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在学生看书时,应提倡自由讨论、提问。
并要求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遇到实验误差较大时,要求学生不凑数字,认真检查原因,反复进行实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具体实验操作时,要求他们自己体会归纳每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允许学生充分自主的开展讨论。
第二阶段:教师答疑、小结。
着重讲解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问题;小结本章重点内容;评讲习题和实验情景;介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创见、体会和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共同提高自学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一、引言高中物理实验是学生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锻炼逻辑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物理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实验结果与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等内容。
二、实验一:杨氏静力学实验实验目的:验证胡克定律,研究绳线对物体的力学性质。
实验装置:弹簧,质量盒子,刻度尺,细绳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将弹簧固定在一个支架上,质量盒子挂在弹簧下方,实验者测量质量盒子位置和拉力的变化,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拉力和质量盒子位置的关系,绘制力与位移的图像。
根据胡克定律的公式,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
实验结论:在弹簧的弹性变形范围内,拉力与位移呈线性关系,并且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成正比。
三、实验二:简谐振动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探究简谐振动的特性。
实验装置:弹簧振子,计时器,测量尺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将弹簧振子悬挂在一个支架上,拉动振子释放后,实验者测量振子的振动时间和振幅,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振动时间和振幅的关系,绘制振动周期与振幅的图像。
计算振动频率和角频率。
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振动周期与振幅呈线性关系,而振动频率与振幅无关。
四、实验三: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光的折射定律,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装置:光盒,三棱镜,刻度尺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打开光盒,通过狭缝射出单色光,实验者调整角度使光线经过三棱镜,并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验证折射定律。
计算折射率。
实验结论:光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和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之间满足折射定律。
五、实验四:电磁感应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装置:导体线圈,磁铁,电流计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实验者将导体线圈放置在磁铁附近,快速改变磁场强度,观察电流计的指示。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第一篇: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实验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实验是高中物理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实验。
该实验基于洛伦兹力的作用机理。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电子束在不同强度的磁场中的偏转情况,验证了洛伦兹力的存在和电子荷质比的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当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它所受到的洛伦兹力为F=q(v×B),其中F为电子所受到的洛伦兹力,q为电子的电荷量,v为电子的速度,B为磁感应强度。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在磁场中,电子的运动轨迹会被打偏。
如果电子束的速度、电荷量和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都已知,那么通过测量电子束的偏转角度就可以计算出电子的质量。
实验步骤1.将阴极和阳极接通电源,使阴极发射电子束。
2.在电子束发射器的出口处放置一个铁环,其作用是增强磁场强度。
3.在电子束传输管中放置一个磁铁,这个磁铁的作用是在管内产生一个横向的匀强磁场。
4.测量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角度。
5.根据偏转角度和其他参数计算电子的质量。
实验注意事项1.需小心操作,防止高压和射线辐射的危害。
2.铁环和磁铁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相互干扰。
3.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小外部干扰。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电子荷质比的近似值为:e/m = 1.76×10^11C/kg。
结论本实验验证了洛伦兹力的存在和电子荷质比的测量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的质量非常小,电子所受到的洛伦兹力很大,这也是电子在磁场中偏转的原因之一。
此外,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源如温度变化和实验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控制这些误差因素。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完整版】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验能力是物理学科的重要能力。
在物理高考中,实验能力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
为了应对各类实验试题,包括高层次的实验试题,学生必须把要求必做的学生实验真正做懂、做会。
尤其是在实验原理上要认真钻研,对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问个为什么,即不但要记住怎样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复基本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实验原理:中学要求必做的实验可以分为四个类型:练型、测量型、验证型、探索型。
对每一种类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
2.实验仪器:掌握的实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天平、停表(秒表)、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仪)、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对于使用材的省市,还要加上示波器等。
要弄清其原理,正确使用它们,包括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
3.实验装置:对电学实验主要指电路图。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如何平衡摩擦力是关键。
而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及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这两个实验都要使用斜槽轨道,让小球从轨道上端无初速滚下,然后平抛出去。
在安装装置时要注意保证轨道末端必须水平,如果实验要进行多次,每次小球应从同一高度处下落,因此应有一个挡板。
需要注意的是,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不需要选择第一个间距等于2mm的纸带。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先闭合电源开关,启动打点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稳定后,再释放重锤,使它自由落下,同时纸带打出一系列点迹。
按这种方法操作,在未释放纸带前,打点计时器已经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但都打在同一点上,这就是第一点。
由于开始释放的时刻是不确定的,从开始释放到打第二个点的时间一定小于0.02s,但具体时间不确定,因此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距离只能知道一定小于2mm。
但不能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也不需要知道它的确切数值。
不论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间距是否等于2mm,它都是从打第一点处开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高中物理实验总结高中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技巧。
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进行的12个实验的总结。
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这个实验通过使用自由落体实验装置,测量自由落体的时间和下落距离,然后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重力加速度是恒定的,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实验二:用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这个实验使用光电管和不同波长的光源,通过测量光电流强度和电压的关系,计算出普朗克常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三:测量动量守恒这个实验使用弹簧振子和小球,通过测量小球和振子的质量和速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通过这个实验,我进一步理解了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实验四:检验斯涅尔定律这个实验使用光线经过透镜和凸面镜,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验证斯涅尔定律。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透镜和凸面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验五:探究光的干涉与衍射这个实验使用光栅和单缝光源,观察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入理解了光的波动性和干涉衍射的原理。
实验六:用示波器观察交流电信号这个实验使用示波器观察不同频率和幅度的交流电信号的波形。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交流电信号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实验七:测量电阻和电流的关系这个实验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大小,验证欧姆定律。
通过这个实验,我理解了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实验八:探究电磁感应现象这个实验通过将线圈放置在磁铁周围,测量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的大小。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入了解了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九:测量光的折射率这个实验使用石英棒以及测量装置,测量光在石英棒中的传播速度和折射率。
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了光的折射和光速的关系。
实验十:测量电容器的电容这个实验使用电容器和电桥测量装置,测量不同电容下的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容的大小。
通过这个实验,我熟悉了电容器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高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1、教学内容和方法:本学学期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物理选修3—23—4,内容多、知识点多,但对这两本书的知识点的要求和高一必修的两本书有较大不同,知识点多但对知识点的应用的要求并不高。
结合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调整了教学方法,重难点突出,有一些要求记忆的规律和公式强调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习效率更高。
2、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情况:除了布置课本上的作业,也经常布置优化设计上的题给学生做,但是优化设计上的后面都有答案,为减少学生作业抄袭的不良习惯,首先有选择性地布置难度不太大的题目,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对答案,并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后用红笔改正,对不理解的题目作记号,学生作业交上后,可以看出抄袭的现象减少了很多,这样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批改时,做到全批全改,并对学生的作业有一定的评价。
3、培优扶差工作:在所教的三个班中各挑选三10个左右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每星期一和星期三下午的6:00—6:50,对他们进行培优,培优的内容是当前所教的内容,但适当加深一点,经常做、讲一些与当前教学内容所相关的高考题,取得较好效果;辅差方面,通过小测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没过关的同学另找时间对他们进行补缺补漏,再进行检测,直到他们掌握了知识。
4、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一段时期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我每个班随机找15名学生进行研讨。
让他们总结一下前一段学习中自己最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有哪些,老师应该继续提倡哪些,应该避免哪些,你对教学中有哪写建议,有很多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人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逐步改进来适应学生。
高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二)紧张忙碌的高一结束了。
回首一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
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很多时候我感觉高中物理越来越难教了。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都是平行班,每个班的特点不同。
7班因为本人是班主任,课堂气氛很活跃,并且很多同学有着不敢不学、不得不学的心理,因此考试成绩还不错。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优秀范文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我们来对前段时期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下一步工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心挑选的工作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物理实验总结篇一一学期来,实验室的工作搞得扎扎实实,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着搞好今后工作的宗旨,兹将本学期的工作做做一个实事求是的小结。
一、加强了实验仪器的严格管理,减少了开支,避免了浪费。
首先按学校的财力、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资源以及新教材的需要及时补充了必要的仪器、用品和材料。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在开学以前就制定了《仪器、材料购置计划》并反复进行了市场调查,以最低的价格完成了此计划。
其次,强化了仪器的保养工作。
所有的仪器都要定期维护。
本学期共进行了四十多次维修。
再次,强调了仪器运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比如,干电池的使用。
大大提高了其寿命。
二、完成了标准化的建设。
从10年7月15日到同年11月5日,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期间除了实验室的工作之外还带着218班和225班的物理课,另外还得兼管数学和地理仪器。
工作头绪多而繁杂,而时间要求又很紧。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杨老师一方面吃苦耐劳地干,另一方面自己出钱雇人干(实在是无奈)。
通过辛勤的劳动终于取得了验收合格的成绩。
三、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
由于上了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的功能大大增多,使用率自然提高了。
本学期两个实验室共被使用150多次,包括分组实验、多媒体授课、课外实验、竞赛辅导、各项考试以及其他的活动。
使用量大了,责任自然也就大了,特别是电脑,麻烦很多。
但是由于我们个个认真地工作,两实验室的所有设施一律完好无损。
四、完成了实验教学的全部任务。
本学期共开出演示实验200个次,学生实验224个次,课外实验64个次。
其中学生实验是超量完成。
对每个实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准备,力求提高质量。
对于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归纳总结引言高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对我们在高中阶段所进行的物理实验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梳理实验内容、总结实验原理和结果,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建议。
实验一:加速运动本实验通过使用斜面和滑轮装置,研究物体在受重力作用下的加速运动。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其速度逐渐增加,加速度保持恒定。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斜面倾角成正比,为了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力的平行和测量装置的灵敏度。
实验二:光的折射本实验通过将光线通过不同介质中的界面,研究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光线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实验结果表明,光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折射定律来描述,折射定律为$ \frac{{\sini}}{{\sin r}} = \frac{{v_1}}{{v_2}} $。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介质的光学性质。
实验三:电流的测量本实验通过连接电路和使用安培计测量电流,研究电流的测量方法。
实验中我们发现,电路中的电流与电阻和电压成正比,通过欧姆定律可以描述:$ I = \frac{{U}}{{R}} $。
实验结果表明,在测量电流时需要注意电路的连接正确性和安培计的选择范围。
实验四:电磁感应本实验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当磁感线与线圈相交或改变相对位置时,产生电动势和感应电流。
实验结果表明,电磁感应现象符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感应电动势和磁场变化率成正比。
在进行实验时,需注意磁场的产生和线圈的选取。
结论和建议高中物理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实践和探究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学会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数据分析。
我们建议在实验过程中充分注意实验环境和装置的准确性,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继续研究物理知识,并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大全归纳总结实验介绍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验证物理原理,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下面是一份高中物理实验大全的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
1.力学实验1.1 弹簧振子实验:通过测量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和振幅,研究弹簧振动的规律。
1.2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通过测量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3 斜面静摩擦实验:通过改变斜面倾角和放置物体的质量,研究斜面上物体静止和运动的条件。
2.光学实验2.1 球面镜成像实验:通过调整凸凹球面镜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观察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2 透镜成像实验:通过调整透镜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观察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3 光的折射实验:通过改变光线入射角和介质的折射率,研究光的折射现象。
3.热学实验3.1 温度测量实验:通过使用温度计或热敏电阻等测量仪器,测量物体的温度变化。
3.2 热传导实验:通过调整物体的材料和尺寸,研究热量在物体中的传导规律。
3.3 相变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温度和压力,研究物质的相变过程。
4.电学实验4.1 电流测量实验:通过使用电流表或万用电表等测量仪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4.2 电阻测量实验:通过使用电阻表或万用电表等测量仪器,测量电路中的电阻大小。
4.3 并联电路实验:通过连接不同电阻的电路,研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5.电磁实验5.1 电磁感应实验:通过改变线圈和磁铁的位置和相对运动方式,观察电磁感应现象。
5.2 磁场测量实验:通过使用磁力计等测量仪器,测量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5.3 电动机实验:通过在电动机中加入电流和改变电流方向,观察电动机的转动现象。
以上只是部分高中物理实验的归纳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能够加强实践、自主思考,更好地掌握物理研究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资料- 高中物理实验教材- 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力学实验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4-6v 交流电,电火花220v 交流电,它每隔 0.02s 打一次点(电源频率是50Hz)。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 v:v n v s ns(n 1);如v2 s2s3 ( 其中T=5×)2T 2T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1) 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a s3 s2T 2(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T 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a1 4 1 ; a2 s5 - s2; a3s6 - s3 a1 a2 a3s - 2s3T 23T2 a33Ta s4 s5 s6 s1 s2 s39T 2(3) 用 v-t 图法:即先依照 v n s ns(n 1)2T;求出打第 n 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再求出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实验步骤 ][ 注意事项 ] 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合适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 8 个计数点为宜。
3.应差异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采用的计数点,平时每隔 4 个轨迹点选 1 个计数点,采用的记数点很多于 6 个(即每隔 5 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一致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 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最少有两位有效数字5.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6.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达成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7.电压若增大,打点更清楚;频率若增加,打点周期更短;8.若打出短线,增加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9. 若初速度为 0,则选 1,2 点距离为 2mm为宜;实验二:研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注意事项 ] 1.不要高出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省得高出弹簧弹性限度.2.尽量多测几组: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3. 使用数据时应采用L X L0即弹簧长度变化量.4.一致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实验三:考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注意事项 ]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高三物理学科中的常见物理实验结论总结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学科中的常见物理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并分为力学实验、光学实验、热学实验和电学实验四个部分。
一、力学实验结论总结1. 杆的平衡实验:- 在杆的中点悬挂一定质量的物体,杆保持平衡时,重力对杆的作用力与支持力的力矩相等。
- 杆以一定角度斜置时,对杆的支持力分解为垂直于杆的分力和平行于杆的分力,重力与平行分力构成力矩对杆的作用。
2. 斜面实验:- 物体沿斜面下滑时,重力沿斜面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 斜面倾角越大,物体下滑的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光滑,物体下滑的加速度越小。
3. 弹簧实验:- 动力学定律:弹簧拉伸或压缩的力与其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方向与伸长或压缩的方向相反。
二、光学实验结论总结1. 平面镜实验:- 光线垂直入射平面镜,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呈等角度。
- 光线斜入射平面镜,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反射面上的法线相交于同一点。
2. 凸透镜实验:-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1/f = 1/v - 1/u,其中f为透镜的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 物体距离凸透镜焦点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实像;小于2倍焦距时,成虚像。
三、热学实验结论总结1. 温度测量实验:- 热平衡定律: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 热传导定律:热量在物体内部的传导遵循传导定律,热能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
2. 热膨胀实验:- 线膨胀:物体的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线膨胀系数为温度每升高1℃时长度的增加量。
- 体膨胀:物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体膨胀系数为温度每升高1℃时体积的增加量。
四、电学实验结论总结1. 电流测量实验:- 安培定律:通过导体截面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流的方向与电势降低的方向相同。
2. 串联电路实验:- 串联电阻总电阻:总电阻为各个电阻的阻值之和。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3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精选3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①参与实验操作过程,熟悉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探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中的误差问题,领会实验中的设计思想,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②深入理解实验原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联系,探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范技能。
③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1.5V干电池、开关、导线若干条。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油酸—水溶液、注射器、带方格的塑料水盆、痱子粉。
三、实验原理(1)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1.安阻法如图1所示连接好电路,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数据。
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设电流表的内阻RA可忽略,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R+r)。
处理数据时的方法有两种:①计算法在实验过程中测得一组电流的值Ii和接入的电阻箱的阻值Ri。
设其中两组分别为R1、I1和R2、I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1(R1+r)(1)E=I2(R2+r)(2)联立(1)、(2)可得EI1I2(R1R2)I1R1I2R2r,I2I1I2I1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取平均值。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R+r),将其转化为1REr(3)I1根据实验所得数据作出R曲线,如图2所示,此直线的斜率为电源电动势E,I对应纵轴截距的绝对值为电源的内阻r。
2.伏阻法如图3所示连接好电路,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实验数据。
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电压表U的内阻RV可忽略,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Rr)R处理数据时的方法有两种:①计算法在实验过程中测得一组电压的值Ui和接入的电阻箱的阻值Ri。
设其中两组分别为R1、U1和R2、U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3(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对于物质分子大小的测量,利用现代技术,像离子显微镜或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分子。
★知识结构:12/14方法指导: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力是物理学科的重要能力,物理高考历来重视考查实验能力。
一、基本实验的复习要应对各类实验试题,包括高层次的实验试题,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把要求必做的学生实验真正做懂、做会,特别是在实验原理上要认真钻研,对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问个为什么,即不但要记住怎样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基本的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实验原理中学要求必做的实验可以分为 4 个类型:练习型、测量型、验证型、探索型.对每一种类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应特别注意的问题: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不需要选择第一个间距等于2mm的纸带.这个实验的正确实验步骤是先闭合电源开关,启动打点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稳定后,再释放重锤,使它自由落下,同时纸带打出一系列点迹.按这种方法操作,在未释放纸带前,打点计时器已经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但都打在同一点上,这就是第一点.由于开始释放的时刻是不确定的,从开始释放到打第二个点的时间一定小于 0.02s ,但具体时间不确定,因此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距离只能知道一定小于2mm(如果这段时间恰等于0.02s ,则这段位移s=gt2/2=(10× 0.022/2)m=2× 10-3m=2mm),但不能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也不需要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不论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间距是否等于2mm,它都是从打第一点处开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3/14因此只要测量出第一点O 与后面某一点P 间的距离h,再测出打P 点时的速度v,如果: gh≈() ,就算验证了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实验仪器要求掌握的实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天平、停表(秒表)、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仪)、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对于使用新教材的省市,还要加上示波器等。
对这些仪器,都要弄清其原理、会正确使用它们,包括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
( 3)实验装置对电学实验主要指电路图。
下面几个是应特别注意的:①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如何平衡摩擦力是关键。
②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及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要使用斜槽轨道,让小球从轨道上端无初速滚下,然后平抛出去,在安装装置时要注意保证轨道末端必须水平,如果实验要进行多次,每次小球应从同一高度处下落,因此应有一个挡板。
③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要用铁架台并用夹子固定纸带,这样在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重锤前,能保证打出的点迹在同一点上,若像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图那样,用手握住纸带,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纸带前,会由于手的抖动而打出一“堆”点,从而无法准确找出第一个点(即自由落体运动起始位置)。
④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在安装单摆时要注意悬点的固定,随便拴一个结系在铁架台的横梁上是不可取的,因为悬点不确定,就不是单摆,并且摆长值也无法准确测量。
⑤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要注意安培表的外接与内接,制流与分压电路的选择,电表内阻的影响,等等。
(4)实验步骤复习实验步骤时不能靠死背结论,而要与实验原理联系起来,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步骤操作?把某些实验步骤交换一下是否可以?省掉某个步骤行不行?等等。
( 5)实验数据的处理重要的有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处理方法(如分析是不是匀速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是匀变速运动,如何求某时刻的速度、如何求加速度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用图像处理数据(把原来应该是曲线关系的通过改变坐标轴的量或单位而变成线性关系,即变成直线,是重要的实验能力)。
(6)实验误差的定性分析中学阶段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误差分析,但对主要误差的产生原因、系统误差是偏大还是偏小等,应能4/14理解。
在电路的实验中,粗略地看,认为电流表是短路、电压表是断路,但精确一点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的影响都不能忽略,定性地讨论电表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我们应该掌握。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⑴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⑵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 有时偏小, 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 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
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⑴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
⑵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 ,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 位有效数字表示。
二、基本测量仪器及读数高考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1.刻度尺、秒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 的读数使用以上仪器时, 凡是最小刻度是 10 分度的, 要求读到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读一位(估读的这位是不可靠数字,28 59 0 31157 142012 33 但是是有效数字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凡是最小刻度2613 2 341255511 10 4 35不是 10 分度的,只要求读到最小刻度所在的这一位, 不2410 8 7 53 6539 6 1537再往下估读。
V228例如5139123456789120 10 49 1841 47431216 45 14⑴读出上左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
⑵上右图用 3V 量程时电压表读数为多少?用15V 量程时电压表度数又为多少?⑶右图中秒表的示数是多少分多少秒?凡仪器的最小刻度是10 分度的,在读到最小刻度后还要再往下估读一位。
⑴ 6.50cm 。
⑵ 1.14V 。
15V量程时最小刻度为 0.5V ,只读到 0.1V 这一位,应为 5.7V 。
⑶秒表的读数分两部分:小圈内表示分,每小5/14格表示 0.5 分钟;大圈内表示秒,最小刻度为0.1 秒。
当分针在前0.5 分内时,秒针在0~30 秒内读数;当分针在后0.5 分内时,秒针在30~60 秒内读数。
因此图中秒表读数应为 3 分 48.75 秒(这个 5 是估读出来的)。
2.游标卡尺⑴ 10 分度的游标卡尺。
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mm ,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1mm 。
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012345678910.1 毫米位的数值:游标的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0.1 毫米位就读几(不能读0 1 2 3 4 5 6 7 8 90第几条对齐,某)。
其读数准确到0.1mm。
⑵ 20 分度的游标卡尺。
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5mm ,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5mm 。
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毫米以下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毫米以下的读数就是几乘0.05 毫米。
其读数准确到0.05mm 。
⑶ 50 分度的游标卡尺。
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8mm ,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2mm 。
这种卡尺的刻度是特殊的,游标上的刻度值,就是毫米以下的读数。
这种卡尺的读数可以准确到0.02mm 。
如右图中被测圆柱体的直径为2.250cm。
要注意:游标卡尺都是根据刻线对齐来读数的,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
3.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0.5mm(在中线的上侧);可动刻度每旋25转一圈前进(或后退)0.5mm 。
在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50 条刻20线,所以相邻两条刻线间代表0.01mm。
读数时,从固定刻度上05读取15整、半毫米数,然后从可动刻度上读取剩余部分(因为是10 分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应再估读一位),再把两部分读数相加,得测量值。
右图中的读数应该是线圈6.702mm。
4.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是一种特殊的计时仪永久磁铁限位孔器,电源用 50Hz 的交流电,所以打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振针振片6/145.天平天平使用前首先要进行调节。
调节分两步:调底座水平和横梁水平(在调节横梁水平前,必须把游码移 到 左mg端 零 刻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度处,左端与零刻线对齐,如图中虚线所示) 。
测量读数由右盘中砝码和游标共同读出。
横梁上的刻度单位是毫克(mg )。
若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有26g 砝码,游码在图中所示位置,则被测物体质量为26.32g (最小刻度为0.02g ,不是 10 分度,因此只读到 0.02g 这一位)。
6.多用电表使用多用电表时首先应该根据被测物理量将选择 开 关 旋到相应的位置。
使用前应先进行机械调零,用小螺 丝 刀 轻 旋调零螺丝,使指针指左端零刻线。
使用欧姆挡时, 还 应 进 行欧姆调零,即将红、黑表笔短接,调节欧姆调零旋 钮 , 使 指针指右端零刻线处。
欧姆挡的使用:⑴选挡。
一般 比 被 测 电阻的估计值低一个数量级,如估计值为200Ω 就应该 选 × 10 的倍率。
⑵调零。
⑶将红黑表笔接被测电阻两端进行测量。
⑷将指针示数乘以倍率,得测量值。
⑸将选择开关 扳 到OFF 或交流电压最高挡。
用欧姆挡测电阻, 如果指针偏转角度太小, 应增大倍率; 如果指针偏转角度太大, 应减小倍率。
7.电阻箱右图中的电阻箱有6 个旋钮,每个旋钮上方都标有倍率,将每个旋钮上指针所指的数值(都为整数)乘以各自的倍率,从最高位依次往下读,即可得到这时电阻箱的实际阻值。
图中最左边的两个黑点是接线柱。
若指针所示如图,则阻值为84580.2Ω 。
×××0.11109 01 2 9 01 2 9 01 2 8 88 7 3 7 37 3 6 5 46 5 46 5 4×100×1K×10K8 91 2 9 0 1 2 8 9 01 2 8 7 3 7 3 7 37/14三、重点的学生实验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 O,然后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D ⋯。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 s2、 s3⋯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 v :如v c s2s3 (其中 T=5× 0.02s=0.1s)2T⑵利用“逐差法”求s4s5s6s1s2s3-1a:a9T 2v/(ms )⑶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a s3s2T 2⑷利用 v-t 图象求 a:求出 A、B、 C、 D、 E、F 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右的 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